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仓储物流发展现状,第1张

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调查的2019年4月中国仓储指数为543%,较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除延伸业务量外,其余各分项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以上呈扩张态势。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勇表示当前我国仓储业务量增长显著,周转效率继续加快,库存水平不再上升。综合来看,市场较为活跃的主要原因,一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好转,宏观情绪利好;二是市场需求集中释放。
智能仓储已成趋势
仓储业指专门从事货物仓储、货物运输中转仓储,以及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活动。传统仓储仅仅是指仓储企业按照客户要求从事的库存管理和库存控制等仓储业务。现代仓储业涵义更为广泛,它是指以从事仓储业务为主,提供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传统仓储服务,同时能够提供流通领域的加工、组装、包装、商品配送、信息分析、质押监管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仓库基础设施的建设租赁等业务的仓储型物流企业的集群体。
随着快递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逐渐成熟,再加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革新,智能仓储已成趋势。通常来说,仓储行业产业链主要由采购、运输等部分构成。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保税仓库,是指经海关批准设立的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的仓库。第三条保税仓库按照使用对象不同分为公用型保税仓库、自用型保税仓库。
公用型保税仓库由主营仓储业务的中国境内独立企业法人经营,专门向社会提供保税仓储服务。
自用型保税仓库由特定的中国境内独立企业法人经营,仅存储供本企业自用的保税货物。第四条保税仓库中专门用来存储具有特定用途或特殊种类商品的称为专用型保税仓库。

作者:严继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年02期

一、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与形势

1近10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近10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由1998年的73%增加到2010年的100%,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73%增加到2010年的100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407%增加到2010年的8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010年的265%。各类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7%、128%、418%、167%。具体情况见表1。 



2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快速,成人高等教育呈缓慢下滑趋势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部分(均指学历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人高等教育开始出现缓慢下滑的趋势。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齐头并进,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相当,但是截至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约相当于成人高等教育的3倍多。见图1。





3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整体缓慢下滑的趋势下逆势发展

网络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从2000年的1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257万人,平均增长幅度高于14%。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所占的份额也在逐年增加(见图2)。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整体下滑的趋势下得到了逆势发展,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中的原因正在于网络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地学习,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迎合了学习者的需求,受到从业人员的欢迎。



图2

2000-2009年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人数③

4非学历培训发展迅速

教育部2009年部分高校培训收入统计数字表明(见表2),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迅速,将成为高校面向从业人员的办学主体。以清华大学为例,2002年开始转型,作为全国第一所果断退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高校,全身心投入非学历教育培训。转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以高端培训为主。2004年清华大学举办各类培训班842个,培训学员35万人次,教育培训收入37亿元;到2010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557个,培训学员101万人次,教育培训毛收入达78亿元。



5未来10年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走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从现在的265%提升到2020年的40%。另外,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124年提高到135年。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由2009年的2979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3550万人,11年增加570万人,平均每年招生只增加50万人。这暗示了在未来10年,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教育重点都将转向“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层面上,而不再强调规模的扩张。

另一方面,从200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急剧下降,从2008年的2620万人(18岁)将下降至2020年的1400万人以下,若维持2009年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的规模不变,到2020年毛入学率也能达到34%。这表明未来10年,普通高等教育必须通过控制规模、注重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来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将全面进入宽进机制,应注重提高质量来迎接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龙头仍然是学历教育。只有一个毛入学率较高的国家,其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大学继续教育才有可能做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65%提高到40%,发展不再体现在扩大规模上,主要体现在内涵发展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增加14%,与成人高等教育相比,主要作贡献的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普通本专科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1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紧迫性

当下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特别是我国“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2新时期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我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第二,“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初步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第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

3《教育规划纲要》中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这一论述包括以下4层意义:

第一,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大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学习机会、多样的学习途径和多种成才路径。

第二,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要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通过广泛动员、加强激励等手段,扩大继续教育规模,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争取从现在不到25%达到2020年的50%以上,当年参与继续教育的规模从现在的166亿人次增加到35亿人次。

第三,继续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推动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整合完善,加强跨部门继续教育的协调,建立更加有效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健全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经费的继续教育投入方式。

第四,继续教育的质量显著提高。改进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好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促使继续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4达成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实践行动

教育部机构调整带来新的职能转变,机构配置原则以办学层次为主转变到了以办学类型为主,机构调整使职成司成为教育部业务范围最大、管理学校和学生最多的业务司局,这有利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2011年4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将在北京举办大型继续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与供需洽谈会、召开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讨论加快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继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三、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

