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著名科学家,第1张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把高质量的学生变成高质量人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回顾20世纪科学的发展,杨振宁认为主要成就体现在3个方面:学会了控制电子的行动;发现了研究极小结构的方法;离开了地球引力实现了登月梦想。

展望21世纪,杨振宁认为中国将于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我这样说原因有四:一、中国有数不清的绝顶聪明及可塑造性强的年轻一代,这是科技发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重人伦和勤俭的同时,也重视教育,势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为。三、中国在过去一百年的发展中已经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近代科学的热忱。四、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杨振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几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d,从那时就培育和积累了一大批基础人才。“中国人是有很高素质的。比如清华大学的生源就不比美国哈佛大学的差,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把高质量的生源变成高质量的人才。”杨表示有信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条件的改善,继本世纪的华裔科学家之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必将于下个世纪在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本土出生、成长,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从现在算起,20年足够”。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

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在隆重的颁奖

仪式上,他先用汉语然后用英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

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

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

的重要性。中国人有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

。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研

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

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

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

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在美国

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

,丁肇中曾这样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

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

,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

国。丁观海教授一家人回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

·七事变”,孩提时代的丁肇中,伴随着兵慌马乱的岁月。

他回忆这段时日时曾说:“我在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

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

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其父丁观海先在山东大学执教,

1938年到重庆大学任工程学教授。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

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起

初就读于重庆磁器口小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到天

津,勉强念完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到台湾省台南工

学院教书,并举家迁至台湾。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

进入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他

发觉自己的兴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学期,他选了些物理

学和数学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

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翌年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

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

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实验进入到关键的

时刻,高能加速中质子相撞,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他与同

事们的心。当他们将粒子质量的方位降到30—40亿电子

伏这个范围的时候,突然间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它以极长

的寿命分解出正负电子。丁肇中此时兴奋极了。不过,严谨

、慎重的这位华人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发现。从8月至

10月,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实验,待取得无懈可击的

数据时,丁肇中才于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这一惊人的成果。科学实验有很多趣闻。丁肇中的实验是

在东海岸进行的,正当他已经捕捉到瞬息万变的J粒子的时

候,在西海岸,美国物理学家希特带领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组

也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的来,东海岸和西海岸发表的实验

报告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对这种新粒子,丁肇中称之为“

J”,希特呼之为“Ψ”。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这种新粒

子的呢?这是一桩难分难解的悬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时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将,他们所发现的新粒子被

称之为J/Ψ粒子。

[李远哲] 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土学位后,先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升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化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和李远哲合作从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称赞他为“惊人的实验天才”。后来李远哲发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思想,创造了新的一代交叉分子束装置。用此装置来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所得到的信息和反应过程的细节远远走在反应轨迹的理论计算前面。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装置。李远哲被誉为“分子束化学真正的实现者”。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李远哲发表的各种论文有180多篇。李远哲还在反应动态学、光化学、光谱学、分子间与分子内能量传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86年李远哲教授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美国化学会德拜物理化学奖、美国国家科学奖。他是获奖中最年轻也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学家之一,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是中国人,他在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也做了一定的贡献,他帮助台湾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指导。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 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被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崔琦正是在这里和施默特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82年),两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长女爱琳曾在武汉留学。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纳米技术利用物质在原子或分子等基本层次的特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少中国香港的核心工业都可以藉著纳米技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创造商机。例如:钟表珠宝业可以利用纳米涂料技术,生产更具光泽和更耐磨损的产品;塑胶和玩具业可以利用纳米复合材料,提高产品的防火性能;纺织业可以生产防水、防污和无皱布料;建筑业可以发展防震性能更理想的建筑物料;电子工业则可以运用纳米电子技术,生产新一代显示器和集成电路。至于环保、生物科技、燃料电池及光纤等高新科技工业,亦可以藉纳米技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创新科技署的拨款将会资助科大进行三个核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目标是为本港工商业开发独特而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三个领域是:微型锂燃料电池,供流动电话和电子手帐应用;超微纳米结构双稳态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供电子书、电子手帐和智能卡等低功率电子产品应用;以及低成本大量生产纳米材料和相关物质的合成制造技术。吴教授强调:“这些核心领域都与中国香港和邻区的传统工业息息相关,并得到工业伙伴积极支持。”此外,科大亦会把正在进行研究的环保纳米催化技术,纳入研发所第四个核心领域。 图片: .search.yahoo/search/images?ei=UTF-8&p=%E7%B4%8D%E7%B1%B3%E7%94%A2%E5%93%81&rs=0&n=10&meta=rst=&fl=0&rst=&fr=FP-tab-web-t&fr2=tab-web

参考: yahoo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定义: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材料是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一种崭新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崭新材料的支援。如果没有1970年制成的使光强度几乎不衰减的光导纤维,也不会有现代的光通信;如果不制成高纯度大直径的矽单晶,就不会有高度发展的积体电路,也不会有今天如此先进的电脑和电子设备。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 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物件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 纳米科技以空前的解析度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从90年代初起,纳米科技得到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像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纳米科技是资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 tech.sina/other/2004-07-14/1152387520.s

