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

京东方的崛起:巨头包围下的伟大逆袭,第1张

中兴、华为相继被美国制裁,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 科技 落后带来的阵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足以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由于欧美日韩在半导体产业入局早,取得了较大的技术领先,掌控着产业链上游技术。因此芯片产业他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国外技术限制的重重壁垒下,华为海思算是少有的逆袭案例,他以后来着的姿态冲到了芯片产业头部行列,但是由于芯片制造技术的限制,被遏制了发展,前途堪忧。

因此,在高 科技 领域,由于其 技术壁垒高,需要技术沉淀,产业链庞大 等因素,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越来越难实现技术的追赶。

难吗?

非常难。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停下追赶的步伐。也有众多的企业前仆后继的加入到与国外巨头竞争的队伍中。

其中有一家企业是最为亮眼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他几乎完全实现在国外巨头包围下的逆袭,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垄断的状况。

长期以来,面板技术也一直被国外掌握,三星,LG,夏普,JDI等,多年保持领先。

直到京东方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手机、电脑、电视能用上自己面板,京东方屏幕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甚至带动了整个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在OLED领域,目前最强的三星,遥遥领先,绝对龙头。而LG在只在OLED电视上领先,手机OLED做得不怎么样,绿屏名声曾经“盛极一时”。日本的JDI没有OLED技术(2019年初爆料可以量产 不够没见过手机用)。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主流厂商正在做或者已经量产了OLED,中国在OLED这方面已经快人一步了。

和芯片技术一样,任何尖端技术的追赶都充满了坎坷,京东方的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波折。

京东方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774厂),曾经无比辉煌,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电子管厂。在1993年4月,由2600多名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创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在成立之前,774厂已经逐渐没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与之同期的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都在那个时候顺应了时代潮流,走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四川长虹、南京熊猫、海信电器。

究竟是什么潮流,让同一批企业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顺应当时家电国产化的趋势, 大多数厂的做法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自己只需完成组装即可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即组装国产化。

能买的不造,这是当时的理念。

但是774厂走了自主研发的路线,是国内最早研究彩电核心技术的企业,甚至在1981年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液晶面板。

但是长期的研发投入、技术上实际的差距,短期内看不到营收,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阶段,成了各大厂发展的分水岭,只有京东方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20年后再看这个选择, 对于企业自身、整个行业都是无比重要

在创立之初,京东方通过债转股和资源优化的改制,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当时的厂长王东升带领企业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随着国内彩电业的发展,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1997年和2000年分别在B股、A股上市,融资3.5亿港币和9.7亿元。

但此时距离面板行业领先的韩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三星、LG、和现代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反周期 *** 作,技术上是世界顶尖水平。

简单说一下 反周期 *** 作。

半导体行业呈现周期性的上涨和衰退。在衰退期,存储芯片价格暴跌,出现大量半导体公司亏损甚至倒闭。此时以低价出手收购,或者违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投入和生产,称为反周期 *** 作。这也极具风险,除了财力支持,还要准确预测未来行业的发展,说通俗点,有赌的成分。

1984年,半导体行业进入衰退期,大量公司亏损,缩减开支。三星却通过购买镁光的技术,从美国和日本天价挖人,大建工厂、疯狂增产、研发新品。1993年就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存储器芯片厂家。为最成功的反周期 *** 作之一。

随后LG、现代也通过相似的 *** 作,与三星携手统治存储芯片和液晶板面行业。

反周期 *** 作,资金需求大,风险高 ,总有翻车的时候。2001年现代就扛不住了,机会来了。

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的面板业务。

收购过程十分坎坷。京东方当时资金也不充足,有另一家企业‘剑度’向京东方提出合作收购现代的面板业务。但是‘剑度’背地里透底韩方,希望谋取更多股份,掌握核心技术,只交给我们加工厂。好在现代明白其中的风险,债务问题不允许自己玩这些小动作。随之合作破裂。

后来又有鸿海插一脚,与现代签订6.5亿美元的意向书,从中抬高价格。京东方也确实没这么多钱去竞争。随之鸿海反悔,退出收购。

总结下来,有钱的看不上,没钱的买不起。现代当时拥有2代、3代、3.5代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但是在韩国并无优势,所以韩企根本看不上。京东方成了现代面板业务最好的归宿。

通过这次收购,京东方获得了世界领先的面板技术,很快有了自己的液晶面板5代线。市场份额直线上升,韩方悔恨不已。之前三星在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设立了GLASS MEETING *** 纵液晶面板价格,卡住了国内公司的脖子,使其很难盈利。而这次收购直接把巨头的围城撕开一个口子。

