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勾兑饮料一起喝的危害

白酒勾兑饮料一起喝的危害,第1张

我们知道白酒喝饮料勾兑是有一定危害的,具体的危害是什么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白酒喝饮料勾兑的危害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白酒喝饮料勾兑的危害

1 、白酒+啤酒

啤酒中含有二氧化碳和许多水分,可促进白酒中高浓度的酒精在全身渗透,更易对脑、肝、肾、胃造成损害。而且二者混合饮用容易使醉感提前到来,难受程度明显大于单喝一种酒。

2、 白酒+浓茶

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不但起不到解酒作用,反而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3、 烈酒+红牛

功能性饮料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电解质、盐、氨基酸、维生素等,掺和酒饮用,电解质中的钠离子和咖啡因会增加心脏负担,让人感到心慌。胸闷等

勾兑白酒与没有勾兑的白酒的区别

“酒精勾兑酒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新工艺白酒’,它基本是由液态发酵酒、调味酒、香料、稳定剂构成的。”酒精勾兑酒又分为纯液态法和固液结合法两种生产方式。目前,通过在食用酒精中加入香精、香料勾兑成的纯液态法生产的白酒价格低廉。而固液结合法生产的白酒,依然是以食用酒精为主体,但是加入少量粮食固态发酵的调味酒制成的。通过调香、调味等手段,这类固液结合法生产的勾兑白酒与传统工艺的酒口感比较接近,兼具了传统名酒的风范。

酿酒传统工艺白酒的生产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工艺过程、卫生安全方面,对制曲、发酵、蒸馏、储藏、勾兑、灌装等全过程的工艺控制都有严格的规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找到了使酒产生香气差异的不同物质,并研制出了人工香料,于是就有人把人工香料、食用酒精和水按比例“勾兑”出“酒”来,这就是新工艺白酒。

现在的白酒市场上,除茅台和五粮液等为数不多的老厂还在用传统的工艺造酒外,真正的‘酿造酒’已寥寥无几了。“科学、卫生、经济”是造酒企业对“勾兑”的评价。传统的“酿造”工艺复杂,成本高,而且卫生关很难把握,“勾兑”则工艺简便,经济实惠,而且“酿造”所具有的成分和香醇口味,“勾兑”酒通过添加的方式基本都可以达到。

“纯粮固态发酵”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工艺复杂、配粮讲究,而且周期较长,相对成本较高,如果某一个酒厂要在短时间提高产量的话,困难非同一般,如茅台、泸州老窖等酒,虽经过百年发展,其产量也不过年产3万吨左右。而对于新工艺白酒,则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实际上,新工艺白酒的理化指标,依照现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规则检测都是合格的。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白酒低度化日趋明显。据统计,“八五”期间全国白酒酒精度平均降低了10%,低度白酒和降度白酒比例已上升到80%以上,高度酒的比例不足20%,在这方面,新工艺白酒大有作为。

其实,传统工艺白酒和新工艺白酒之间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说,两者的差别仅仅停留在香气和口感上,在营养价值上没有差别,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任意选择。

饮料兑酒是否科学健康

喝酒兑饮料成了一种饮酒时尚。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冰红茶,啤酒加可乐,比如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脉动,还有五花八门的鸡尾酒等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酒混着喝而喝醉的经历……各种“混搭”组合数不胜数。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较低,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其实通常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了对身体的伤害。

先从饮料对酒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有何影响说起。

吸收环节

饮酒后,酒精可以慢慢地经胃壁或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在这个过程,如能减慢酒精的吸收,就可以延缓醉酒。比如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垫底——胃内有食物时,酒精与胃粘膜的接触会减慢,减少酒精的渗透吸收。因此,同样的饮酒速度,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勾兑过的酒由于降低了酒精的浓度,也能减慢酒精的吸收。

但碳酸饮料需要当心,由于富含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胃部迅速膨胀,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积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所以用碳酸饮料勾兑使人更容易醉酒。

分布环节

酒精进入血液后,即随着血液循环迅速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乙醇有脂溶性,较易透过血脑屏障。乙醇进入大脑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其浓度越高,进入大脑的酒精就会越多,直到二者大致持平。而二氧化碳气体和乙醇一样,是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血脑屏障的,并不会影响乙醇进入血脑屏障的速率。所以,即使是用含气饮料兑的酒,在这个环节并不会加速酒精进入大脑,反而能通过稀释作用减缓这个过程。

代谢环节

酒精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经由胃和小肠吸收入血的乙醇,通过门静脉输入肝脏,90%的酒精通过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之后转变成热量或储存为脂肪。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这些酶的代谢速度,就会造成酒精和乙醛在血液中积存,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

人体的酒精代谢酶类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半数亚洲人受遗传影响,体内乙醛脱氢酶不足,代谢酒精能力较弱,因此相对于欧洲人酒量差。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即便少量饮酒,也很容易就出现所谓的“亚洲红脸”、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加不加饮料并不会影响人酒精代谢的能力。

排泄环节

还剩大概10%的酒精会以原形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体外。勾兑了软饮料的酒含大量水分,会加速排尿的速度,利于酒精的排泄。

从上述酒精在体内的作用过程来看,吸收、代谢和排泄都可能会因软饮料的摄入而产生影响。如摄入的是可乐或雪碧等碳酸饮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得胃部膨胀、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酒精的吸收,更容易造成醉酒。

但如果摄入的是非碳酸饮料,由于稀释作用,降低了酒精浓度,也减慢了酒精的吸收速度。大量水分的摄入还会加速酒精的排泄,因此能避免醉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酒精度低的混合饮料也容易让我们不自觉地饮用过量,造成总量的累积,最终也会喝醉。即便不醉,大量酒精经肝脏代谢后,产生的热量会转变为脂肪储存,容易引起脂肪肝、高血脂症,长期下去甚至导致肝脏硬化。因此,不管怎么喝,酒都不宜多喝。

由于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的有效成分都是乙醇,故而也被一些不法商家用来制作食用酒。这种"酒"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所以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也叫"毒酒".

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 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在甲醇生产工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50mg/m3,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478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