结合多年在继续教育领域工作的实践,我们对教育部起草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指导性文件要体现国家推进继续教育的意志,最好以国务院名义下发;二是文件起草应该以《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两个纲要为依据;三是文件内容不仅要回答解决当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发展继续教育要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同时,我们提出发展我国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建议:

1加快立法,组建机构,从法律法规和组织上保证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硕士生培养、博士生培养),有清晰的组织领导系统,有8部支柱性法律。非学历继续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清晰的组织领导系统,更没有法律可依。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30条曾经提出“五修四订”的目标,并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部在2010年 工作计划 中又提出修订《职业教育法》,因此实际任务是“六修四订”。现在已时过8年,“六修四订”都未完成。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六修”是指要修订六部原有的教育法律:《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四订”是指要制定四部新的教育法律:《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教育部之所以提出“六修”,主要是因为这些法律都是1998年以前制定的(《职业教育法》稍迟),很多教育法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过去制定的法律也过分强调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较少强调学习者的权利。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的教育法律必须加快立法进程。

我们建议,首先,国务院应成立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协调机构,与教育部成立的继续教育司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如同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一样合署办公。这是因为学历教育是由教育部管理的,非学历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这就非常需要一个领导协调机构来统筹规划。国务院成立的这个机构应该代表国家协调领导各部委的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协调领导各级政府的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其次,政府应该注重轻重缓急,目前继续教育尚没有一部法律可依,应优先考虑《终身学习法》、《考试法》的起草修订工作,使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有法可依。福建省人民政府早在2007年1月15日就发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可谓我国终身教育立法方面最早的尝试,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发布征求意见再次为我们提供了可喜的讯息。这些都是我国终身教育立法进程的重要尝试。

2尽快建立各行各业培训认证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要重视其人文性,它不仅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即更要关注提高人的发展指数。激励劳动人口学习动力的两大要素是岗位竞争和学习认证。学习成果应该与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各行各业的资质认证和水平认证体系,将有利于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目前培训产业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高端培训非常火爆,如一些重点高校为企业领导设计的培训,这是因为企业必须面向市场,需要作出诸多前瞻性的决策,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低端的培训业也非常火爆,如独生子女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他们必须为子女未来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以增强子女将来步入社会的竞争优势。而对于大多数的劳动者而言,尚未形成自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来自企业部门内部的竞争压力不大,培训成果尚未与劳动者的发展联系起来。

因此,我们建议,广大劳动人口的培训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和保障,应主要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学会的专家学者,结合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和行业发展目标制定行业终身学习体系资质认证和水平认证标准,推进各类认证培训。劳动人事部门应将学习成果纳入人的发展体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成果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才能纳入到学习成果认证体系之中。

3加快成人学历教育体系的整合与改革,改善办学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培养质量

前几年教育部对成人学历教育的政策调整使得成人教育体系的各种教育形式差异在缩小,现在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都体现出教育对象面向从业人员、培养方向是应用型人才、学习方式是业余学习的特征。只是在自学和面授的比例上存在微弱差别,学习手段上有所不同,继续保持原体系不同的政策已无实质意义,改革势在必行。对成人学历教育的改革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原则,任何单独一种教育形式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和彻底的,因此成人教育界必须摈弃门户之见和各自为政的局面。成人学历教育可以坚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对业余学习者必须加强网络学习支持。只有统一成人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才能得到贯彻,办学秩序才能得到改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关注。

我们建议,成人学历教育体系的整合与改革应朝以下方向迈进,一是统一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取消成人高考,由各校自主测试录取,教育部制定统一严出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但培养目标和标准必须统一;三是统一采用学分银行,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统一d性学习年限和学分有效期。

4高校继续教育要定位于发挥学科与专业优势,助力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我国“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改变过去耗资源、耗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普及高等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两次报告中提出的普及和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提高新增劳动人口的学习年限;同样,两次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实际上就是要求劳动人口应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这两项措施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

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构成学习型社会的“扁平”结构,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组织构成学习型社会的“纵向”结构,这两者是组成学习型社会的两种不同载体。两者的差异表现在: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组织,通常由行业部委主导,教育需求相对一致;主要解决劳动人口能力和素质提升问题;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内部的职工学校定位为建设的主力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人员年龄跨度大,各行各业参与,教育需求不一;主要解决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将电大系统和社区学院定位为建设的主力军。

高校的专业是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因此,发挥普通高校的学科与专业优势,以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非学历、非学位培训,助力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继续教育的光荣使命。

