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半导体行业是否会进入寒冬了?

国内半导体行业是否会进入寒冬了?,第1张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连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半导体巨头股价集体跳水,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市场转冷趋势显现,半导体产业的“寒冬”是否已经来临,未来还将何去何从,国内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多家企业股价下跌,半导体市场转冷半导体巨头英伟达自10月2日创下每股292.76美元的历史高点以来,已经下跌了近一半。截至11月19日收盘,该股交易价格为144.7美元。在过去的2016至2017年,英伟达堪称科技股中的“妖股”,2016年股价累计上涨224%,2017年上涨81%,而今年三季度营收不及预期,盘后跌逾16%。美国股市其他芯片公司也呈现下跌态势,AMD跌3.6%,美光科技跌1.7%,英特尔跌1.0%,苹果跌0.5%。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芯片公司股票也呈现下跌态势,如台积电与联发科遭证券分析机构调低评价等级及目标价,反映了法人对半导体产业最担心的两大不利因素,包括整体经济变动影响半导体产业环境,以及由于太过依赖智能手机,导致如今手机市场增长趋缓对半导体产生的反作用力。资深行业观察家莫大康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产业转冷趋势的确已十分明显,特别是今年第四季度。这一现象符合规律,无论是存储器制造行业还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都是靠“量大”来驱动的,因此一些细微的复杂因素被放大,国内企业应做好充分准备加以应对。Gartner半导体和电子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产业趋冷现象真实存在,它是由半导体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与投资和供给的平衡有关。多重原因叠加,促使市场转冷2017年半导体市场因存储器的带动作用走向历史新高,2018年至今,从材料、设备、设计等多个领域内相关企业的现状来看,产业转冷现象渐显。“此次市场转冷,总结来说可分为三点原因。”莫大康说。莫大康认为,第一点原因,半导体产业深受存储器价格影响,2017年的辉煌靠的是存储器价格拉动,2018年的下滑同样是拜其所赐,可谓涨也存储器,落也存储器。目前我们看到的“下滑”和“转冷”,也符合半导体产业和存储器行业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因此,这一趋势似乎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除了存储器价格下滑,智能终端产品市场缩水也对半导体产业转冷造成一些影响。“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大幅增长,使得存储器需求旺盛一时,然而现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市场逐渐缩水,半导体产业也受到一些影响。”莫大康说。物联网、汽车电子、AI、AR/VR等市场对产业的带动呼声很高,但是莫大康认为,目前新兴市场都只是在培育和成长的过程之中,市场空间还尚未开发。“AI、AR/VR、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市场对半导体产业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市场刚刚起步。尤其在传输方面,5G还尚未成熟,这些市场的带动作用还没得以发挥。”莫大康说。他认为,不仅如此,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样深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际和区域经贸关系不但影响到关税和相关产业链,更主要的是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提振信心应对转冷期产业转冷是否会带动起紧张氛围?盛陵海表示,半导体周期往复是产业正常现象,半导体本身发展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国际环境、技术升级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半导体产业的走势。“但是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在产业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努力延长高峰期,缩短低谷期。低谷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没有创新,越是具有创新的企业,在低谷期,越有可能找到新的爆发点。”盛陵海说。在危机中寻找契机,在契机中化解危机,在行业转冷时期做足准备,走过寒冬便是春。莫大康告诉记者,面对半导体产业转冷,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提升自身信心。我国半导体产业目前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并不是无法追赶的,中国企业需要先树立自身信心,才能有所突破。在我国政策的积极扶持下,目前半导体企业在国内遍地开花。莫大康表示,在层出不穷的企业中培养骨干十分重要。

MIC 产业分析师预期 2023 年半导体市场的成长会大幅趋缓,甚至可能与 2022 年持平。

目前半导体产业受到终端市场影响,终端厂商及芯片供应商的库存水位持续升高,供应链已经提前开始库存去化,如果市况没有改善,2022 下半年半导体各产业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不过相较全球半导体成长放缓,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受到稳定的 IC 封测与 IC 制造营收支撑,整体成长将优于全球。

即便 2023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可能大幅趋缓,但是先进封装的需求将持续上升,全球封测产业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成长。其中,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专业封测代工(OSAT)厂商中,有 6 家为中国台湾厂商、3 家为中国大陆厂商,反映出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在全球封测产业之地位。而除了 OSAT 厂商外,晶圆制造大厂如台积电(TSMC)、三星(Samsung)、英特尔(Intel)亦积极布局先进封装技术,加大先进封装资本支出。

