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并购潮持续 中国重写游戏规则?

半导体并购潮持续 中国重写游戏规则?,第1张

2015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似乎不是太好的一年,就产值成长率来说,研究机构Gartner与IC Insights的下修,似乎也印证了全球经济成长疲弱的事实。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半导体产业的疯狂并购俨然成了半导体产业相当重要的一场大戏,而中国大陆的崛起,成了产业界密切注意的焦点。到了201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将会如何发展?身为全球重要供应链之一的台湾,该如何因应?这都是值得关心的地方。

2016年 半导体并购潮将持续延烧

Gartner科技与服务厂商研究事业处研究副总裁王端分析,尽管企业在取得资 金的成本极低,这一定程度强化了公司愿意采取并购的意愿。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期,据Gartner的数据表示,自2014至 2019年的CAGR仅有3.3%。这两年来的产值并没有太亮眼的表现,如果公司本身还要持续追求成长或是扩大市占率,那么采取并购策略,是最为有效的手 段。

但在并购的同时,被并购方可能还是有些不赚钱的部门,在完成并购后,这些部门就有很大的机会被卖掉。像是Avago并购LSI后,又将快闪存储器的控制芯片部门卖给希捷,就是一例。而买卖部门的标准,约莫就是产品的毛利率有多少,以外商的标准而言,毛利率40%,就是门槛。从毛利率这 一点来看,王端认为,像是Avago并购Broadcom(博通)之后,Boradcom旗下也会有些产品线可能也逃不了被卖出的命运。

而在2016年,是否还会有并购的情况?自2014年至2015年,半导体公司之间的并购金额都是天价数字,但为了在市场生存下去,王端相信并购仍会持续发生,但是交易金额就不会像这两年来得惊人。

但他也提醒,一旦整并完成后,相关的供应链也会产生调整,像是合作的晶圆代工或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业者,就会可能出现集中化的状况,Avago就将诸多代工订单交给台积电来处理,据了解,台积电也将Avago视为重要的一线客户。半导体的并购潮,短期内会对相关的供应链造成不小的影响,但长期来看, 仍会趋于稳定的状态。

垂直整合风潮再起 重写游戏规则

近来有EDA业者开始朝向系统整合市场发展,芯片设计已不再是唯一的获利来源,王端表示,这一点从诸多系统厂开始打造自有芯片,便可见端倪。唯有系统业者深知心目中理想的系统效能与规格,所以从芯片设计下手,方能达到此一目标。像是苹果、三星与华为等,都是鲜明的例子。从这一点来看,过去科技产业常见的垂直 分工态势,将有会朝向“垂直整合”发展,系统业者将从中扮演主导角色。

王端更以物联网未来的发展为例谈到,虽然物联网能创造的产值极大,但半导体能从中分食的大饼仍然有限,原因在于还有软件、应用服务等层面需要兼顾,半导体业者仍然要从“系统思维”来思考竞争策略。

工研院IEK系统与IC制程技术部资深研究员林宏宇也谈到,物联网产业具备长尾特性,导致系统业者开始跨足自有芯片设计,这种作法将会缩短传统供应链之间的 距离,系统厂商也能与矽智财(IP)供应商有所接触。这也将进一步牵动晶圆代工、EDA、矽智财供应与芯片设计服务等业者的市场战略的改变。但考量到投资 风险,系统业者可以先倾向订定详尽的芯片规格,再透过芯片设计服务业者向矽智财业者授权处理器核心的模式来共同开发,以降低开发风险。

王端不讳言,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但唯一确定的是游戏规则还没有明朗化,半导体业者们若没有开始采取行动,极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台积电虽然在晶圆代工领域称雄,市占率也不断提升,未来也有极有机会在10纳米制程与英特尔对决,但面对游戏规则改变,台积电若不采取行动,反而可能会害了自己。”王端说。

王端解释,过去的65纳米制程,除了第一轮的应用处理器业者会使用外,其他的数位芯片业者也会在之后的时间跟进采用,所以长期来看,65纳米制程的产能利用率可以维持一定的高度。但进入20纳米制程之后,你会发现愿意采用先进 制程的芯片业者数量开始减少,一旦苹果与高通开始进入更为先进的制程,那么20纳米的产能利用率要由谁来填补?过去也曾有半导体业界人士谈到,像是意法半导体的MEMS晶圆厂,永远都是以八寸晶圆厂来进行生产,而且产能十分惊人,意法半导体会不会将产品委外,或许会有部份产品会采取这样的策略,但与此同 时,会有其他的产品线补上,以确保产能满载,同时也能兼顾成本效益。

