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合肥,用14年时间超越了福州西安等34个对手,堪比第二个深圳

它叫合肥,用14年时间超越了福州西安等34个对手,堪比第二个深圳,第1张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分析合肥14年以来走过的历程,是如何一步步超越福州西安等34座城市的,按照合肥目前的增速,1-2年之内便会超越佛山。合肥为何能够成为后起之秀,为何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呢?或许大家可以在这篇文章之中寻找到答案。

合肥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取得了全国瞩目的发展成就,科研中心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线城市、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会址、交通枢纽城市等等称号均落户合肥。实际上,合肥在九十年代还排在全国百名开外,堪称是“最弱的省会城市”,它如今排在全国前二十,中间挥洒了多少汗水,恐怕不为人知。合肥的发展基调在2006年重新确立,变更原来的均衡发展方向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省会城市,自此,合肥开始了它的开挂人生。

2006年,合肥GDP总量为1121.29亿元,排在全国第54的位置,那一年佛山排名全国第11位,东莞排名全国第16位,福州排名全国第30位,西安排名全国第35位,南昌也排在全国第48位。合肥是如此的暗淡无光,此时的福州西安不会想到,十几年后将会被合肥超越,东莞更是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拉开几条街的距离。也正是这一年,安徽放弃了皖江城市带发展计划,也放弃了全省均衡发展的路线,开始着重发展合肥。

关于合肥成为省会这件事,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建国以后,安徽人民都在讨论要将省会定在哪座城市,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定在合肥,二是定在芜湖。1952年,确立合肥为省会,但讨论的热度依旧很高。直到1958年,教员视察合肥,认为合肥的位置相当不错,居皖之中,便定了下来。事实证明,教员的眼光非常准,处于安徽中心的合肥,如今动车从合肥出发,至省内任一城市均只需要一个小时到达。

2007年,合肥首度超越南昌。合肥以1401.55亿元的总量超越了总量为1389.89亿元的南昌,两座城市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47和48。其实差距并不大,但是这一年是分水岭,往后南昌也难以望其项背,合肥的发展速度南昌可望不可即。2008年,合肥超越金华,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1776.86亿元和1704.91亿元,分别排在全国第45和46的位置。2009年,合肥超越了嘉兴、洛阳和包头。此时,还是没有人注意到这座全国排在40位以外的城市。

2010年,合肥超越了临沂、济宁、鄂尔多斯等地市,排名全国第38位。2011年,是合肥的骄傲之年,一举超过了徐州、长春、温州、绍兴、潍坊等五座知名城市,排名全国第32位。此时,福州排名第29位,西安排名第28位,它们已经开始有了压力,同时,也在高速发展之中,它们的名义增速也都超过了13%。2012年,合肥排名第30,福州西安依旧分别排名第29和第28,这三座城市的角逐,也正式在这一年展开。

2017年,合肥GDP总量已经突破7000亿,超越了烟台、石家庄、大连、常州、沈阳等知名城市,排在全国第24的位置。那一年,济南排名第23,压力倍增,只要合肥一脚油门它就会被超越。而西安福州此时排名全国第21和第22,同样也承受了合肥的压迫力。果不其然,2018年,合肥一举超过济南、福州、西安三市,排名全国第21名。这一刻,没有人不知道合肥的逆袭,没有人不知道合肥的高速发展,称之为“逆袭之王”并不为过。2018年,合肥的GDP增量达到1602亿元,而福州的增量为1012.4亿元,西安的增量为1027.52亿元,济南的增量为594.17亿元。合肥的增量当年也排在全国第五的位置,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

合肥高速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下来,不进则退。2019年,合肥依旧排在全国第21的位置,而济南也强势了一把,再度超过合肥,排名全国第20,福州西安基本保持不变。全国前20名的城市中,南通掉了下来,济南挤了上去。2020年,合肥成功挤进了全国前二十名,让出这个位置的城市是东莞。2020年,是一个万亿城市爆发增长年,同时有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六座城市GDP破了万亿。也祝贺福建喜迎万亿双子星城市。

而合肥下一个即将超越的对手便是佛山,佛山2020年GDP总量为10816.47亿元,比合肥大约多800亿,不过佛山的增量较低,以目前合肥的速度,1-2年便极有可能超越佛山。

