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是双一流吗

重庆邮电大学是双一流吗,第1张

一、重庆邮电大学是双一流吗 重庆邮电大学不是双一流大学,该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四所邮电高校之一。
二、重庆邮电大学简介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发轫于1950年,在抗战时期交通部邮政总局原址上开办邮政人员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西南邮电分校、重庆邮电学校和重庆电信学校;1959 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招收研究生的10所院校之一;于1970年改建为电信总局529厂,1973年改建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1979年恢复办学。2000年由信产部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部市共建;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4万余人,其中研究生 3400余人。在职教职工 170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 73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700余位,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我校名誉校长、校董事会主席。学校外聘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英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印度等国30 余名院士及1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有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江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巴渝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得者110余人,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22支。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办学60余年来,为信息通信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现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信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首批通信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软件人才和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校主动适应信息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学院16个,本科专业5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和“三特”专业16个、5个市级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4个市级首批本科一流专业、“三特”学科专业群4个,涵盖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拥有重庆市“双一流”学科3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学校的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改革,现建有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8门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6个国家及重庆市教学团队。自主研发了包含全校所有1800余门本科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推进课程资源在线化;建成一批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开展随堂在线课程录播,引入尔雅、超星、智慧树、至善网、高校邦等在线课程,开展翻转课堂实践,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积极推进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作为重庆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近年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国家及部省级教改项目1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已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200余个,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大力引进思科等知名企业的双创课程,并构建集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训练为一体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培养效果不断显现。我校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发起高校之一,获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成绩在重庆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参加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一直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获奖等级、总数位居重庆高校首位。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500余项,部省级奖励1700余项。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列全国第五十四,在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自主创新,是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祥地”。学校现建有“国家宽带移动通信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工业物联网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首个“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大数据智能研究院等50余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择优支持计划。学校在通信网及测试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专用芯片设计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学校曾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套符合国际电联标准的24路、30/32路脉冲编码机和120路复接设备及其配套仪表,参与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颗TD—SCDMA基带芯片,制定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A国际标准,研制出我国安全领域信息隔离与交换的关键设备,研发出全球首款支持三大工业无线国际标准的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研制了目前世界上行走效率最高的步行机器人“行者一号”,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学校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殊荣。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5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包括了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荣获17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000余件。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学校成立了董事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国铁塔、中广核、华为、中兴、大唐、联想、腾讯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汽车、四联集团、机电控股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两江新区、渝中区、南岸区、渝北区、西永微电子园、茶园工业园区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惠普、微软、IBM、思科、甲骨文等国际IT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组建了“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邮—惠普软件学院”“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微软重庆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等74个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制式人才培养项目。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4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短期学生交换/学分交流、带薪实习及短期科技与文化交流等项目,着力推进中美、中加、中俄、中英等合作办学项目,推进 “1+2+1”“2+2”“3+1”“4+1”等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与法国巴黎高等电子学院建立了我市首个境外联合办学基地,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校生公派出国学习交流项目。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取得新突破,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生项目高校,在校长短期留学生规模每年达400余人,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留学生项目高校,并作为西南地区唯一高校通过首批27所试点高校接受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学校地处于重庆主城南山风景区内,坐落在森林公园环抱之中。学校占地3800 亩,校舍建筑面积68万余平方米,馆藏694余万册(种)。建有以万兆双冗余骨干网络为核心、有线无线覆盖全校、万兆到楼、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的高质量校园网络,建有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云数据中心,搭建“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We重邮”“重邮微校”“今日校园”等移动校园平台,初步建成包括统一数据交换共享中心、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大厅、多维度信息交互体验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的智慧校园。校园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好地方。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重庆市森林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学校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绿色校园”、“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平安校园”示范单位。

继往开来,再展宏图。学校将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内涵提升,努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信息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的一个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争取早日实现建成特色鲜明、开放式、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邮电大学在哪里

重庆邮电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电话

重庆邮电大学有几个校区

重庆邮电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办电话

重庆教育资源优化: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签约落户

重庆引进知名院校行动又取得新进展。近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两大重点高校先后与重庆签署合作协议,多个创新平台宣布落地重庆。如果再加上本月初落地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在一个月内已经收获了3所重点高校项目。

这些项目有何亮点?为何重庆如此重视对知名院校的引进,目前在创新发展方面又有哪些布局呢?

