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半导体?

第三代半导体?,第1张

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第三代半导体制造和下游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环节。上游原材料包括衬底和外延片中游包括第三代版奥体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下游为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应用,包括微波射频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中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产业链如下:

第三代产业链各个环节国内均有企业涉足。从事衬底片的国内厂商主要用露笑科技、三安光电、天科合达、山东天岳、维微科技、科恒晶体、镓铝光电等等从事外延片生产的厂商主要有瀚天天成、东莞天域、晶湛半导体、聚能晶源、英诺赛科等。苏州能讯、四川益丰电子、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厂商较多,包括比亚迪半导体、闻泰科技、华润微、士兰微、斯达半导、扬杰科技、泰科天润等。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热力地区:河南省分布最集中

当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中西部等五大重点发展区域。

从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产业链企业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有分布。其中河南省第三代半导体企业数量分布最多,同时山东、江苏和甘肃等省份企业数量也相对集中。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江苏省第三代半导体代表性企业分布最多,如苏州纳维、晶湛半导体、英诺赛科等。同时广东、山东代表性企业也有较多代表性企业分布。

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业务规模

目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产品类型不同,但从整体的生产能力来看,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生产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2020年以来,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设立新公司拓展业务、通过对子公司增资的方式投资氮化镓项目。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0年2月1日三安光电最高涨幅3.62%。

三安光电作为全球LED芯片龙头,正在向化合物半导体进军。

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包括传统业务LED芯片、新型业务Mini LED芯片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

早年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ED芯片,打破了进口垄断的格局,在2008年上市后,公司实行资本扩张战略,不断建厂扩产能和收购弥补技术缺点,以极快的产能以及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抢占国际LED大厂市场份额。

公司实行资本扩张战略,从2011年到2018年,公司LED芯片业务一直维持在营收占比80%以上,营收规模从15.98亿元增长到67.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3%。

三安光电以其资本扩张战略,快速扩充产能以及弥补技术缺点、抓紧研发,让其LED业务优于同行,公司LED业务营收一直保持着是同行几倍的水平,毛利率也优于同行。

2017Q4开始上游LED芯片厂商产能持续释放,LED下游厂商受贸易摩擦以及宏观经济放缓影响,导致供需失衡。公司作为LED芯片龙头,2017年营收及毛利率也受影响。但同时也得益于行业不景气影响,公司以其规模经济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CR10从2016的77%,增长到2020的84%。

2020年LED下游厂商库存逐渐恢复,下游需求逐步恢复,叠加原材料价格的涨价,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具有议价能力,行业供需缺口的扩大;传统业务有望逐步恢复。

Mini LED目前被认为是未来显示技术的趋势和发展方向,Mini LED相较于传统的LED在背光技术上进行了改良。

Mini LED生产线可以在传统LED生产线上进行细微的改进就可以实现量产。目前公司已经实现批量供货三星,并于TCL成立联合实验室。

随着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终端巨头的持续推动,有望受益Mini LED渗透率提升,公司在Mini LED业务上持续发力,提高高附加值业务占比。

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与前两代半导体相比物理特性优势明显,且下游应用广泛,可应用于5G基站、5G终端射频以及新能源 汽车 等领域。

2013年, 科技 部863计划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列为国家战略发展产业;2019年12月,国家级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培养第三代半导体产业。

随着5G通信、新能源企业、快充、绿色照明等新型需求崛起,第三代半导体需求也将快速增加;《2020“新基建”风口下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发展与投资价值白皮书》指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为94.15亿元,预计2019-2022保持85%以上平均增长速度,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623.42亿元。

以第三代半导体其中一个应用领域为例,SiC、GaN电力电子90%依赖于进口。

公司2014年开始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业务,像以往抢占国际LED芯片大厂市场份额一样,公司通过成立子公司湖南三安建产线,收购北电新材弥补技术缺点等措施,快速抢占国际大厂在国内市场份额。

2020H1数据显示,三安集成营收3,75亿元,同比680.48%。

2014年“大基金”参股三安继承2.17亿股,持续看好国产第三代半导体持续替代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截止2020年底,共有51家主力机构持仓三安光电,其中不乏诺安成长、银河创新、易方达等。

传统业务上: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龙头LED芯片企业依靠自身成本上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技术上的领先,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新型业务上:①随着苹果和三星逐步打开Mini LED市场,其他手机厂商跟随,Mini LED市场渗透率提升,公司有望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营收增长。