我们建议,首先,重点高校应瞄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紧缺人才,积极主动地开展以下列6类人才为主要对象的教育培训活动:即培养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干部;培养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培养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其中,前三类人才是高层次人才,后三类人才是高技能人才,都是国家的紧缺人才。

其次,高校应配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十二大”工程),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这六大人才工程与继续教育结合得非常紧密,国家有关部门必定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和提供经费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国家政策的导向,扎实做好继续教育的每一项工作。

5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

十七大号召“发展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劳动人口“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网络教育是最佳的选择和实现途径。这种没有时空限制、灵活学习的方式也最适合从业人员学习时间少、学习时间零散的特点,容易做到以人为本。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继续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物联网、3G技术、iPhone、iPad、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使得移动学习将成为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学习方式。高校要充分关注移动学习的特点,探索适应于移动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们建议,首先,继续教育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开发适合从业人员进行移动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能够兼用的学习资源;探索既支持在线同步学习,也支持离线学习,并能够记录学习过程的培养模式,以迎接“移动学习和智慧学习”时代的来临。

其次,应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建设一批从业人员欢迎的资源。资源库具体包括:基于课程或专业的教学素材库;基于知识点的答疑库;具有一定导学功能的智能化题库;按专业组建的来自工作实际的案例库。对于网络课件而言,课件长短应以从业人员每次学习都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为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指“学测评导”的过程。建设一批以半小时为时间单元的“学测评导”一体化的课件,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从从业人员的学习特点来看,抽出半小时学习比较容易;从认知规律来看,学一点训练一点比较容易掌握知识;从学习效率来看,半小时学习效率比较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应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就感,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6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是保证教育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校继续教育要保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特别是教师的投入是质量保障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继续教育的教育资源建设一定要发挥重点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坚持名师主导,用政策和经济手段吸引更多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参与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尽管当前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但是实际上真正名师参与的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育政策的边缘化影响,一是普通高校教育主体工作的边缘化影响。普通高校名师看不起远程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增加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保证教育公益性的主要措施。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支持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培训,必然会建立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必然会大幅度增加继续教育的投入。但成人学历教育的投入仍然缺乏政策依据,能否保证学费的大部分或全部用于成人学历教育自身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建议,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服务补偿经费”制度,这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长期排除在国家教育投资体系之外,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不利于调动成人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7推进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逐步实现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10年远程教育试点在这方面基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打破百年高等教育围墙,促进教育资源大整合,以科学评价为基础,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这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未来10年一项最具挑战性、最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我们建议,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方面,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先从努力实现本校成人学历教育各种教育形式的互认与衔接做起,再从努力实现本校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衔接做起,逐步实现各高校间成人教育课程的互认与衔接,最后再向普通高等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迈进。

8高校应将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的质量才会有实质性提高

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必须首先要提高领导层的认识,学校高层领导必须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一份责任,不是可做可不做的社会服务。像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样,继续教育也是在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应将继续教育纳入到本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而不应仅仅把继续教育看成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我们建议,高校应按正常工作量核算标准对继续教育从业人员进行定编、定职和考核。应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保证成人学历教育学费足额地投入到成人学历教育中去,而不被挪作他用。另外,应从学校层面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加强检查与评估。

注释:

①②③④ 表1、表2、图1、图2均根据教育部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整理绘制而成。

作者介绍:严继昌,教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建设咨询专家组成员,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教育部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北京 100084)。

物联网的应用如下:
1、智能仓库。物联网一个很好的应用。它能准确的提供仓库管理各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性,对于生产企业,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合理的把控库存量,调整生产量。物联网中利用SNHGES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可以准确提供货物库存位置,这就大大提高了仓库管理的效率。
2、智能物流。运用条形码、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等先进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实现物流业运输、仓储、配送、装卸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不仅货物运输更加的自动化,而且作出的全面分析还能及时的处理问题对物流过程作出调整,优化了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还节约了成本。
3、智能医疗。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和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互动,实现医疗智能化。物联网医疗设备中的传感器与移动设备可以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捕捉,把生命指数记录到电子健康文件中,不仅自己可以查看,也方便了医生的查阅,实现远程的医疗看病。很好的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的问题。
4、智能家庭。物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捷。不远的将来一台手机,就可以 *** 作家里大多数的电器,查看它们的运行状态。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提前打开家里的空调,回到家就暖暖的。物联网还能准确的定位家庭成员的位置,你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跑的找不见人,省心省力。
5、智能农业。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更加的广泛。监测温湿度,监视土壤酸碱度,查看家禽的状态。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农户就可以合理进行科学评估,安排施肥,灌溉。监测到的天气情况比如降水,风力等又为我们抗灾、减灾提供了依据。提高了产量,降低了减产风险。
6、智能交通。物联网将整个交通设备连在一起。主要是用图像识别为核心技术。可以准确的收集到交通车流量信息,通过信号灯等设备进行流量的控制,这个技术的运用,会让堵车成为历史。管理人员利用这个技术能将道路、车辆的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驾驶违章无处可逃,交通事故也能及时的得到处理。人们的出行得到了很大的方便。
7、智能电力。电力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对电网的安全检测是一项必修科目。以南方电网与中国移动通过M2M技术进行的合作为例,因为物联网的运用,使得自动化计量系统开始启动,使得故障评价处理时间得到一倍的缩减。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的网络。

