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小米新品发布会:还会再继续热爱为热爱而生的小米吗?

6.11小米新品发布会:还会再继续热爱为热爱而生的小米吗?,第1张

      2019年6月11日,小米召开小米米家智能新品发布会“敬我们无比热爱的生活”,新推出的主要产品小米手环4较小米手环3增加了支付功能和小爱同学,从塑料屏幕改进到更大的玻璃屏幕,并增加了多种显色。这个发布会的召开,除了推出了数个新品外,还显示了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智能家居这一领域的强大能量,但网友的反应依旧平平。

      而近日,在媒体舆论的关注下,受到美国封锁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处于风口浪尖。那么,关乎未来走向的5G技术,小米是否完全没有涉及,或者涉及较少?如果这样的话,小米未来的走向又会是什么呢?为热爱而生的小米,是正值壮年还是已到中年危机?
小米的现状

    作为董事长和经理的雷军占小米股份的778%,是主要负责人,总市值234212亿。

    从最新的一份自愿性公告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75万台。小米这一季度的营收4375亿元,稍好于格力电器,算是给与董明珠五年之赌 ① 败北的些许安慰。

      并且,小米再一次扩大经营范围。新浪新闻讯6月11日消息,2019年6月5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增对外投资,成立重庆小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为创业投资及咨询。
    除此之外,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的所有业务分部收入均获强劲增长,录得收入人民币1,749亿元,同比增长526%,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595%至人民币86亿元。可见,公司为智能手机确立了多品牌策略,自2019年1月起,小米和Redmi已成为独立运营的品牌。

    这样看来,小米目前的跃进势头很猛,它是否可以趁着华为分身乏术之时,实现“小米手机要在十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这个在2018年的小米年会上雷军定下的目标?

    其实不然,在2018年的时候,小米的出货量已经仅仅剩下5000万台,而此时华为出货量已达1051亿台是小米的两倍之上,更为关键的是2018年华为出货量同比上升,而小米却还是处于下降。

    自2014年小米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在港股强势上市以来,小米股价此前不断走低,截至假期前收盘价921港元,较招股价17港元重挫46%。

    6月10日当天,小米股价上涨347%至953港元/股,市值为2289亿港元,小米回购股份。官方公告称,在目前情况下进行股份购回,可展示本公司对自身业务发展及前景的信心,且最终会为本公司带来裨益及为股东创造价值。但公司密集进行回购,与市场行情低迷不无关系。

    从2019年3月31日的报告对比之前的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的业务营收比例变动并不是很大,但“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② 在其中的占比却持续稳步上升。小米在打造物联网智能家居方面的野心一直不小,并且在6月11日的新品发布会上也以白色家电为主角,而“米家”(面向未来的智能电器品牌)也是小米公司旗下主打的子品牌。
      小米本身的企业诉求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所以大部分产品本身都属于“高端产品、大众价格”,甚至公司直接作出承诺——从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开始,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硬件业务」)(包括销售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0%。但问题是作为家居用品的白色家电并不会像手机那样两三年一换,消费者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会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功能、售后服务等,而相对廉价的米家产品是否能达到与专业做家电的大品牌同样高度,还是个未知数。
小米的对手华为

    当小米与产品性能、价格死磕的时候,在2015年赶超小米的另一巨头——华为,在做什么呢?

    这可以从两个公司的专利信息情况来分析,小米的专利数量为7724条,主要是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感,如“视频推荐的方式及装置”、“添加群组成员的方法及装置”等;而华为的专利数量为90566条,是小米的十倍,主要研究领域在芯片制造等关键技术上面,如“CSI测量资源的配置方法、CSI上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具有热隔离和热限制的支柱的集成热光开关”等。

      华为在核心技术上的研究投入也决定了华为产品走的是中高端路线,直接与美国苹果、韩国三星等大牌进行硬碰硬竞争。华为作为1987年成立的老牌子,在它选择生产手机之前一直专注于电子传输技术,它较2010年成立的小米更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当然这也与两位企业创始人截然不同的不同观念和目标有极大关系。

      关于国际布局,雷军在18年11月6日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明确表示:“小米的全球化最先拿印度试点,接着是东南亚,再到俄罗斯和独联体,现在是欧洲,小米会首先选择区域里具有战略意义的、营商环境好的区域进行大规模投资。”

      从小米2019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可见,在总体营收中国外营业额占3839%,近四成的营业额都来自于国外,而主要对象就是以印度为主的东南亚国家。据IDC统计,2018年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23亿台,同比增长145%,小米则以289%的试产份额占比和586%的出货量稳居第一。而旗下更为低价的红米品牌,更是将印尼、越南的市场直接拿下。