纵观合肥这14年取得的发展成绩,它是如何做到高速发展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领导层目光长远准确,敢于大胆投资。2008年,300亿财政收入的合肥,拿了100亿投资当时看起来毫无前景的京东方,连地铁也放弃修建。合肥的这一举措,引来了民间的无数嘲讽。但事实证明,合肥的投资目光高到无人理解,目前京东方已是全球显示器龙头企业,给合肥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11年,合肥借钱也要投资内存条长鑫,终于在京东方上架。2015年,合肥投资半导体,不久中兴事件的出现,国家空前重视半导体产业,而其余城市再投资发展已经慢了合肥好几步。此外,2019年,合肥还投资了新能源 汽车 ,比如蔚来。

第二,合肥注重交通建设,能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处于安徽中心的合肥,在交通上着天然的优势。2019年,安徽已经是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之一,是继福建建成市市通高铁之后的全国第二个省份。合肥的高铁已经构建了“米”字形架构,能直达全国23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依托高铁建设,省内所有城市以及南京都可以在1小时内到达合肥。此外,合肥能在2小时内抵达杭州、苏州、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

第三,合肥注重 科技 发展和人才的引进。作为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在 科技 上的发展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合肥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8个之多,为全国之首。据相关数据显示,合肥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排在全球第2;物理学领域排在全球第5;同时,合肥还是全球2020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上的第20名,超越了香港、巴黎、柏林等城市。合肥同时重视人才,凡是来合肥就业的人才均享受住房补贴,可免费租住人才公寓三年,同时享受最高60万的购房补贴。

合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的确是如传奇一般,堪比第二个深圳。未来合肥的上限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合肥的科研产业永不落时,崛起之路无法阻挡。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城市的发展。

最近三年,一个中部城市的讨论热度迅速上升,被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城市。

它就是合肥。

私募大佬但斌微博转过这样一段描述:

「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了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盈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 汽车 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我甚至怀疑合肥市政府里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从豪赌京东方、押注半导体,到培养科大讯飞,整合新兴技术产业链,再到引入蔚来,布局新能源车。

看似是一场场豪赌,但仔细分析,才会发现,合肥模式自有其内在逻辑。

今天这期内容,我想和大家聊聊合肥,这家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也聊聊合肥模式。

01

在豹变风投之王之前,合肥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工业立市。

那时的合肥作为省会城市,GDP只在全国排名第75。因此当地政府尝试用大规模招商的方式,改变落后的局面。

尽管争议很多,但合肥依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和拆违进程,并且引进了美的、格力、海尔、TCL等十几家家电品牌。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合肥发现了机会:家电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是显示屏,而在当时,显示屏是日韩企业的天下,绝大多数中国厂商都依赖进口,因此不少利润都被日韩企业拿走。

而当时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TFT-LCD(液晶面板)本土企业就是京东方。

此时京东方在第四代、第五代面板的研发中花掉了不少研发资金,并且受到外国液晶面板巨头影响,销售成绩并不理想,也陷入了亏损中。

第六代面板的生产线,成为了京东方逆转局面的机会。只是这盘赌局京东方需要一个提供筹码的伙伴一起加入。

这个伙伴就是合肥。

合肥为京东方这个项目做好了掏空家底的决心。

在京东方的企业传记《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中是这么描述的,京东方被合肥邀请后,他们发现合肥政府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全套建厂用地、规划方案、人才供给等等,而且市委书记愿意亲自挂帅,市长亲自 *** 盘项目推进。

合肥拿出了真金白银为京东方合肥六代线项目托底,整个项目需要总投资175亿元,而其中120亿都由合肥政府来承担。

要知道,2008年,合肥财政收入只有300亿元,拿出120亿投资需要多大的勇气。为此,合肥甚至停掉了地铁项目。

为了项目顺利上马,合肥政府甚至做好了全盘承接的准备。

事实证明,合肥市对于机遇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京东方也是一家不负所望的优秀公司。

京东方六代线落地之后,项目大获成功,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 历史 。

京东方旗下的TFT-LCD六代线落户合肥,吸引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企业入驻,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面板全产业链。

合肥的家电产业因此在2011年突破一千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将第二名武汉远远甩开。

合肥并没有停止,继续通过注资、回收、再注资的方式,引进京东方8.5代、10.5代生产线,以及业界领先的维信诺 AMOLED 6代线。

当时的总投资接近440亿,合肥政府出资180亿,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型面板生产基地。

