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

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第1张

  三星已经连续推出两代立体堆叠3D闪存,分别有24层、32层,并已用于850 EVO、850 Pro等多款固态硬盘产品,2015年8月正式量产首款可应用于固态硬盘(SSD)中的48层3bit MLC 256Gb 3D V-NAND闪存芯片。目前备受瞩目的三星48层V-NAND 3D快闪存储器已经出现在市场上了,TechInsights的拆解团队总算等到了大好机会先睹为快。

  三星(Samsung)早在2015年8月就发布其256Gb的3位元多级单元(MLC) 3D V-NAND快闪存储器K9AFGY8S0M,并强调将用于各种固态硬碟(SSD),也预计会在2016年初正式上市。这些承诺如今真的实现了,我们得以 在其2TB容量的T3系列mSATA可携式SSD中发现其踪影(如图1)。

  

  图1:三星T3 2TB SSD

  根据TechInsights的拆解,我们在这个SSD上发现了内含4个0.5TB容量K9DUB8S7M封装的双面电路板(如图2)。每一封装中包含的就是我们正想探索的16个48L V-NAND晶粒。

  

  图2:三星T3系列2TB SSD正面和背面电路

  图 3显示这16颗晶粒相互堆叠以及采用传统线键合技术连接的封装横截面。这些晶片的厚度仅40um,着实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或许是我们所见过的封装中最薄 的晶片了。相形之下,我们在2014年拆解三星32L N-NAND中的晶粒约为110um,封装约堆叠4个晶片的高度。

  我们还看过其它较薄的存储器晶片,包括海力士(Hynix)用于超微(AMD) R9 Fury X绘图卡的HBM1存储器,厚度约为50um,以及在三星以矽穿孔(TSV)互连4个堆叠晶片的DDR4,其中有些DRAM晶粒的厚度约为55um。

  因此,40um真的是超薄!而且可能逼近于300mm直径晶圆在无需使用承载晶圆(carrier wafer)所能实现的最薄极限。这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第2张

  图3:16个相互堆叠的三星48L V-NAND

  图 4显示其中的一个256Gb晶粒,压缩了2个5.9mm x 5.9mm的较大NAND快闪存储器组(bank)。我们可以将整个晶片区域划分为大约2,600Mb/mm2的存储器大小,计算出存储器密度总量。相形 之下,三星16nm节点的平面NAND快闪存储器测量约为740MB/mm2。所以,尽管V-NAND采用较大的制程节点(~21nm vs. 16nm),其存储器密度几乎是16nm平面NAND快闪存储器的3.5倍(见表1)。

  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第3张

  图4:三星256GB的V-NAND——K9AFGD8U0M

  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第4张

  表1:平面与V-NAND的密度比较

  我 们的48L V-NAND分析才刚刚开始。图5是从存储器阵列部份撷取的SEM横截面,可以看到在此堆叠中有55个闸极层:48个NAND单元层、4个虚拟闸极、2个 SSL和1个GSL。在2个V-NAND串联(string)中,分别都有一个由电荷撷取层和金属闸极围绕的多晶矽环,可在高钨填充的源极触点之间看到。

  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三星48层3D V-NAND闪存技术揭秘,第5张

  图5:48L V-NAND阵列的SEM横截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448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3
下一篇 2022-08-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