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条件"透露紫光收购矽品大陆股权,打通垂直整合的第一步

“限制性条件"透露紫光收购矽品大陆股权,打通垂直整合的第一步,第1张

  据报道,在强继天的时间里商务部以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形式审批了日月光半导体收购矽品精密股权案。同时也是紫光收购矽品大陆股权的成功,这意味着一种产业迁移新思维。

  这个附加的“限制性条件”,可能就是这一条信息:同样是24日,矽品公告称,将出售子公司矽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30%股权给大陆紫光集团,交易金额为10.26亿元人民币。

  两年前紫光集团执意收购矽品与力成,未能得手。虽然直接阻力在日月光们,但根本的障碍仍在于一种长期延续的冷战思维。台湾地区也是美国《瓦森纳协定》等封锁机制的跟班小分队。

  但上述消息等于说,大陆以交换的方式换得了入股的条件。

  于紫光来说,虽然未必称得上达成当初目标,至少形式上打通了垂直整合的一步。夸克点评两年前的判断是,紫光集团在半导体设计环节完成整合后,一定会在Foundry、封测甚至部分关键系统级方案乃至终端环节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如此,它会成为全球至少形式最为完整的一家IDM模式的企业,足以覆盖ICT、物联网、行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诸多概念,从而满足一个大国构建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大梦了。

  当然,完整的垂直产业链未必有真正的市场效应。不过,股市总归会有不错的战绩。而且,开个玩笑,打通之后,光是国家补贴就有不少嘛,基本可以通吃产业链每个环节的政策红利。再不济,只要整体资产增值,也能对得起一众人观感。

  当然,我们的视角不在紫光这里。而在于这种“限制性条件”未来可能成为大陆商务部审核其他半导体整合案乃至更多领域案例的参照。它可能反映了一种长久的趋势。

  比如,博通正在咋呼着收购高通,以及高通正在 *** 作收购恩智浦,也许会有其他形式的限制性条件与参与机会。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是否符合自由竞争逻辑,违反商业逻辑。

  过去,我对这种信息会有条件反射的审慎,担心它会引发海外企业、机构、政府某种争议或质疑。

  不过,如今我的这种疑虑已经基本消除。因为,我们看到一种波及全球的趋势变化,正促使许多关键产业与区域市场之间开始产生更加深刻而长久的关联。

  这种趋势,分解下来,至少有这几个动向:

  首先,中国大陆早已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也是全球诸多半导体企业尤其巨头们的最大单一市场。它会推动半导体产业进一步移转中国,而且移转的规律不再完全受制于过去的冷战思维,也不是简单的雁行模式,而是共时甚至日益超前的呈现。

  无论英特尔还是高通,无论是恩智浦还是德仪。当然还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企业群。

  2017年,全球芯片产值或达4000亿美元,而中国进口额将超过2500亿美元,继续超过了石油的进口。虽然我不完全认为这2500亿美元里,未来都必须完全自主供应,但一个大国,常年这种局面,确实有些失衡。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中国市场的力量。全球没有哪个单一国家市场具有这种庞大的半导体消化能力。它意味着,未来,中国会左右这个行业的未来。相关企业、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漠视中国市场的存在。

  这不是要挟,不是简单的挟市场号令天下。而是自然发生的事实。过去多年,中国曾经有太多借助市场换技术的经历,基本都是失败的。而最近1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有了较大提升。市场的效应,已经足以打破美国过去多年借助冷战思维累积起来的部分优势,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定还会有持续的高压封锁,但要再像过去多年那样,受损最大的不是中国,而一定是海外产业群。

  其次,产业迁移,也有后摩尔定律的效应。技术瓶颈,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魔咒,它迫使更多企业开始转向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此,中国市场效应远比单一的半导体市场规模数字要更强大。它几乎可以容纳所有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巨头们几乎都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布局重镇,这不是偶然。这是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线下生态、幅员、大国地位等等诸多要素决定的市场地位。

  之前,我们说,摩尔定律一定程度给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业快速追赶的机会,也有这一背景。