奈米(英文:nanometer),又称纳米,符号nm,是一种长度单位,1奈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约为分子或DNA的大小,或是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 另外,有关奈米科技及其相关的奈米材料,详见有关条目。 [编辑] 换算关系 1 000 000 000 奈米 = 1 米(m) 1 000 000 奈米 = 1 毫米(mm) 1 000 奈米 = 1 微米(μm) 1 奈米 = 10 埃 (Å) 0.00 1 奈米 = 1 皮米(pm)

参考: ***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1

在校园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义工、我为他人写作业、荣誉桌、三星评比、文明达标生、领 *** 员……这些双创活动使我们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也充实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在学校制定的七项制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我为他人写作业”。因为在写作业时,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可以龙飞凤舞,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而,一旦与同学交换作业,让我们在别人的作业本上写作业,为了赢得别人的好评、为了能让自己的字体吸引别人的眼球、为了能让自己的优秀作业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会尽自己的全力,为他人写作业,尽量把字体写的工整而漂亮。

我就是“我为他人写作业”这项制度的受益者。有一天,我拿着同桌的作业本写作业,一翻开他的作业本,哇!他的字写得真难看!我心想:反正同桌写的字这么难看,我随便写写就行了,他也会感到我的字强于他。第二天,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我的作业只得了“良”,而我又惊奇地发现,同桌在我的作业本上写的字十分工整、好看,是正规的楷书!这件事让我羞愧无比,被我时刻记在心里。那一次,我受到了同桌的耻笑,在以后的作业中,我也努力把字写好。

“我为他人写作业”制度让我练了一手漂亮字,它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并真正地把它运动到生活中去,那就是: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做事,自己不喜欢的字不要写给别人看,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2

首先是号鼓队出场,那有节奏的鼓点声和清脆嘹亮的小号声,非常好听,然后是各班的特色方阵表演,最先出场的是五甲班的海模军队。走在第一排的同学手里都举着一幅船的画,后面的同学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的布,整体看起来好像一辆真的船舰一样。最引人注意的是二甲班的气球表演,二甲班的同学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漂亮的气球,花花绿绿的气球,美丽极了!突然,所有的同学都把手里的气球放飞了,霎时,五颜六色的气球徐徐升向蓝天,我们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美丽的气球。很多同学说:“好漂亮呀!”我们班也不甘示弱,现在轮到我们班上场了。顿时我的心飞快地跳了起来,我想:我一定要走好!不过一会儿,我们开始走了,我们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一个地球仪,漂亮极了!我们班的口号是:“爱护母亲,保护地球,探索奥秘,和谐共存。”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爱护母亲一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学科学用科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接着是宣布徽章设计获奖者名单。最令我激动的是科技小明星颁奖活动。因为这次我和班里的李修齐、何文婷被评为学校的科技小明星,当领导为我佩戴徽章是,我自豪地向他敬了个队礼,我感到无比光荣,下决心要继续努力。最后进行的是四驱车比赛和绘画和猜谜语等活动。

精彩而有趣的校园科技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科技节令我回味无穷。但愿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气息。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3

通过上个月,我们学校开展了令人期待而又让人跃跃欲试的科技节。这可是四年一度的科技节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个个摩拳擦,准备大显身手。

尤其是旅游,我们从科技馆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如:广州大学城科技馆占地45万平方米,位于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是广东省最大的科技场所。“德跃运洋拖轮”,它诞生于1979年,是我国最大的救助船,最大航速度可达21。47节,续航能力达14600海里呢!还有我们的时代是这样演变而来的:先从“石器时代”——然后“铜器时代”——然后“青铜时代”——“然后“铁器时代”——然后“钢时代”——然后“半导体时代”——然后“复合材料时代”——最后才到“新材料时代”。

还有本校的展示品。有:蜡笔画的作品、手抄报的作品、电子小报的作品还有刮蜡画的作品。我和同桌画了了一副刮蜡画,后来得了“一等奖”,还有我个人的手抄报的得个“三等奖”。

还有科技小制作,让我们与父母一同做,还有个人的思想制作的,还有个班的小制作,虽然我们班没有得奖,但是我们是有付出的,无论几等奖,我们还是很高兴。

这一次,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班的手艺也不错嘛!。他们还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在自己的创作里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想,学校办的科技节,培养了我们的科技知识,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激学校让我们又一次带领我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上,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大陆的源泉,只要你发挥了,就有相应的报答。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4

下午,在双语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老师导游的带领下,去切身感受了活动课堂的精彩。轮滑课,孩子们在有序地进行训练,呼号的声音此起彼伏;乒乓球课,孩子们在外聘教练的指导下,正在逐一规范自己的动作;舞蹈课,孩子们在用优美的舞姿回报老师的艰辛;声乐课,老师们在认真纠正孩子们的发音;终于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面塑班,一走进教室,就被教室里琳琅满目的面塑作品所吸引,桌子上,墙上,房顶上,窗台上,甚至在墙角的角落里,都是孩子们的面塑作品。我止不住的拍照,还采访了一个正在做音乐盒的孩子,孩子说自己最喜欢上面塑课,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品。看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看着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看着一个个精美的作品,我对李老师的敬佩又多了一些。接着,我们又观摩了主持班、电脑班、国画班、书法班等的课堂,无论走进哪一个课堂,都能立刻被教室里浓浓的专业气氛所感染,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融入到他们的课堂里。观摩结束了,我们同行的老师都发出了感叹:这样的校园真好,这样的课堂真幸福,这样的孩子真快乐!