其实物联网已经在悄悄地走进了你的生活中,把所有智能的一切物体联合成一个网络。

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把你家里的一切连接到互联网, 汽车 、道路交通等你可以想象的一切连接起来。
比如,你走在路上拿起手机,用手机就可以控制你家的电饭煲做好饭,热水器烧好热水,你可以在出门的时候就能通过手机知道道路上的交通状况。

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你生活中,只是你还没有察觉而已。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特别的广,而且是真真切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云电视、物联网空调、物联网冰箱等等。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所以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看重物联网的研究。

应该是问物联网何时普及全民才对!

因为它己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平时你轻触一下电脑或者手机的按钮,即使千里之外,你也能了解到某件物品的状况、某个人的活动情况。发一个短信,你就能打开风扇;如果有人非法入侵你的住宅,你还会收到自动电话报警。如此智能的场景,已不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才有的情形了,物联网正在步步逼近我们的生活。

实现这一切是因为“物联网”里有一个存储物体信息的关键技术叫射频识别(RFID)。比如在手机里嵌入RFID-SIM卡,手机内的“信息传感设备”就能与移动网络相连,这种手机,不仅可以确认使用者的身份,还能进行费用支付、预约参观、实现查询及缴纳手机话费、水电燃气费缴纳、投注、航空订票等多种支付服务。

可见,“物联网”在个人 健康 、智能电网、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将特定物体嵌入射频标签、传感器等设备,与互联网相连后,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联网系统,在这个网上,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轻松获知和掌控物体的信息。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发展成为上万亿规模的高 科技 市场。届时,在个人 健康 、交通控制、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几乎所有领域,物联网都将发挥作用。有专家表示,只需三到五年时间,物联网就会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是近几年比较热点话题,其实从物联网概念在中国提出伊始,已经有许多行业引领者进行了相关实际应用 探索 。物联网发展应该也是走互联网时的发展路线:概念阶段、摸索试点阶段、研发推广阶段、应用爆发阶段、常态创新阶段。目前物联网主要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向研发推广阶段过度,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通过催生新技术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的过程。在现阶段寻常百姓家也在参与其中,比如智能冰箱、空调、电源开关等,都是物联网摸索试点阶段的过度产品和物品。未来随着5G技术以及更为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出现,物联网将快速进入应用爆发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 社会 智能化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所以物联网完全走人寻常百姓家的场景是未来可期,就在不远的将来啊。

从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 汽车 到各种智能硬件,物联网身影遍布。人们在热议物联网神奇的同时,却发现它既熟悉又陌生。

“5G已经蓄势待发,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将是5G的应用场景之一。”在近日举办的“双创1+1”走进高校系列主题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与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相伴发展,市场将更为广阔。

万物互联时代即将来临,未来的物联网又将是什么模样?物联网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什么阻碍?

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应用领域

轨迹追踪设备、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衣服里的嵌入式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邬贺铨说,可穿戴设备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一个网球运动员,球拍上有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可以监测震动等情况;手腕上可以戴手环、手表、智能化戒指,动态记录运动量、查看天气,监测脉搏等;身着polo衫的胸部下方安有传感器,可以随时记录身体的变化情况,如皮肤水份的流失等……加载了高 科技 的运动画风出现在眼前。

试想一下,这就是未来的生活场景,是不是很酷?由于移动互联网、软件、云计算技术的诞生,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邬贺铨介绍,作为代表的谷歌眼镜推出市场后迎来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成本,大家是不是都用得起;第二是应用,这个应用是不是刚需。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苹果、阿里巴巴、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开始掘金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智能手环、腕表的面世带来了大众对运动、 健康 的关注,相比动辄几千的高昂售价,小米手环以79元的售价快速占领中国市场大半份额。从市场反馈来看,高性价比成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发力点。