1 亮点

据公开报道,4月7日,清华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由清华大学从技术层面提供支持的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将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

据介绍,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主要针对汽车传感器与微系统、公共安全传感器与微系统两大研究方向,围绕新一代智能芯片、MEMS微系统、高端传感器以及综合应用等方向从事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

该研究院将加强与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团队的紧密合作,积极引进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微系统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团队。同时搭建核心运营团队,成立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及引进一批优质创新企业集聚两江新区。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从市场层面来看,汽车产业是两江新区的支柱产业,目前两江新区已集聚了长安、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9家整车企业,并有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产能规模近5000亿元,建立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这为MEMS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同时,作为重庆创新发展的高地,近年来两江新区坚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汽车、电子、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航空航天、物联网、新型显示等智能产业正蓬勃兴起,核心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两江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因此,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的落户有效补充了两江新区的创新资源,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为两江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如果说西南智能微系统研究院更多侧重于清华大学在技术、团队方面的潜在支持,那么北京理工大学在重庆的布局则是“院地合作”深度对接的全面落地。

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与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签署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合作协议,标志着两个重大创新平台正式落地重庆。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协议,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项目选址两江协同创新区,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方式规划建设,将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材料等方向,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模式和体制机制,建设北京理工大学创新研究院、重庆研究生院、创新科技园和国际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分两期实施,每期3年,一期建设力争聚集科研人才400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推进建设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省部级以上平台5个,孵化项目50个。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由北京理工大学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联合打造,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在微电子领域的科研和人才优势、西永园区的产业资源和政策优势,在硅光工艺及光电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核心电子元器件、硅基高速片上系统及应用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和成果转化工作。微电子中心力争通过3年建设,形成100人的研究团队,建设10个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人以上,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不难看出,上述项目都是围绕补齐重庆的创新短板,发挥重庆的产业基础优势而布局,同时也契合重庆在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推动下的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将支持帮助重庆引进培育更多高端人才和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及产业化资源,助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

2 布局

事实上,这几个科创平台的落地是重庆近年来加快布局创新发展的缩影。

自2017年11月以来,重庆持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2017年11月22日,重庆市科委发布《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0年,重庆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支持额度达5000万元。自《方案》出炉后,重庆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步伐,取得了成效显著。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效果图

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例,作为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

依托国内外顶尖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打造内陆地区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以及一流创新资源聚集高地,将为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从全市来看,去年有24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包括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也先后落地重庆。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进入2019,重庆推动创新发展热度不减,喜报频传。2月底,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投用;3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方案出炉;紧接着,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宣布落户两江新区;4月中旬,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项目挂牌投用。

按计划,今年重庆还将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两三个,引导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渝布局。同时,力争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一批创新平台。

就在前不久,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在渝举行2019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并签订新一轮部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未来5年,科技部与重庆市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

其中包括,科技部将支持重庆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指导重庆与新加坡共建创新中心,助推重庆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有了科技部的“重量级”支持,这将为重庆建成西部创新中心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和底气。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在渝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市政府网近日发布了《市教委市科技局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

《措施》规定,如果职务科技成果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可以将所有权让渡给科研人员,由科研人员自主实施转化,高校院所可以从转化金额中收取不超过30%的资源使用费,用于补给物资条件支持、人力资源支出和科研后续再投入。《措施》还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以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

这无疑将极大的激发在渝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热情。未来随着越多越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落地,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获得更多的有力支撑。

3 原因

为何重庆如此重视创新发展?