到了2017年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超过1000亿。

很多人说,京东方和相关产业链撑起了合肥的GDP。更重要的是, 以京东方为主的核心 科技 企业,让政府拿到了一张半导体产业的门票。

半导体产业和当年面板产业类似,都十分依赖进口,面临着被美韩企业卡脖子的境地。

2017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三年后,合肥果断出手,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内存芯片的研发生产。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

光投资不算,合肥反手就是一把超级加倍。

为了支持合肥长鑫,合肥市政府拿出了当年面对京东方的诚意。给钱给地,合肥长鑫迅速搭建起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

据说那年,中科大有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投身到了芯片行业。

和合肥一比,普通风投机构的投后管理,简直是弱爆了。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 Wi-LAN Inc. 手中买到全套专利。

9月份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淘宝上的光威系列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一度脱销,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

合肥长鑫和京东方不仅自身项目成功,也带动了一大批显示企业和半导体企业,力晶 科技 、联发 科技 、群联电子这些企业纷纷来到合肥。

02

合肥最近投资的明星项目,是蔚来 汽车 。

合肥投资蔚来的时间点,同样是蔚来深陷危机,前景不明的时候。

2019年,蔚来巨亏113亿元,资金链告急。2019年10月,蔚来股价来到 历史 低点1.19美元。

而且2019年,国家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也就在这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正式投产。

一度在外界看来,蔚来创始人李斌会是「贾跃亭第二」。

此时,合肥伸来了橄榄枝:

2020年2月25日,蔚来与合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正式落户合肥,而合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而蔚来也宣布,将会以合肥为中心规划发展蔚来业务,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深化与江淮 汽车 等本地产业链企业的合作。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蔚来逆风翻盘,2020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37.1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5%,环比增长171.1%,创 历史 新高。2021年1月11日,蔚来的股价达到62美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合肥投资蔚来,同样不是闭着眼睛下注。相反,合肥是最有资格投资蔚来的城市。

要知道,蔚来 汽车 的代工方江淮 汽车 就是合肥市的车企。从2017年开始,江淮 汽车 就专门建立了江淮蔚来合肥工厂,为蔚来代工。双方本就在制造工艺,供应链和生产管理上有着密切的合作。

可以说,合肥在投资蔚来前,对这家企业就知根知底。而蔚来同样非常熟悉合肥。

搞定蔚来后,合肥又连连出手。

和大众签署合作意向书,大众 汽车 落户合肥。

威马 汽车 D轮融资,合肥产业基金注资10亿,威马设立威马智能 汽车 科技 (安徽)有限公司,计划在合肥投资布局。

至此,合肥市已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站到了领先位置。

除了面板、芯片和新能源车,合肥还有科大讯飞、中国电子、协鑫集成、国盾量子等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2000年合肥GDP只有325亿,比肇庆、临沂这些城市还要低,全国排名第82位。

到了2019年,合肥GDP已经达到9409.4亿,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把一众二线城市甩在身后。

这是合肥的成功,也是合肥模式的成功。

03

如果把城市大规模招商,当做第一代发展模式,那么第二代就是重庆模式。而合肥政府的风投,已经是第三代产业集群模式了。

这里我先讲讲重庆模式,它的特点,是先拿订单、再引企业。

重庆的第一次产业腾飞,来自于笔记本电脑代工组装。

2008年惠普计划扩大笔记本电脑产能,黄奇帆赴美拜访时任CEO Mark Hurd,用一张Excel表格详细列出成本,注明重庆当地制造成本比沿海城市低多少。

在惠普中国总裁的帮助下,Mark Hurd同意惠普在重庆落户,承诺生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

黄奇帆很清楚,原材料和零配件,以及终端销售结算都在海外,重庆即使引入厂家,也只能拿到产值的很小一部分,大约15%。加上重庆当时交通不发达,物流会抵消人工成本优势。

他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成体系、成规模地引进零部件公司。

2009年2月,重庆代表团带着2000万订单,前往台湾和鸿海精密谈判。这个数字让郭台铭眼睛都亮了,这些订单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百亿。于是他召集高管开会,花了3小时确定细节。

惠普和富士康的入驻,引来了华硕、宏碁、广大、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品牌和代工厂,吸引400多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