除了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降低成本,邬贺铨说,现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还存在一个误区,开发的很多应用不是刚需。但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如果找不到市场,规模不上去,成本也下不来,“归根到底还是需求驱动的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显示,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物联网“碎片化”成为联结生活的阻碍

从概念,技术开发再到产品应用,物联网一直“看起来很美”。邬贺铨表示,物联网之所以发展的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碎片化”,阻碍了物联网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联结。

实际上,“碎片化”却是物联网的“天性”。“传感器是多种多样的,有物理的传感器,化学的传感器,生物的传感器,甚至同一物理传感器也多种多样,不可能有一种通用的传感器适用于所有领域。”邬贺铨说。

另外,他还谈到物联网在技术层面基本采用集成电路技术,不能通过传统工艺直接生产出来,也导致成本不易控制。“集成电路技术是以规模来支撑,但是它比一般机器人的电路还要难。因为它涉及到物理量的转换、电量的转换、化学量的转换、生物量的转换,这些转换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多种技术。”

邬贺铨将碎片化的第三个原因归结于行业间的门槛。“物联网的应用是面向行业的,而每个行业都有门槛,不是有了传感器就可以联成网,关键是通过使用物联网产生增值。”

“物联网产业的统计边界不清晰,什么算物联网,什么不算物联网,有些数字不可信。”邬贺铨既警醒又充满期待。“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物联网从感知层面上升到分析决策的层面。在不改变传感器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价值,未来物联网成本仍然可以降低,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先来从 历史 的发展的眼光看。

互联网自90年代诞生到2010年前后真正普及大众并产生商业影响力,用了20年左右。

移动互联网的开始可从2009年iPhone4为起点,到如今2019年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支付让我们的生活如此便捷,更别说我现在坐在小区里刷着抖音回答问题了。

再说物联网,简单点说就是将你生活中的一切连接上网,这就要求极高的网速极低的延迟,5G刚好满足了这一点,所以2019年作为5G商用的元年,按照之前的速度,则2024年或2025年将会诞生一批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平台等,以及新时代的伟大企业。

物联网,早就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并且随处可见,就拿你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来说,本质上也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在家里,你的智慧家居设备,如空气净化器,窗帘,空调,冰箱、智能音箱都可以接入网络,并且可以用手机控制;在公交地铁上,你可以看到监控探头(视联网),并且可以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GPS模块);上班打卡,用的考勤机,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类型,也有接入局域网的;物联网尤其在车联网、物流网、环保监测、安全监测、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城管执法、智慧校园/教室、医疗等方面,应用的非常广泛。

相信会很快的,其实现在有一些产物也是物联网的类型了!如小米旗下的那些智能家具,家用电器。组合到一块就是物联网。

等到5G的普及会看到各行各业的产业互动互联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全部链接起来就是物联网。相信未来35年会是一个物联网井喷的时代!所以离普通人的生活是非常非常近了!

物联网,早就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并且随处可见,就拿你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来说,本质上也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在家里,你的智慧家居设备,如空气净化器,窗帘,空调,冰箱、智能音箱都可以接入网络,并且可以用手机控制;在公交地铁上,你可以看到监控探头(视联网),并且可以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GPS模块);上班打卡,用的考勤机,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类型,也有接入局域网的;物联网尤其在车联网、物流网、环保监测、安全监测、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城管执法、智慧校园/教室、医疗等方面,应用的非常广泛。

别把物联网想的太高深,不是AI机器人导出跑,才叫物联网。

家里摄像头、门锁、WIFI、智能开关、连接wifi的冰箱、高压锅

这些已经出来好几年了,很多普通家庭都有了,只是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网,并经由一个统一的界面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里有技术问题、有厂商问题、也有实际应用场景的必要性问题。

比如门锁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你的授权问题。以前是谁有钥匙谁就是被授权的,就和带兵虎符是一样的。出现的智能锁有密码的和生物认证的(指纹、声纹、人脸等),这些属于你作为独立个体就拥有的授权验证方式,即方便也安全。

但存在一个有趣的逻辑,就是技术带来便利与安全的同时,会带来新的不便利与不安全。

一、不便利——电力依赖和网络依赖。你用电池,意味着以后要换电池,你接入电网意味着怕停电。你要人脸、声纹,你要手机管理,就得联网,网络出问题,就得歇菜。

二、不安全——不考虑锁本身的安全构造,联网之后的个人隐私安全,就暴露出来了(有大佬说了, 中国人愿意牺牲隐私以换取服务和便利 )。
一大早说了很多, 就以智能锁这个家庭物联网最佳切入点做个讨论,聊聊物联网的问题。

