光纤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有哪些

光纤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有哪些,第1张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建设中桥梁、大坝、油田等的干涉陀螺仪和光栅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光纤传感器可预埋在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塑料及各种复合材料中,用于测试应力松弛、施工应力和动荷载应力,从而评估桥梁短期施工阶段和长期营运状态的结构性能。
在电力系统,需要测定温度、电流等参数,如对高压变压器和大型电机的定子、转子内温度的检测等,由于电类传感器易受电磁场的干扰,无法在这类场合中使用,只能用光纤传感器。例如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实时测量空间温度场分布的高新技术。
用于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过程与设备的温度测量。光纤传感器在本质上是防火防爆器件,它不需要采用隔爆措施,十分安全可靠。与电学传感器相比,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灵敏度。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铁路监控、火箭推进系统以及油井检测等方面。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平台,它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异常检测以及生产调度、设备管理等工业应用。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采用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与各种硬件设备、传感器、机器人等工业设备实现无缝对接,与各种软件系统、应用服务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API,方便开发者和企业自主开发和集成精细化的应用。

二、可扩展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高度可扩展的平台,它可以支撑海量设备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够灵活地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平台还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算法和应用组件,方便用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

三、协作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是一个强调协作的平台,它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平台还提供了多种合作机制和服务,包括共享设备、协同工作、技术支持、数据交换等,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四、安全性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是一个高度安全的平台,它采用了多种安全技术和加密方案,保障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平台还提供了完善的权限管理和安全审计机制,有效防范各类网络攻击。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推荐,上海力控科技ThingNet物联网云平台是基于以往的物联网产品,以及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云平台优点,精心打造的一款实现设备上云的多功能产品,该物联网云平台面向设备而使用,例如大型的空调机组、空压机、泵等等设备的上云,云平台提供从设备接入、运行监控、设备资产管理、工业数据预知分析等一站式SaaS服务,使用对象可以为设备厂家、设备运维厂家、以及相关设备管理型公司等。

武汉物联网产业联盟(2010425成立)
武汉RFID产业创新联盟组织武汉物流协会领导及成员单位到联盟骨干企业参观
经过8月份“物联网与智能物流”技术论坛的成功召开后,许多物流企业对运用RFID技术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表示出了浓厚兴趣,纷纷表示希望进一步深化了解,加强与本地RFID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在武汉RFID产业创新联盟的组织下,11月26日,武汉物流协会熊鑫华副会长、韩洪保秘书长及武汉物流协会旗下会员单位,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武汉中百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武汉捷利物流有限公司、湖北华融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的二十余名代表与武汉RFID产业创新联盟秘书处的同志一起到联盟的骨干企业,中船七〇九所武汉凌久信息技术有了限公司、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泰通卫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与交流。
本次参观交流的第一站是联盟理长单位中船七〇九所武汉凌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的黄立波总经理、段红清总工向大家介绍了RFID技术在军队资产管理和车联网中的运用,车联网是运用RFID技术实现对道路交通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将是未来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之一。物流企业代表兴致浓厚,在模拟演示厅向“凌久信息”的技术人员不断询问技术细节,部分企业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我这里还有物联网相关联盟、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等资料,不知是否对你有帮助
参观的第二站是“华工图像”公司,该公司的李春阳总经理向大家介绍了公司在RFID领域的应用案例,其技术特点是将自身的传统优势激光全息防伪技术与RFID电子标签技术相结合,实现多重防伪和产品信息查询与追溯。另外特别是在RFID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该公司已于2008年与“成都九洲”合作实施了成都放心肉项目,2010年中标了仙桃市放心肉示范工程。此次参会的物流企业“良中行”、“中百物流”等对食品安全管理及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十分关注,有意向借助于本地RFID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成功解决方案来提升物流效率。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武汉泰通卫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技术特点是RFID立体电子标签,已成功开发出运用于钢铁物流的、抗干扰的无源标签,并且参与了武钢集团科技创新项目“RFID钢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本次参会的物流企业湖北华融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钢材贸易、钢铁物流服务为主的物流企业,正在筹建的钢铁物流基地已经决定采用RFID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正在对多家技术提供方进行考察,在会上对于泰通已成功解决钢铁上贴RFID标签防干扰难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青岛有个专门的物联网协会,2011年成立的。青岛的物联网企业总体实力不是太强。除了海尔海信之类的家电企业有相关的业务外,也就是高校软控、东软载波、中科软件、高校信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软件企业还算说得过去。