王端直言,若未来系统业者会扮演主导角色,那么晶圆代工业者也能从系 统角度切入,试图扮演系统业者的“主要供应商”,以苹果为例,不仅应用处理器,像是基频处理器、电源管理与触控芯片等,通通都可以委由单一业者代工,这种 作法可以强化系统业者对于晶圆代工业者的依赖性,若系统业者打算自行设计芯片,晶圆代工业者也可以反客为主与系统业者接洽,取得主动地位,也不失为一种恰 当的市场策略。

IDM发展 轻晶圆策略将持续进行

而在IDM产业的发展,王端分析,目前既有的几家IDM大厂,如意法半导体、IBM与松下半导体等,都已经弃守14纳米以下的制程研发,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成本太高,他以12寸晶圆,采用16纳米制程,月产能1000片晶圆为例,其成本就要145百万美金,若要月产能达到50,000片,那可以想见成本会有多高。所以大部份的IDM业者没有能力可以盖这样等级的厂房,只好将 更为先进的产品委由晶圆代工业者来量产。既有的产能就必须拿来量产更为特殊的产品。

除了IDM与先进制程的发展外,另一个也必须关注的重点,则是类比半导体领域的IDM业者的状况,其中的代表当以德州仪器(TI)与英飞凌的12寸晶圆厂为 代表,前者专攻类比半导体,后者则聚焦IGBT的量产。王端分析,同样的产品进行量产,12寸相较于8寸晶圆厂的成本,仅有增加40%,但在良好裸晶的数 量则大幅提升两倍,不论是良率、品质与成本等各方面,12寸晶圆厂绝对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德州仪器在这方面,几乎所有8寸晶圆厂都无法匹敌。

但他也提到,不论是台积电或是中芯国际,都开始启动12寸晶圆厂开始代工类比芯片的服务,台湾与大陆有不少8寸晶圆厂的客户,各自往台积电与中芯国际的12 寸代工厂移动,可以看得出来,8寸晶圆厂的竞争力已经逐渐下滑,长期来看,晶圆代工还是会致力成本降低与制程创新的方向发展。

红潮来袭 台湾可从垂直供应链下手

尽管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不断出现整并消息,再加上中国大陆以银d攻势不断强化自身的半导体实力,这也使得台湾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隐忧。不过,根据工研院IEK的预估,台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表现仍居于领先角色,虽不至于需要过度担心,但是如何有效地积极预防,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应思考的课题。

工研院IEK系统IC与制程研究部电子系统研究组研究经理彭茂荣指出,就目前来看,半导体目前最大的应用需求,仍然来自PC(个人电脑)与手机,这两者合计 就已有50%,彭茂荣引用了Gartner的研究数据预测,2015年全球的半导体产值将衰退0.8%,2016年则会小幅成长1.9%,2014至 2019年的CAGR为3.3%,所以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成长会呈现趋缓。但台湾的表现,则是会优于全球水准,2015年将成长1.9%,2016年则 会成长4.1%。

彭茂荣进一步谈到,若将台湾半导体产业加以拆分,可以分为晶圆代工、封测与IC设计等三大次产业,前面两者产值居于全球第一,后者则居于第二,所以整体来说,仍然居于领先优势,但是面对全球各地区的IDM(元件整合制造)、晶圆代工、封测与IC设计,整体的竞合关系十分复 杂。再加上台湾半导体产业大多都是规模相当小的业者。IEK建议,应该积极与国外半导体业者合作,不能仅将目光放在中国大陆上,若有机会,美国或许也是不 错的合作伙伴。而近期对岸所快速崛起的红色供应链,以IEK的估计,在IC设计领域,台湾仍然领先大陆约有两至三年的时间,封测则为三至五年,晶圆代工的 领先差距则是最大,可达十年之久。

话虽如此,若两岸要合作,彭茂荣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作模式,像是海思的高阶应用处理器可由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来负责华为的智能手表所需要的存储器也可以用台湾的旺宏或是华邦来供应,而大陆的汽车电子则能由凌阳与杰发科技来供应对应芯片。

但彭茂荣强调,即便台湾领先大陆有相当程度的距离,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产业体质的强化仍是必要的选项,像是强化前瞻技术的研发、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与精确的人才培育计画等,以期在2020年之前,有机会为台湾创造三兆新台币的半导体产值。

