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行业大洗牌 2013荣耀当属OGS?

触控行业大洗牌 2013荣耀当属OGS?,第1张

  轻薄化与低成本,正是触控面板设计的最重要目的。而新一代触控面板之争,究竟谁能胜出?In-cell的最大挑战,是噪声问题难克服。这是因为触控感测层,被设计在液晶层及TFT阵列附近,使得感测层接收更多噪声。而事实上,OGS的优势已逐渐明显,2013年将可技压群雄。

  2012年,触控技术几乎已经高度普及在多数的行动装置上。只不过,是不是因为如此,触控产业就没有新话题了呢?正好相反。事实上,随着触控应用的普及,相关厂商为了提高自家产品的差异化,必须马不停蹄加速往新一代触控技术推进才行。那触控产业现在追逐的技术竞争为何呢?

  关键在商用化

  还记得前两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In-cell与On-cell面板技术吗?俗话说,再好的技术,不能投入商用化,一切都是枉然。这道理对于Incell与On-cell这两项技术来说再适合也不过。

  苹果将In-cell用于iPhone 5身上,让In-cell一夜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至于On-cell这个技术名词,则似乎被打入冷宫,鲜少有人再去提及。其实市场上对于新一代触控技术的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开始开花结果的,就属In-cell与OGS这两大技术。这两种触控技术,被市场普遍认定,可以让行动装置的薄型化进一步突破,且还能提升屏幕的清晰度。

  

  当然,引人关注的,还有使用在iPad mini上的G/F/F薄膜型面板,然而因其良率低、产量少、价格贵,成本因而偏高。这些新一代的触控面板技术,都非常有机会在2013年出头天。

  从不同应用领域来看,G/F/F薄膜型面板与传统触控面板的架构最接近,生产上有其优势,且更易于支援7~10吋行动装置的触控应用,预计将可在平板装置上找到一片天。当然,对于手机来说,减少触控面板元件数量,并进一步缩减其厚度,是最强烈的需求。这使得OGS和In-cell面板在手机上有机会获得大幅的成长机会。不过仔细比较这两项技术,OGS由于技术难度较低,因此预计将在2013年获得较大的采用机会。

  In-cell优势渐薄弱

  敦泰市场开发技术处长刘安国指出,In-cell技术的崛起,当然是因为市场对于行动装置更轻薄的需求永无停歇。比起传统touch sensor与TFT面板分层的架构,In-cell架构的问世无非就是想提供更为薄化的触控面板,让行动装置的轻薄能更名符其实。

  刘安国说,In-cell的结构让面板厚度可以减少超过40%,这主要是透过TFT与touch sensor结构整合,同一片面板上,就同时拥有显示与触控的功能,在达到轻薄化的同时,也能降低成本。而轻薄化与低成本,正是触控面板设计的最重要目的。只不过,有许多产业界人士开始质疑,认为In-cell尽管标榜其结构更精简,然而其感测层并没有减少,只是从表面移到TFT层之上,这使得结构厚度并没有薄上多少。

  传统触控面板的TFT显示面板与触控感测面板是分开的,透过黏着材料将两者贴合。然而新一代的In-cell技术是将感测层直接做在显示面板中,这样的过程除了需对触控技术有详细的了解之外,也必须熟知TFT面板的结构,刘安国指出,这就是In-cell技术巨大的门槛所在。也正由于生产手续复杂,量产的瓶颈迟迟难以突破,良率也难提高。

  拿In-cell面板与OGS触控面板相比之下,会发现厚度几乎差不多。反倒是将感测层整合至TFT层之上,使得噪声干扰问题更为严重,成本也更贵,良率则大幅降低。这也使得专家其实并不看好In-cell面板在短期内的普及速度。发明元素总经理李祥宇指出,In-cell技术的最大挑战,是其噪声问题难以克服。这主要是因为主导传输与接收的触控感测层,被设计在液晶层及TFT阵列附近,使得感测层接收到更多噪声。要提升良率,噪声就成为最需要克服的一道关卡。

  另外,若从厚度来看,In-cell面板与传统双层ITO玻璃结构的触控面板相比,厚度确实降低了,但并不如预期那么薄。而如果拿In-cell和 OGS面板相较,则In-cell在厚度方面就完全没有优势。李祥宇认为,iPhone 5没有采用OGS的原因,非常可能是玻璃强度的问题。然而由于In-cell的优势并不明显,下阶段是否会由OGS接手高阶触控市场,值得观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443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3
下一篇 2022-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