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展过程是怎样的_

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展过程是怎样的_,第1张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r\n这一阶段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电子管元件作基本器件,用光屏管或汞延时电路作存储器输入域输出主要采用穿孔卡片或纸带,体积大、耗电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维护困难且价格昂贵。在软件上,通常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因此这一时代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r\n\r\n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r\n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生产技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础器件,用磁芯或磁鼓作存储器,在整体性能上,比第一代计算机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程序语言也相应的出现了,如Fortran,Cobol,Algo160等计算机高级语言。晶体管计算机被用于科学计算的同时,也开始在数据处理、过程控制方面得到应用。\r\n\r\n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r\n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1)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成功制造了集成电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在软件方面,有了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的Basic语言,其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r\n\r\n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5)\r\n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15)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制作并用于计算机硬件生产过程,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更高的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发展了并行技术和多机系统,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软件系统工程化、理论化,程序设计自动化。微型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能看到计算机的“身影”。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4代?采用的主要元器件各是什么

1:电子管时代,第一个电脑诞生。

2:电晶体时代,286至486型主机

3:积体电路时代,586发上电脑。事实上我们现在用的也是586型号的。与686 型号有点争议。但然双核应是686那是无疑的。因为以前总是一个核心,现 在是两个核心了。

4:巨型积体电路时,这个是我们现在的电脑时代。(586型电脑也积体电路的)

 一、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二、第二代(1958~1964):电晶体数字计算机

三、第三代(1964~1971):积体电路数字计算机

四、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积体电路数字计算机

元器件:电子管 /电晶体/ 积体电路 /大规模积体电路

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什么?

经历了4代,电子管,电晶体,积体电路,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分别

电子管、电晶体、积体电路、大规模积体电路。

1、计算机补充:

(1)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

(2)第二代计算机是电晶体计算机。

(3)第三代计算机是积体电路计算机。

2、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积体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

3、第四代计算机的起始时间: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现在)。

4、首次出现地点: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矽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分别是?

电子管、电晶体、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大规模积体电路。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其中第一代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其中第一代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是:

电子管计算机,

按计算机采用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四代

电子管时代 电晶体时代 积体电路 大规模积体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采用的是

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计算机发展历程的4代各主要采用什么电子元器件

1.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储存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2.第二代是电晶体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储存器为中心,使用高阶程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3.第三代是中小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储存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装置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体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资料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影象、文字等资料。

4.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整合在一块或几块晶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总的发展方向,可以用“巨型化、微型化、网路化、智慧化、多媒体化”来概括。

计算机的主要元件发展经历了哪四代变化?

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通常以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来划分,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在向第五代过渡。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效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第一代(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

它是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取名为ENIAC。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共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每小时耗电140千瓦,计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尽管它的功能远不如今天的计算机,但ENIAC作为计算机大家族的鼻祖,开辟了人类科学技术领域的先河,使资讯处理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主要特征如下:

(1)电子管原件,体积庞大、耗电量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

(2)运算速度慢,一般为每秒钟1千次到1万次。

(3)使用机器语言,没有系统软体。

(4)采用磁鼓、小磁芯作为储存器,储存空间有限。

(5)输入/输出装置简单,采用穿孔纸带或卡片。

(6)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1958-1964年),电晶体计算机

电晶体的发明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代计算机采用的主要元件是电晶体,称为电晶体计算机。计算机软体有了较大发展,采用了监控程式,这是作业系统的雏形。第二代计算机有如下特征:

(1)采用电晶体元件作为计算机的器件,体积大大缩小,可靠性增强,寿命延长。

(2)运算速度加快,达到每秒几万次到几十万次。

(3)提高了 *** 纵系统的概念,开始出现了组合语言,产生了如FORTRAN和COBOL等高阶程式设计语言和批处理系统。

(4)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记忆体储器,磁碟、磁带作为外储存器,容量大大提高。

(5)计算机应用领域扩大,从军事研究、科学计算扩大到资料处理和实时过程控制等领域,并开始进入商业市场。

3.第三代(1965-1969年),中小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已制造出了积体电路元件。积体电路可在几平方毫米的单晶矽片上整合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电子元件。计算机开始采用中小规模的积体电路元件,这一代计算机比电晶体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功能更强,寿命更长,综合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如下主要特征:

(1)采用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元件,体积进一步缩小,寿命更长。

(2)记忆体储器使用半导体储存器,效能优越,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几百万次。

(3)外围装置考试出现多样化。

(4)高阶语言进一步发展,作业系统的出现,使计算机功能更强,提出了结构化程式的设计思想。

(5)计算机应用范围扩大到企业管理和辅助设计等领域。

4.第四代(1971年至今),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

随着20世界70年代初积体电路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大规模积体电路元件,使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时代。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运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主要特征如下:

(1)采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逻辑元件,体积与第三代相比进一步缩小,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

(2)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达集千万次到几十亿次。

(3)系统软体和应用软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软体配置丰富,程式设计部分自动化。

(4)计算机网路技术、多媒体技术、分散式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5)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资料库管理、影象处理、语言设别和专家系统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电子商务已开始进入到了家庭,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7578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