需解决的问题
(1)用户体验与参与互联网 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应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全程参与检验检测产品服务的规划、开发,到检验检测的过程。借鉴B2B模式、O2O等模式将传统的检验检测机构-用户渠道升级为去中心化的、用户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信息共享的平台空间。
(2)极致服务模式关注用户群体的小批量差异化的产品服务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成实体的产品、服务并实现产品、服务本体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3)数据可信度作为互联网思维中的两大特点之一,“数据分析”与“用户核心”同等重要。在跨平台移动检测中,跨区域的不同平台要进行用户数据的交换,在进行数据流分析与快速反应中,商业模式平台、现代检验检测物联网、跨区域平台等要进行用户数据、检验资源信息的交换、核对、更新。上述数据交换的成功实现要求平台具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在这种前提下,应保证各平台对接接口的一致、保证交换数据的可信度,这将是现代检验检测数据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所在。
模式特征互联网 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应具备以下特征:
(1)以用户为核心互联网 检验检测与传统检验检测的区别在于:现代模式的互动性和基于网络技术的整合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检验检测商业模式不仅仅指用户与检测机构之间形成的业务关系,更是一个社会交往平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空间。在这种思维下,检验检测模式不应再局限于机构-用户的单向信息传播、用户-机构的单向业务形成,更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运作方式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的背景下来思考和布局。打造一个满足消费者社会需求的平台和空间,在其中不着痕迹地实现检验检测服务目标。
(2)专注于产品、服务、管理、资源配置采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现代检测检验产品服务的互联网生产方式、实现检验检测管理和资源的配置十分重要。这要求将复杂边际(检测对象、用户需求等差异化)转化为产品服务切入点,制定差异化检验方案,从而建设专一极致、低成本的新型检验检测服务;同时要打造现代检验检测物联网,汇总检验资源并合理有效配置和调度,做到全面感知、预测趋势、优化决策、实现精确管理。
(3)跨平台跨区域的移动检验检测服务跨平台移动用户数据整合,可以将不同检测机构、区域平台在以往检验检测过程中搜集到的用户信息跨平台整合到一起并且进行分析。这是移动互联检测的数据基础,也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检验检测体系向跨地域的物联网发展。
(4)虚实结合的检验检测流程线上线下检测技术的相辅相成,才是互联网思维在现代检验检测技术中的真正体现。线上技术能够为检验检测过程提供高效、便利、低成本的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前提基础是需要获得线下实体检验资源所采集的用户设备检测数据。
(5)数据流分析及快速反应在检验检测服务产生的大数据中分析、寻找规律性,建立可靠的商业模型,专注于对客户的快速反应。
(6)精准推送及量身定制检验检测机构不仅要以可靠、公正服务于客户,更要让客户参与到检验检测活动中来,让客户从参与者变为信息传播者。比如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检验报告,根据客户选择或者机构推荐的指标整理出订制的检验菜单;在检测报告上可以看到商品信息,通过手机扫描等方式链接到商品页,为客户带来精准的实时便利。
(7)低成本模式及口碑推广新的商业模式应把能使用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低成本运作,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运行模式。同时,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可以让客户对检验检测机构权威性、公正性进行口碑传播,实现口碑的良性循环。
在检验检测服务转型升级、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相信通过构建互联网 检验检测服务新模式,搭建一个用户自组织的、集检验检测服务量身定制、供需对接、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综合服务平台,让双方在平台上快速便捷地达成交易;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仪器等互联网衍生手段革新检验检测技术,打造全新检验检测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节省检测成本;利用平台和革新技术支撑建立平台与用户和合作方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最终可以实现现代检验检测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新东能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996-01-29 熊勇 10000 万人民币
2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3-12-23 万峰 165753 万人民币
3 南京网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2004-04-19 邵传亮 5000 万人民币
4 光宝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6-01-12 汪海滢 11886 万人民币
5 广州星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7-06-08 石磊 2000 万人民币
6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控股有限公司 2010-05-11 李杰 41726 万人民币
7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1-08-03 许式伟 5000 万人民币
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城一分公司 2011-12-26 邢宇 0 万人民币
9 广州市星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2-06-27 张洋 100 万人民币
10 洛阳吉牛科技有限公司 2014-04-17 卢宁 5000 万人民币
11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 2014-09-28 张翅翔 0 万人民币
12 深圳市兆能讯通科技有限公司 2014-11-05 吴海燕 20000 万人民币
13 河北当恩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2016-04-25 郑建华 3000 万人民币
14 山东丑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16-06-22 李作振 425 万人民币
15 北京凯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2017-03-27 王秀荣 3200 万人民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81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 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