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硬核科技指数发布:联想位居第三 持续投入打造创新基因

2021硬核科技指数发布:联想位居第三 持续投入打造创新基因,第1张

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 财经 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出品的《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系列策划“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的收官之作,《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报告》从已上市带 科技 创新属性的公司,及未上市但经过“大国创新100强”栏目深度访谈的共计751家公司中,经过规模指标筛选入围,形成近200个企业在内的入围名单。此后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成效、创新生态、创新责任等角度出发,经过多项指标严格测算,得出创新能力排名前100名的企业。

经过2021大国创新百强指数综合分析,联想集团在创新领域的表现颇具特色。由于创新成效、责任创新等领域的得分均在前列,联想集团总得分冲至第九位。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兴通讯、京东、中国移动、百度、京东方、联想集团和小米集团。

此外,在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亦针对 科技 制造业,单独编制了《2021硬核 科技 细分指数》。在2021硬核 科技 细分指数中,联想集团得分遥遥领先位列第三,紧随华为、京东方之后。

综合创新能力、创新成效、创新生态和责任创新各方面因素,经过2021大国创新百强指数综合分析,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兴通讯、京东、中国移动、百度、京东方、联想集团和小米集团。

而在以 科技 制造企业为对象,包括研发能力、专利储备、责任能力、硬核能力等角度编制的2021硬核 科技 指数中,联想集团位居第三位,紧随华为、京东方之后。位居二三的京东方和联想集团,得分几乎不相上下。

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营收、研发费用、研发增长、研发费用投入强度、研发技术人员数及占比等指标。其中,营收是企业进行可持续性研发投入的基础,而研发费用及人员的投入,则是企业是否重视创新的最直接表现。

作为企业研发等各项投入的基础,营收能力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从2020年营收来看,联想集团2020/21财年全年营收达到4116亿元,在2021大国创新百强企业中排名第7位,在 科技 制造企业中更是位列第3位。

在此基础上,联想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同年研发费用达到120.38亿元,位居 科技 制造企业中的第6位。需要注意的是,在前两个财年,联想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102.03亿元和115.17亿元,均超过百亿元。

尽管从研发投入强度而言,联想研发费用占比并没有达到前列,进而拖累其在2021大国创新百强指数“创新能力”二级指标中的排名。不过,联想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创新成效。

2021大国创新百强指数中的“创新成效”二级指标包括专利数及人效等多个指标。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而言,直接的产出无疑是专利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专利情况包括专利申请总量、有效专利数及最具含金量的授权发明专利数。创新成效最重要的指标考虑维度,正是从这些指标出发。

从创新成效的得分结果来看,联想集团位居第8位。而在 科技 制造企业中,联想在专利申请总量、累计有效专利量、累计授权发明专利量等指标中的得分分别位居第7、第6和第4,由此也体现出联想集团长期积累的专利能力。

事实上,多年的研发积累,让联想集团拥有了强大的技术储备,并掌握了多项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技术。截至2021年3月31日,联想集团共拥有21658件已授权专利。此外,联想集团在全球设有17个研发基地,拥有10216名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9.48%。

需要注意的是,联想不仅持续投入创新,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联想还尤其注重有责任的创新。

报告指数,对于企业创新而言,时刻保持对ESG的关注同样重要。所谓ESG,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 社会 (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聚焦传统评价体系没有关注到的隐形指标,是当下全球投资者衡量上市企业发展可持续性与 社会 责任感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自然资源稀缺到不断变化的公司治理标准,从全球供应链管理到不断发展的监管格局,ESG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投资组合的长期风险和回报状况。

在本次大国创新指数覆盖的企业中,有不少企业仍在ESG报告上有所欠缺,也尚未纳入机构的评价体系中,这是当前国内创新企业的普遍短板。

然而,以具体的ESG评级/评分来看,联想集团表现亮眼。2020年底,联想集团MSCI明晟ESG评级升至AA级,这也是全球同行业企业中的最高等级。今年9月,联想集团发布第二份ESG报告,在今年的报告中,联想首次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上升至集团关键绩效指标考核(KPIs)的高度。

