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巴为什么屡次拒绝刘备?两人之间有什么故事?

刘巴为什么屡次拒绝刘备?两人之间有什么故事?,第1张

刘巴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刘巴是蜀汉或者说刘备集团第二任尚书令,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很高的重视。不过刘巴在前期总是在逃避刘备,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十九年,刘巴躲避了刘备六年的时间,最后到退无可退的情况之下才加入了刘备。 刘巴虽然后来还是辅佐刘备,但是从屡次逃避刘备的情况来看,难免流露出对刘备的敌意和鄙视。那么刘巴为什么对刘备有这种态度呢?或许与其父的经历有关。

刘巴屡次逃避刘备的举动

刘巴字子初,是荆州零陵郡烝阳人。网络上所谓的"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中的"子初",就是指刘巴。当然小编是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具体出处,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从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1年到208年),刘备和刘巴一直在荆州,刘备是刘巴的客将,主要活动范围在荆州南部的南襄盆地;而刘巴并没有辅佐刘表,而是在零陵郡作为郡吏。二者活动范围不重合,本来交往的机会比较少,但是刘巴在荆州还是比较有名望,应该也会受到刘备的注意。

建安十三年是东汉末年南部发生剧变的一年,曹 *** 解决了北方袁氏势力的隐患,极大削弱了乌桓势力,开始正式对南方的荆州用兵。正好这一年荆州牧刘表病死,荆州的大吏让刘表的幼子刘琮代替刘表成为荆州牧,但也并不是十分忠诚于刘琮,撺弄刘琮向曹 *** 举州以降。此时刘备驻扎在襄阳以北的樊城,他是没有能力抵挡曹 *** 大军的,何况还有襄阳的刘琮。于是刘备选择向南撤退,打算进驻江陵对曹 *** 对抗。

刘备在荆州蛰伏了这么长时间,拉拢、结交很多名士豪强,在荆州树立了很高的名望,非常得民心;另一方面即将接管荆州的统治者曹 *** 则是有屠戮徐州的记录,还有杀死边让等名士的事件。二者比较之下,或许跟随刘备是更好的选择。于是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名士和刘琮身边的人都抛家弃业跟随刘备,"众十馀万",但是刘巴却不愿意跟随刘备,反而往北边跑,加入了曹 *** 集团。

随后的事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刘备在当阳被打崩,和江东集团联合起来,在赤壁、乌林击退了曹 *** 。这个时候三方对荆州进行重新的瓜分。曹 *** 此时失去了荆州南部的控制,但是他不甘心,或许也是为了给孙刘联军制造麻烦,派桓阶拉拢荆州南部各郡,桓阶不愿意干这活,推给了刘巴。曹 *** 承诺刘巴先到荆南,自己将率领大军支援刘巴。这个承诺其实也就是一句场面话。刘巴滞留在荆南,正赶上刘备南下扫平荆南四郡,刘巴无法北归曹 *** ,就继续南下到交州。

刘巴改名易姓进入交趾,他与交趾太守士燮不合,又沿牂牁道到益州。按《零陵先贤传》记载,刘璋的父亲刘焉曾经是刘巴父亲刘祥所举孝廉,于是也是很重视刘巴。结果有一件事他没有听从刘巴的建议,就是坚持迎接刘备入蜀对抗汉中张鲁,于是刘备反而吃掉了益州。刘巴实在是很难再逃避,只能加入刘备集团。

刘巴对刘备的敌意

刘巴屡次逃避刘备的"罗网",不惜从荆州跑到交州再跑到益州,能够体现出他对刘备的一种敌意。刘巴在交趾郡,诸葛亮在零陵郡的时候,二人有过书信来往。诸葛亮是想招揽刘巴加入刘备集团的,但是刘巴的态度相当坚决,宁愿"讬命於沧海"也不愿意归服刘备。刘巴对刘备的态度可见一斑。