②依靠以往成功的快速扩产能、收购企业弥补技术上的劣势等经营战略,加速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国产替代,公司有望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东莞证券预计公司2020-2021年EPS分别为0.29元、0.39元,对应PE分别为104.52、77.72。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天问》中问道:交错而生的阴阳宇宙,其本源与演化究竟如何?都说天有九重,又有谁去度量?(“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大约2300年后,名为“天问”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启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飞向苍茫宇宙,将于明年二月抵达火星。火星当然不是终点,但是在迈向更远星空的旅途上,比如——太阳。

一、踩上风口,关于材料的美好前景

宇宙中有许多太阳(恒星),离它们越近温度就越高,辐射就越强,远远超出一二代半导体的承受极限,所以目前探测器去不了离太阳们太近的地方。因为探测器也需要芯片,因此对于半导体基础材料的要求更高。

于是, 耐高温、耐高频、抗辐射 适应大功率 的第三代半导体闪亮登场了。

半导体一二三代主要以材料区分:

【第一代】:主要用硅和锗,是目前绝大部分器件的原料;

【第二代】:砷化镓和磷化镓成为4G通讯设备的主流;

【第三代】:以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和金刚石等为代表,尤其是碳化硅和氮化镓各擅胜场。其中 碳化硅 耐高温耐高压,主要用于千伏级别如电动车、高铁或工业用途。 氮化镓 主要用于中压(约600伏)产品。虽然与硅材料有部分重叠,但良好的移动性特别适合高频率场景,所以在 基站 5G通讯 等场景占优。

半导体性能越来越强,对材料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为了能生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世纪60年代末,一种把 金属有机化合物 气化,在高温反应室里发生化学反应得到相应材料的技术—— MOCVD ,成为了主流技术。用于这种技术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统称 MO源 。全世界MO源供应商有4家玩儿得最大,对岸3家我国1家。中国这家就是南大光电(300346)。其主要产品纯度都做到了6N(99.9999%)级,而且与许多用户有深度合作,竞争态势不错。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中国拥有世界上已探明镓储量的绝大部分,公司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 三甲 基镓 龙头。三甲基镓是制备氮化镓的必需原料,所以三代半导体这个风口,南大光电算是踩中了。

另一方面,由于三代半导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的MO源目前主要用于LED行业。LED这些年竞争不断加剧,所以公司MO源产品的 毛利率有所下滑 ,但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不过公司特气产品 毛利下滑 十分严重,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二、有钱任性,关于收购的悲伤故事

在MOCVD技术中,MO源进入反应室需要与高纯超净特种气体,也就是 高纯电子特气 混合。这种气体不但重要,纯度和洁净度直接影响加工精度,而且用量很大,是用量仅次于硅片的半导体材料。公司的磷烷、砷烷气体纯净度都做到了6N级别,是国内LED行业主要的气体供应商,在电子行业也有进展,硅烷、硼烷已经准备投放市场。特气比MO源的利润丰厚很多,去年上半年公司 特气产品毛利率高达60.76% ,简直高得不像制造业!

明星业务急转直下,源自一场有钱任性的并购。

去年8月5日,公司公告拟出资2.5亿收购山东飞源气体57.97%的股权, 溢价率高达235%

摘自《南大光电取得飞源气体57.97%股权的公告》

这个收购案的诡异之处在于飞源气体2019年7月才由山东飞源 科技 有限公司通过分立方式设立,其提交的财务文件中2017和2018年 财务报告均是模拟数据 ,两年分别亏损0.3亿和0.2亿,2019年前7个月又亏损近千万。可以说,南大是高溢价收购了别人还没做起来的业务自己做。

公告一出,深交所发了《关注函》,连发九问要求公司说明收购的合理性。公司答得头头是道,最终于去年11月底完成了收购。

任性收购的恶果从去年底开始显现。公司各项费用飙升,利润大幅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仍没有改善的迹象。公司扣除非经常损益的 净利润骤减87.74% 经营现金流萎缩260.60% ,由正转负。橙哥估计,买来的这部分业务还亏着呢。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这里面要说一下的是研发费用。根据半年报,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增长40%,如果属实的话那说明公司 大部分研发投入已经符合资本化条件 ,所以计入费用的部分不增反减,这也符合公司不断有新产品进入市场的现状。

但是飙升数倍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告诉我们,公司的销售并不顺畅,对收购资产的整合也远没有完成。

三、结语

上半年,南大光电193nm高端光刻胶项目(可用于90-14nm技术节点集成电路制造)顺利投产并开始进行客户验证。公司另一高端材料ALD前驱体也具备量产能力并实现小规模销售。近日,公司公告收购杜邦公司19项新型硅前驱体技术资产包,继续增厚技术储备。综合来看,南大光电基础不错,核心产品有积淀,新业务发展也不错。但是一次任性的收购无异于给自己买了一个大包袱,何时卸下这副重担,年报或许有答案。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354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