报告承诺,到2025/26财年,联想全球运营活动9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全球供应链将减少1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联想将通过提高产品能效、更大范围内使用可持续材料来减少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也充斥着创新的巧思。例如,联想通过智能循环设计、使用和回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显示,联想自2008年以来,通过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创新,减少包装材料用量3,240吨。仅在2020/21财年,包装物料消耗量就减少140吨。

联想还不断扩大使用CL PCR(闭环再生塑料)的产品范围,由上一个财年的66款产品增加至103款。此外,联想致力于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如通过新型低温锡膏工艺减少电子元件组装过程中35%的能耗和碳减排,截至2021年3月,已减少二氧化碳7500公吨,相当于37平方公里森林一年可吸收的温室气体量。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典型的中国制造企业之一,联想一路走来,拥有自己的成长与创新之路。而在当下的“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不仅是联想、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产业乃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基石。

而这一切,得益于联想持续的投入。事实上,除了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之外,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还进一步表示,联想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计划在未来三年里内将研发投入翻番。

需要注意的是,联想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研发费用绝对值的提升,更在于如何进行有效创新、打造有效创新的应用模式。在“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的深度访谈中,杨元庆介绍称,联想集团在组织架构方面已构建起了由业务集团内部研发部门、联想研究院与联想创投(LCIG)组成的三级研发体系,分别致力于短期、中长期及远期的技术研究。

具体的创新方面,则落归到“新IT”。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大数据成为行业潮流的背景下,智能化转型逐渐成为各行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但行业智能化变革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更是需要包括物联网设备、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以及包含顾问、建设和实施、运维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目前,联想集团依托由智能物联网(Smart IT)、智能基础架构(Smart Infrastructure)、行业智能(Smart Verticals)为支柱搭建的3S战略框架以及以“端-边-云-网-智”为技术架构的新IT,致力于提供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以自身智能化转型经验和先进技术为基础,联想集团已经在 汽车 、3C、能源等多个行业为上百家企业客户提供了“新IT”智能化解决方案。

“新IT”落地到工厂时,是通过在生产车间部署5G专网和丰富的边缘设备,利用摄像头进行质量检测,对智能机床等终端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实现预测性维护,基于客户订单、部件供应和产品计划等相关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和智能排产等。

目前,通过这些新IT的应用,联想工厂已经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杨元庆称,从制造水平和能力上,要凭借“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价值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从低成本为优势的中低端制造,转变为“高质量”的中高端制造。

“过去这几年,我所在的联想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转型。”杨元庆介绍道,通过在生产车间部署5G专网和丰富的边缘设备,利用摄像头进行质量检测,对智能机床等终端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实现预测性维护,基于客户订单、部件供应和产品计划等相关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和智能排产等,如今的联想工厂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文/早起去散步

光刻机难,顶尖光刻机更难,但是难的不是光刻机本身,而是其背后10万多个零件的供应链。ASML公司的光刻机供应链几乎覆盖了全球大半个半导体产业链,可以这么说, 荷兰光刻机就是全球大半个半导体产业链给“供”起来的。

虽然我们也有国产光刻机,但是就算是 目前做得最好的上海微电子,目前也止步于90nm光刻机 (上海微电子在日前宣布两年内可以下线28nm国产光刻机)。因此有不少网友表示,难道华为一个搞芯片设计的,两年时间就能突破光刻机?确定不是“口嗨”?