物联网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市场很大。但是还没有爆发,也没有真正的龙头行业,很大部分跟网络速度有关。现在5g行业正在发展完善,相信你也或多或少的了解5g的网络速度,等5g完善后,相信离物联网行业的爆发不远了,估计也就一两年开始爆发式增长

物联网的目标是物物相连相通,但是,如果连物品编码都无法统一,物联网势必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变成孤岛。目前的状况就是:多种物品编码方式共存,企业无所适从,甚至很多自行编码,不利于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针对目前物联网编码技术标准不统一、使少量应用局限在局域网内、物联网应用门槛高等问题,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网公司)日前推出了“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意欲实现物联网从局域到互联、企业应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跨越,推动物联网产业从技术理念走向日常公共应用服务。

统一物联网标识

10月19日,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六家机构指导,中网公司主办的“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跨越――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仪式暨物联网标识技术论坛”在京举行。
由中网公司建立的国内首个“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是兼容各种编码标准的解析枢纽系统,通过一个物联网标识能够映射多种应用,如定位信息资源、定位物品应用等,实现了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跨越。该平台还托管了多种物联网应用,降低企业的应用门槛。平台可以兼容各种物联网编码标准,为商家自建应用提供网关;且支持全部应用的自主化管理,使应用随需而变。
物联网标识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物品与商家互动营销,实现低成本高效跨网推广和业务管理。同时,系统提供多渠道的商家信息宣传推广通道,按终端选择智能化应用。用户通过在电脑里输入商品的编码数字,或是用手机摄像头拍摄下二维条码,传到系统,解析后能够直达网站,让用户快速找到商品的官网,进行浏览。对商家来说,可以实现物品追踪、物品定位托管,并轻松了解产品物流情况和销售分布情况。
中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的特色可以概括为“通用”、“易用”、“好用”。首先,“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兼容各种物品编码及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其次,在“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以后,只要商家注册通用网址、无线网址,即可生成物联网标识,掌握物联网入口,开展物联网应用; “好用”则指的是,平台支持全部应用的自主化管理,应用随需而变,平台还提供了企业自建应用的接转网关、实现了智能化、人性化。
中网公司董事长毛伟告诉记者:“作为国家核心战略产业,物联网科研创新和物联网应用创新密不可分,‘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就是用物联网创新科技满足广大网络用户需求、让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尝试。”目前通用网址和无线网址率先融入该平台作为物联网标识,意味着物联网从数字编码进入中文标识阶段。借助该公共平台,通用网址将成为真正在互联网和物联网上都“通用”的网址。

首批用户代表
“吃螃蟹”

作为“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的首批用户代表,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慧聪、望京科技园智能园区、灵思生态农业等企业也出席此次活动,并在会上签定合作协议。
谈到此次合作,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王文升坦言:“当前,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高度,物联网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超大市场。作为国家‘感知中国’的创新基地,我们承担着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应用开发的战略任务,希望能够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搭建功能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以确保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中网公司在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服务方面有大量成功的实践,其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标识寻址方面的雄厚实力,正是我们所看重的。”
中网公司去年11月成立,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出资组建,是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负有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职责,目前,中网已参与制定了互联网关键词寻址技术标准、域名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等系列国家行业标准。其主要业务包括通用网址、无线网址、可信网站验证、可信服务器证书、域名云解析服务、B2B商圈平台商商通。
据悉,目前与中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的机构囊括了知名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用户等,均具有创新科技应用的领先意识。众机构代表纷纷表示,促成本次合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对物联网未来应用前景非常看好,另一方面也是看重中网公司的企业背景和技术实力。
编辑点评:物联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上百亿的物品都要被编码,但每个编码到底对应什么物品、承载什么样的信息、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适配什么样的服务接口等,需要一个统一的归口进行解析、翻译、呈现和定位。如果物品之间的话语无法沟通,那么信息流就会被阻断,物联网自然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但凡涉及到“统一”一词,并不是想像中的这样简单,要让物品说“普通话”,确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图注:用手机拍下商品的二维条码,上传到“物联网标识公共平台”进行识别。