重庆的野心不止如此。

2010年黄奇帆找来海关总署和六部委,说重庆已经有了4000万台电脑的订单,大部分都会出口海外,所以需要建立出口退税的保税区。

一个月后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挂牌成立。

一连串的布局,让重庆成为聚集三大品牌、六大代工厂和800多家零配件企业的全球最大笔记本产业基地,占全球三分之一产能。

啥叫平地起高楼这就叫平地起高楼。

此后,重庆又抢在其他新一线城市之前,提出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压低房价引入人才居住。

在合肥模式出现之前,重庆模式是其他城市最容易借鉴和学习的。

合肥模式则是招商引资思路的又一次升级。

过去传统的招商引资,都是政府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低价出让的地皮,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帮忙牵线搭桥,让企业购地投资建厂; 社会 化招商,引进优秀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借产业新城运营商的信息和品牌口碑为企业提供落户和风险保障。

合肥通过资本化招商,选择最优质的企业标的,拿出足以覆盖企业落户建厂成本的资金,吸引企业入驻。最后通过二级市场将股权套现实现了良性循环。

在合肥模式下,政府的流程一般是,先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运用资本招商,先大手笔投资资金给企业,拉拢它们落户,后期将股份脱手,获利数倍,然后继续扩充投资基金,争取达到一笔投资换来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

而且政府风投引入龙头企业后,最容易产生聚集效应。

合肥很清楚自己的产业基础,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入驻,何种产业链既符合国家战略政策发展方向,又能最大程度上拉动GDP和就业。

从产业和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引入的家电、半导体、芯片、新能源 汽车 ,都符合其城市特点。

况且,合肥不止是思路超前,其实合肥的天赋也并不差。

强大的教育优势和高校资源,帮助合肥培养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合肥有全国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中科院有众多研究所设在合肥,包括人工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实验室,中国声谷。这种 科技 区位优势促进了企业创新。

在我看来,合肥最成功的一次投资,不是京东方,不是合肥长鑫,也不是蔚来,而是中科大。

1969年,中央颁发《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把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其中,就有中国 科技 大学(中科大)。中科大先后联系了多个省市,都被婉拒。

眼看着堂堂中科大,就要没有落脚之地。此时,时任安徽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说,来安徽吧,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于是中科大落户合肥。

合肥人民为中科大这笔投资,同样贡献良多。

一开始没有教学楼,合肥师范学院就把教学楼腾出来给中科大;为了适应北方学生的生活,中科大专门铺设了供暖设施。

80年代供电紧张,合肥表示政府可以停电,中科大不行,于是中科大有了专线。

2012年中科大要扩建,又是合肥大学腾出了土地。

而40多年后,人才,成为了合肥的第一桶金,也是最丰厚的一笔投资回报。

此外, 合肥还有优秀的交通区位。

长三角往西拓展后,合肥成为地域性中心城,随着中部城市不断崛起,合肥领先的 科技 实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当之无愧成为中部核心。

04

曾经有一位百度贴吧吧友,在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大会》的帖子里,把合肥称作霸都。他说,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合肥二字颇为霸气,故称之为霸都。

有人说风投之王合肥的秘诀是敢赌,我觉得应该是霸气,是对于未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有明确判断,因此带来信心。

但合肥的成功,绝不是单纯地拿钱上牌桌押注,而是很早就开始研究,做足前期调查功课,平衡内外部条件后,才最终做出决策。

在我看来,合肥模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无论是合肥,还是产业发展的很好,找到自身优势的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些普遍规律。

一是政府领导必须开明,办事高效,勇于尝试。

二是拿出真金白银来招商引资,无论是提供税收优惠、厂房补助还是直接入股被投资企业。

三是在产业战略大方向上不出错,判断正确。

这三条,看似简单,但要知道曾经的深圳、上海浦东有多难学习,现在的合肥就有多难模仿。

最后,我想套用丘吉尔的一句话: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是开始的结束。」

愿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多一些合肥这样的思考者,多一些合肥这样的实干者。

参考资料:

1.合肥被称为最牛风投,GP和LP怎么看 投资界

2.解码“最强风投城市”:为何偏偏是合肥 澎湃新闻

3.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重庆7年缔造的传奇

4.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有2.5台是“重庆造”

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10045.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0和0.4个百分点。

曾被嘲讽为中国最大县城的合肥,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追赶,终于迈入了万亿俱乐部。

崛起的合肥,被贴上很多标签:全球家电之都、中国光伏第一城、平板显示器之都……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中国最牛风投机构”。有网友调侃说,中国战略性风投机构前三名依次是:全球挖人的华为、搞技术的阿里和“接盘侠”合肥。

作为中国最敢“赌”的城市,合肥几乎是逢“赌”必赢,从接手不被看好的京东方,到“押注”存储芯片产业,再到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可以说,每一次都赚得盆满钵满。

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并不占优的合肥,为什么能逆袭成功?这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如今迈入万亿俱乐部后,这座“赌城”的传奇还能延续吗?