首先 ,华为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要做光刻机。有关华为做光刻机的传闻是因为华为招聘光刻机工艺工程师引起的。 但是大部分人可能都只注意到了这个职位名称带着“光刻机”三个字,却不知道这个职位具体是做什么的。

这个职位不是做光刻机,而是主要做后期的芯片封装,和芯片制造扯不上关系,和光刻机制造更扯不上关系。

其次,两年时间突破光刻机只是一些媒体和个人的推测分析,从来没有权威人士真正说过这句话。

解决光刻机有两大难题,既需要客观市场环境,也需要“去美化”半导体产业链。尤其是零件供应这一块,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

首先说市场环境问题,从2011年开始,全球光刻机市场就被 ASML公司、尼康、佳能统治,三家几乎占据了全球99%的光刻机市场,在高端光刻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垄断 。换句话说, 就算我们当时做出自己的光刻机,也没有几家厂商会选择购买,这也是国产光刻机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家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欧美技术,也都需要看美方商务部的脸色。

其次则是“去美化”半导体产业链,目前最顶尖的EUV极紫外光刻机售价约1.2亿美元一台,由10万个以上零件组成,其中最核心也是最难攻克的零件大概有1000多个。

核心零件先不提, 单单是1000多个核心零件之外的普通零件加工,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难题。因为这些零件分布在全球大半个半导体产业链,某些零件干脆就是定制的。

不过幸运的是,现在市场环境已经改变了。以华为为例,挑选合作供应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查看对方是否拥有“去美化”供应链。至于半导体产业链这一块,近日中国半导体之父,原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也公开表示“差距没那么大。”

据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机遇交流峰会上,中国半导体之父、原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表示:“中 国与海外半导体之间的差距不是那么大,我个人是很乐观的,相信是可以追得上的。

张老先生(张汝京今年72岁)坦承, 在制造设备这一块,中国的差距很大。比如光刻机,落后不止一代。但是在封装、测试这一块,中国目前已经是一流水平了。至于材料,差距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根据业内相关数据统计预测,我国在硅材料领域两年内便有望达到0.18um,0.13um;在光刻胶和工艺化学品方面,两年内有望达到90nm;在电子气体,掩膜、抛光材料、靶材等方面,两年内则有望达到14nm。

而这还是正常发展情况下,如今国家已经加大投入力量。不仅正式把“集成电路”专业列为一级学科,还对15年以上,线宽25nm以下的半导体企业实施“免税10年”的鼓励。如此一来,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时间必将大大提升。

总结: 其实相比于光刻机,更重要的是“去美化”的国产供应链。前段时间有半导体专家已经说过 ,目前业内外都过度夸大了光刻机的作用,一台光刻机并不能振兴整个半导体产业链 (比如:很多欧美公司都不缺顶尖光刻机,但是目前制造工艺最先进的是台积电), 打造国产供应链才是芯片制造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研究员 杨清清 白杨 陶力 倪雨晴 骆轶琪

10月1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 财经 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业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出品的《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系列策划“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的收官之作,《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报告》从已上市带 科技 创新属性的公司,及未上市但经过“大国创新100强”栏目深度访谈的共计751家公司中,经过规模指标筛选入围,形成近200个企业在内的入围名单。此后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成效、创新生态、创新责任等角度出发,经过多项指标严格测算,得出创新能力排名前100名的企业。

经过2021大国创新百强指数综合分析,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兴通讯、京东、中国移动、百度、京东方、联想集团和小米集团。

在此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亦针对制造业,单独编制了《2021硬核 科技 细分指数》。在这份报告中,课题组选取了最能体现硬核 科技 企业 科技 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指标,最终得出了“2021硬核 科技 20强”。

从硬核 科技 20强榜单来看,作为大国创新百强榜单榜首的华为,其在硬核 科技 领域的地位依然无人可撼。紧随华为之后,其他Top5的企业分别是京东方、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TCL 科技 。

从综合指标来看,华为集团一骑绝尘,以70.42的得分居首,远远超出第二名阿里巴巴52.96的得分。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成效等方面,华为的得分均排名前列。

从前100名的得分分布来看,依然是头部集中,大量企业则处于长尾的位置。据统计,得分在40分以上的企业共计3家,分别为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20-40分的企业为15家。换言之,20分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8%。这也意味着,大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头部企业作为“灯塔”也值得后进企业们看齐。