此前,我们在《众多知名高校云集,重庆两江新区发力国家科技中心?》一文中也分析了重庆在引进高校科研机构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背景原因。

众所周知,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明显,但科技创新仍有短板。特别是高端平台较少,如国家级大院大所、重点高校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较为困难,成为制约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从数据上看,尽管近五年,重庆的研发经费投入从2014年的20185亿元上升至2018年预计的397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4年的142%上升到2018年预计的195%,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但与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重庆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因此,加快引进创新主体,推动建设更多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就很有必要。

除了上述引进知名高校院所的行动外,我们注意到,去年11月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重庆将依托大学城规划建设科学城,并以科学城为智核,以发展智能产业为主导,联动九龙坡、北碚、江津和璧山,形成西部“智能谷”,联动两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重庆创新版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也透露,2019年重庆还将通过压缩市区两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此举的目的是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

随着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行动措施的出台落地,这将帮助重庆更好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推动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不过,也有媒体报道指出,尽管重庆在科技创新上没少花心思,政策鼓励、兴建科创平台、为科技创新公司减税等等,功夫花了,但似乎仍欠点火候。

据猎聘网信息显示,一个大数据工程师的月薪轻松过万,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薪酬在40万~120万元之间,而更顶尖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则是年薪轻松超百万。而重庆的普遍薪酬还不具竞争力。

在人才供给方面,驻留重庆本地的人才最多,以专科、博士学历人才本地就业意愿最高,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重庆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给出现不足。

此外,在行业分布上,据猎聘网近期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重庆市中高端人才报告》,一季度重庆中高端人才主要分布在房地产、汽车机械制造、金融、互联网行业。相比之下,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

同样,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都有多个独角兽企业,而重庆与北上广深比起来,行业氛围显然还不够浓烈。而投资机构也往往扎堆北京、上海等地。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目光。

一个月内3所重点高校项目落地!重庆冲刺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对此,一方面重庆既要加快“筑巢引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进更多创新主体,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创新人才队伍。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科学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创新人才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来源:重庆马路社)


人物档案>>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主持筹建“物理电子学”博士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 科技 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 科技 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 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特等奖、国际尤里卡发明金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 科技 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务院发改委“十二五”战略型新兴产业中物联网产业起草组副组长、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专家顾问组副主任,教育部物联网专业教育指导小组顾问等。

中科院院士姚建铨可以说是重庆的老朋友了。尽管已80岁高龄,他一直活跃在研发一线,近年来多次来渝参加各种论坛讲座,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献言献策。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重要标志

姚建铨表示,人类 社会 已经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 时期,即电子信息技术时代。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到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系统、区块链、人工智能,这是稳步发展的过程。”姚建铨说,最近几年中国在信息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也逐步进入到从无序到有序的阶段。其中,物联网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关系紧密。

姚建铨直言,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智慧城市是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应用场景。”

姚建铨说,物联网可以让城市联接,从人与人的联接拓展到人与物的联接以及物与物的联接,智慧城市需要物联网技术进行支撑。

在姚建铨看来,未来城市物联网将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平台,通过对城市物联网获得的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可以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城市网络空间注入新的智慧。

对于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姚建铨则认为,物联网现阶段不会取代互联网,目前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三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共存并互相补充,使得人类 社会 更加智能化。

发展物联网必须抓核心技术

谈到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姚建铨表示非常看好,“物联网虽然起源是在国外,但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

姚建铨认为,这正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遇所在:“中国的企业能够紧跟国际发展潮流,同时根据自己的体量不断发展。”

姚建铨还以华为研发5G为例,直言中国对5G具备发言权的同时还应研发与推动6G,事实上全球关于6G的布局竞争正在悄然上演。

近几年,全球物联网产业稳步前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也进行了布局。

“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激励我们思考怎样稳步前进。”

姚建铨认为,要发展物联网就必须抓核心技术,研究商业模式问题,实现“政、产、学、研、商”的真正跨界融合。

“推动物联网稳步发展,政府要发挥作用,做好政策制定。”姚建铨建议,政府要结合该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自身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搭台作用,部署一些物联网特色的产业园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优质项目。

“政府确定发展方向,专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可行建议,企业也要努力创新发展。”姚建铨还表示,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走市场化道路,除了政府做好引领和服务作用,企业也要跟紧发展潮流。

重庆需打造自己的标志性项目

姚建铨曾多次来渝,对重庆的发展非常看好。目前,他已和重庆邮电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联合申报 科技 项目,展开深入研究。

“重庆是我国的工业化大城市,基础很好,装备制造业、电子 科技 技术等个各方面都很强。”

谈及重庆的未来发展,姚建铨表示,重庆一直在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升级和以智慧城市为基础的应用示范,“中国现在不光有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中部和西部也在崛起,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重庆的机会很好。”

