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之殇,是刚需还是伪刚需?

智能手表之殇,是刚需还是伪刚需?,第1张

  智能手表的残酷现状

  在研究者看来,智能手表成为一个可期待的下一座金矿。Business insider 旗下的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销量将达到9160万部,营收将达到92亿美元。他们预计,将来每20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与智能手表配对。

  不过,智能手表市场的浮躁与喧嚣中是否蕴藏着真正的大机会呢?

 

  因为手机的存在,大部分人已经不带手表。即使带手表,不是为看时间,而是出于装饰性的需求,或者说一种身份象征。这种手表大多出自传统的机械表厂家,而非科技公司。价格至少在2000元以上,而非价格在2000元以下塑料感极强的智能手表。 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开始削尖脑袋挤入狭小的屏幕中。三星GALAXY Gear在中国的本地化应用已有50多款。比起手机上的完整应用,这些呈现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更像是阉割版。

  这不能怪应用开发者,因为硬件也刚刚起步。回顾已发布的几款智能手表,目前都在售卖概念的概念,无论是三星还是国产厂商的智能手表,只是一个半成品。乐观来看,随着各家科技公司纷纷试水智能手表,在不断试错,先驱变成先烈后,关于智能手表的最佳应用状态方可浮出水面。

  人们已经习惯于手机上的频繁推送,但是人们不便于携带智能手机的场合是否确实需要被无缝通知占满?目前智能手表厂商并没有解决消息通知与用户信息承载能力间的平衡问题。人们更希望智能手表安安静静的存在着,真正有要紧之事需要唤起用户注意的时候才恰当的出现。“半夜三点把你叫醒,只是为了通知你有人转发了你的微博,这种做法真的好么? ”有人这样吐槽智能手表的通知功能。

  相比较智能手机越来越向大屏幕进化,通过智能手表的小屏幕使用一些应用似乎有些反潮流。在一个如以往功能手机大小的屏幕面前,很难想象智能手表能像 手机一样被用户反复折腾,重装系统以及反复卸载安装大量的应用,由于显示以及输入的限制,手表可承载的应用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看似热闹的智能手表市场只不过处于早期不成熟阶段。“目前1.0版本的智能手表厂商都活不下来,都是属于过渡性的产品。”一位从事可穿戴设备的人士这样预测。而搭载在过渡性产品的软件应用发扬光大的机会也非常渺茫。

  悲观的原因之一来自于硬件的致命伤。几乎需要一天一充电的智能手表,续航能力还很初级;作为功能主力军的摄像头配件多半在800万像素左右,远不及目前智 能手机1300万像素的标配;功耗高容易发热,对于紧贴皮肤的手表而言,没有舒适度可言;即使作为装饰性配件,山寨感和塑料感极强,远不如机械表甚至是一 些电子或者运动手表。而传统的手表制造厂商无心涉足智能手表领域,只怕拉低身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484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