可是在上文小编也提到过,刘备和刘巴的接触其实并不算太紧密,一个在荆州北部,一个在荆州南部;刘备本人的声望也非常好,他最大的黑点当在消灭刘璋夺取益州以及发行直百钱上面,这两件事都在刘巴逃避刘备之后,直百钱本身就是出自刘巴的手笔。所以刘巴讨厌刘备而倾心于曹 *** 是很奇怪的事情。

刘巴讨厌刘备的原因,是没有史料进行明确的解释的。网络上一般存在三种说法:第一、刘巴自诩为文人高士,在当时文人非常瞧不起武人。比如说张飞曾经在刘巴处借宿,刘巴就很看不起张飞,甚至于拒绝与张飞交谈。刘备虽然师从于大儒卢植,但是本身不爱读书,行事一股江湖草莽气,刘备集团中也没有太多名士。刘巴讨厌刘备,可以被视为刘巴这种传统士人对草根出身的武人的歧视。

刘备的实力不强。曹 *** 在名望上确实是低于刘备,有过屠城等种种劣迹。但是在乱世当中,有些东西对于一个军阀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曹 *** 能够称霸北方,占据幽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并州,还有汉天子这个政治上的王牌,实力远远超过刘备。无论是想要有一番作为,还是明哲保身,或者是为了统一天下、海晏河清的崇高理想,选择曹 *** 这个更高的平台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巴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刘备在荆州蛰伏时期,结交了很多名士豪强,这种树立恩望的行动或许表明了他对荆州的野心,打下与刘表争夺荆州的基础。刘巴对这种情况有所了解,也不认可,因此讨厌刘备。

刘巴讨厌刘备的另外一种可能

关于以上三种猜测,小编个人还不是十分赞同。首先刘备虽然不喜欢读书,是一个武人形象,但曹 *** 也有杀戮名士的行为,这一点更甚于刘备;其次曹 *** 的力量确实要强于刘备,但是士燮和刘璋的力量还要弱于刘备。刘巴如果需要一个更高的平台,何故放弃刘备选择士燮和刘璋呢;最后刘巴认为刘备假仁假义,这一点是有可能的。但是对于当时人来说,伪君子比真小人要更受欢迎。很多人喜欢真小人,认为是真性情,那只是一种后世的看法,没有受到真小人的伤害罢了。如果刘巴仅从道德层面上不认可刘备,那也不应该认可曹 *** 才对。

那么除了这三个原因以外,刘巴还有什么理由讨厌刘备呢?小编个人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刘巴之父刘祥的经历。刘祥的身份是江夏太守,这个在上面提到过了。董卓进入洛阳,地方长官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长沙太守孙坚也举兵北上,由于南阳太守张咨不给自己提供军粮,孙坚就杀死张咨。在这件事中刘祥是支持孙坚的,因此受到南阳士民的仇恨。张咨残余势力进攻刘祥,刘祥因此而死。在这件事中,没有看到孙坚救援刘祥的记载。

刘祥不仅与张咨不合,与刘表的关系也十分不对付。刘祥被杀后,刘表就拘禁刘巴,派刘祥的亲信故人假装帮助刘巴逃跑,好借此杀死刘巴。刘巴屡次拒绝这些刘祥亲信,最后被刘表放过。父亲因为支持孙坚被杀;自己又因为父亲和刘表的矛盾险些被害,大概刘巴对刘表和孙氏不会有太好的感观。后来刘表辟请刘巴;刘表的别驾从事刘先请求刘巴教授外甥周不疑,都被刘巴拒绝,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刘备寄居于荆州,帮助刘表对抗北方的曹 *** ,可以说是刘表的部下。刘巴既然与刘表有矛盾,那么对刘备抱有敌意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又与江东孙氏缔结联盟,后来还娶了孙坚的女儿孙氏。可以说刘备与刘表和孙坚两个人都有较为亲密的关系,刘巴对刘备有天然的抵触甚至讨厌或源于此。所以小编认为刘巴屡次逃避刘备就是因为这种私怨了。

