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澎湃怎么说凉就凉了?

小米澎湃怎么说凉就凉了?,第1张

2018小米 AIoT 大会今天(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让笔者想起去年的 IoT 大会上推出小米首款手机 CPU 后转而宣布开发 IoT 芯片的小米松果电子。

 

2014年,嗅到市场香气的小米悄然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松果电子,立志自研手机 CPU 。不到一年,松果完成芯片硬件设计,第一次流片。此后这家公司几乎绝迹于公众视野,只具备辨认公司名称功能的官网和微博也只能用“低调”来形容。

 

 

 

图:松果2017年11月宣布做 NB-IoT

 

成立4年以来,松果电子公开“露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是2017年2月发布小米第一颗自主CPU澎湃 S1,作为海思麒麟之后第二家具备研发量产CPU能力的手机厂商,被寄予厚望。第二次是年底的小米IoT发布会,松果表示要做NB-IoT 芯片,但迟迟未能面世。最近一次则是今年9月初,松果官宣将与阿里刚收购的中天微合作开展基于 RISC-V 的智能硬件合作。

 

从未澎湃的澎湃 S1

 

 

图:搭载澎湃S1 的小米5C

 

2017年初,澎湃 S1 推出搭载于小米5C 上,作为一款基于 ARM A53架构的中低端 CPU ,尽管当时在横向跑分上不输麒麟 658、骁龙 625、Helio P10 等主要对手,但28nm 工艺和基带问题在发售以后爆发,最终这款新机因为功耗发热、不支持全网通等问题差评如潮、销量惨淡,几乎成为小米最短命的机型。

 

松果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试水,初尝自主芯片之痛,随后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款小米手机中。投入上十亿、沉淀几年的技术成果,豪赌上寄予厚望的机型做首发平台,可能雷军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了国内习惯互联网打天下的企业对芯片研发的难度缺乏认知,难以攻克的技术问题和无应用平台成为日后转型的伏笔。

 

 

图:10亿进军芯片的小米

 

按照硬件免费,软件反哺的模式,雷军曾经有过关于芯片的著名预言:芯片业应该借鉴互联网实现免费,按照成本价销售,三五年之内一定会有一家新的芯片公司是按沙子价卖芯片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自研芯片并不是一堆沙子+ 买公版IP +找代工厂就能官宣“自主”“领先”“中高端”,何况是芯片里最复杂的 CPU ,何况需要推向市场同四大阵营成熟产品同台竞技。

 

小米成立松果研发澎湃S1的情况是:这块硬件花费甚巨(至少远超雷军预期)、成本几乎没有收回来且推出即遭淘汰弃用。这是一次互联网思维+争取核心技术自主权+切入高端市场的不成功尝试,归根到底,芯片研发的长周期、高投入特性和互联网的短平快模式有根本区别,并不是小米优势所在,转型也在情理之中。

 

十亿美元与十年芯酸

 

 

图:传华为前HR 曝光的海思自研往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594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9
下一篇 2022-08-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