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相关资料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相关资料,第1张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

4、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 。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市东南公里,在鸣沙山东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层层排列。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人称王道士,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上图是藏经洞中晚唐高僧洪[巧下加言]的“真容”塑像,
他曾受过唐王朝很高的敕封,并赏赠紫衣,像高094米。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图,前来听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画了维摩诘这位佛家居士的生动形态
旅游注意事项
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000年是藏经洞发现100周年。

敦煌莫高窟游记 
文 / 西河居士
怀着对敦煌的憧憬与神往,在经历了茫茫戈壁的长途跋涉后,当我醒过神来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站在了敦煌莫高窟面前,真想大声高喊:我来了但是,出于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也出于对如来佛祖的敬畏,我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审视着这颗点缀在茫茫大漠之中的人间明珠
步入寺区,环顾一下,莫高窟周围是戈壁、沙漠、不毛的秃山,而这里却独具一片青翠,泉水叮咚,树木繁荫,不能不让人感到神奇首先映入眼帘的“大牌坊”雄伟壮丽,气势不凡,坊额上“石室宝藏”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于右任先生题写敦煌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艺术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那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凿于公元366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现保存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其中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艺术精湛无与伦比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窟中飞天壁画最为传神,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嵋动人洞窟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大小不一,最高的435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1900年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震惊天下,同时也开始了外国强盗抢偷洞窟文物的丑恶历史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敦煌》的放映,使得敦煌更加驰名,来此游览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外国游客专程前来观瞻有一位学者看后感慨地说:“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现在,当魂牵梦绕的奢望终于变为现实的时候,面对无边大漠,面对苍凉遗址,万般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感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慨帝国列强的凌强欺压与野蛮掠夺,感慨辉煌的过去逝者如斯,感慨今日之中国正在谱写着新的华章!
敦煌莫高窟的导游词(转载)
作者:李子栗子梨

大家好!我就是本次“敦煌之游”的导游,我姓肖,大家叫我肖导好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具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 “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下面我带大家去参观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风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维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多为1佛2菩萨的组合,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现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 158窟的两身长16米多的涅槃像 
时光飞逝,我的讲解完毕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在活动之前,我还是那句老话:请大家保护环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仅是游览名胜地 ,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好,12点到这里来集合我们到旅馆去吃中午饭


大家好,我是阿熊,我喜欢 旅游 和读书,去了很多景区,发现缺乏深度、有趣的讲解,所以我发愿,要在业余时间在网上进行讲解,我打算从四大石窟开始讲起,目前已经讲解完成了龙门石窟,这个专辑主要讲敦煌的故事,您的收听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这期节目我们讲守护敦煌莫高窟的另外一对夫妇:孙儒僴和李其琼。

“一头黑发时到敦煌,一头白发时,还在敦煌。这一辈子注定与敦煌分不开了……”

这一句话是孙儒僴、李其琼回首往事,最好的总结。


1946年,孙儒僴从四川艺术专科学校建筑专业毕业后,在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做设计工作,待遇相当优厚。可是一年后,成都友人发来一份电报,说敦煌艺术研究所要招聘工作人员,孙儒有些心动了但是也很犹豫,听说那里很苦啊。他匆忙返回成都老家,看望了母亲,并去请教老师辜其一。

“敦煌有很多壁画、雕塑和古建筑,那里有一个研究所,所长是知名画家常书鸿,你去后可搜集一些古建筑材料,也可以学画画,但那里太偏僻,可能比较艰苦,但也不要紧,工作两三年就回来。”辜老师的一席话让孙儒坚定了信心,他这似乎是带着学艺的打算,带着 一种朦胧的憧憬他决定了遥远的敦煌之行。 但是,孙儒并没有想到,这一去便 再也离不开敦煌,自己一生的命运都与莫高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他这样回忆去敦煌的经过: “一路上,我们露宿荒村,滞留兰州,受尽颠簸、劳累之苦。印象中,过了嘉峪关以后,出现了很多戈壁滩,几乎寸草不生,越走越荒凉。公路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滩上向前延伸,笔直笔直一眼望不到头,天是那么的蓝,连一丝云彩也没有,是完全的洁净无瑕。”几经辗转,一个月零三天后,孙儒一行四人见到了三危山,看到了神圣的莫高窟。“当时很兴奋。小车在颠簸的山间前进,在一块地势较高的路面上,我们远远望见了一小片绿林,山崖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洞,那就是千佛洞。”

孙儒僴是第一位来敦煌工作的建筑专业人才。


在他来了后,当时的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除了让他搜集敦煌的建筑材料以外,开始大兴土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个陈列馆就是由孙儒设计建造,这个陈列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使用。