周瑜,且听下边分析。
汉末董卓之乱后中原大地陷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一度不可收拾;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发动一次又一次惨烈的战争。军阀们之间互相攻伐,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最终的结局却是多半被淘汰出局,能进入决赛的都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夷陵之战,被称为是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一类的官史上不过寥寥数笔,但是戏剧舞台上,却是精彩纷呈,这多半是因为官史上没有详细的记录,戏曲作家和小说作家才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编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虽然这些故事不一定可信,但是就艺术而论,却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大篇幅的描写了赤壁之战,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三国志》一类枯燥的官史,以至于人们一直以为《三国演义》就是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读者或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脑海中的三国人物都是演义里的形象。《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倾向性,很多人物被严重歪曲。演义的作者是以蜀汉为正统,为了重点突出刘备集团,对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对曹 *** 更是严重的丑化和妖魔化,而对孙吴集团主要是矮化。其中孙吴的集团被矮化最严重的是周瑜,其次是鲁肃。在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活神仙,而周瑜被完全歪曲的成为一个小肚鸡肠的凡夫俗子,除了一味的对诸葛亮羡慕妒忌恨,没有多少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才能平平,完全就是诸葛亮的配角。诸葛亮也不知道搞好团结,周瑜越是嫉妒他,他越是要卖弄自己的各种小聪明。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继续跟周瑜斗法。诸葛亮更加频繁的卖弄自己超人的智慧,周瑜更加羡慕嫉妒恨,但就是斗不过诸葛亮,一次又一次被诸葛亮打败,周瑜毫无办法,气得干瞪眼。终于在气到第三次的时候,心理素质不及格的周瑜被诸葛亮气得吐血三斗,尽然活活的给气死了,这就是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同时,演义中不仅将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小心眼,而且为了进一步贬低周瑜,抬高诸葛亮,作者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功劳也一股脑儿算到诸葛亮的账上,好像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 *** 靠的全是诸葛亮呼风唤雨。小说作为文艺作品,有时候是可以用来做宣传的,宣传的东西事实一再证明是靠不住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宣传是当不得真的。自然,戏曲舞台上的那个周瑜肯定不是历史上那个领导以少胜多战役的周郎。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周瑜作为孙刘联军与曹 *** 作战的前线总指挥,绝非泛泛之辈,这场战役最大的功臣也只能是周瑜,而绝非诸葛亮,因为只有总指挥才有立下汗马功劳的机会,诸葛亮不管多么用兵如神,他也没有直接指挥军队跟敌人对阵的机会。
其实诸葛亮此时不过是刘备集团的代表,刘备集团的军队指挥权也不在诸葛亮手上,他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另外,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跟周瑜未必就有那么多接触的机会。在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跟孙权方面接触更多的是鲁肃,而不是周瑜。实际上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真正成为主角是在六出祁山的时候,刘备死后才是他的舞台,诸葛亮治蜀伐魏才是他得意之作,火烧赤壁是周瑜一生的大手笔,诸葛亮是这出大戏的配角。
戏曲舞台上或者影视剧里的周瑜形象都不是很好,至少才干方面是处处输与诸葛亮的。但是实际情况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是他领导孙刘联军跟曹 *** 对决于长江之上,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后来刘备争夺益州的最大对手,有周瑜在,刘备未必就能那么轻易的将益州抢到手。
对于刘备来说,周瑜是劲敌,周瑜英年早逝,刘备成功的道路上就少了一块大石头。而对孙权方面来说,周瑜的英年早逝是巨大的损失。孙氏集团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周瑜的支持。周瑜可以说是孙氏集团的开业功臣。孙权的哥哥孙策起兵之初,首先得到了周瑜的鼎力支持。周瑜是世家子弟,他利用家族的资源和影响力,一路追随孙策,忠心耿耿,帮助孙氏兄弟称霸江东。可以说。周瑜对孙吴集团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到孙策遇刺身亡,周瑜全力辅佐孙权,与张昭一文一武,是孙氏集团的左膀右臂,帮助孙氏集团在江东站稳脚跟。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前后,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曹。鲁肃的意见当然也很重要,孙权本人更倾向于战而不愿意投降也是关键因素,但是说到底,最终决定战和降的有时候不是人的意志,实力才是重中之重。周瑜是孙吴集团的大都督,尤其是孙权不愿意投降,而想跟曹 *** 一决雌雄的时候,还是要需要依靠周瑜。周瑜也是主战的,更加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氏兄弟都是少年英雄,但是孙权此时毕竟还不到三十岁,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对付黄祖之流的地方军阀绰绰有余,但是自己跟曹 *** 实力悬殊,对抗强大的曹 *** ,说实在的,孙权还真的没有胜算的把握,简直就是心里还没底。更主要的是此时曹 *** 已经拿下了荆州的襄阳,江东赖以抵挡曹军的长江天堑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因此在曹 *** 还没有打来,就引起了江东方面的恐慌,投降之声四起,在这一片的投降论调中,连在江东集团里很有影响的张昭都带头主张迎曹。有野心也不甘心父兄的事业在自己手上终结的孙权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打,不甘心居于人心,打,实力不够,没有胜算的把握,说到底心里还是没底。
就在迎降曹 *** 在江东集团还很有市场的时候,周瑜坚决抵抗曹 *** 的态度给犹豫不决中的孙权吃了一粒定心丸,尤其是周瑜一番透彻的分析,让孙权最后拍板,决定跟曹 *** 对抗到底。周瑜可以说是知己知彼,他为孙权就天时地利人和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表示他有把握以少胜多,他认为当前的形势不利于敌人,而是有利于我们。周瑜的自信给了孙权信心和勇气。这当然也让孙权决定跟刘备缔结同盟关系,以对抗共同的敌人。所以如果要问:最终促成孙刘联手对抗曹 *** 的是谁那么标准的答案只能选周瑜,而不能选诸葛亮,诸葛亮不是促成孙权跟刘备联手对抗曹 *** 的关键人物。能影响集团最高层作出决策的也只有这个集团内部的重要人物,绝不会是其他集团的重要人物。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个《隆中对》也成为后来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在诸葛亮被刘备请他出山后,就尽心竭力的为刘备集团效力。在他的努力下,刘备集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首先分析诸葛亮的实力。

