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都经历了哪些演变

互联网+医疗都经历了哪些演变,第1张

  互联网蓬勃发展二十年,将中国推向了实现全面电子支付,电商物流高度发达,共享经济日新月异的繁荣时代。几乎所有传统的行业领域,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或主动参与互联网浪潮,更新迭代成为所谓新的物种,或被互联网大趋势吞没,成为历史碎片。医疗这个关系国家民生的庞然大物,当然也是必须要去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的。可怎么搭,去哪里,有什么风险和陷阱,却是一直围绕互联网+医疗反复被讨论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有了确切答案了吗?不能说一点答案没有,但这些答案是不是满意,是不是真的解决了那些困惑,却仍是见仁见智。整个发现答案,找到规律的过程,相较于其它领域来说,也是比较缓慢而曲折的。

  我们来看看,互联网+医疗在这些年来都经历了哪些演变,以及医药人如何从中发现新的机会。

  患者向

  1、线上咨询

  最早的医疗与互联网结缘,想象力集中在将医院和科室医生的信息搬到线上。

  以往患者在决定就医问药之前,没有任何参考凭据,只能道听途说哪家医院治什么病还不错,或者干脆就近找一家医院,随便挂一个医生的号去看。

  有了平台以后,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足不出户在网站上初步筛选医院科室和可能合适的医生,参考信息不仅包括医生擅长的专业,还有其他病友的在线点评和反馈,帮助患者在去医院之前,对医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

  但为何对于医生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像餐厅或酒店的点评平台那样,被广泛应用并给予用户更多参考和指导呢?我想还是跟医疗服务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

  一家餐厅的菜好不好吃,一个酒店的环境够不够好,普罗大众很容易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与沟通。而医疗服务的质量,普通用户只能从医生的态度好不好,够不够耐心,看病后疾病症状有无迅速缓解等非常表面的角度去评估。

  而每个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状况迥异,会导致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非常个体化而不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但医生的态度又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且对最终治疗效果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信息不对称,个体差异极大,使得医生评价体系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如果想要优化医生评价反馈系统,或许还可以从一些客观数据去挖掘。比如年相关手术量多少台,门诊多少人次,不同疾病的诊疗和问询的比例等。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更客观高效的了解该医生的专长领域,还能帮助医院建立一个更公平公正公开的医生业绩考核平台。

  只是数据如何准确抓取并及时更新,以及数据是否涉及隐私和合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2、线上诊断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国医学在诊断疾病时的关键步骤,这说明医疗诊断有一个特性,就是贴近。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因为互联网而被拉近,但是医生和患者需要物理上的近距离接触,距离越近,信息越多,安全风险越小的这一特性从未变过。

  所以,一直以来,线上诊断和治疗都处于禁区。线下近距离的医疗服务,尚且引发众多医患矛盾甚至升级为伤医杀医事件,那么远程互联网只会因为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缺乏有效监控和追溯而进一步激化该矛盾。

  不过随着技术和大家认识的提高,对于线上远程诊治的边界探索还会很有必要进行下去的,比如建立互联网诊治的规范和共识,逐渐形成标准的、有效的监控体系,或许能开疆拓土迎来契机。

  3、慢病服务

  电子病历档案库的建立,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数据信息标准的统一和共享渠道的打通,是一直以来实现慢病患者长期跟踪和提供慢病服务的一个核心障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包括云空间等技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障碍提供了可能性。

  但就目前来看,还不够充分。这或许单靠互联网本身还无法解决,需要从基础建设上根本的打通数据壁垒。当然其它的慢病服务还包括线上复诊购药等相对比较成熟的业务,这里就不再多讲。

  医生向

  1、医生社交平台

  建立一个相对封闭,有注册门槛(提供真实的医生信息)的医生社交平台,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idea,也有好几个公司在过去几年间积极推进类似项目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这样的平台有一定的排他性,就是一旦注册了一个,通常就不会再注册第二个,谁先抢的先机很重要。另外,这样的平台究竟有多大的实际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远程跨地区、跨医院陌生会诊或是复杂病例讨论是很有吸引力,但如何保证医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证信息交流的质量等,也需要进一步思考。

  另外,目前信息渠道如此丰富,难度如此之低,医生圈子的建立其实是需要起始于线下,再通过线上进行巩固的。而这一路径,更适合微信群,而非app平台。

  2、大数据库平台,早筛早诊辅助

  很多需要早筛早诊的疾病,如糖尿病,或是肿瘤等,是需要广撒网走入基层,拓宽筛查的范围来实现全面管理的。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绘制所谓的肿瘤地图,糖尿病地图,高血压地图。

  但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也好,AI也好,大数据也好,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呢,局外人其实还不是看得特别清楚。

  还是说只是打着互联网AI的旗号,获取融资,再靠最传统的人海战术铺面进行呢?这肯定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拭目以待这些高科技发挥更大效率的那天。

  总之,互联网+医疗不能是简单的两者相加,不是把医疗服务简单粗暴的搬到线上而已。

  考虑到医疗服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如何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大框架下,努力探索互联网+医疗产生有机变化的可能性边界,去真正解决传统线下服务无法突破的障碍和问题,是未来所有医药相关专业人士,还要孜孜不倦付出努力和智慧的地方。
责任编辑人:C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437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3
下一篇 2022-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