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牛顿第三定律的EM引擎是天方夜谭还是重大突破?

违反牛顿第三定律的EM引擎是天方夜谭还是重大突破?,第1张

  EM引擎是英文“ElectromagneTIc Drive”的简称,指的是一种全新的驱动方式——电磁驱动,由英国工程师罗杰·肖耶2000年左右提出。原理大致是:用电力在密闭的锥形腔内产生微波,微波在腔内来回反射,在两端产生的推力差即可作为飞行器前进的动力,太阳能提供电力来维持微波的运动。

  EM引擎的过去和现在

  2001年英国的一家卫星推进器研究公司SPR Ltd.提出了EM Drive的概念,由科学家Roger Shawyer率先展开研究并在2003年完成了原型机。

  

  EM引擎的基本原理:

  

  采用微波频率辐射压力,在发动机内实现从微波能量直接转换到推力,而不需要推进剂。微波能量馈自磁电管,通过调谐馈送器,输送到一个封闭的锥形波导体,腔体的长度决定了跟磁电管起谐振的 *** 作频率。

  EM引擎和传统引擎有着巨大的不同,它可以直接消耗电力,在封闭体系内直接产生净推力,如果可以实现,代表着人类动力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

  但是该原型机的实验数据与同年公布的时候,物理界几乎一片哗然,因为其违背了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该定律为牛顿第三定律的推论,但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当中发现其适用性远远广于牛顿第三定律,其反应了时空的根本特征,也是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基石之一。

  用比较通俗的话来描述的话,现在人类所有的动力技术都是建立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基石上。比如车辆开动,需要车轮和地面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轮船航行,需要螺旋桨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火箭升空,需要向后喷射助推剂,是火箭和助推剂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EM引擎打破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限制,消耗电能可以直接在体系内产生净推力,但同时违背了动量守恒,所以物理学界很不看好,Roger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挂上了类似“民科”的牌子。

  Roger倒是没有放弃,用母公司给的微量资金一直在进行改进。

  2003年 Roger研制第一台EM引擎,其直径为160mm,消耗微波功率为850W,采采用天平梁称重的方法获得推力实际值为160mN。

  2006年 Roger研制第二台EM引擎,其直径为280mm,消耗微波功率为1200W,采用天平和悬挂式推力测量方案获得推力实际值为250mN。

  2007年 Roger在一个低阻力气悬浮转动平台开展了动力实验,实验结果是第二台EM引擎消耗微波功率为1000W时,推力达287 mN,100kg重的平台被加速到2cm/s。

  不同于理论猜想容易被否定,原型机的成功很容易刺激学界的痛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于是中国开始接手。

  2011年西北工业大学杨涓团队进行无工质微波推进试验。当微波功率为2.5kW时,极限推力达720 mN,即能推动重约72g的物件,实际足够应用于卫星推进器。这是目前EM引擎实验以来公开结果的最高推力。同时成功验证了 EM引擎推进理论,因为所用谐振腔跟 EM原型机完全不一样。

  

  (图为杨涓团队的推进原理)

  2014年12月NASA的工程师Paul March公开表示,自己偷偷在约翰逊太空中心的高度真空中,成功验证EM引擎。NASA用一个性能适中的EM (0.4N /kW) 做测算,去月球航天器仅用4小时,去火星用2至3周。可在不到18个月到达冥王星,进入环绕轨道近距拍摄,或在其表面投下著陆器。

  2015年7月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美国航天航空学会推进与能源论坛的会议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空间研究所的物理学家MarTIn Tajmar论述,在试验中观察到,电磁引擎产生接近预期大小的推力,因此该动力装置是可行的。

  

  (MarTIn Tajmar的验证机)

  至此,经过15年的实践,学界基本肯定了EM引擎的有效性,但是其工作原理依旧是个谜。

  目前比较靠谱的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是杨涓团队的辐射张力理论,核心过程如下:

  

  

  

  

  

  

  其中gp为动量密度,wp为能量密度,ρ为电荷密度,J为电荷电流,E为电场强度,B为磁感强度,V为EM腔体体积,S为腔体表面积,wf为电磁场能密度。最终结论为:

  

  该结果与经典动量守恒方程dG/dt=F相比较,该方程右边代表了电磁张量T在体积V表面产生电磁力,无论体积内是否存在带电粒子,表面电磁力都可以使体积V的动量产生变化。

  该解释符合现有物理理论且动量守恒,是一个经典的量子力学解,但是显而易见的,其未考虑狭义相对论情况下的讨论。

  第二个是NASA给出的真空虚粒子理论,核心原理认为EM工作腔在时空中属于开放体系,结论如下:

  

  EM引擎再次吸引了航天迷们的眼球 NASA发声支持

  这一次,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经过同行评审的EM引擎(EM Drive)论文。评论称,这表示其实验结果以及整个论证过程都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认可,意义重大。这篇题为《真空中对来自闭合射频腔的脉冲推力的测量》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期刊上,并于12月印刷出版。

  “各国科研机构近几年陆续开展了对EM引擎的一系列长期、反复的试验,这次NASA发表的试验结果,可以说是再次确认了该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陈粤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也首次披露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EM引擎研发上的最新进展。

  此后,广为人知的是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专注于前沿推进技术的研究团队“鹰工厂”的试验结果。他们对两台推进器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验,并于2014年6月4日将实验结果以论文的形式在AIAA第50届联合推进大会上发表。实验数据显示,在28瓦微波功率的作用下,产生了30—50微牛(1毫牛=1000微牛)的推力。

  因当时其试验条件并非真空,这篇文章曾受到外界质疑。此次最新发表的论文,正是该团队完善试验后,在真空中完成的推力测试的结果。数据显示,在最大80瓦的微波功率输入时,最大测到推力约124微牛。相比之下,同样是无工质的太阳帆,每千瓦只能产生6.67微牛的推力。

  “除了NASA,国际上还有几个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罗杰·肖耶本人,美国Cannae公司,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德国这个团队2015年也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结论跟NASA的类似。”陈粤说。

  陈粤团队从2010年开始正式开展EM引擎研究。该团队依靠经典电磁场理论分析和计算,开展了推力器腔体设计。通过分析计算,研究人员认为该推力的产生,来自电磁场在特定设计的谐振腔体里产生的不均衡分布,因此该技术不需要传统工质,实际上是使用了电磁场对物质的作用力,也符合经典力学定律。

  “我们已研制成功几种规格的多台原理样机,建立了实验验证平台,完成了毫牛级微推力测量试验,通过几年来的重复试验及相应的干扰因素排查试验,确认该类型推力器的推力存在。”陈粤介绍,他们已完成了可用于飞行试验的试验装置研制,正在开展在轨验证。

  “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原理验证阶段的后期,后继目标是使该技术尽快在卫星工程领域实际应用,但还有很多攻关工作要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总设计师李峰说,目前原理样机体积大,推力较小,需要特殊的工程方法,优化腔体设计,提高腔体品质因数,减小损耗,将微波能量更有效用于产生推力。目前测到的推力是微牛级至毫牛级,至少要提高到百毫牛级甚至牛级才能用于卫星的姿控、变轨等工作。

  他具体解释道,从原理验证到工程应用,还需解决目前原理样机推力小、推功比低、推力器难以长时间稳定工作、推力器布局、应用策略等一系列工程问题,如果这些工程问题都得以解决,EM引擎的工程化应用将使航天推进技术产生跨代式飞跃。这些技术问题,虽然有很大难度,但是在工程上是可以解决的。

  李峰透露,陈粤团队依托国家相关项目支持,正在开展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争取5年内实现工程应用,“我们已调集了微波、结构、热控、电力电子、星载电子系统等相关专业力量,全力来做这件事,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做成。”

  据报道,NASA下一步也将开展太空实验,记者就此相关问题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从与NASA关系密切的美国Cannae公司官网可以看到,该公司已经启动了EM引擎技术的飞行试验计划,计划于2018年发射一颗6U立方星验证该技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2709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7
下一篇 2022-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