其中,二级指标“创新能力”包括营收、研发费用、研发增长、研发费用投入强度、研发技术人员数及占比等细分指标。其中,营收是企业进行可持续性研发投入的基础,而研发费用及人员的投入,则是企业是否重视创新的最直接表现。

从2020年各项数据综合评分来看,华为集团的创新能力力压群雄,其创新能力得分高达47.14。紧随其后的是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和京东,得分分别为35.39、22.18、16.60和16.08。

此外,由于研发强度较高,在总得分中仅分别排第18、第20的芯原股份、携程网,其创新能力得分却冲到了前十位。总得分位于第24位的中国软件国际,则是由于技术人员占比居首,排名也进入了前十。不过,尽管该项指标上述公司杀出重围,但从综合数据来看,这些公司仍有自己的创新短板。

具体而言,从2020年营收来看,华为以8913.68亿元营收居首,其次为中国移动、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和工业富联,营收分别为7680.7亿元、7458.02亿元、7172.89亿元、4820.64亿元及4317.86亿元。这与创新能力排名前列的企业不谋而合,作为企业研发等各项投入的基础,营收能力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从研发费用的绝对值而言,华为集团呈现绝对领先优势。2020年,华为研发费用高达1418.93亿元,超过2-5名的研发费用总和。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研发费用分别为572.36亿元、389.72亿元,同样在创新企业中遥遥领先。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百度公司的营收绝对值并不在前10位,但其研发费用却在所有公司中跃居第四位,由此可见百度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是头部创新企业中的佼佼者。

二级指标“创新成效”下设包括专利数及人效等多个指标。从创新成效的得分结果来看,华为、腾讯、格力电器位居前列。其中,华为综合得分达到16.59分,腾讯及格力电器得分分别为13.8及13.13。紧随其后的是京东方、美的集团、中兴通讯、小米集团、联想集团。

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而言,直接的产出无疑是专利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专利情况包括专利申请总量、有效专利数及最具含金量的授权发明专利数。创新成效最重要的指标考虑维度,正是从这些指标出发。从专利数的综合得分来看,华为、格力和腾讯是前三甲。

无论是累计的申请总量、有效专利量还是授权发明专利量,华为均处于首位,超过单项二三名的得分总和。此外,在专利得分排名前列的企业中,格力电器及京东方在申请总量和有效专利量得分上均表现突出,中兴通讯在申请总量、授权发明专利量的两项得分表现更加亮眼。

专利综合得分排名前列的企业中,2020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表现不一。华为、格力电器在申请总量上依然表现突出,腾讯控股则在授权发明专利量方面更具优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专利公开具备迟滞性,通常需要4-18个月公开时间,因此2020年公司申请的部分专利可能还未公开,因此综合与累计专利数各项指标对照来看更具参考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于是开放式创新成了最近几年很受欢迎的新模式。所谓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创新的时候,并非仅仅依靠内部资源,同时还会去外部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创新。

目前,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包括IP合约、开放式创新合作、开放式创新平台及开放式创新社区等模式。总体而言,位于大国创新头部的企业,均有实力也有意愿开放自我,拥抱合作伙伴,并收到良好的成效。

例如,华为坚持开放式合作与创新,从维护全球标准统一、建设产业生态联盟、拥抱全球化开源、推进关键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据华为官方数据,2020年华为全球新增5000多个注册合作伙伴,累计已与1600多个伙伴联合发布超过2000个解决方案,并不断加大对可复制性联合方案的激励。

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同样推出了完善的生态伙伴计划,包括百度大脑生态合作伙伴计划、飞桨技术伙伴计划以及AI加速等。其中,飞桨是百度自主研发、国内最早开源开放、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集团副总裁吴甜近日透露,飞桨已有来自于各行各业的360多万开发者,开发了40万个AI模型,累计服务13万企事业单位。