姚建铨建议,重庆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更清晰、详细的方案,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提到互联网,大家会想到乌镇,说起物联网会想到无锡,贵阳有大数据,天津有人工智能,郑州也有传感器,重庆也应该打造自己的标志性项目,这样对于做研究、搞产业,方向会更清晰。”

姚建铨还建议,随着新兴产业与技术的快速兴起,重庆既要重视软科学,也要在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发展装备制造业,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物联网这一概念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其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并延伸和扩展到了各式各样的终端之上,简单来说就是实物联入网络,最终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而随着现在互联网应用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在以 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越来愈多的新模式、新业务不断涌现,也让人们生活、办公、出行的方式也迎来了变化。


来源于网络


5G+AI+大数据实现更智慧的万物互联


说到现在的互联网,5G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相较于其它蜂窝技术,5G 在物联网连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更快速的传输速度,还提供了支持海量连接的高带宽,相比4G,5G 连接密度提高了近十倍,能效密度提升近百倍。这也意味着在人口密度大、智能设备数量庞杂的城市街道、大型场馆和商场,5G的超大吞吐量能够完全胜任这些场景中大量设备的接入使用需求。


正因为5G的到来,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提供了基础。同时在更多设备接入网络之后,为了让设备之间的互联更加智能,大数据和 AI 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连接到网络时,就会累积大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可用来整理这些数据,配合AI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算法实现不断优化,以提升整个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物联设备在 5G、大数据和AI的支持下,从以人为主导的互联,逐渐变成了设备自我智能调节,看似都实现了互联的结果,但对于我们这些实际使用的用户来讲,设备之间能够更智能更简单的了解彼此,减少人为控制,体验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在不断推动万物智能互联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先行者企业可以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通信领域的高通公司。高通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为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提供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5G的普及,高通更是携手合作伙伴,通过汇聚覆盖10大行业的多款产品应用和案例故事,展现了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各种创新,在5G+AI+大数据等技术的共同支持下,今天的物联网不再只局限于"万物互联",而是向着"万物智联"迈进。


物联网创新推动生活场景数字化变革


近年来,得益于数字经济政策环境和创新应用落地土壤,以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国内企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多的实际用例将我们平时接触的购物、医疗等领域全部覆盖。更加智能化的互联也让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场景和深度超乎想象。


东集小码哥(来源于网络)


以医疗行业为例,企业可以利用高通全球化解决方案,将创新产品与医疗场景相融合。其中东集推出的高标准的智慧医疗手持终端,为海内外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了数据采集终端。通过高通骁龙5G移动平台的加持,东集的手持终端支持丰富的全球5G频段,并且同时支持Wi-Fi6 Ready通信技术,即便是在医院路由器高密度连接情况下,仍可保证畅快互联且支持WPA3加密技术,保证病患信息安全传输。加上高通Al引擎,可以让整个终端的算力加倍,承载更多高性能应用的高效运行,无论是输液、查房等临床场景,药房管理等内勤场景,还是检测标本、体检报告配送等外包服务场景都能够支持涵盖,并精确进行分类 *** 作,便携和高效性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不少,也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变得更为简洁。


超嗨科技购物车(来源于网络)


在以往传统的购物过程中,选购商品、排队结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大型商超收银台前,消费者对数米长的结账队伍早已司空见惯,这种形式不仅浪费消费者的购物时间,也影响商超整体的经营效率。


针对于此,超嗨科技通过采用高通的解决方案,在普通智能购物车的基础上,接入新零售领域的AI技术和通信技术,研发出全新智能购物车,搭载骁龙移动平台的购物车,支持Wi-Fi和无线网络、还提供了不错的图形识别性能。在AI算力支持下,消费者进入商场购物时,可以通过智能购物车直接自助扫描商品进行购物。通过网络内置传感器可以进行数据交互,在购物前支持账号注册/会员登录,购物中支持购物防损、生鲜称重、购物定位与导航等功能,购物后还能实现自助结算,解决了以往线下购物的诸多痛点问题,让用户拥有了全新的线下购物体验。


