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何如此重视Micro-LED显示技术?

台湾为何如此重视Micro-LED显示技术?,第1张

  在台湾省“经济部”技术处支持下,台工研院23日举行“巨量微组装产业推动联盟”(ConsorTIum for intelligent Micro-assembly system,CIMS)成立大会。该组织致力于推动Micro-LED显示技术的产业化。

  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出面组织显示产业技术路线公关是“行业范例”: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地区概莫能外。——这本无理由成为大新闻,但是,以Micro-LED技术为方向,中国台湾的做法就可以成为大新闻了。因为,这是一条独家道路。

  为何只有中国台湾如此重视Micro-LED

  韩国、中国大陆、日本,现在投入力量最多的新兴显示技术是什么?OLED、QLED、印刷显示。行业预计在OLED面板上,2016-2018年将至少有3000亿人民币以上的行业投资落地。

台湾为何如此重视Micro-LED显示技术?,第2张

  反观Micro-LED,除了2012年索尼展示55英寸2K样机、2014年苹果收购LuxVue的新闻外,就剩下台湾这次“巨量微组装”联盟的成立仪式。前者,索尼和苹果在全球显示版图的影响力并不大;后者,中国台湾算是唯一“显示行业有影响力”的参与力量了。

  中国台湾的选择:为什么是Micro-LED

  或者说,Micro-LED正在表现出在台湾地区“独行”的趋势。对此,一个最有力的解释是“量力而行”。

  从全球显示产业版图看。液晶平板技术早期市场是日本第一、韩国第二、中国台湾第三;中国大陆则主要从十一五计划时期开始进入追赶阶段。但是,现在,这个版图变成了韩国第一、中国大陆第二、中国台湾第三、日本第四。

  不过,对于以上排名需要做一个特别说明:即日本显示产业界是平板显示发扬光大的来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产业界认为液晶显示“最多只能做计算器显示屏”,所以放弃了这个产业。相应技术和产业链转移到了日本。日本电子界,因此建立起目前全球唯一全面的显示面板本土产业链。

  但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日本产业界出现误判:认为液晶难以突破6代线,顶多只能做电脑显示器而已(夏普除外)。所以,将液晶显示技术以“无前途”和“电子配套”产业的方式转移到了台湾和韩国。——作为接受者,中国台湾“老老实实”的做起了配套买卖;而韩国则认为这是一个反超机会,逐步建立起全球第一大的产能和至少50%以上的本土上游配套。中国大陆地区产业则复制韩国的经验:上下游都重视,齐抓并进求突破,终于有了今日坐二望一的地位。

  正是以上这个面板显示业的技术转移过程,决定了今日从产能看日本名列末尾,但是产业链完善程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依然位居第一。——亦,行业整体实力最弱的是“台湾省”。

  “跟随者”、“做日本产业的中下游配套”,这样一个产业地位决定了中国台湾显示行业在“液晶——OLED”的转换过程中,再次掉档。而且这一掉不要紧,不仅产业链技术落后日本、产能也将落后韩国和中国大陆地区。对于IT行业,一个基本规律是:第一的能混的比较舒适、第二的也能好好生活、第三名则水深火热。现在台湾省的面板业已经滑向第四的位置。其前景如何不言自明。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关口,显示行业进入了为OLED和印刷时代到来大举投资的阶段。“拿不出钱”的台湾行业,几乎是“干瞪眼愣想办法”:这一“愣想”不要紧,Micro-LED作为一个缺乏巨头投入的冷门技术,似乎成为了“救命稻草”。再加上台湾显示、半导体、LED行业的功底扎实,所以有了“不妨一博”的“台湾省Micro-LED独热现象”。

  Micro-LED前景如何,能够助力中国台湾逆袭吗

  Micro-LED显示的技术优势很明显:省电、寿命长、高亮度、可弯曲以及体积轻薄等等。但是,有哪个技术没有核心优势呢?马车还比汽车碳排放低呢!那样马车就能战胜汽车了吗?

  决定一个技术应用价值的不仅仅是其优势,更包括其劣势。Micro-LED显示的劣势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大尺寸困难。第二,成膜工艺(转移工艺)困难。

  对于第一个难题,基本是说“重点发展Micro-LED”就是放弃PC或者电视机显示应用,进而专注VR或者手机等小尺寸应用。

  对于成膜工艺,或者叫转移工艺困难这个问题,就是“巨量微组装”这个台湾省人士发明的词汇的真实含义。以手机或者VR今天所大规模应用的中高端屏幕为例,基本分辨率达到500PPI。这意味着一块成品上会有数百万个基础发光器件——即“Micro-LED”微晶体。如何在驱动基板(TFT)上“焊接”(组装)这么多电极性的半导体晶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艺。

  从既有的工业化微工艺技术看,只有美国德州仪器IT的DLP投影系统的核心光阀DMD芯片达到了这种“组装”密度。DMD芯片可以看成在单晶硅TFT结构上铺设微机电驱动铝箔反光层的结构。Micro-LED的实质则是在TFT结构上铺设固定的数百万,甚至更多的微小LED半导体晶体。

  德州仪器的DMD工艺是独家“秘笈”,且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成本水平依然不低——所以,德州仪器才推出单片式DLP投影技术,而不是全面采用三片式投影显示系统。

  但是,即便工艺难度很高,也并不是说Micro-LED不能独家逆袭。且德州仪器的DMD不就是独家逆袭的范例吗?但是,真正要实现这种逆袭,台湾产业同盟们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还需要攻克下游市场需求。

  目前来看,Micro-LED市场集中在超小尺寸显示上。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VR等。这些设备上,Micro-LED主要和OLED竞争。而后者现在已经有数千亿元的投资在路上,产能在大量形成。Micro-LED则还处于攻克最基本技术的门槛上。这个时间差足以导致:Micro-LED成功之日,市场早已被oled占据。

  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作为小尺寸应用的主要市场,对于Micro-LED而言依然意味着“尺寸偏大”,即成本偏高;VR作为最佳潜力股,需要极高的像素密度,OLED已经在发展1000PPI+的VR面板,这无疑加大了Micro-LED的制造难度;智能手表上显示的核心需要除了节能,并没有特别要求,但这一市场总容量会比较有限——因为它的单台显示面积很小。

  所以,选择Micro-LED作为逆袭方向,首先是放弃中大尺寸显示市场;第二是核心技术“还在突破的路上”,恐怕时间不等人;第三是预期目标市场前有OLED后有QLED,“压力山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509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5
下一篇 2022-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