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时代汽车或将成为出行机器人

在5G时代汽车或将成为出行机器人,第1张

随着中国、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均已启动5G技术的商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在“5G时代”也有了加速发展的可能。日前,百度与一汽红旗共同打造的国内首批量产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红旗E·界已经在长沙展开测试。这意味着,无人驾驶正在从实验室走上街头。

事实上,“5G时代”下,包括一汽、上汽、吉利以及长城汽车等国内车企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发展规划。相比之下,宝马、特斯拉、大众、福特、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则纷纷在自动驾驶、AI情绪探测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力求形成先发优势。在“5G”的加持下,AI人工智能与汽车,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未来的汽车与现在又将有何不同?

在5G技术的赋能下,嵌入式芯片、IOT物联网)、大数据等前瞻性技术不断突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正迎来新契机。公开数据显示,预计2020-2025年,5G将直接拉动1.3亿辆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与应用;预计2020年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6500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红利面前,车企们正摩拳擦掌,纷纷与通信及科技巨头建立合作关系,力求让自己的产品适应“5G时代”下的新需求。如,长城汽车与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高通等在内的8家合作伙伴签署5G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协议,宣布旗下首款5G智能网联汽车将在2020年发布。

其中,AI生活凭借可变换的智能空间,实现用户随时随地多任务多场景多体验的向往;AI伙伴打造亲密在线伙伴,让出行机器人成为用户的驾驶助手、情感伴侣、出行秘书、生活助理,使人车关系得到升华;AI出行则将实现全域全时在线、车服务生态聚合,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体验,做到“感知你,主动参与你的生活”。

实际上,不只是长城汽车,丰富的应用场景和良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已成为5G时代下汽车企业的重点发力领域。早在今年4月上汽荣威就发布了全球首款5G智能网联SPV概念车型---荣威Vision-i;北汽智能化品牌ARCFOX在今年发布了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平台——IMC智能标准架构。

在此背景下,车企加强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作。车企拥有雄厚的设计、制造以及创新层面的基础实力,可以提供较强的汽车电子、车内计算能力,互联网公司则在网络生态、数据应用、AI技术上更具优势。“中国是全球自动驾驶汽车最大的市场,中国在互联网方面也走在前列,两者结合,能够产生标杆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为2400万户,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8.04%,2022年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4698万户,市场规模将达到2702亿元。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几乎让所有的科技巨头开始跨界切入汽车领域,纷纷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车企与科技巨头们正在联手打造一个基于5G技术背景下的开放的生态圈。

如,腾讯目前已与宝马、奔驰、奥迪、广汽、长安、一汽、吉利、东风、现代等17家车企展开合作。腾讯认为,未来智慧出行的核心进化方向是通过智慧化的技术手段,推动生态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人性化的出行服务。相比之下,基于阿里系丰富生活场景应用的斑马系统,则选择“牵手”天猫精灵、阿里云IoT和360等企业。如,斑马已经和饿了么合作,在全国100多个城市上线“智慧点餐”服务。

事实上,开放底层技术的能力,对车企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数据的获取。此前,针对车联网的数据有谁来掌控,在业内颇具争议。对于车企而言,掌握汽车和用户的数据,是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长期发力的重要据点。为了确保将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地了解需求变化,并通过迭代来完善体验效果,有的车企开始自己打造智能生态系统。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深度参与,也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竞争。斑马网络CEO郝飞认为,未来的车联网,或者网联的竞争,并不应该是BAT之间的竞争。“不能因为有不同的互联网生态的存在,而去强制用户选择用哪个生态。如果没办法实现真正的开放,就没办法满足用户对于真正的开放生态的要求。”郝飞说。

“作为BAT来讲,我们本身已经成为了行业参与者,同时我们只有为友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在这个行业里实现价值。”百度车联网事业部总经理苏坦则认为,“这种由OEM主导的差异化诉求本身,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应该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不难看出,通过智能系统底层和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深度融合与迭代,智能网联汽车的潜力与能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591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8
下一篇 2022-08-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