但是市场很快又迎来了衰退期,京东方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亏损15.87亿、17.71亿,一度濒临破产,靠着地方输血,终于撑到行业复苏,2007年5月开始盈利。

2007年成都和京东方合作,花费34个亿,建立了4.5代线,对于日本来说,4.5代线太小了他们不认为有什么威胁。(代线越高尺寸越大,4.5代线是手机屏幕的尺寸,而电视机则需要更高的代线)。

2007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改变了手机行业,也使小屏幕的需求大幅上升。京东方的4.5代线刚好迎合了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9年中国第一条液晶8代线在北京开工了,听闻这个消息,日韩台马上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来大陆开厂,再也不把技术藏着掖着,抢占市场,还能遏制住中国产业的发展,一举两得。最后,2010年项目批准下来,外资企业全鸽。

为了遏制京东方发展,日韩台联手压低价格,让京东方越卖越亏,京东方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亏损20亿和7亿, 012年,拿了26.2个亿的补贴,才勉强挣了2.5个亿。

三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通过各种 *** 作,干掉了日、台企业,液晶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先是三星联合索尼扰乱市场,又放出风声要抢占等离子市场,日本企业纷纷转移目光,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等离子研究,而三星转身就开始压低液晶面板价格,直接拖垮来不及转身的日本企业。接着三星又借之前的价格联盟事件,以污点证人的身份把台湾企业就卖了。面对制裁和打压直接导致台湾半导体产业面临存亡危机。

以三星为首的韩企,是这十年最大的受益者,成为了液晶面板行业的绝对领先。日本只剩下索尼,日本政府出面将东芝、索尼、日立各自的液晶显示器部门整合为,“日本显示器公司”JDI。

台企为了活下去疯狂裁员,同时把技术卖给中国大陆,人才和技术纷纷转向内地。造就了一批面板企业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2013年京东方提交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LG、三星、夏普。为了对抗京东方,韩国企业决定推出新技术AMOLED来迅速淘汰掉京东方的产品,但AMOLED所需要的两个关键材料的所有专利全都掌握在京东方手上,这就导致三星和LG研究的很困难,由于把大量的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到AMOLED的研发上,原本的液晶面板生产和继续研发受到致命影响,自家的显示器产品的屏幕由于产能问题供应不上,反而要向京东方购买液晶面板。2013年韩国大部分手机的屏幕供应商不是三星和LG而是京东方。

京东方首次在技术上实现了追平,成熟的技术导致液晶面板的价格一路走低,获得了市场的话语权,不论日韩企业怎么降低价格,京东方稳赚不赔,直接导致奄奄一息的夏普腰板被打断。

京东方在北京和成都建厂的成功案例,让他也成了各地政府眼中的“香饽饽”,纷纷邀请京东方入驻。

截至到2019年2月底,京东方已有的、在建的、规划中的生产线已经多达14条。京东方也对得起人家烧的钱,他的每条生产线都会给所在城市引来一系列的配套厂家落户,带动城市整个产业的发展,税收、就业、城市竞争力都有上升。

总投资4452亿,换来的是中国面板行业的崛起,不再被国外卡脖子。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IHS数据,2018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出货数量约占全球25%,总出货量全球第一。2019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2018年,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量9585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全球创新活动的领先指标——汤森路透《2016全球创新报告》显示,京东方已跻身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

虽然名义上是全球最大的面板厂家,但是面板收入和三星面板收入差距巨大,产品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另外,面板行业周期性强,没有永远的老大,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

在转型期,京东方没有被眼前利益诱惑,而是着眼未来,走自主研发这条吃力的线路,以技术为根本,长期投入。从时机上看,能够抓住行业的机会,弥补技术的不足。

京东方的崛起,代表了我们在面板行业从落后走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半导体行业,是一次伟大逆袭。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奋起追赶,以摆脱国外的限制。 面板行业完成了这次突破,但还有众多领域需要追赶,芯片、精密设备、生物制药等,也需要更多像京东方一样的企业站出来

1993年——

1993年4月,在北京电子管厂的基础上,员工自筹650万种子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创立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出任董事长兼总裁,带领濒临倒闭的老电子管厂走上“产业报国,强企富民”之路。

1994年——

1994年1月,与日本旭硝子、丸红、共荣合资成立北京旭硝子电子玻璃有限公司,通过合资企业,以少量投资迅速实现生产能力,获得新产品,培养出专业人才,拓展了国际化视野。随后陆续与日本日伸工业合资成立北京日伸电子精密部件有限公司,与日本端子合资成立北京日端电子有限公司,发展与CRT配套的精密零件与材料业务。