我们回首这一段 历史 ,总是感慨,机缘很重要,常书鸿扛起这杆大旗之后,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佛菩萨的加持,有中华民族血性的召唤,让一批批有理想、身怀绝技的青年汇聚在这里,守护伟大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最有价值的就是缤纷绚烂的壁画,但洞窟意义分外重大:“壁画塑像的载体是石窟,石窟一垮,什么都没了。”所以他和同事们穷尽心力,让一方方石窟延年、屹立。

“你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生活的艰苦。莫高窟什么都是土的,土炕、土桌子、土凳子、土柜子,甚至连打乒乓球的案子,也是土做的。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面条,晚上馒头,基本没什么蔬菜。”这对于来自天府之国的孙儒来说有些难受。“总也吃不到米饭,我就把馒头放火上去烤了再吃,也算是解馋了。”

、。“莫高窟的冬天特别冷,最冷时零下20多摄氏度,屋子里没有火炉。早上起来鼻头上都是一层霜,而屋里盛有水的杯子、脸盆里全结了厚厚的冰。” 放羊的蒙古大嫂也给了我一些羊毛,我请工人帮我纺成毛线,又请女同学教我织袜,我自己花了许多时间织成几双毛袜,用了些年。”

另外呢,他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对象的问题,这荒无人烟之地,谁愿意过来嫁给他呢?


孙儒僩原本有个女朋友,1950年下半年失去了联系,他当时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什么音讯都没有。于是呢,他就开始给给远方的一位姑娘写信,但是信的内容却只是描绘敦煌艺术的雄奇和美丽,这位姑娘就是李其琼。孙儒和李其琼曾经是同学,在重庆时见过面。李其琼学的是油画,当时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美术队工作。两人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或许是孙儒信中的描述唤起了她对敦煌艺术的向往,1952年,李其琼来到了敦煌,两个星期后,同事们为她和孙儒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从此两个人便在敦煌扎下了根。

哈哈,这个有点像骗婚的样子哈!

孙儒僩跟李其琼结婚以后,到1952年了,突然接到一封信,来自原来的女朋友。孙儒僩才知道她参加了抗美援朝去。那时抗美援朝从动员开始一直到秘密入朝,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通信。

“这是个误会,造成了我另外一个选择。但现在想来,这个选择应是比较好。因为李其琼是学美术的,敦煌有适合的工作。而如果选择那个女孩,她是学音乐的,在研究院根本没出路,要么我走,要么她来,她来也没事情做。所以后来选择李其琼,很正确。”孙儒僩说。似乎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他们确实吃了不少苦。莫高窟没有医院,生病也只能靠自己扛。1955年,李其琼生第二个孩子,生不下来,院里有辆旧车,发动不起来,靠男职工推,总算发动了,到敦煌城里请来医生、护士,此时已过去数小时,总算未出大事。而另一位姓窦的同事,就是自己给妻子接生的。

他们那个时代处于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当时的年轻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自己命运的抉择真的很令人动容!我们这个时代,整体上来说,属于一个庸俗的小时代,大家都为了个人的衣食住行,蝇营狗苟,为了衣食住行而劳累不堪,不知不觉就荒唐了一生。

想起来也是一种可悲啊!

有一本书叫《美丽新世界》里面讲到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定义什么是幸福,然后让他们去追逐这些所谓的幸福,不知不觉中,就被奴役起来而且自己还意识不到,这是最高明的方法。

我们扪心自问,你孜孜追求的这些东西,真的给你带来了幸福了吗,我说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

有点跑题了哈哈,但是这个问题大家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下。


孙儒和李其琼虽然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艰苦,那时候,孙儒等人做的最多的工作是清沙。过去一到刮风,沙就在洞子跟前像水一样地往下流,一天时间就可以流下好大好大的一堆沙,几年中间都是除沙。但这些工作现在看很简单,当时没有机械运输工具,每天都靠几十个牛车到莫高窟拉沙。后来,他们逐步开始开展一些规模较小的修缮工作,修建栈道、修建走廊、修建台阶等。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石窟加固。奋斗基于对对象的理解认识,只有看到它的价值,才情愿为之付出。”孙儒僩说,在光耀千秋的敦煌艺术面前,自己非常渺小。

孙先生这种表达不是出于谦虚,而是他内心的真实声音。

很多人小有成就,就狂妄的不得了,但是您站在敦煌哪里,千年的 历史 面前,你我就是如同一粒尘沙般渺小,还有什么值得狂妄的呢?