在.观摩活动课堂的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还参加了学校全体七年级师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感恩节”活动。在感恩节活动中,一首首歌曲唱出了对老师父母的感恩,一句句话语道出了对老师父母的感恩,一段段舞蹈跳出了对老师父母的感恩,尤其是其中的给老师送黄丝带,给父母送千纸鹤,抱抱老师,抱抱父母,让一位位老师,一个个父母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孩子们也在心灵和心灵的碰撞中,流下了感恩的泪水,坚定了感恩的信心,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周日上午,我们首先聆听了华东示范大学教授吴刚平的报告《关于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在报告里,吴教授就“课程”这一概念做了深刻的阐释。课程的分类、课程的要件、课程的模式、课程的评价、课程的方案等等内容,让我对“课程”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自己新的认识。尤其是在交流环节中吴教授的一句话,更是使我受益匪浅,“一人一课做不到,一人一课也没必要,一类人在一个阶段,做一个校本课程,就是成功。”是啊,当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难于上青天的时候,是我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不够全面,我们把校本课程等同于国家课程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才止住了前进的脚步。内容简单一点,形式简洁一点,范围缩小一点,时间放长一点,如果是这样,我相信校本课程的开发人人能做,事事能做,而且能做得很好。

在吴教授的报告之后,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申宣成博士为我们做了《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实施建议》,在报告中,申博士紧密联系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的活动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谈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认为要减少活动数量,增加活动深度,比如说做《课本剧》这个活动,他就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他还认为活动课程要减少坡度,增加梯度,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对于活动的要求也要做相应的提高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孩子们的能力。另外,他还建议所有的学科老师把活动课程的思想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科的不同内容为孩子们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

两天的学习,让我有机会聆听了专家的教导,观摩了精彩的课堂,也在活动中时时对照了自己。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能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5

我们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雏燕杯、体育嘉年华、班班有歌声……各种各样的节日,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小学时光,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艺术节中的创意集市了。

创意集市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是把自己亲手做的一些工艺品,比如小泥塑、滴胶挂饰、画上图案的扇子等。同学们会把它们都带到学校里,像集市一样,互相“交易”买卖。

记得上一次的创意集市,我提前半个月就准备起来了。那一回,我做了前一次集市卖得最火的手工皂,制作过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首先,将锅里的皂基溶化,趁它还未冷下来,倒进模具中。然后等上一晚,便做好了。但是,如果大家都那么做,便没了创意,我想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在模具底部用小刀刻了一个图案,是一只小猫。肥皂做出来后,漂亮极了。接着,我又做了一些小发卡当赠品。

创意集市当天,我学着小贩,吆喝起来,不一会儿,摊前便围了一大群人,围上来的人一批又一批,有喜欢买下的,也有觉得不好走开的,在他们买下时,我觉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当他们摇头走开时,我会轻声询问他们觉得不好的地方。并记下来,看着几十分钟前还堆积如山的手工皂已经只剩几块了,我的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种自豪感。半天下来,我赚了200多元!虽然很累,但也很值。

通过这个活动,我收获到了许多,也认识到了许多。我懂得了赚钱的不易与艰辛苦和遇到挫折应该不放弃的道理。

校园活动六年级作文6

在20xx年的xx月xx日,学校正式启动了“书香校园师生读书年活动”。

本次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读书的氛围。在此次活动中,我班选择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其他班级也选择了例如《海底两万里》、《窗边的小豆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书籍。近日,学校的老师都说自己班里的孩子阅读量大大增长,家长们也则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我们所提倡的。这样还可以充实自己的读写笔记,还可以在书的空白位置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有时间还可以发表,像四(一)班的xx同学,她就在红领巾报上发表了《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这样,同学们读写笔记有的写,日记也不愁了,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自学校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又被激发了出来,同学们还从地摊上淘到了古董级的老书。向我班的姜丹杨同学就从地摊上买到了一九八四年版的儿童文学。

还有,学校没指定同学们看什么类型的书籍,致使有的同学带脑筋急转弯、漫画等类型的书看。但这样不但违背了读书的宗旨,还把大把大把美好的时光白白浪费,这对大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最后,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我们成长,让好书伴我们度过六年的小学时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5920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08
下一篇 2023-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