联联看
远望谷业绩暴增逾两倍

远望谷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76万元,同比增幅达20235%。在良好业绩支撑下,股价也已创出上市以来新高,复权已在百元之上。
作为物联网概念股龙头之一,远望谷从产业发展中已被市场寄予极高期望。在去年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增长分别仅2845%和122%的背景下,物联网业务带来的业绩增长也对股价形成重要支撑。远望谷RFID射频技术近5年不断出现超预期增长,随着政府对该行业的扶持还将推动公司在该方面的发展。
今年9月28日,远望谷公告称与昆山市周庄签署《物联网产业园项目框架协议书》,就共建周庄“智慧水乡”,提升景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共建物联网产业园等事宜,达成合作框架协议。而此前,董事会还通过决议,同意与深圳市建设集团签订《远望谷射频识别产业园总承包工程施工合同》,合同总价434961万元。
三季报也显示,其在物联网产业中的收益已经逐步兑现。在主营收入增幅不过3675%之下,公司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超过2倍。

“感知健康舱”亮相成都双流
10月21〜22日,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期间,“感知健康舱”正式亮相。市民可以通过刷二代身份z或者社保卡获取生理指标检测和其他辅助功能服务。其中,生理指标检测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体温、血压、血氧、无创血糖、脉搏、呼吸、心电、肿瘤早期感知、血管年龄检测、舌诊等功能模块;其他辅助功能有身份识别、健康信息历史追溯、远程会诊、专家预约、健康报告打印等功能模块;今后,还将纳入自动售药、流行病预警等功能模块。
在峰会上亮相之后,“感知健康舱”将很快走进成都市民的生活当中。据悉,明年上半年以前,全市将在小区、商场、机场、公园、写字楼等人群集中点,布点400台左右健康舱,供市民24小时自助检测。市民目前使用感知健康舱都是免费的,今后是否实行低价服务,目前还没确定。