孙儒僩回忆过说:“当时我在一个石窟前室临摹窟檐彩画,工作时间长了,在绝对安静中,甚至有一种忘我的感觉。但往往这种状态又非常容易被身边之物打扰。例如背后巨大的金刚力士,临摹不小心双目对碰,不免大吃一惊。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假想如果他的胳膊往前伸出,他的拳头就能打到我的身上,或许这也是解乏的一种方式。那时候一联想到这些,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便又继续开始画。”

其实这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啊,佛教讲过修行的六种方式:忍辱、布施、禅定、精进、持戒、般若,这种就是禅定啊。

李其琼先生也是这样,结婚没多久,李其琼就钻进了“洞子”,开始临摹,还曾经因为冬天点着炉子烤颜料,差点在“洞子”里煤气中毒。“洞子里光线很差,有光线能照到的洞子,我们就尽量不点油灯、蜡烛,毕竟对壁画不好。我们总追着阳光画,光照不到的地方就用镜子反射,那时候买不起那么大的镜子,还用过白纸来反光……”。李其琼本来学油画,临摹壁画并不是她的专长,所以她首先要学会线描这种中国画的技法。经过前辈们的指点和反复临摹、研究,李其琼不仅完整地掌握了线描的技法,而且运用得纯熟、艺术。


我看过一副她临摹画作时候的工作照,那种神态的祥和和目光的深邃,似乎身心已经融合到壁画之中,唐代人物画富有神韵,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态,都令人感到不可稍做更改;那是线条和色彩的旋律,一根根线条,只要有一处疏忽,全画的精神就受影响。

李其琼老师的临摹没有丝毫板刻之病,自然流出的线条,真实地传达出古代绘画的精神,色彩看似随意敷成, 实际与壁画原作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古代壁画的临摹,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底,就不能表达其神韵。

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临摹出的作品,就是灵魂的,似乎有一种佛菩萨的加持感,看了之后内心会有一种深深的触动。

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使他们不得不停止了在敦煌的工作,这段时间长达25年。直到1982年,两人的工作才又恢复了正常。当时,他们已经57岁。“让更多的人们能够看到敦煌的美和伟大”,李其琼这样总结和她一样在敦煌临摹的画家们的愿望。在敦煌工作的41年里,李其琼完成了120多平方米的临摹作品。目前,除敦煌学家段文杰以外,她仍是敦煌临摹作品最多的画家。

1989年,在一次对外交流中。外方恳请敦煌研究院创作两幅敦煌题材的作品。由于要加入创作元素不需要临摹。受委托执笔这项任务的李其琼先生选择在单位工作室来完成画作,孙毅华说她全程观看了母亲创作。这幅名为《菩萨行》的作品,是对石窟中各个时代的菩萨头像进行的融合,在那个时候其实母亲不看壁画,那一位位菩萨的形象已全部存入了她的脑海。这是母亲工作三十多年的艺术沉淀,那时创作中的母亲是那样从容美丽。

大家一定要去网上搜索下这幅画感受下!


今天的节目快要结束了,分享一个故事,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也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有一次,敦煌的一个工作人员去那里考察,看到当地管理部门也有人在洞窟里临摹壁画,让我感到很诧异的是,那位画家是用西方油画的方法临摹壁画。于是我问他:“古代印度的画家会采用这样的方法画壁画吗?”他摇了摇头。我说:“那你为什么不用你们自己传统的方法临摹,而要用欧洲人的方法临摹呢?”他说:“那是古人的画法,现代人不会。”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明为何会几千年,虽然无数次遭受亡国灭种的威胁,但是始终会一直连绵不绝,延续至今。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孙儒僴、李其琼这样的仁人志士,肯当民族的脊梁,奉献自己的生命,在 历史 的劫灰中,重燃中华文明的灯火,代代相传下去。

“让更多人能看到敦煌的美和伟大”这就是他们的追求!


阿熊也是受他们的精神感召,发愿做这个解说的事情,将我知道的敦煌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后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最后,我们用孙儒僩先生的一首词,结束这期节目,这首词写作于李其琼去世后,孙先生回首这一生和妻子、和莫高窟的缘分,这样写道:

“当年万里苦追求、跋涉赴沙州、宕泉坎坷寻梦、石窟任周游、事未就、鬓已秋、泪难流、此生将了、心在莫高、身老兰州”

Ps:阿熊想做现代版徐霞客,对一些文物古迹进行深度解说,分享给大家,喜欢听音频的,可以搜索喜马拉雅:天命行者1992,微博:行吟天下1992 公众号: 5A景区深度讲解


敦煌莫高窟的人文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财富。
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风景名胜区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岩泉河崖壁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相比,石窟南北长1600米,石窟大小不一,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入进去;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50米。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现存壁画和彩塑的洞窟500多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制作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
敦煌石窟位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景观,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类型。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敦煌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敦煌石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是中国从十六国至元代开凿的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开凿在南北长l680米的三危山上。在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现存洞窟有750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的灿烂明珠。l96l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教”意为“大”,“煌”意为“盛”。
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人鼎盛时期。到宋时,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莫高窟的发现
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惭被人注意。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珍贵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共有3000余身,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彩塑仅有十几厘米高。壁画如果按自身高度连接起来,长达30干米,其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等。其历沿革自十六国至元代,长达l000多年。其中,隋唐时期的作品数量约占一半以上。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是佛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佛教造像和壁画。遗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84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 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