      小米在2018年的全球出货量超过12亿部位列全球第五,并以4151%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西欧市场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不过,在对西欧的出货量上,小米还是远远低于排在第三并且势头不错的华为。

    而华为则一方面大力的进攻消费能力强的欧洲高端市场,另一方面进入一些落后国家为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阿富汗和非洲很多战乱国家,华为在这些危险的第三世界,都会有一些布局。

    华为虽是小米的竞争对手,但小米和华为的关系其实并不紧张,毕竟两个品牌的辐射人群不同、市场布局不同、研究领域也不同,但有趣的是华为和小米的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分布比例极为相似。对美国来说,努力在东南亚赚钱的小米对他实在没有什么威胁,而攻于尖端科技并在第三世界布局的华为怎么看都有可怕的味道,而华为的“狼群”战争文化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小米的未来

      5G当然是所有科技公司跃跃欲试的风口,不但网络速度会大大提高,在虚拟网上的数据量也会翻好几倍,而据 We Are Social 和 Hootsuite 发布的 2019 年数字报告显示,全全球手机用户 5112 亿人,网民 4388 亿人,有 3484 亿人活跃在社交媒体上。

      物联网一定会乘着5G的风,渐渐融入民众生活,而小米“米家”拥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和低廉的价格,很有可能成为广大中产阶级提升生活水平、跟上科技发展潮流的优选。

      小米已有的AI技术“小爱同学”,现已经融入手机、智能音箱、新品学习机“小爱老师”等,最大限度地方便使用者,而在未来也会有更为成熟的技术,直接控制各种不同家电,形成智能家居网络。随着5G部署即将到来,公司相信AIoT ③ 日后会有更多创新应用。为抓住该机遇,公司预期于未来5年在AIoT领域投资逾人民币100亿元。

      MIUI的月活跃用户2018年12月到达2421百万人,小米需要加强用户粘性,发掘MIUI用户的消费潜力,加强服务。

      除此之外,小米的产品(至少是白色家电),需要在质量、使用寿命、售后服务、性能等方面加强,而不是一味追求低于同行的价格,以低价为主要卖点可能会不被新新青年广泛接受。而且vivo、oppo科技力量的崛起也意味着中端机型的选择增加,小米占有的市场会被挤压缩水。而小米在2018年也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为提升公司对改善质量的投入,公司任命颜克胜 ④ 先生为集团副总裁兼质量委员会主席。

      在国际化方面,公司将会继续开拓全球市场,将公司在印度市场的成功复制到印度尼西亚及西欧等其他重点市场。2019年,公司亦将进军更多新的国际市场。

      相较受到挤压的华为,小米的未来明朗得多,但小米要在可能会因祸得福的华为和销量极好 的vivo、oppo的三重阻拦下重新夺得桂冠,依旧不太可能。
主要信息来源 :同花顺财经、百度企业信用、新浪财经、界面新闻
注释: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2013年12月12日,董明珠与雷军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现场公开约了一个赌局,赌局的胜负标准,是5年内小米和格力谁的营收更高。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IoT和生活销售产品部门:主要销售其他自家产品(包括智能电视机、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AI)音箱和智能路由器)、生态链产品(包括IoT和其他智能硬件产品)以及部分生活消费产品。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AloT正是“AI+loT”两个概念的结合,强调的是万物智慧互联的概念。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颜克胜于1998年12月至2002年10月担任伟易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高级机械工程师兼设计团队负责人,并于1992年7月至1998年11月担任湖北宜昌南苑车辆制造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颜克胜于1992年7月取得合肥工业大学(前称安徽工学院)农业机械制造与修理专业学士学位。