然而遗憾的是,在本次大国创新指数覆盖的企业中,有不少企业仍在ESG报告上有所欠缺,也尚未纳入机构的评价体系中。统计显示,纳入富时罗素ESG得分的企业数仅53家,拥有MSCI明晟ESG评级的企业数仅54家。

从评级及评分的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企业数量也较少。在MSCI明晟ESG评级中,共计拥有7个等级,由上至下分别为AAA、AA、A、BBB、BB、B以及CCC。目前,本报告中仅有5家创新企业的排名在A等级以上,且没有企业达到AAA级。从富时罗素ESG得分来看,2.5分以上的企业同样只有5家。

综合来看,创新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大部分都相对看重自身的ESG能力。大国创新排名前10的企业中,除华为未纳入前述两个ESG评价标准外,其余企业均有相关的指标披露。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对环境负责、对 社会 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有望成为未来企业创新的一个发展趋势。

以具体的ESG评级/评分来看,联想集团和中兴通讯的表现较为亮眼。从富时罗素ESG评分来看,在创新头部企业中,中兴通讯的评分达到了3.8分,相较之下第二名腾讯的评分为2.6分,京东、小米集团的评分则垫底分别为1.1分。

联想集团则在MSCI明晟ESG评级中表现亮眼,成为创新头部企业中唯一一个达到A等级以上的企业,小米则在这项评级中垫底,评级仅为B级。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被单列为一个篇章,这也开启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接下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也将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而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因此,在2021年大国创新百强指数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亦针对制造业,单独编制了《2021硬核 科技 指数报告》。报告的一级指数为2021硬核 科技 指数,编制过程中,选择了包括研发能力、专利储备、责任能力、硬核能力等在内的二级指标,以及一系列相关的三级和四级指标。

根据最终结果来看,作为大国创新百强榜单榜首的华为,其在硬核 科技 领域的地位依然无人可撼,硬核指数达到69.09,在众多企业中遥遥领先。紧随华为之后,其他Top5的企业分别是京东方、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TCL 科技 。位居二三的京东方和联想集团,得分几乎不相上下。

而在各项二级指标中,华为也是全面领先。其中,在营收指数中,排名前三的是华为、工业富联和联想集团。对照总指数名单来看,华为、联想同样营收能力居前,营收是发展硬核 科技 的基础。

此外,作为发展硬核 科技 的核心指标之一,研发费用是重中之重。从指数得分结果来看,研发费用投入指数Top10分别是华为、百度、中兴通讯、美的集团、工业富联、联想集团、小米集团、京东方、TCL 科技 、格力电器。

不过,具体来看,华为的研发费用投入远超其他企业,这也是其位居硬核 科技 指数得分首位的重要原因。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在研发费用上的持续投入,仍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从研发技术人员数来看,华为、比亚迪电子、中兴通讯、工业富联和百度位居前位。其中,百度的研发技术人员占比相对较高,华为、中兴通讯分列其后。

专利数据是硬核 科技 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申请总量上,Top10的企业分别为华为、中兴通讯、格力电器、京东方、美的集团、比亚迪电子、联想集团、TCL 科技 、小米集团、百度。

其中,累计有效专利方面,Top10企业分别华为、格力电器、京东方、美的集团、中兴通讯、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TCL 科技 、小米集团、中芯国际。

累计授权发明方面,Top10的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通讯、京东方、联想集团、格力电器、TCL 科技 、中芯国际、美的集团、比亚迪电子、小米集团。

报告最后指出,“十四五”期间是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攀升,中国有望从过去以集成创新、跟随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主创新,甚至在部分科学技术及先进制造领域引领全球,成为创新策源地。

在创新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走向全球性的大国、强国已成为当下 社会 尤其是经济领域产业界的共识。头部样本企业的创新,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既是灯塔也是借鉴,这些企业的创新基因、创新路径也值得进一步剖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136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2
下一篇 2023-04-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