互联网+时代下林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已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由于林业生态价值的隐蔽性,其产业的发展始终居于其他产业之后,这种现象在XX区尤为明显。在“互联网+”这个大格局下,XX区林业发展的步子虽然已迈开,但还只有一只脚迈进来。如何推动“互联网+林业”更好更快发展,还需要政府、林业部门、企业自身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互联网+林业”的内涵
“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其实就是“+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运用信息通讯技能以及互联网途径,让互联网与传统职业进行深度交融,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林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发展的长效机制。“十三五”期间林业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林业现代化,林业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林业信息化要融入林业工作全局,“互联网+”要紧贴林业重点工作,“+”林业最需要的内容,“+”惠林、富民、益农的项目,“+”当前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二、“互联网+林业”的探索成果
在2011年前,有少数林业部门和林业产业公司把林业信息化运用到出产、运营、管理当中。2011年,国家林业局总结和借鉴了前期经验,结合民间互联网发展道路,开始从政府顶层设计入手,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
一是形成了顶层设计。2011年~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年~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二是建立了示范工程。国家林业局是首批六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部委之一,完成了长白山示范工程的野外设备安装调试、应用系统开发部署、指挥中心技术改造及井冈山示范工程的新机房大楼建设、组网设备野外综合测试和部分应用系统开发,并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了集清华大学、中国电信等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紧密协作团队。
三是突破了关键技术。“森林眼”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木材专用电子标签和读写设备等一批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物联设备,以及野外无线组网、林区无线覆盖解决方案的提出不仅解决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还必将在未来林业互联网和智慧林业建设中大显身手。
四是深化了实践探索。北京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四川温江通过“一个平台、四大系统、一个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了“智慧花木”信息化品牌,极大地活跃了西南花木交易市场。
五是提出了标准规范。2013年至今,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先后申请立项了《林业物联网术语》等4个行业标准及《林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同时开展了“林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这些标准都将对林业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互联网+林业”的落地现状
一是政府牵头,构建了骨干网络。2016年2月4日,中国首个“林业大数据中心和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在昆明挂牌成立。该中心建设预计投入资金265亿元,计划采用PPP模式来完成投融资和建设运营,预计2018年完成云南林业综合指数发布、碳汇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揭牌仪式上,云南省林业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云南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签署了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林业大数据、林权交易建设运营中心”、“中兴通讯智慧林业研究员”推动“林业双中心”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结合互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发掘云南区位优势和林业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健全林业大数据分析共享体系,搭建林权收储交易、林业产业金融服务、林业虚拟产业平台,创新林业产业新业态,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林业大数据运营中心、国家级智慧林业产业基地,成为云南林业的必然选择。
二是全力打造专属模式。从林业管理角度出发,为防止以暴力、威胁手段阻碍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护林员依法执行公务行为的发生,建设“平安林区”、“和谐林区”,XX区建设了林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林火监控视频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能够延伸森林公安机关的视频监控视角,拓宽林业治安防控面,力求对林区的各种突发事件能做到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快速反应,有效震慑林区中潜在违法犯罪分子,降低林区发案率。我区在辖区重点部位安装数字化视屏监控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对林区内重点部位实施全天候、实时的动态视屏监控。目前已在北山林场片区、大营街街道、凤凰街道灵秀片区、春和街道黄草坝防火检查站等重点部位、主要进出山路口安装监控设备22套,共投入资金1364万元。
三是鼓励企业自筹,迈出“互联网+林业”的坚定步伐。近两年,林业产业发展势头放缓,林产企业在改革转型之机,借力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拓展了线上交易渠道,林业产品销售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销量保持平稳。
四、“互联网+林业”重点工程
“互联网+林业”重点工程主要包括八个领域:“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互联网+”林业科技创新、“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互联网+”生态修复工程、“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以及“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提升林业部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包括全国林业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工程、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工程、林业智能办公建设工程、林业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工程、林业智慧决策平台建设工程、全国林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国有林场林区资源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工程、重点林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等8项重点建设工程。
二是“互联网+”林业科技创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集成优势,提供林业科技成果展示、先进适用技术推介、在线专家咨询、林业标准信息共享、生态监测和成果发布分析、科技平台数据共享等综合科技服务。包括林业科技创新服务建设工程、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建设工程、生态定位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林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
三是“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构建集森林、湿地、沙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管为一体的“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对全国林业资源进行精确定位、精细保护和动态监管。包括生态红线监测建设工程、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建设工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应用建设工程、林业标准化建设工程、生态定位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古树名木保护系统建设工程、林业智慧警务建设等6项重点建设工程。
四是“互联网+”生态修复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运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工程核查监督,全面提升生态修复质量。包括重大生态工程智能监管决策系统建设工程、智慧营造林管理系统升级建设工程、全国林木种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重点区域生态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
五是“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中的集成应用,提高森林火灾、沙尘暴、病虫害等生态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降低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森林火灾应急监管系统建设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系统建设工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系统建设工程、沙尘暴监测防控系统建设工程、北斗林业示范应用建设工程等5项重点建设工程。
六是“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生态补偿、林业产业培育、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环节等深度结合,推动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林业提质增效。包括全国林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程、生态产业创新林农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生态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森林碳汇监测物联网应用及交易系统建设工程、全国林产品智能溯源系统建设工程、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建设工程等7项重点建设工程。
七是“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态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包括林业网络文化场馆建设工程、林业全媒体建设工程、林业在线教育系统建设工程等3项重点建设工程。
八是“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智慧设施建设、决策支撑能力建设、安全管理与运行维护建设、标准规范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形成立体感知、互通互联、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与能力。包括林业平台建设工程、林业物联网建设工程、林业移动互联网建设工程、林业大数据建设工程、林业“天网”系统提升建设工程、林业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程、林业信息灾备中心建设工程、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程、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程、林业信息化安全运维体系建设工程等9项重点建设工程。
五、“互联网+林业”的发展对策
“互联网+”带来的是肯定、是机会,必将推进传统行业创新发展,政府、企业都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战略中获益。然而,“互联网+林业”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
一是整合资源。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进“互联网+林业”仅靠单个行业的投入,困难太大。要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比如,在林区建设无线网络,投入是巨大的,但是完全可以整合通讯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在信号覆盖、资费调整方面做文章,实现无线网络的共享互通。
二是融合创新。仅仅把资源进行整合,还是难于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还必须做到融合、创新。要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在林业管理与服务方面,把林地资源、交通通讯、气象动态等部门、资源、信息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大林业”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在林业发展方面,将林业旅游景点、特色林产品等,与交通、银行、餐饮、油站等公共设施融合起来,充分运用互联网“+通讯”、“+交通”“+金融”等模式,创新发展“智慧城市”电商平台,拓展“互联网+林业”的商业模式。
三是循序渐进。要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逐步实施。基础建设阶段,要强化顶层设计、要强化信息化成果,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要优先建设,打牢基础。展开实施阶段,完成营造林管理系统、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林业“天网”系统、智慧商务建设工程、智慧林业资源资源监管工程、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和林业网站建设等建设工程。深化运用阶段,建设智慧林政管理平台、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智慧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和智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等。各个部分走向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实现质的飞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492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 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