1、小米起于手机业务。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同年,小米推出MIUI *** 作系统,2011年推出小米手机。小米手机2017年全球出货量9141万台,市占率46%,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均排名第四。
2、以硬件为营收基础,却不以硬件盈利为目标。小米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率均不到10%,仅互联网服务毛利高达60%-65%,综合毛利率仅为11%-13%。反观其历史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小米的价值观、营销理念共同形成其产品力,硬件产品力与粉丝文化构成其品牌价值的基石,依靠品牌价值正反馈于硬件产品,并形成互联网服务的利润增值。
3、因时制宜推出新系列,形成包括小米MIX、小米系列和红米系列三大类覆盖高中低端市场。2015年推出红米系列助推其在新兴市场份额提升;2016Q1以来,中国手机市场已成为存量市场,而成熟市场消费者更追求创新升级卖点,因此MIX是小米创新力的重要输出口。
4、加快国际化进程。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印度、印尼为主要出货区域。就2017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而言,公司在15个国家及地区位列智能手机品牌前五名。
5、低端产品出货高增,初步完成高端机型布局,整体均价仍有提升空间。近两年,通过小米对手机黑科技不断应用,使得小米手机从传统的低端形象渐渐成为一家高中低端产线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企业。但是,2017年中端机型和入门机型仍是小米的主力机型,而3000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机型出货量尚不足一千万只,2000元价位的旗舰机型销量同比亦未见显著增涨。在中国市场上,2018Q3小米100美元以下机型占比仍有18%,而中国市场主流需求为100-400美元,100美元以下需求只占59%。在印度市场,低价有助于份额进一步提升。2018前三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场均价同比略有下降,但低于同期印度市场整体均价。
目录
 
1 起于手机,立于三足
2 小米手机业务战略特点
21 择时推出精准差异化品牌
22 从性价比战略到重视黑科技
23 轻资本的营销理念与销售策略
24 以本地化实现国际化战略
25 电子消费品平台型企业
3 小米手机简史:不同定位,同样发烧
31 旗舰机系列,极致性价比时代
32 红米系列,让千元机品牌化
33 MIX系列,以创新获奖无数
4 产品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万物互联时代,市场竞争更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生态链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是看地上能冒出多少竹子,而是看地下的根系有多么发达。

小米生态链先发优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链模式已较为成熟,它主要由小米+投资+米家品牌+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这一套组合拳构成,涉及投资、产品模式、品牌、渠道等各个方面。

营收也由 2015 年 50 亿增长到 2018 年 438 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 9 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也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小米生态链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托投资+小米模式,围绕 IoT 智能家居形成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即小米“集团军”。这也暗合小米生态的“竹林理论”,通过小米的模式和打法在不同的行业中创造一群“小小米”,以此构建小米的护城河。

华为和小米两大阵营的核心较量在于谁能快速扩大智能家居产品的品类,覆盖不同家居场景的需求。

小米的做法是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小米的股权投资下,出现了一支以紫米、华米、智米为代表的队伍,在智能家居、配件等领域,复制小米模式,采用小米的协议接入智能模块,形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的最原始生态。

小米曾经尝试联合大的家电品牌,但因为互联网的品牌模式跟传统企业格格不入,同时,家电厂家不希望受制于某套标准的限制,所以小米才破釜沉舟,从生产制造开始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链。

华为 HiLink 生态链的理念则是“求同存异”,尽管华为提供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开源硬件、嵌入式 OS 等,但厂家依然可以保留自己标准。

这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的态度,得到了不少厂家的响应。根据华为官方的数字,到 2018 年底 HiLink 生态将会引入 70 多个品类的 500 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全国 1000 多家零售体验店销售,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与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不同,HiLink 的模式为各行各业、各个厂商打开了一扇物联网的接入之门,更促进了这些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

华为这种让其他厂商向自己靠拢,围绕自己的平台、技术,实现高度耦合的目的,显得野心勃勃。问题在于华为对这些企业管控力较弱,或者说完全不参与研发,线下也是通过苏宁、京东等开设 Hilnk 专柜,目前实际效果不如米家。

作为智能家居的后入场者,华为在近两三年间逐渐形成了华为 HiLink 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涉及平台、产品、渠道、品牌各个维度的“华为智选模式”,与小米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直接形成对垒。

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华为+合作伙伴,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共同打造产品,并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通过自身品牌、技术、渠道力量,获得用户的认可。

由于两大阵营互不兼容,用户一旦选择了一方阵营,也就意味着要适配相应设备。因此,在智能家居兴起之时,捕获足够多的用户芳心,才能产生持续的延展性。

对比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两方生态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驱动力,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决定双方生态规模的上限。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生态链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小米模式的延伸,围绕小米构筑了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可以称之为“集团军”。而华为智选模式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业头部玩家的联合,可谓“联盟军”。

而无论是集团军还是联盟军,他们已将战局核心聚焦在 IoT 平台、产品、线上线下渠道等几个维度。从阵势来看,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玩法,可以预见未来华为与小米必有一场酣战。

华为能否在 IoT 生态上逆势突围?