  承以上两部分,继续说。我们说中国能吸纳全球诸多产业资源,也不纯粹是市场效应,更不是要挟。它建立在中国自身产业日益自主的基础之上。

  因为,这样一种事实越来越明显:过去,海外巨头们几乎只将中国视为市场、应用场景,如今,几乎全部将中国视为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大本营。就是说,过去中国是海外成熟技术或者淘汰技术输出的对象国、庞大市场,而今,中国开始成为巨头们借力完成技术创新、商业化支撑,以便面向全球市场输出的枢纽。

  许多商业模式、解决方案,需要先在中国落地,大规模商业化验证后,才能输往全球。如此,如果还延续过去多年的冷战思维,继续对中国实施高压封锁,不但无效,也很可笑。考虑到未来半导体业日益一体化的创新,当然制造部分还涉及供应链半径,这意味着,原始的技术创新,也会更多发生在中国。

  其实,你能从高通们对中国5G市场进展节奏的期待中体会到,也能从它收购NXP一案期望中国尽快审核的意愿中体会到。

  从逻辑上来说,中国商务部的审核,确实足以左右行业整合的进程,左右某些企业未来的命运。

  当然,我们并没有盲目到认为中国具有统摄全球所有市场的能力。这里绝不是宣扬什么产业民族主义情绪,只是就一种趋势而言。我们并不否认,更久的时光之后,海外巨型市场也许会超越中国,成为新一轮驱动力。

  只就眼前而言,其实这种动向也反映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我们说,后摩尔定律时代,中国虽然获得了快速的追赶机会,但是,未来的创新,将不但依赖半导体企业群,还会有业外跨界的力量——事实上,这个行业本来就涉及物理、化学、工业、软件、服务等诸多领域,未来一定会更丰富,具有强大的聚合能力。我们甚至认为,政府也会扮演关键的力量。当然,我们也没有忽视全球化的资本。

  未来的创新,单一的企业已经不可能独立承担成本,这里面包括人才大的智力成本,资金的成本、时间的成本等。其实这也是风险的同语反复。这个行业日益要求整个社会力量的参与。

  举例来说,不光摩尔定律演进,450MM晶圆制造也讨论了多年,到现在并没有真正可行的落地动向。

  我们的态度当然也很鲜明。海外要素首先要正视这个巨型市场。我们为本地骄傲。未来多年,中国大陆这个领域也许仍然不会有震撼世界的原始技术,但一定是全球技术要素价值挖掘的关键、应用的关键。这个行业,没有中国大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驱动力。其次,你必须正视中国产业的崛起。

  前段时间,我跟几个媒体人去了以色列,了解了这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以色列航天、军工、医疗、生物、汽车、农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前沿的创新。但它缺乏市场纵深,根本无力持续挖掘技术的商业价值。所以,过去多年,它就形成了一种这样的模式:创业的群体庞大,危机感与创新精神很强,但一旦到了商业化阶段,很多项目与公司就卖给了全球其他国家。过去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近年来中国开始承接这种隐形的转移。

  这其实也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并非强力的控制转移,中国也没这个意愿与控制的能力。有人为以色列不断卖掉创业公司、核心技术感到遗憾,我们的判断是,这种完全符合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力构建。因为创新无止境,以色列能常年维持在创新的高位,跟这种持续的循环有关。而且,也要看到它并非透支模式。比如特拉维夫8000多家创业公司中,相当部分来自海外人士、海外资本、海外技术。以色列也是整合全球,靠着创新对策路径吸纳全球竞争要素。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而我们也判断,未来,那些人口基数小、市场缺乏纵深但有相当人才基础的国家或地区,也会更多适应这种挑战。而中国会成为这种趋势中的最大受益国。

  当然,还是再度强调刚才的观点,一切还是要建立在中国产业自主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只靠市场维度,只靠拿来主义,是绝无可能持续建构起大国竞争力的,那种状态下,中国一定也会持续产生悲情,与海外国家很难形成正向的市场关系。

  当然,真实的博弈面不会这么简单,一定伴随着复杂的斗争。但是,我想,即便发达的区域,如美国突破了摩尔定律的瓶颈,未来也不可能再度延续过往几十年那种过度的封锁状态。

  因为,未来的技术,以及技术创造的新型商业、新型社会,日益具有协同的诉求,它带有大同的特征。事实上,在我们眼中,目前的云化世界、未来的万物互联网、AI社会,如果没有开放的精神,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商业化成效,不会大规模普及。这也是我刚才为什么提“共时”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673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4
下一篇 2022-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