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介绍

姬扬的介绍,第1张

物理学家。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从事用于激光光束变换的二元光学系统的研究工作。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利用电流隧穿谱和稳态光谱研究磁场下半导体量子阱中电子子带间弛豫过程,特别是有声学声子和光学声子参与的电子跃迁过程。199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流言:

充电边玩手机,会损害电池寿命

真相解读:

手机电池没充完就拔下,电池没用完就充电,会影响电池的寿命或容量吗?

答案是不会。

现在的手机电池基本都是锂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可以随充随用。

即使是没充完就拔下,没用完就充电,也不会影响手机电池的寿命。

虽然充电方式并不会伤电池,但有一些用法,却是真的会缩短电池寿命。了解这些伤电池或保护电池的做法,能让电池更加耐用。

Q1:手机电池可以使用多久?

手机电池基本都是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可以持续3年以上,循环次数500次以上。

Q2:一边充电一边玩游戏,会伤害手机电池?

这种做法不会导致电池寿命缩短,会让电池寿命缩短的原因是充电时玩手机产生的高温。

Q3:手机发烫怎么办?

手机发烫时,建议降温处理。首先应该关机或者停止充电,再放到冰凉处降温,比如能快速导热的金属表面。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放到冰水里。

Q4:为什么电池还有10%电量,却关机了?

锂电池怕热也怕冷,低温情况下寿命并不会降低,但放电容量会急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手机明明还有10%的电量,也会立即关机。

Q5:为什么最后的1%电量特别耐用?

手机电量最后的1%有时候感觉很耐用,是因为电池管理系统BMS评估电池是基于电压,并不能直接估计到电量。

Q6: 充一晚上电会伤害手机吗?

现在的手机,即使充一晚上电也不会有问题。系统会在完全充满后停止充电,等电池自放电到90%之后再次充电。当然,前提是有正规适配的充电线和插座。

以上,就是我们的“充机”小妙招。掌握了它们,相信手机一定会更耐用。

当然,如果手机电池已经不行了,为了使用感受,建议还是尽早更换。

最后,我们还有一种最保护电池的方法,供各位参考。

那就是:少玩手机。

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更应该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

这样既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还能保护眼睛。

简直是一举多得,不是吗?

作者:老爸评测

复核专家:姬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谣言:

锡纸加磁铁可以发电?小伙做成了永动机,启动后能点亮一个大灯泡。

辟谣:

永动机不存在。永动机不存在。永动机不存在。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银光闪闪的“锡纸”上涂些不知名的粘液,接上电线,铺上一层纸,再放一张锡纸,涂上粘液、接上电线,然后卷起来,就可以提供电能了。这个装置能够驱动玩具电机,能够点亮LED灯泡,还能干很多其他事情。现在网上类似的视频很多,有些只是说“锡纸加磁铁可以发电”,有些还要添个“永动机”的噱头。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话术”,或者说骗术,就是为了给视频增加点击量的。

看起来很奇妙,说穿了一钱不值:这些视频只是做了个化学电池而已。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在化学溶液里,就可以形成化学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铅酸蓄电池是化学电池。在这类视频里,“锡纸”和“导线”就是不同的金属,涂抹的粘液起到了电解液的作用,它们一起构成了化学电池,然后就可以驱动玩具电机、点亮LED灯泡了。

磁铁在这里可能是提供磁场让通了电流的线圈运动起来,也可能只是个摆设(有些玩具电机通上电就可以动的)。点亮LED需要的电流是很小的,玩具电机需要的电流应该也不大。简单的化学电池就可以了,即使电流不够,他也完全可以在哪里做个手脚,比如说换个干电池上去(在视频里做这种手脚,现在是很容易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场表演的魔术都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明明知道那就是假的,可就是很难看出他在哪里捣鬼了。对于网上发布的各种视频来说,捣鬼简直太容易了,各种剪辑、PS的工具满天飞。“眼见为实”?不存在的!大家还是应该相信自己在中学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不是网上的某个张三李四发布的不知道什么来源的小视频。

至于说什么永动机,那是不存在的永动机就是用来提高点击数的噱头。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科普宣传,已经让大多数人知道,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然而,在题目里加上“永动机”这个词,仍然是很吸引眼球的。观众会想:怎么又有个骗子(或者笨蛋)来宣传永动机了?看我来揭穿他的谎言!然后他点开视频,也就中了骗子的圈套。因为这个骗子就是冲着点击数去的,不管好名坏名,出名就行!

对于这种标题党,我们应该坚决地采取“三不”政策:不看不转不评论。只有这样,才不会上当,更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辟谣专家:姬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复核专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前副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张闯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524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