物联网引领全新工作方式


近年来疫情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不少人的工作方式也因此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线上办公的形式让不少企业在特殊时期也依能够正常运作。而随着这种形式的推广,也诞生出了不少新兴技术和业务模式。通过线上公办模式的持续创新,催生了更高效、低成本和更协同的智能工作方式。


钉钉会议一体机F2(来源于钉钉)


其中钉钉基于高通高性能物联网解决方案还推出了视频会议一体机F2,高通领先的视频技术让F2在10米距离内能实现全高清画面覆盖,高性能AI的加入让会议一体机拥有了自动取景、发言人跟踪、多画面自动导播等功能,为企业用户提供了远程音视频沟通、协同能力,更智能高效的会议形式也帮助企业节约差旅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远程高效办公带来不小增益。


加速城市管理和交通系统智能化


过去的十年里,传统意义上的车联网在发展,也努力开放,但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企业都各成一套系统,这让车联网更多止步于“联网的汽车”,而并非一个真正的移动互联时代的产品。而随着现在更多规范和开放接口的出现,成功打破了各厂商之间的壁垒,让城市交通建设朝着更智慧、创新的方向发展。


在汽车领域,高通布局了车载信息处理和C-V2X、数字座舱、云侧终端管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通过配合国内的主机厂商和配件厂商,持续利用其移动通信、计算方面的能力,合作推动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利用5G技术致力改善人们的交通出行,使未来的出行交通更加安全、可靠。


九号共享滑板车S90L(来源于网络)


除了智慧出行之外,共享出行作为智慧城市的关键出行模式,在提升出行效率、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九号公司推出了智能共享滑板车S90L,同样也是利用高通平台提供的AI算力,滑板车可自主感知道路信息并检测停车环境,对提升用户骑行安全、规范骑行习惯提供了很大价值;同时该平台支持全球广泛频段,为滑板车在不同国家运营提供稳定、便捷的连接。


总结


今天,物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场景和深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仅仅是上面的一些用例,我们还能看到使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土壤和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妈妈通过智能婴儿监护机的镜头看护自己熟睡中的宝宝;物流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手持设备高效管理仓库中的所有快递等等使用场景。


也正是通过这些成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我们已经能够享受到智能家居带来的舒适,智能办公带来的企业变革以及共享出行带来的出行便捷,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推动下,物联网行业还将持续挖掘用户的需求,通过与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合,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让设备之间的智慧互联惠及更多用户。


来源于高通


面对这些机遇挑战,其实更需要高通这样的企业来扮演开拓者这一角色,凭借在物联网领域深厚积累和深远布局,各行各业也都愿意与高通合作,通过其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加速以及更多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产品面试,不仅推动了物联网终端普及,也进一步赋能下一代物联网生态系统创新。总之,相信在各类企业和高通的共同合作努力之下,物联网还将在众多领域创造出更大价值。

深圳,一座全新的地标性建筑正拔地而起。这不仅仅是一座大楼,更是 智能互联设备的庞大试验场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新总部大楼

腾讯规划设计团队希望在此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物联网计划。其称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滨海大厦(即总部大楼别称)能够将整个大楼的大型设备,将运行管理体系,将人的行为综合的结合在一起。

图为万超

罗伯特·曼金是这座大楼的总设计师,曼金曾为 谷歌、亚马逊、三星 等多家国际顶尖的高科技公司设计总部大楼。

曼金以往作品

罗伯特·曼金

但这一次,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新总部大楼却与他以往任何一件作品都不相同 。罗伯特·曼金称:" 这是我做过的最大胆的一个项目 "。“高科技公司通常会想做出一些创新,但到头来还是会选择一些老旧的建筑造型,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楼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表现出 连接和创新 ”曼金说。

施工现场

腾讯新总部大楼

万超团队的设想已经明确,在这栋可容纳一万人的大楼里,人脸识别系统在入口处获取身份信息后,随即触发大楼里所有的智能设备联动,为每一个进入这里的人做出个性化服务。 员工可以用微信直接预约楼层。

