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源于怎样的一个机理?

纳米技术源于怎样的一个机理?,第1张

纳米”对于我们来说应该不陌生,我们已经学习过它。它其实就是一种几何尺寸的计量单位,就好像厘米、分米和米一样,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它的长度相当于四五十个原子排到一起,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十万分之一。作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一个纳米的物体放到乒兵球上,那就相当于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随着1982年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出现后,就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对象、在这一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技术,这门技术就是纳米技术。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不断前进的时代,21世纪也将是一个决战纳米技术的时代。

中国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发现纳米金属的“奇异”性能——室温下的超塑性:纳米铜“能屈能伸”达50多倍而“不折不挠”,因此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一场悄然无声的“战争”早就在纳米领域拉开序幕。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出现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的尺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它空前绝后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项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其实从90年代初起,纳米技术就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的出现,比如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等一些字眼。那时有科学家预言纳米时代的马上就要来临,而且它未来的应用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并且还将会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就好像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那样,纳米将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引发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纳米技术源于这样一个机理:当材料被加工到纳米一级的技术状态时,这种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就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韧度、比热、导电率、扩散率、磁化率以及对电磁吸收性发生巨大变化等等。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具有“特异功能”的新材料,将这种新型材料添加到产品中,可以让产品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新性能。科学家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巨型计算机也可以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技术,平时易碎的陶瓷也可以变成韧性的,成为一种重要材料;庞大的机器或机器人都将会变成1微米以下;纳米技术还与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对基因进行定点等等。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微米科技,不仅是曾经现在也正在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微米更深入微观世界的纳米将会带领人们进一步掌握物质的规律,掌握改造微观世界的武器。?现在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等方面,而仅这几方面下来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500亿美元。有预测说,到了2010年,纳米的市场容量将达14400亿美元。知微见著的纳米科技将颠覆现在的产业结构,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因为纳米技术的出现,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一些国家纷纷的开始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计划,都在准备着投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比如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还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德国把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科研创新的战略领域,设立了19家研究机构专门研究纳米技术;美国更是把将纳米计划看作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仅在资金方面,美国政府部门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的投资,就将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近5亿美元,试图像微电子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老大地位。“纳米热”一下子遍及全球。

当然我们中国对纳米技术也是相当重视的。钱学森很早就指出:“我认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学发展的重点,这将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也将会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纳米技术列入中国863计划,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从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到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管;从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最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到制备世界上最小的直径只有0.5纳米的碳纳米管;从合成高质量的储氢碳纳米材料到得到点直径为1.3纳米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中国在这一最活跃的前沿科学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都瞩目的成绩,从而也奠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纳米领域的竞争力,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中将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列入首批20个重大项目之一,并且投入了2000多万元予以强力的支持,纳米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也在筹建之中。同时作为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科技部去年就启动了有关纳米材料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建立了10多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像纳米复合塑料、橡胶和纤维的改性、纳米功能涂层材料的设计和应用、纳米材料在能源和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开早已在中国兴起。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注册的公司达到近100个,企业家对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关注,为纳米技术产业的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在纳米热中也有冷思考。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就说:“虽然中国科学家在纳米碳管、纳米材料的若干领域已取得一些很出色的研究成果,但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总体水平与美、日、欧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面对未来,中国科学家充满使命感和紧迫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纳米说:“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而对这场世界性的跨世纪角逐,中国科学家发出呼吁,我们不能再像复习子技术那样落后于他国,我们应该在国家层次上确定纳米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国的纳米科技发展计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支持,并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协调发展。

我们对于纳米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但是科学家们坚信,随着对纳米科技的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家们坚信:纳米的未来不是梦。

21世纪被称为是“光的时代”、“高度信息化时代”和“生物工程时代”,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它的技术的关键都是量子效果。所以纳米技术有可能引起计算机革命、光革命甚至生物工程革命,它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电力代替蒸汽的革命。21世纪,一个纳米决战的时代。

1、历史简介

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2、知名校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中国工程院13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知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钱端升、肖公权、陈达等等。

扩展资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3588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