很早以前,半导体与科技产业就已经有了垂直整合的特色,如今从垂直分工再到垂直整合。 台湾又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从垂直供应链的角度切入, 或许是一个选择。

大陆采强势作风 台湾唯有强化技术体质

Gartner 科技与服务厂商研究事业处研究副总裁王端表示,考量到国家安全,中国大陆在半导体芯片的使用上,绝大部份都是由国外进口,这对于重大的基础建设或是重要系 统建置上,造成一定程度的隐忧。所以积极发展国内半导体产业成了中国政府必要的政策方向。但用时间来换取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是缓不济急的作法,改采 并购或是投资的银d策略,会是较快达成目标的作法。

不过,即便像是美国与南韩都将半导体视为国安层级的产业级别,先前不论是美国的美光或 是南韩的SK海力士,紫光集团的并购策略皆无功而返,这在某种程度可以视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攻防。王端认为,中国政府在政策执行上向来以“高效率”着称,即 便美国与南韩政府阻挡中国的银d攻势,但不表示中国就无力施为,中国仍可以从其他面向切入,来达到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终极目标。

但王瑞也提醒,即便中国极有可能达到它的产业目标,但在并购策略执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留意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毕竟中国大陆在半导体产业是后起之秀,就情 感层面上,美国与南韩是否真能接受中国业者的领导,这仍是未定之天,即便真的完成并购,重要人才的流失将严重影响到市场甚至是技术研发的发展,所以只要并 购策略执行的漂亮,并购后的风险便能大幅降低。

至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竞合关系,王端指出,台湾并不像中国大陆一样有许 多大型的系统业者,所以若能让台湾向大陆投资,进一步了解大陆的市场动态,台湾业者便能进一步拟定市场策略来赚大陆的钱,而这些钱若可以回馈给台湾产业, 自然就能产生良性循环,像是增加就业机会或是提升薪资水平,这都是正面效益。

他进一步谈到,台湾芯片业者要思考的是,未来的产业游戏规则 正在逐渐改变当中,当“系统为王”思维当道的情况下,台湾芯片业者若能迎合大陆系统业者的需求,自然就能闯出一片天空,与此同时,台湾芯片业者也必须要将 赚到的收入,再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在新技术与市场都能兼顾之下,台湾芯片业者自然就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本文由大比特资讯收集整理,来源: CTIMES ,作者不详,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涉及侵权权,或者作者问题,请联系大比特资讯机构客服,

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06年达到247.7亿美元。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等。在电子制造业转移和成本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内地半导体产业发展滞后于先进国家,内地企业多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我国半导体产业成为全球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产量和产值提高迅速,但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2007年半导体产业大幅波动,长远发展前景良好

半导体产业的硅周期难以消除。2007年上半年,在内存价格上升等因素作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明显下滑。至2007年下半年,由于多余库存的降低、资本支出的控制,半导体市场开始回升。预计2008年,半导体产业增速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长远来看,支撑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下游应用领域仍然处在平稳发展阶段,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更新也不曾停滞。产品更新与需求形成互动,推动半导体产业持续增长。

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速远快于全球市场

我国半导体市场既受全球市场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

我国半导体应用产业中,PC等传统领域仍保持平稳增长,消费电子、数字电视、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处于快速成长期,3G通信等领域处于成长前期。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增速远快于全球市场,是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拉动元素。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同样快速提高。在封装测试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设计和制造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系统地开展了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工作,有效地保障本土企业从设计、制造等中上游产业链环节分享内地快速增长的电子设备市场。

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行业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最大组成部分。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材料也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地分立器件和半导体材料市场和产业也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上市公司

我国内地半导体产业上市公司面对诸多挑战。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半导体材料生产企业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在保持产品换代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封装测试公司整体状况较好;分立器件企业发展不均。

全球半导体产业简况

根据WSTS统计,200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达2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8.9%;产量为5192亿颗,比2005年增长14.0%;ASP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4.5%。

从全球范围来看,包括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在内的3C产业是半导体产品的最大应用领域,其后是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领域。

美、日、欧、韩以及中国台湾是目前半导体产业领先的国家和地区。2006年世界前25位的半导体公司全部位于美国、日本、欧洲、韩国。2005年,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有48%和23%的市场份额,合计达71%。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进步很快。韩国三星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台积电(TSMC)的收入在2007年上半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排名快速升至第6,成为2007年上半年进入前20名的唯一一家台湾公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代工业非常发达。

