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需求拉动增长 国内MCU企业面临考验

物联网需求拉动增长 国内MCU企业面临考验,第1张

  2014年在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全球MCU市场增长加快。2014年全球MCU市场销售收入156.7亿美元,规模同比增长5.5%。

  2014年中国全年MCU市场销量和市场销售额达到102.4亿片和28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8.5%。中国MCU市场的增长得益于国内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32位增长最快 SoC是大趋势

  随着可穿戴式装置与物联网的兴起,装置设计都向更轻薄短小、价格低廉发展。由于8位和32位MCU的价差已经缩小,未来8位的应用将越来越少,加上8 位与32位的开发平台不同,且在未来智能家庭与App应用的可扩充需求之下,全都以32位来设计可能更具成本竞争力。目前32位MCU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8位和16位MCU。32位MCU在全球增长速度是15%以上,其中ARM架构的32位MCU的增长速度更达到这一速度的两倍。

  尽管MCU与传感器的工艺技术有很多不同之处,目前实现整合比较困难,但是SoC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容易实现整合的传感器类型,比如触摸屏控制器、加速度计、陀螺仪,整合芯片将会占据明显的优势。国内外厂商正纷纷扩展MCU整合数位转换器(ADC)、运算放大器(OPA)等前端 (AFE)方案的特定应用标准产品(ASSP)MCU或系统单晶片(SoC)阵容,以期优化多种传感器数据连通、转换和运算流程,加速实现从感测到数据转换、即时处理的物联网标准运作模式。

  物联网需求成为增长最大动力

  可穿戴市场的需求骤增,使得兼具低功耗和高性能的MCU产品商机无限,并已吸引到越来越多芯片业者积极投入适用于可穿戴设备需求设计的微控制器解决方案中。而物联网领域的爆发更将成为MCU产品未来增长的第一动力。

  虽然上面提到32位产品增速最高,已经在市场上逐步取代8位MCU,但由于8位MCU简单易用,功耗成本低,只要设计得当,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使用代码空间很小的高级语言,开发出一系列创新应用。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8位MCU仍可以在汽车、工业、消费电子、白色家电等各类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业控制领域是一个需求差异很大的产品领域,对MCU厂商的定制化开发整合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求MCU厂商提供性能覆盖更全面的MCU系列产品,另一方面也促使MCU厂商在整合前端芯片、后端处理芯片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国内企业迎来三方面利好

  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开始积极推出MCU产品,主要的考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前面所述,MCU产品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网络通信等众多应用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市场规模庞大。国内集成电路企业若希望能在未来的半导体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适时进入MCU市场将是必然。

  第二,市场份额相对分散,不存在技术以及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国内企业进入的难度较小。虽然目前占据市场份额前十位的企业仍然都是外资企业,但市场份额最大的瑞萨也仅占16.9%,前十名加起来占据了整体市场的80.9%,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份额相对分散,不存在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企业。国内企业在进入该领域时,将会面对激烈的竞争,但不会遭遇垄断级厂商的压制。

  第三,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由于MCU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不少领域涉及到国家信息安全。在国家推动信息安全战略以及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可控”的要求之下,国产MCU厂商将会获得一部分近乎蓝海的市场,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产自主MCU将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竞争激烈 明确定位是关键

  我们看到了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推出MCU产品,例如之前专注于存储器产品的兆易创新,专注于智能卡芯片的华虹IC,专注于电能计量的上海钜泉,以及在MCU领域有一定基础的华润微电子等等。这些企业在MCU领域都缺乏基础或是基础很弱,在顺应市场潮流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时候,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网络通信等领域,对MCU产品的要求较高,这些领域也是目前MCU一线厂商展开竞争的主要战场。这些领域的客户对产品有严格的认证机制,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都相对稳定。国内厂商凭借目前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短期内很难在这些领域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电子、仪器仪表等中低端领域,国内厂商将有实力与国际一线厂商展开竞争,但可能会面临外资厂商在低端产品领域的压价竞争等情况,对国内企业的渠道拓展能力以及资本实力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其次,目前各家MCU一线厂商的主流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ARM内核开发,在核心参数等方面很难拉开大的差距,各家竞争的方式已经从单一MCU核的竞争扩展到了以应用为向导的解决方案的竞争。从近几年的产业整合来看,业内一线的厂商均在围绕MCU核心,通过收并购等手段积极扩充自身的产品线,包括连接芯片以及前端传感芯片等,以期能够做到为客户提供全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不仅在MCU领域实力较弱,在其他领域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内部产业整合难度较大。

  基于此,建议中国国内半导体企业在进入MCU市场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确定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位,基于ARM内核,集中攻克32位产品;其次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找准细分领域,集中力量完善针对特定细分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最后,中国半导体企业应更加重视自身的渠道建设和客户合作,依靠自身的本地化优势,在与下游厂商的合作中逐步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5073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