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串流MIMO驱动 11ac射频前端迈向28nm

多串流MIMO驱动 11ac射频前端迈向28nm,第1张

  无线区域网路(Wi-Fi射频RF)前端朝先进制程迈进。着眼于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IMO)天线在设计上日趋复杂,RF前端元件开发商开始导入更先进制程,以增加整合度与系统效能,进一步提升Wi-Fi的资料传输速率。

  以RFaxis为例,该公司即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发布首款采用40纳米CMOS制程的5GHz 802.11ac RF射频前端芯片(RFeIC),代号为「Nucleus45」,并将开始送样;预计2015年第一季,将再推出採用28纳米CMOS制程的 Nucleus2系列,让客户无缝升级。

  RFaxis董事长兼执行长Mike Neshat表示,在智慧型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无线通讯装置中,RF前端在最大化及确保最高的资料传输率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由于RF设计难度较高,RF前端元件过去一直依赖着昂贵的砷化镓(GaAs)或硅锗(SiGe)制程,直到现在才得以採用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制程做为解决方案,如该公司所有RF前端元件均已採用CMOS制程进行生产并已大量出货。

  Neshat进一步指出,随着Nucleus产品系列的推出,RFaxis在CMOS RF前端解决方案的发展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将可与Wi-Fi、ZigBee蓝牙(Bluetooth)等主流无线技术的SoC完美搭配。

  事实上,为了满足市场日益提升的无线资料传输速率与资料吞吐量,Wi-Fi产业正快速採用最新的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标準 --802.11ac,可支援先进调变功能,例如256QAM、8×8 MIMO以及多用户多重输入多重输出(MU-MIMO),使资料传输速率可达到将近10Gbit/s。为进一步缩减下一代产品尺寸、增进处理器效能并提升整合度,Wi-Fi SoC供应商持续朝向更小的CMOS制程节点发展。

  随着CMOS技术持续朝向更深的次微米(Submicron)节点发展,例如40纳米与28纳米,芯片电压将大幅降低,且漏电流也愈来愈严重,对于射频功率放大器(RF PA)和高功率射频前端元件在线性度和效率上形成巨大设计挑战。

  另一方面,这些纳米级CMOS制程同时提供了多种新特色与优点,例如具有理想的讯号处理能力,若善加利用将可以为射频/类比的设计带来巨大效益。举例来说,数位预失真(Digital Pre-DistorTIon, DPD)在今日已经常被使用在主流的Wi-Fi SoC,以帮助正交分频多工(OFDM)调变传送合理的芯片输出功率,维持良好的线性度;而在支援3G/4G长程演进计画(LTE)的手机应用上,因 CMOS PA逐渐取代现有採用GaAs制程的PA,使得封包追踪技术(Envelope Tracking, ET)正迅速成为具前景的授权技术。

  这些功能强大且高度发展的数位技术,能应用于控制并提升任何类型的RF前端解决方案中,当SoC(基频(Baseband)/收发器(transceiver))与RF元件同在CMOS制程下设计和制造时,将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18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0
下一篇 2022-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