在刘备集团最困难的时刻,曹 *** 在当阳长坂击溃了刘备的主力。诸葛亮临危受命,亲自到东吴劝说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 *** ,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在刘备拥有荆州江南四郡的立足点后,诸葛亮又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诸葛亮的出色治理下,荆州为刘备实力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刘备得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入川夺取了西川。

在刘备入川前后,诸葛亮先是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随后和张飞、赵云一起入川增援刘备。在夺取西川后,诸葛亮随即在西川开始了治理工作。在刘备和曹 *** 争夺汉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坐镇成都。他听从部下的建议,全力支援刘备的军事行动,足食足兵,保证了刘备的胜利。

由于诸葛亮的才干超人,功绩突出,在刘备集团里,他理所当然的成为文官之首。在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遭受惨败。刘备也忧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在去世前,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以后事。

诸葛亮在接过国家的重担后,他就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编练新军,发展经济,整顿朝纲,团结君臣,他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所有可以做到的一切。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年月,重新稳定下来。

诸葛亮先发动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他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但是,诸葛亮一共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达到目的。最终,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期间生了重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

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是以一个完人的形象被人们所称道的。在他那个时代,他一心扶保蜀汉江山的精神就已经让世人所称道。在曹睿托孤司马懿的时候,也希望司马懿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扶保曹魏的江山。但是,司马懿却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可见,做人做到诸葛亮这一步是极为不容易的。诸葛亮的高尚品德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在《三国志》中,陈寿也为诸葛亮单独立传,对他的生平做了详细的评述。在《三国志》中,能够单独立传的人物寥寥无几,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大加称赞,但是,有的人对陈寿的《诸葛亮传》却很不满意,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的才能。并且还找出陈寿贬低诸葛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家庭和诸葛亮之间的私怨。

