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界纪录 中国10比特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创世界纪录 中国10比特光量子计算机诞生,第1张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朱晓波等,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在基于光子和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3日,该研究团队在上海正式发布了这一系列研究成果。

潘建伟教授在现场宣布,在光学体系,研究团队在去年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 *** 纵的基础上,利用高品质量子点单光子源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在超导体系,研究团队打破了之前由谷歌、NASA和UCSB公开报道的九个超导量子比特的 *** 纵,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并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

系列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计算能力随可 *** 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可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例如,一台 *** 纵50个微观粒子的量子计算机,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可超过超级计算机。发展量子计算技术的主要挑战通过发展高精度、高效率的量子态制备与相互作用控制技术,实现规模化量子比特的相干 *** 纵。”潘建伟说。

据介绍,根据各物理体系内在优势及其在实现多粒子相干 *** 纵和纠缠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目前,国际学术界在基于光子、超冷原子和超导线路体系的量子计算技术发展上总体较为领先。由于量子计算的巨大潜在价值,欧美各国都在积极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同时,大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IBM等也强势介入量子计算研究。

多粒子纠缠的 *** 纵作为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一直是国际角逐的焦点。在光子体系,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6年底把纪录刷新至十光子纠缠。在此基础上,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潘建伟说:“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玻色取样’速度不仅比国际同行类似的之前所有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同时,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运行速度快10-100倍。”

这是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机,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这一国际学术界称之为“量子称霸”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着这个目标,我们研究团队将计划在今年年底实现大约20个光量子比特的 *** 纵,将接近目前最好的商用CPU。”陆朝阳说。

此外,在超导体系,2015年,谷歌、美国航天航空局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宣布实现了9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 *** 纵。这个记录在2017年被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打破。朱晓波、王浩华和陆朝阳、潘建伟等合作,自主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线路样品,通过高精度脉冲控制和全局纠缠 *** 作,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的多体纯纠缠,并通过层析测量方法完整地刻画了十比特量子态。进一步,研究团队利用超导量子线路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证明了通过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加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可行性(成果即将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20个超导量子比特样品的设计、制备和测试,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发布量子云计算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17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0
下一篇 2022-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