引进京东方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引进京东方。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彼时的京东方远没有今天这么风光,包括东方电子集团(京东方前身)在内的整个中国显示屏行业都笼罩在技术迭代的阴影下,一批企业接连倒闭。

那时的京东方也挣扎在死亡边缘,为了活下去,卖过保健营养茶、开过北京烤鸭店、研发过“绿波”营养液……

据《光变》一书披露,当时,上至政府、下至金融机构都不看好中国的显示屏产业,普遍认为只有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才能生产。但液晶显示器作为全球尖端产业,一条生产线动辄一两百亿元的投资规模,鲜有企业能够承担,更不用说地方政府了。

但一年财政收入只有一百亿元的合肥,却不信这个邪。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合肥政府官员曾透露,“为了项目能上马,当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为了京东方,合肥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在这之前,合肥市政府从来没有为一个企业出过这么多钱。”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道。

此举很快引来各方的质疑。当时,合肥市政府尽管面临很大的压力,仍力排众议,敲定了京东方六代线项目。“(投资)决定下的很痛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区域研究室主任林斐向中国新闻周刊说。

合肥之所以冒这么大风险引进京东方,王高翔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当时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政府希望通过引入京东方,壮大家电产业规模;另一方面,是出于转型的需要。在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有9个属于资源型城市,结构不优、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是这些资源型城市遇到的共同问题。”

事实证明,合肥“赌”对了。

2010年,京东方六代线投产后,不仅结束了中国大尺寸液晶面板100%依赖进口的局面,还吸引了不少上下游企业来配套集聚,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

“这是一个转折点,合肥制造业完成了转型,拥有了新型显示面板产业,借此迈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阶段。”林斐说。

如今,合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除京东方、维信诺等一批龙头企业外,一批配套企业也纷纷入驻,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核心器件,再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王高翔认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对企业的押赌跟私人投资家的冒险是一样的。“因为好机会不多,一旦认准了,必须要冒风险。赌对了,成果非常可观。合肥对京东方的‘豪赌’,直接拉动了本地投资,加速了招商项目落户合肥,提升了国内的战略地位。”

“押注”存储芯片

2017年,合肥把目光转向了存储芯片。

这一年,合肥市政府与北京兆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鑫存储),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缩写DRAM)。其中,合肥市出资75%,兆易创新出资25%。

“要做DRAM?”长鑫存储总经理赵纶在接到董事长朱一明邀请时脱口而出,非常惊讶。

当时,DRAM市场被韩、日、美三国瓜分,其他国家的企业很难分到一杯羹,中国大陆的自主生产能力几乎为零。

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PC市场销售量约5140万台,当年全球PC出货量共计2.697亿台。台台都需要存储器,而这只是DRAM应用市场的冰山一角。

“如此重要的产品,当时国内却无法生产。一旦被国外厂商禁运,那又将是‘卡脖子’的事情。”赛迪顾问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滕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合肥市政府的帮助下,长鑫存储搭建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还共同出资购买了大量DRAM技术专利。这是很多风险投资机构都难以提供的投后管理服务。

2019年9月,长鑫存储宣布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8Gb DDR4量产。在长鑫存储的影响下,一大批半导体企业也相继落户合肥。

“在显示产业取得突破后,继而发展芯片产业,合肥意在打造‘芯屏器合’的大格局。”王高翔分析说,“一方面,合肥的显示产业已经非常成熟,占据国内高地;另一方面,我国芯片产业短板凸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短板。”

半导体产业是出了名的“吞金兽”,前有贵州华芯通的戛然而止,后有武汉弘芯的停工烂尾,但合肥却走稳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如今,合肥已拥有集成电路企业200多家,被工信部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接盘蔚来