陈寿的父亲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担任马谡的参军。当时马谡由于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制,造成了街亭的惨败,使得诸葛亮只得撤回汉中。在事后,诸葛亮斩了马谡和他手下的两名将军以谢天下,自己也自贬三等,对当时军中有责任的将领也相应的做了处罚。

陈寿的父亲就受到了髡刑的处罚。而陈寿本人也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手下任过职,诸葛瞻也没有对陈寿有过什么好的态度。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不高。

其实,我们看陈寿的写的《诸葛亮传》,就可以看到,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唯一对诸葛亮有所微词的是在军事能力方面。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要超过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认为,诸葛亮应该向古代的管仲学习,提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来担当战争的重任。

如何正确看待诸葛亮的综合能力。

这其实是陈寿对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批评。陈寿认为,诸葛亮相对于管仲是才能相当的,但是要比做乐毅是有差距的。这就引起了许多诸葛亮的崇拜者的反对。不要说《三国演义》中那个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古代就有无数诸葛亮的崇拜者公开反对这种评价。有的帝王甚至把诸葛亮送进武庙,让他成为“武庙十哲”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么,陈寿对诸葛亮的看法是否公允呢?这个问题实际是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不可能会统一的。我们看《诸葛亮传》的注释,就能够看到,在当时就有很多神话诸葛亮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郭冲记述的几件著名事例,比如说空城计、贺拔西城百姓、更换休整不失信等等,这些事在注释里就批驳了纯粹是子虚乌有。可是,到了今天,依然还有人认为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意愿代替了客观的情况,就不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了。不过,我们如果从诸葛亮的生涯来看,他在接受托孤之前,确实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他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刘备对他的使用更多的在于行政工作上。

诸葛亮当时在刘备阵营里,实际上是做着调度各地的赋税粮草,做到让刘备足食足兵。他的角色,实际是就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萧何。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到了诸葛亮掌握蜀汉政权后,他开始亲自指挥作战。在南征中,他显露了自己的才能,顺利平定了叛乱。但是在北伐中,缺乏经验的短板,制约了诸葛亮的发挥。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战争。可是,由于经验缺乏,被张郃轻易击败。诸葛亮总结经验,开始加紧训练军队,改进自己的战法。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随着北伐次数的增加而在提高。

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军事指挥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计谋,敢于和司马懿主动野战。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但是在吃了几次亏后,就再也不和诸葛亮交手。可惜,诸葛亮天不假年,身患重病的诸葛亮终于没有能够达成他的理想。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一直随着他的军事生涯而提高的。但是,由于刘备在世的时候,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使得他的实战经验过少,影响了他的发挥。这也是陈寿说他的政治才能超过军事才能的原因。

不过,如果诸葛亮能够多活一段时间,我们相信,他的军事能力还会提高的。可惜,历史不能改变。诸葛亮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依然永昭史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乱世中角逐的人物非常之多,根据各个史料的记载仅参与讨伐董卓的人物就有二十六路,还有很多没有参与讨董的人物。最后还是曹 *** 、刘备、孙权笑到了最后。他们各自的创业基础,最后取得的事业也不同。而最后的事业很大程度也是源于创业基础,而非人力的高低优劣。

很多人提及曹 *** 的出身必言宦官之后,说宦官之后的身份影响了曹 *** 的仕途,因为受到士大夫的排斥的鄙视。但是如果从曹 *** 个人的具体的经历来看,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第一曹 *** 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优厚的政治资本和财产,这些东西足以消弭曹 *** 宦官之后的负面影响,何况曹腾这个与名士联系较为紧密的宦官并不在士人的仇视范围之内;第二曹 *** 本人也很聪明。他携带兵器私入中常侍张让的屋子;在做洛阳北部尉时打死宦官蹇硕的叔父。当时的蹇硕还没有得宠,是个软柿子。曹 *** 利用这些举动与宦官集团划清界限,还受到的宦官的迫害,反而站在了士人的立场上。

