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谁发明的?

半导体是谁发明的?,第1张

法拉第发现的,不是发明。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

扩展资料:

半导体的应用:

最早的实用“半导体”是「电晶体(Transistor)/二极体(Diode)」。

1、在无线电收音机(Radio)及电视机(Television)中,作为“讯号放大器/整流器”用。

2、发展「太阳能(Solar Power)」,也用在「光电池(Solar Cell)」中。

3、半导体可以用来测量温度,测温范围可以达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等应用的70%的领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分辨率可达0.1℃,甚至达到0.01℃也不是不可能,线性度0.2%,测温范围-100~+300℃,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种测温元件。

4、半导体致冷器的发展, 它也叫热电致冷器或温差致冷器, 它采用了帕尔贴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参考资料来源——半导体

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

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

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

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扩展资料:

人物贡献: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电磁学方面拥有许多贡献,但较不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1833年发现的其中一种半导体材料。

硫化银,因为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当时只觉得这件事有些奇特,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温度的提升,晶格震动越厉害,使得电阻增加,但对半导体而言,温度上升使自由载子的浓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导电,这也是半导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质。

2、德国的布劳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电导率与所加电压的方向有关,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国电机发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发明了第一个固态电子元件:无线电波侦测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属与硅或硫化铅相接触所产生的整流功能,来侦测无线电波。

在整流理论方面,德国的萧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于「德国物理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整流理论的重要论文,做了许多推论,他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贡献就在于精确计算出这个能障的形状与宽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定理是将电子波函数加上了周期性的项,首开能带理论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国人佩尔斯(Rudolf Peierls, 1907~ ) 于1929年,则指出一个几乎完全填满的能带,其电特性可以用一些带正电的电荷来解释,这就是电洞概念的滥觞;

他后来提出的微扰理论,解释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陈进是绝对的败类,骗取了中国11亿的科研经费,让我国的芯片水平发展停滞了13年。他如今却在美国逍遥快活。

说起当今世界的科技产业,芯片产业在其中肯定算是“顶流”。但我国目前制造芯片的能力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对芯片进口的依赖性还比较大。

外部势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时不时就会用芯片断供的方式打压我们。没有好的芯片,没有高水平的制造技术让我们在芯片上吃了不少亏。不少朋友也很奇怪当今中国芯片行业的困局,因为我国在2000年以后曾有过一段时间对国产芯片制造进行大力扶持。但为何国产芯片还面临这种困境呢?这就要说起一个人,那就是陈进。

海外载誉而归

1968年,陈进出生在福建,他自小就是班级里的尖子生,后来更是考入了同济大学。1992年,他前往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计算机硕士,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他并没有着急回国,而是入职了大名鼎鼎的摩托罗拉公司,职位是集成电路的测试工程师。

当时的摩托罗拉在芯片制造领域可谓是全球行业的翘楚,而能进入这样一家高尖端的公司工作,对于陈进这样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博士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珍贵的机会。可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摩托罗拉做了没几年,就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了。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是心系祖国,是像行业优秀前辈一样的爱国科学家。

而他回国之后也确实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上海交大在审阅过他的简历以后,直接将他收入了麾下,还把国家重点芯片项目交给了他。一时间,这名只有33岁的年轻人风光无限。

突破技术难关

进入上海交大以后,校方让他负责组建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还将国家863项目“汉芯DSP芯片”的研发工作也一并交给了他。

看到这您可能会有点奇怪,那就是校方交给他的项目都是需要顶尖芯片研发人员来做的。但他的工作履历只有一个芯片的测试工程师,校方为什么那么放心让他当此重任?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在自己的简历上动了一些手脚。

他采用模糊研究方向的方法,将自己原本从事的芯片测试,改为芯片设计,还在简历中写上自己曾担任过摩托罗拉公司的芯片设计经理。恰逢当时国家急需有经验的芯片研发人才,再加上他这份简历算不上完全造假,有些难以分辨,因此他便得到了国家的重用。而之后海归人才的研究突破也不负众望,仅仅16个月后。

2006年2月,他所带领的项目组就研发出了“汉芯一号”芯片。之后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办的发布会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计划专项小组领导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汉芯一号”进行鉴定。之后全体专家一致认可芯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并宣称这一刻将改变中国半导体发展历史,陈进未来将被写进教科书。

之后,陈进名利双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而他也凭借汉芯一号的成功继续向国家申请到了更多重点项目和总计11亿的研发资金。并且还趁热打铁,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陆续推出了汉芯二号三号四号。

汉芯黑幕揭露

然而就在他春风得意时,意外发生了。2006年一月,一篇名为《汉芯黑幕》的爆料文章被匿名发到了清华大学的BBS论坛上。

文章中揭露了汉芯项目和陈进本人的诸多黑幕,还直接了当地指出陈进完全没有研发芯片的能力,他只是想借研发之名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虽然当年网络远不如今天发达,但这个消息还是引爆了舆论,后续官方的调查小组更是查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首先被证实的就是陈进在简历上的造假行为,他所谓的“芯片设计经理”只是他用来粉饰自己的伪装。

接着更令人震惊的是“汉芯一号”实际上完全就是他老东家摩托罗拉的产品。陈进通过在外国购入芯片之后,又找了一个磨砂师傅把上面的公司标志等信息打磨掉。接着再印上“汉芯一号”和上海交大等字样,这就变成了他的原创产品。事件真相揭露后,曾经的国民英雄一下变成无耻败类。

而陈进本人或许是早料到风向不对,于是在惩罚来临之前就携带着巨额科研经费潜逃国外,只剩下上海交大以撤去他所有职务的方式收拾了这个烂摊子。

产业深受其害

陈进骗取了巨额经费,接着拍屁股跑路了。但他这种行为对国内芯片研发产业却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民众不再相信国产芯片,国家也心有余悸地收紧了管控。国产芯片面临寒冬,许多有心的企业家也不敢再涉足“芯片研发”领域。

陈进一跑,国产芯片行业停滞了13年,这颗老鼠屎带来的影响真比陈年老酒更深远持久。但陈进的行为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真的不能凭自己的努力创建出国际一流的半导体企业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早在1987年时,我国台湾的张忠谋就在一片唱衰的情况下创办了台积电。如今台积电已经堪称我国台湾最重要的一家企业,甚至在世界半导体行业也极具影响力。而他的成功就在于打破陈规,在半导体商业化上寻找创新机会,最终他创造一种新的的商业模式,即台积电的代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他只负责生产,以及承担研发制程工艺和建设工厂的成本。

但芯片设计仍由企业提供,这样就把原本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了合作关系。直到今天,台积电的这种模式还被世界上各大企业采用。而张忠谋创办台积电时,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仍然能剑走偏锋迎来事业的辉煌。反观陈进之流,虽正值壮年,但不思进取,只想着靠歪门邪道来谋取利益,注定遭到国民唾弃。

但像陈进这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要他抱定一种没脸没皮的心态,那他也能让自己活得很滋润。如今“汉芯造假”事件已经过去了16年,但他却在国外以创业者的身份活得很体面。而且他仍然活跃在芯片行业,并且还是好几家科技公司的股东。在国内,他还在一家名为上海领微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拥有股份。

当年的事情对他仿佛过眼云烟,而他则过起了“功成身退”的悠哉日子。不管如何,历史印证的东西,时间总会给出答案。老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于陈进,我想我们只有一句话送给他,那就是“看你几时完”。

策神历史图文原创首发,尽请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450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