系统模拟图

系统模拟图

万超带领的规划设计部一直在和建筑工地打交道, 20多名员工在一个3万人的互联网公司里,似乎是一个最不可能创新的部门。

图为万超团队

早在2010年,现有总部使用仅仅一年后,就因为员工数量的激增超过负荷,新总部大楼随即开始筹建,这一次万超已不再满足于把楼改好。

万超称: “滨海大厦所有的这些信息流,数据的传递都是通过‘卯识’ *** 作系统”

图为万超

图为万超

这个暂定为“卯识”的物联网系统是万超团队最得意的作品。

过去在一栋大楼里, 电梯、火灾报警、安防监控 等系统都是独立运行,需要物业管理人员不停切换才能 *** 控,而这次物联网系统第一次把他们汇集到了一个软件当中,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大楼管理模式。

图为“卯识”

图为“卯识”

在这套系统中,任意角落的实时情况都可以第一时间调取,每一个白点都代表着一盏灯,精准的显示实时位置。管理人员

可以随时 *** 作物联网系统,控制开关和明暗。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图为“卯识”后台管理场景

对于万超来说,把这套前所未有的 *** 作系统暂时称作“卯识”,寄托着研发团队对未来世界的期待。


——预见2023:《202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等

本文核心数据:物联网产业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预测等

产业概况

1、定义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

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物联网依托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多媒体采集技术等。物联网的几个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感知、传输、处理”。

2、产业链剖析:共有四大层面

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从产业链条来看,物联网的产业链条由上而下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级。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不断扩大实体清单,影响了中国一些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发展,这从侧面警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脆弱性。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把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联系起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已经成为各种应用能力所需的数据来源所在。目前中国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传感器芯片重点生产企业,如:高德红外、西人马、士兰微、敏芯微电子、博通、全志科技、大唐微电子、复旦微电子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大力推进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十四五”期间,明确新基建,还要让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并且5次提到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发展,除了划定数字经济的7大重点产业外,其余4次提到的场合均体现出对物联网发展重点的表述。

十四五规划中划定了7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7大产业也将承担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10%目标的重任。

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

全球物联网仍保持高速增长。物联网领域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GSMA发布的《The mobile economy
2020(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全球占比高达30%,2019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363亿。而根据2021年9月世界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物联网的数量已经达到453亿个,预计2025年能够超过80亿个。

2、应用层与平台层价值最高

从产业链价值分布看,应用层和平台层贡献最大的附加值,分别占到35%左右,传输连接层虽然重要,但产值规模较小;底层的感知层元器件由于种类众多,产业价值也较大,占到20%左右。

3、物联网应用者使用情况调研

微软发布的第三版《IoT Singal(物联网信号)》报告显示,2021年物联网的应用持续保持增长。91%的受访组织是物联网应用者。

物联网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试验/概念验证、购买和使用。2021年,29%的物联网项目处于学习阶段;处于试验/概念验证阶段的项目比例仍保持不变,2020年和2021年均为25%;处于购买阶段的项目比例增加了1%,从2020年的21%增加到2021年的22%;处于使用阶段的项目在2020年和2021年保持稳定,均为25%。

4、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

目前,物联网已较为成熟地运用于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近几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扶持下,物联网产业逐步壮大。再加之近几年厂商对物联网这一概念的普及,民众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在176万亿元左右,2020年根据赛迪公布的数据,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到214万亿元左右。初步统计,2021年市场规模为263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物联网市场投资前景巨大,发展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北京物联网相关项目最多

工信部共公开2批《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公示名单》,结合2批的项目名单分析,目前中国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东和山东。

2、企业竞争: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以龙头企业间的竞争为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主。根据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来看,企业在各自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有所布局。

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21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显示华为排名第一、海尔智家、海康威视位居第二和第三,小米集团、中兴通讯、大华股份、阿里云、联通数科物联网、科大讯飞、神州控股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

产业发展前景:物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发展前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物联网占比逐渐上升

物联网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在芯片、传感器、近距离传输、海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要素不断积聚。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深化,将催生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中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前瞻认为未来6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27年市场规模超过7万亿元。

根据信通院于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中产业物联网和消费者市场各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产业市场,产业物联网的连接数将占到总体的61%。由此来看,未来产业物联网的市场发展潜力大于消费物联网。

2、发展趋势:重点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将进一步显现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514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 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