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放大器自制

甲类放大器自制,第1张

  集电极截止区域内的晶体管的非线性特点,器件的关态时间。晶体放大器的设计者希望通过用大量的负反馈来校正非线性特征,但是只有在低频率下这个方法才行之有效。在高频率情况下,反馈回路无法实现深度“负反馈”,而发生在输出的失真却因为前端电路过载而加重!

  一般总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的数值并不会精确地显示出输出级失真,因为测量中包含平均因素。交越失真可能达到2%,但是如果它只比波形高了5%,那么平均下来可能失真指数只是0.1%。考虑到这些错误因素,我们也就能够轻松理解,为什么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放大器产生的声音效果却截然不同。所以,为了准确地测量失真,一定要考虑到峰值失真和谐波失真。一般甲类放大器会显示出低次谐波,峰值失真也不足一般失真的两倍。而一般甲乙类放大器,会有高次谐波,而且峰值失真会达到一般失真的三倍多。

      大多数音频放大器会选择甲类电路,但是两个部分除外——驱动和输出级,在驱动和输出级,人们一般会选择乙类电路或甲乙类电路,以其取得更高的效率。在乙类或甲乙类模式下,输出级会以推挽方式运行,一路输出设备传送正极电压和电流,另一路输出负极电压和电流,当一路输出设备工作,则另一路停止。这一方案运行起来效率很高,却有两个很大的弊端:

  乙类类放大器和甲乙类放大器输出级的另外一个问题,要归咎于晶体管的开态时间和关态时间不相同。

  关态时间过长,上下两管都不受控,导致交越失真。

  这是设计互补电路时典型的问题。

  然而,甲类放大器的输出级就没有非线性问题,也没有开/ 关延迟问题。平稳的传送性能带来的是低次谐波失真,而且只要降低电源的功率,这些谐波就会减弱到几乎测量不出的程度。

  电路图

  在我们这个项目中,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带8Ω 负载20W 的甲类放大器。它在较广的频带宽范围内都表现良好,设计简单而且稳定,只需质优价廉的元器件和最少的测试设备即可制作完成。所用的元器件都很寻常,另外此设计能够适用于多种元件的选择,所以无需为某一特性而专门选择半导体。立体声版本的放大器的制作成本大约为200 美元。

  基本电路结构如图1 所示,一对输入差动晶体管驱动一个电流源晶体管,形成放大器的两个电压增益级。

甲类放大器自制,第2张

图1 基础电路图

  第二个电压增益晶体管的输出驱动一个三倍射极跟随器输出级,从而产生不到100 万的电流增益。电路中的四个电流源用来同时增加频带宽和线性,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是因为使半导体空载的电流要远远大于驱动放大器所需的电流。除了输出级之外,增益晶体管在运行时,工作点的变动很小。

  图1 中所示的补偿电容器,用来为电路提供阻尼,消除输出的过冲和振铃振荡。它的作用于一般晶体管放大器上常用的滞后补偿恰好相反,因为它实际上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伺服系统的阻尼电路——在此放大器前端可以满足自身的回路在高频率的需求,避免前端过载——相似的内部高频率反馈回路的方法来减少瞬变交互调剂。

  实际放大器的概图如图2 所示。晶体管 Q3、6、7、13、14、15、16 构成了图1 中的电流源,他们的电流值由Q8 的活动电压源决定,Q8 通过获取R22 的回馈而稳定电路。只要将电流源系统调节好,它就会精确地追踪电流值。图3 和图4 分别展示了一对一电路板模型和扩大版的部件位置指南。除了Q5 和Q7 会用到散热器外,其他各部件的位置是自明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焊接 *** 作时千万不要使半导体和其他元件加热过度,同时也不要用高功率的烙铁。如果使用其他型号晶体管,你可能需要用8Ω 的假负载对C7 和C4 的数值(容量)进行调节,同时用100kHz 的方波来驱动放大器。

甲类放大器自制,第3张

图2

  如果放大器有高频自激,那么增加C4 的容量,或者降低C7 的容量。

甲类放大器自制,第4张

图3 一对一电路板模型

甲类放大器自制,第5张

图4 PC板的部件位置图

  在我们制作的这个放大器中,一定要给输出级安装足够的散热片,“铺张浪费”在这里没有害处,而且创造好的通风条件也同样重要。在没有电扇的情况下,每个输出晶体管要安装100 平方英寸以上的黑色镀铝散热片才行。有一个“拇指安全法则”,可以用来评估散热片的质量——将不伤到自己的情况下,看看能不能把手指放到散热片上。将散热片放到放大器的底板上,在散热片和输出晶体管之间,用一些导热硅脂贴上导热绝缘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576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7
下一篇 2022-08-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