小米生态链产品主要以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外输出,米家 APP 是小米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

截止到 2017 年底,约 400 家生态链伙伴为米家用户提供了超过 800 余种不同设备,米家 APP 已经连接了 8500 万台设备,日活设备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超 300 万用户拥有超过 5 个的联网设备。

截止 2018 年第二季度末,小米的 IoT 连接设备已达 15 亿台,环比增长 15%。可见小米生态链已布局 5 年,无论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平台设备量以及用户基数上都呈现出先发优势。

华为在智能家居上入局较晚,但凭借着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基础,智能家居平台也在快速跟进。

小米较早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并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理念通过渠道引爆,无论在产品种类、平台规模等方面均保持领先优势。

但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方面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另一方面小米既有的生态链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平台的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来这都会限制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小米生态链而言,华为 HiLink 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类、设备规模上距小米还有一定差距;相比小米的米家品牌,无论是华为 HiLink 平台还是华为智选品牌,用户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但华为 HiLink 平台的开放性,与各个领域头部玩家合作的模式,能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近两年华为的迅速扩张,加上华为在品牌优势、无线、通讯技术上的优势等,这都为华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多可能。

如果说小米凭借先发入局、高性价比、线上渠道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么第二阶段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小米继续保持优势,还是华为逆势突围?

靠性价比能否 PK 一切?

小米生态链模式与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差异是产品合作模式,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投资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驱动,是小米模式的延伸;而华为智选的产品则是华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索的共同研发模式。

但从产品诞生路径来说,二者却较为接近。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与生态链公司共同研发,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上小米参与的程度更高,由生态链伙伴负责生产,然后小米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经由小米渠道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

目前华为智选产品也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打造的全新产品,针对产品重新进行立项、设计、开模、生产等,并且华为智选产品是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来做的,产品也主要由华为的渠道负责销售。

华为在产品定价上高出小米一个区间,同时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这也与华为手机的用户人群有更高的契合。而小米高性价比的产品主要瞄准年轻群体。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研发能力上整体较为薄弱,主要打一些行业门槛较低的成熟市场,然后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性价比撬开市场,但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高。

而华为智选模式下,无论是华为还是各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在产品研发上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成立的方舟实验室更像一个产品实现、智能场景探索、技术协作与赋能的平台。

一面是高性价比、具有先发优势、研发能力较弱的小米生态链,另一面是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高但入局较晚的华为,同样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谁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呢?

小米渠道的隐忧

目前,小米生态链与华为智能家居平台都在围绕着线上、线下渠道全力布局,渠道竞赛的火药味已十分激烈。在线上,手机销量带来的流量成为带动 IoT 产品销售的关键;在线下,二者都争先恐后将智能家居铺设到体验店中。

双方在渠道上的对标意味已颇为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家会围绕 IoT 领域继续深化线下、线上布局。随着华为手机在销量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所带来的流量优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小米的渠道优势在衰退。

小米、华为代表了手机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平台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智能家居平台领域的两个重要玩家,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够在平台的规模化上进一步取胜,谁就有可能赢得这个赛场。

而规模化取胜的关键是平台有更多的品类和单品,这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而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销量,这同时也需要平台有大量的用户与广阔的渠道支撑。

其中合作伙伴尤为关键,能否为他们留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销量,这都是两大平台成败的关键。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核心盈利是靠流量驱动的,而流量来自于小米手机。随着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小米手机所带来的线上流量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硬件综合净利润不超过 5%;一边是小米手机所带来的流量遭遇瓶颈,小米生态链的合作伙伴从小米平台获得的流量也将遭遇瓶颈,甚至可能销量下降。

此时留给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靠小米/米家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打造自有品牌之路又极其艰难。如果小米不能够解决生态链企业的利润问题,“集团军”的优势便难以释放,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以及产品研发能力都将难以保证,平台的规模化只会趋缓。

而反观华为智选模式,华为采取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产品,并且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打造产品,这保证了产品品质。

问题在于“联盟军”式的合作,合作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也是其他  IoT 智能家居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这些头部玩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与华为合作,能够合作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有待观望。

华为智能家居起步较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部资源仍不够充足,留给华为智能家居短期内的市场空间也有待验证。

小米与华为的人群定位不同,小米平台主要以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相对封闭,小米的目标用户是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华为平台更加开放,用户的选择性更广,并且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二个平台都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小米的流量瓶颈能否解决,华为能否探索出合适的路,还需时间验证。

随着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减缓,小米生态链模式发展到当下似乎遇到一个瓶颈。而华为能否成为小米在IoT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华为集团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资源和人力做 IoT 平台与智选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13517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 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