2020年最具争议的一笔“投资”——出资70亿“押注”蔚来汽车,也出自合肥之手。

2019年,蔚来汽车亏损112.96亿元,股价跌至1.19美元。有人调侃说,“长安街上也趴过窝,股票跌成一块多”。业内很多人也认为,蔚来汽车会倒在2020年春天。

对蔚来汽车来说,合肥的出手无疑是“救命稻草”,而后者下注的是期待已久的新能源产业链。据说,从双方公布框架协议,到达成投资,只用了65天。

合肥市政府的投资,让蔚来汽车在寒冬后爆发。2021年2月3日,蔚来市值达到871.5亿美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飙涨了50多倍,最高峰时,市值突破千亿大关,甚至超过了奔驰、宝马、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

“与前两次投资相比,合肥投资蔚来的时机更好。”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前两次投资时,行业在我国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大的发展困难,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多。而对蔚来的投资,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前期,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销量即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在鹿文亮看来,合肥此次对蔚来汽车的投资,一如既往的值得期待。他说,“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已经明晰,发展潜力巨大,合肥把握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收益可观。”

在与蔚来签约一个月后,合肥就迎来利好。大众宣布以约11亿欧元入股合肥新能源企业国轩高科,同时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另外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这意味着,国际汽车巨头真正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合肥借此剑指“新能源之都”。

“合肥模式”

手握一把烂牌,却打出了王炸。合肥的成功,无法简单地归结于运气。事实上,在投资产业上,地方政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9年,公共预算收入仅70亿元的江苏如皋市,拿出66亿元,真金白银却砸出了一个“猝死”的赛麟。武汉临空港也是一个警醒,武汉弘芯项目总投资1280亿元,聘请行业“大将”蒋尚义坐镇,却依旧遗憾烂尾。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城市盲目复制‘合肥模式’,出现了决策失误、项目烂尾和潜在的利益输送问题,借鉴合肥经验应强化规范性和科学性,保障城市近期及中远期的高质量发展。”王高翔说。

以“短期要素”支持培育“中长期产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后发区域实现跨越发展的通常做法,各地均有实践。“但类似合肥,在大规模的投入下,实现世界级产业集群导入和建设的案例,的确较为少见。”王高翔说。

有业界人士把“合肥模式”总结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使得合肥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奇迹般的拥有一线城市选择产业的决定权。

《中国城市大洗牌》一书的作者、财经媒体人黄汉城认为,合肥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是因为“天生跛脚出身,逼得不得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常做出‘冒险性’的决策”,“如果循规蹈矩,被动式的承接,合肥永远都不可能站在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但合肥每一次的冒险“下注”都不是撞大运的,而是建立在对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

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合肥招商团队为了“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打动他们,引进他们”,从市领导至普通招商人员,有一大批人在研究产业,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行业协会网站等在内的各种产业信息,以此培养团队专业性。

“合肥的招商团队,走出去时,不仅是政府干部,更是资深行业观察员。”林斐说。

也有分析认为,合肥产业投资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把国有资产的流动性做得很好,“拿得起,放得下”。

家电和汽车,是合肥最早的两个上规模的产业。按理说,这种支柱产业和就业大户,是一定要保住的。但合肥的思路不一样,2005年前后,家电行业竞争加剧,尤其是珠三角民营企业开始打价格战后,合肥本地家电业的双子星美菱、荣事达先后被卖掉。这样一来,工厂和就业依然留在合肥,烧钱打价格战的包袱丢给了别人,合肥市政府还盘活了一大笔现金。

不难看出,合肥产业投资的思路很像风险投资机构。他们不但能把钱投给好项目,也很在意每个项目的变现退出,而一般地方政府很难做到这两点。

有人推测,精打细算是合肥从苦日子带出来的好习惯。正是靠着极高的资金使用效率,合肥才能在中央支持很少,政府债务率全省最低的同时,把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

如今,合肥虽然迈入万亿俱乐部,但挑战依然艰巨。

合肥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区位优势甚至不如皖南门户芜湖。之前,合肥的崛起离不开长三角的整体拉动,但随着该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南京——的发力,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南京与合肥相隔150公里,是中国最近的两座省会。南京不仅经济体量大,而且南京都市圈的规划已经将安徽的宣城、马鞍山等市纳入其中。

面对正在苏醒、底蕴强大、底牌众多的南京,合肥如何守住安徽的基本盘,延续传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386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