曹 *** 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这句话倒是一点不假,但这未必与他本身起点所带来的名望、人脉无关。曹 *** 最早创业的时期应该是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在陈留己吾起兵。陈留太守张邈是名士团体''八厨''之一,与曹 *** 有不浅的交情;曹 *** 能够拉起第一支队伍,依靠的是张邈所举的孝廉卫兹。可以说曹 *** 陈留起兵与自己的名望和人脉分不开关系。

随后各军阀组建联军讨董,而后又分裂为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两大军事联盟。这个过程中曹 *** 一直依附于袁绍。''汴水之战''失败后,曹 *** 从倾向于袁绍的丹阳太守周昕借兵,而后回到袁绍所在的河内郡。

袁绍联盟和袁术联盟相争的时候,曹 *** 坚定地站在袁绍一方,也陆续得到了东郡太守和兖州牧的官职,其实就是地方自置,上表走个程序而已。兖州被吕布夺取之后,曹 *** 也是获得了袁绍的支持夺回兖州,将吕布驱逐到了徐州。直到曹 *** 夺取了汉献帝刘协,双方的关系才逐渐破裂

这样来看,曹 *** 能够迅速在河南地区立足,与袁绍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这又与二人在洛阳的经历不无关系。当然小编的意思也不是说曹 *** 创业时期顺风顺水,他的很多决策,比如接管兖州都冒着很大的风险。而且曹 *** 所在的兖州包括后来扩张的豫州、是四战之地,不过他能够压制刘表、孙策,消灭吕布,与袁绍正面开战获胜进而消灭袁氏势力扫平河北地区,也需要卓越的军事能力。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表现得很仁弱,其实历史上的刘备非常任侠,标准的武途入仕。王船山先生在《读通鉴论》中有一句:''国恒以弱灭,而汉以强亡。''这句话经常被曲解为夸耀汉朝武功强盛,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说东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上到下的穷兵黩武之风,时人好以武途入仕。与黄巾起义、幽州张举、张纯起义、凉州起义作战就是入仕的资本。

刘备早先从学于名儒卢植,缔结了一些人脉,但是远远逊色于曹 *** 。刘备不爱读书,纠合一批少年游侠在涿郡活跃,由于马商苏双、张世平的资助终于拉起一支军队,关羽、张飞就在这段时间加入到刘备集团。刘备凭借与黄巾军、张举、张纯起义军交战的军功成为县尉,但又被朝廷沙汰。此后刘备又做过县丞、县尉,最高做过县令,地位并不是很高。

在袁绍、袁术联盟交争时,刘备站在袁术一方,因为他的同学公孙瓒在袁术阵营当中。曹 *** 进攻徐州牧陶谦,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公孙瓒部将田楷与刘备一同救援陶谦,陶谦用四千丹阳兵的代价留下刘备;陶谦不久后病死,将徐州交给刘备。

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的崛起的机会,是刘备自己没把握住。这个看法也不尽客观。首先陶谦的徐州是经历曹 *** 两次屠杀,又有臧霸、昌豨等黑山军分润的徐州;其次徐州南有袁术西有吕布,内部又有陶谦留下来的不满的丹阳旧部。而刘备又没有袁绍那样的大军阀作为后盾。以刘备的实力,实在难以长久控制徐州。正如刘备原别驾从事陈群所说的那样:''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果然刘备被吕布偷袭,先后投奔吕布、曹 ***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与倾向于袁绍的黄巾军活跃于汝南一带,袁绍失败后转投刘表。从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196年到208年),刘备全部都是寄人篱下。直到刘表去世,曹 *** 南下的巨大动荡中,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 *** 瓜分荆州,才有了向益州开拓的条件,奠定蜀汉政权的基础。