中国市场简况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市场,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5800亿,其中集成电路市场达486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7.8%,远高于全球市场8.9%的增速。我国市场已经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强。

在市场增长的同时,我国半导体产业成长迅速。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06年国内生产集成电路355.6亿块,同比增长36.2%。实现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43.3%。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占世界比重还比较低,但远高于全球总体水平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中国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与国际市场有类似之处。2006年,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占了全部应用市场的88.5%,高于全球比例。而汽车电子1.3%的比例,比起2005年的1.1%有所提高,仍明显低于全球市场的8.0%。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呈增长态势,汽车电子国产化比例逐步提高。这说明,在汽车电子等领域,我国集成电路应用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我国在国际半导体产业中所处地位

我国半导体市场进口率高,超过80%的半导体器件是进口的。国内半导体产业收入远小于国内市场规模。

2006年国内IC市场规模达5800亿,而同期国内IC产业收入是1006.3亿。

我国有多个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电视机、DVD、MP3等。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应用国。但目前国内企业只能满足不到20%的集成电路产品需求,其他依赖进口。

中国大陆市场的半导体产品前十名的都是跨国公司。这十家公司平均21%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这与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例基本吻合。2006年这十家公司在中国的收入总和占到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的34.51%。上述两组数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跨国公司占有国内较高市场份额。国内半导体市场对进口产品依赖性高。

虽然我国半导体进口量非常大,但出口比例也非常高。2005年国内半导体产品有64%出口。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进大出”,主要是由我国产业链特点造成的。

总的来看,我国IC进口远远超过出口。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集成电路和微电子组件进口额为1035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逆差巨大。

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竞争优势,国际半导体企业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环节向我国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逐渐成为国际产业链的一环。产业链调整和转移的结果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环节得到了优先发展。2006年,我国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业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8.5%、30.7%和50.8%。一般认为比较合理的比例是3:4:3。封装测试在我国先行一步,发展最快,规模也最大,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比较充分的环节。而处于上游的IC设计成为最薄弱的环节。芯片制造业介于前两者之间,目前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把芯片制造逐步向我国转移,中芯国际等国内企业发展也比较快。

这样的产业结构特点说明,国内的半导体企业多数并未直接面对半导体产品的用户—电子设备制造商和工业、军事设备制造商,甚至多数也没有直接分享国内市场。更多的是充当国际半导体产业链的一个中间环节,间接服务于国际国内电子设备市场。这种结构,利润水平偏低,定价能力不强,客户结构对于企业业绩影响较大。究其原因,还是国内技术水平低,高端核心芯片、关键设备、材料、IP等基本依赖进口,相关标准和专利受制于人。国内企业发展也不够成熟,规模偏小,设计、制造、应用三个环节脱节。

与产业链地位相对应,我国大陆的企业多为Foundry(代工)企业,这与台湾的产业特点相类似。国际上大的半导体跨国公司多为IDM形式。

2007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未来增长前景良好

半导体产业长期具有行业波动性

硅周期性依然将长期存在。这是由半导体产业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半导体产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环节。

同时,半导体产业本身是电子设备大产业链的一个中间环节。下游需求和价格变动等外在扰动因素、产业技术升级等内在扰动因素必然在整个产业链产生传导作用。传导过程存在延时,从而导致半导体公司的反应滞后。半导体产业只有提高自身的下游需求预见性,及早对价格、需求和库存等变动做出预测,从而尽量减小波动的幅度。但是,半导体产业的波动性将长期存在。

2006年全球手机销售量增加21%

2006年全球手机销售量为9.908亿部,同比增长21%,其中,2006年四季度售出2.84亿部,占全年28.5%。

Gartner预测2007年手机销量为12亿部,比2006年增加2亿部。手机市场增长平稳。手机作为个人移 动终端,除了通信和已经得到初步普及的音乐播放功能外,将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包括GPS、手机电视等等。3G的逐渐部署也极大促进手机市场的增长。手机用芯片包括信号处理、内存和电源管理等。图9反映了手机用内存需求的增加情况。