半导体发展趋缓

全球半导体市场持续向上成长,但是预期 2023 年市场成长可能趋缓(图 1)。资策会 MIC 产业分析师杨可歆指出,2021 年半导体产业欣欣向荣,因为各应用领域的芯片需求大幅增加,供应链上游到下游都出现供货紧缺的现象。半导体供不应求的情况,带动出货量与价格成长,市场规模与厂商营收也都向上成长。因此,2021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年复合成长率是 26.2%,产值达到 5559 亿美元。

2022 年初,半导体产业在高基期的基础上预测全年发展,预估 2022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有 10% 以上的成长。但是随着 2022 年第一季度乌克兰问题爆发,以及三月开始中国因为新冠疫情封城,全球的消费性市场受到冲击。加上疫情红利逐渐退去,远程工作设备的需求消失,以及通货膨胀影响消费意愿等问题,连带影响 2022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成长幅度。因此,2022 年的半导体市场 YoY 预估从 10% 下修到 8.9%。而年成长预期虽然下调,2022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因 2021 年的需求动能延续,且 2022 上半年各领域的需求有所支撑,仍维持正成长,预期 2022 年全球半导体的产值可达到 6056 亿美元。

针对 2023 年的半导体产业预估并不乐观,因为战争及通货膨胀等外部环境负面因素尚未排除,加上消费市场买气不佳,拉货力道疲软。尤其供应链从终端、系统厂到半导体芯片产销、供应等厂商,目前都面临库存水位过高的问题。在市况不明朗及库存水位过高的情况下,预期 2023 年半导体市场的成长会大幅趋缓,甚至可能与 2022 年持平。

一纸芯片禁令使我们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随着华为事件的不断发酵,大型公司开始创建芯片,在国家的支持下,许多公司取得了突破,它还设定了到2025年实现芯片自给率超过70%的目标,可以说,当时中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创建我们自己的芯片,尽管制作芯片的困难难以想象,但我们那时再也无法控制太多了,因为芯片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痛点,所以制作属于中国人的芯片是最重要的此刻的事情,急事,由于我们对芯片的需求非常紧迫,为什么我们不早做芯片,如果能够更早地制造它,那么我相信我们现在将不会经历这种无芯的痛苦,为什么不早发展,实际上,我们的国家完全没有参与,早在1965年,我国就开发了第一个国内产品芯片,那时,还没有ASML这样的巨人,甚至在半导体领域具有优势的日本也刚刚进入这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我们不仅独立开发芯片,而且还自行构建光刻机。

当时,中国科学院生产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在接下来的20年中,我们在芯片领域中一直遥遥领先,至少直到1980年,我们在芯片领域的技术水平才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在1980年代,由于某些原因在自主研发问题上存在分歧,并且当时停止了许多研发项目,从那时起,购买更好的想法开始流行,另外,当时,许多外国芯片以良好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进入该国,因此大多数公司会选择使用进口的芯片,这样,我们积累了20年的光刻机技术,这相当于浪费钱,场地,从那时起,在光刻机领域,我们进入了空白状态,2002年,上海微电子成立后,我们再次涉足光刻机领域。

1990年,我国启动了908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已经投资了将近20亿美元,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建成时遇到落后的现实,而且我们在一开始就遇到了棘手的危机,这使我们在这一领域逐渐滞后,这种情况直到2000年才开始好转,中芯国际这样的公司出现在中国,这给国内芯片带来了一点希望,前景如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半导体领域将如何发展,实际上,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内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好,至少到目前为止,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这一领域还不是完全空白,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刚要正式发布,发布此大纲意味着我们将重新确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心,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目前的情况不是很好,随着外国公司的不断加速,我们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已经落伍了,但是好消息是,目前芯片的发展即将突破摩尔定律的极限。

这实际上对国内半导体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所谓的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番,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工艺已开发到5nm,目前正在开发3nm,但是速度越来越慢,例如,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优势的台积电,从28nm到14nm已经使用了十多年,随着芯片的发展无限接近摩尔定律,未来芯片流程的发展肯定会变得更加缓慢,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当芯片达到摩尔定律时,芯片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状态,这使我们有时间进行追赶,目前,国产芯片已达到7nm并由中芯国际掌握,从28nm到7nm,百度的昆仑二号和阿里平头哥的独角兽也已上市,所有这一切无疑是不可能的,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即将迎来芯片发展的大趋势,我相信,在大公司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将能够在芯片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的时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59184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