无论曹 *** 和刘备的起点如何,他们都可以说是纯粹的创业者,而孙权不是,他是守业和创业的结合。孙权依靠的是孙坚、孙策两代人积攒下的资本,孙坚提供了名望以及最基础的以程普、黄盖、韩当等将领为核心的最基础的军事力量,孙策则将这支力量带入到既无强大军阀,又有长江依托的江东地区,并且融合了很多江北豪族的力量。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被害,孙权成为江东集团领袖,得到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六郡之地。

继承父兄基业对于孙权来说当然有很大的便捷,不用像曹 *** 和刘备那样白手起家披荆斩棘,不过也有一定的弊端或者影响。江东集团是孙策一手带起来的,孙权的名望不足,甚至在继承江东基业之前,很多人都看好孙权的弟弟孙翊。所以孙权统治江东初期,孙权从兄孙暠就试图起兵取代孙权地位,庐江太守李术割地自守;后来孙权从兄孙贲、孙辅也与曹 *** 暗通款曲,这归根结底是对孙权的轻视和不信任。

另外孙策在江东创造基业,利用长江天堑抵挡北方的进攻,同时也远离中原地区的混战,将相对偏远的江东作为基地。江东面临长江上游的荆州的威胁较大,所以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将荆州视为扩张的首要目标,与荆州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延缓了孙权发展的进程,坐观曹 *** 对江北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失去向江北开拓的最佳时机;另外江东内部分布各地难以剿灭的山越势力也一直是孙权的掣肘,甚至直到三国后期,仍然有山越势力活跃的迹象。

向江北扩张的困难导致孙权不得不向南部发展,比如江南部分的荆州以及最偏远的交州。三国时期蜀汉仅有一个益州,东吴则有荆州、交州、扬州三州之地,东吴所拥有的扬州就是所谓的江东之地。由于东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部分时间是在扬州,北伐事业又没有进展,所以给人一种偏居江东一隅的感觉。实际东吴的事业是要强于蜀汉的。

曹 *** 、刘备、孙权三人创业的基础高低不同,这与他们创业的过程和结果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曹 *** 凭借名望和人脉迅速发展,处于军阀混战的核心地区,机会远超过刘备和孙权,不过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非常巨大,与青州黄巾、吕布、袁绍的战争中都几乎陷入绝境,死里逃生的情况也出现过不少次。

刘备在三人当中起点最低,积攒名望的时间、风险、成本都超过曹 *** ,即便有陶谦以及徐州士人的青睐,一度成为与曹 *** 、袁绍等人同级的徐州牧,但也与自身的实力不匹配。直到建安中期荆州混战无主的情况下刘备才得以迅速发展,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也与刘备的坚持分不开关系。

孙权开局就是父兄基业江东六郡,虽然在统治初期出现一些风险,但是在张昭、周瑜、虞翻等重要人物的帮助下走向平稳。孙权扩张的思路比较清晰,先占据荆州全据长江防线,再与北方对抗。这个过程中一度发生偏移,比如借荆州南郡给刘备促成鼎足之势,但是结果还是将江东六郡扩张到三州之地。不过三州均在江北,尤其交州地区在当时开发程度远逊于北方。孙吴政权始终困于长江以南,这与孙策立足江东大概是有相当程度的关联了。

《史记》是记载的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事。那时还没有刘备,因为司马迁是出生于西汉,刘备活跃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
《三国志》有刘备的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救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 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三国志12刘备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钟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十九年夏,雒城破。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张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成都,皆为曹公军所没。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 *** 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 *** ,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 *** 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 *** 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 *** 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 *** ,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 *** ,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 *** 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寐寤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 *** 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取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愿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征验。今上天吉祥,群儒英俊,并起《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篡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 *** 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 *** 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袷祭高皇帝以下。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87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 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