2006至2011年全球数字电视机市场将增长一倍

iSuppli预测,从2006年至2011年全球数字电视机半导体市场将增长一倍,从71亿美元增至142亿美元。

数字电视机的芯片应用包括输入/输出电路、驱动电路、电源管理等方面。带动数字电视机增长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平板电视价格下降,新一代DVD播放机普及,高清电视推广等。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宣布了从模拟电视切换到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计划。例如,2009年2月17日,全美模拟电视将停播,全部切换为数字电视广播。

中国内地半导体产业的“生态”环境

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作为国际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企业形态以代工型企业(foundry)为主,产业结构偏重封装测试环节,半导体制造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半导体产业与国际产业大环境的联系将愈发密切。

总的来看,国内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产品单一,企业发展和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稳定,行业处于成长期。下游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同样是正在上升的市场,发展程度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发展速度快于国际平均水平。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并非完全与国际同步,具备自身的产业“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2007年上半年,虽然全球市场增速只有2%,但我国内地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总产量同比增长15.2%,达到192.74亿块。共实现销售收入总额607.22亿元,同比增长33.2%。收入增长与2006上半年的48%相比有所回落,部分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但相当大的程度还是国内产业收入基数增大等因素及内在发展规律所致。

我国半导体市场和产业规模增长远快于全球整体增速

受益于国际电子制造业向我国内地转移,以及国内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等需求的拉动,我国内地半导体市场规模的增长远快于全球市场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区域。

作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IC产业规模仅有10亿元,至2000年突破百亿元,用了近10年时间;而从2000年的百亿元增至2006年的千亿元,只用了6年时间。今年年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全球8%,提前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球8%份额”的目标。

我国半导体应用产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PC、手机等传统领域发展依然平稳,同时多媒体播放GPS和手机电视为手机等移 动终端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我国数字电视、3G、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发展进程有别于国际水平,未来几年内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力促进国内半导体需求。

抢占标准制高点,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资源

其实,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我国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内企业在某种程度的程度还不是直接受益者。这是由国内半导体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这一情况在逐步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在标准和专利方面取得突破。

国内的管理部门、专家团队、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具有了产业发展的规划能力和前瞻性。在国内相关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产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促使3G通信标准TD-SCDMA、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标准、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DTMB等系列国内标准出台;手机电视标准虽然尚未明确,但CMMB等国内标准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国有标准虽然未必使国内公司独享这些领域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市场,但是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依靠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之中,这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系统地实现了相关技术,研发出了验证产品,取得先入优势。标准制定的同时,国内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专利池的建设。这样,国内半导体产业就具备了分享这些领域的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数字电视、消费电子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已经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等上游产业具有了昔日不可比拟的带动能力,本土半导体公司可以更加直接的“触摸”到国内半导体应用产业了。

产业链结构缓慢向上游迁移

自有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身处有利的“生态环境”内,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结构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2002年,中国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1%、17.6%、和74.3%,2006年,这一数字变为18.5%、30.7%和50.8%。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我国半导体产业才能产生更好的协同作用,国际公认的合理比例是3:4:3。我国半导体产业比例的改变,说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向中上游延伸,但距离理想的比例还有差距。设计和制造业需要更快的提高。

芯片设计水平和收入逐步提高

从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只有掌握了设计,使产业链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掌握我国IC产业的主动权,才能进入IC产业的高附加值领域。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20%的设计企业能够进行0.18微米、100万门的IC设计,最高设计水平已达90纳米、5000万门。

虽然我国半导体产业很多没有直接分享国内3G、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高成长。但是,这些领域确实对我国IC设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例如,鼎芯承担了中国3G“TD-SCDMA产业化”国家专项,并在2006年成为中国TD产业联盟第一家射频成员;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手机芯片研发的半导体企业,2006年的销售额达3.32亿元。内地排名第一的芯片设计企业是珠海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晶门科技总部位于香港),MP3芯片产品做的比较成功,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3.46亿美元。中星微电子和展讯通信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芯片生产线快速增长

我国新建IC芯片生产线增长很快。从2006年至今增加了10条线,平均每年增加6条。已经达到最高90纳米、主流技术0.18微米的技术水平。12英寸和8英寸芯片生产线产能在国内晶圆总产能中所占的比重则已经超过60%。跨国企业加快了把芯片制造环节向国内转移的速度,Intel也将在大连投资25亿兴建一座芯片生产厂。

建成投产后形成月产12英寸、90纳米集成电路芯片52000片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为CPU芯片组。目前我国大尺寸线比例仍然偏小,生产线的总数占全世界的比例也还小于10%。“十一五”期间我国IC生产线有望保持快速增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523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