1995年——

1995年9月,成立TFT-LCD项目预研小组,跟踪研究TFT、PDP、FED等显示技术,在科学论证及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抉择,并开始战略布局。

1997年——

1997年5月,京东方与台湾冠捷科技合资成立北京东方冠捷电子有限公司,持股52%,进入显示器领域。

1997年6月,京东方在中国深圳交易所成功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股票名称与交易代码为京东方A(000725)成为北京市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1998年——

1998年12月,组建浙江京东方,生产真空荧光显示屏(VFD),进入小尺寸平板显示领域。京东方实施“从合资经营为主转向自主经营,从精密电子零件和材料转向新型显示器件与产品”的两个战略性转变,着力打造主营业务,企业实力迅速提升,形成了显示器、VFD、STN-LCD等产业。

1999年——

1999年5月,成立京东方专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显示系统与解决方案。

1999年5月,京东方与冠捷合作的显示器生产线项目投产,建立起中国北方第一个显示器生产基地,为发展新显示器件完成了下游的产业布局。

1999年,成立京东方真空电器公司,使京东方发挥在真空领域的优势,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2001年——

2001年1月,京东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增发A股,股票名称与交易代码为京东方A(000725)。

2001年8月,根据全球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命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的STN-LCD和有机发光显示(OLED)业务,组建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生产移动产品用液晶屏(STN-LCD),开始研发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

2002年——

2002年3月,成立苏州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TFT-LCD产业的重要元器件显示光源产品。京东方布局TFT-LCD产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2年5月,成立京东方现代(北京)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移动产品用液晶显示模组。

2003年——

2003年1月,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TFT-LCD业务、相关专利及团队,进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领域,标志着京东方的TFT-LCD事业的战略布局正式全面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将此事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之一。

2003年6月,成立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液晶显示屏及模组。

2003年8月,收购冠捷科技26.36%的股份,由此,京东方成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东而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平台。

2003年9月,京东方第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京东方TFT-LCD北京产业基地的建立对中国乃至世界显示产品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005年——

2005年3月,成立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显示光源产品。

2005年5月,京东方第5代TFT-LCD 生产线正式量产,不仅填补了国内TFT-LCD显示产业的空白,结束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时代”,也为京东方在TFT-LCD领域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打下了基础。

2006年——

2006年4月,成立京东方(河北)移动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移动产品用液晶显示模组。

2007年——

2007年10月,成立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移动产品用液晶显示屏、模组。2007年 11月,成立厦门京东方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显示光源产品。

2008年——

2008年3月,京东方第4.5代TFT-LCD生产线在成都高新西区开工建设。

2008年10月,成立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IT与电视用液晶显示屏、模组。

2009年——

2009年4月,中国大陆首条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

2009年4月,中国唯一 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这是中国显示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基地,对提升全行业研发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8月,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

2009年10月,京东方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该产线提升了京东方在移动和应用显示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

2010年7月,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2010年8月,并购美齐科技电脑显示器及电视机业务以及相关资产,公司开始向整机代工业务延伸。

2010年10月,京东方第 6 代 TFT-LCD 生产线量产,打破了中国液晶电视屏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2011年——

2011年8月,京东方鄂尔多斯第5.5代AMOLED生产线开工建设,这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第5.5代AMOLED生产线,填补了我国AMOLED产业空白。

2011年9月,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这是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彻底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屏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2年——

2012年5月,京东方合肥第8.5代氧化物TFT-LCD生产线开工建设该产线是京东方在氧化物技术方向的前瞻布局,对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京东方在未来显示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2013年——

2013年7月,京东方重庆第8.5代TFT-LCD生产线在两江新区开工建设。

2014年——

2014年2月,京东方合肥第8.5代氧化物TFT-LCD生产线量产。

2014年7月,京东方鄂尔多斯第5.5代AMOLED生产线量产,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自主技术的全球最先进新型半导体显示生产线进入生产运营阶段。

2015年——

2015年4月,京东方重庆第8.5代TFT-LCD生产线量产。

2015年5月,京东方成都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在成都高新西区开工建设。

2015年10月,京东方福州第8.5代TFT-LCD生产线在福建省福清开工建设。

2015年12月,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在安徽省合肥开工建设。

力挽狂澜

1992年,北京电子管厂已经连续亏损7年,濒临破产。同年9月,时年35岁的王东升推却了其他公司给予的高薪厚职,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了年亏损数千万元、频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担任该厂厂长。1993年4月,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

在王东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引导下,京东方迅速扭亏为盈,并于1997年6月,在深圳实现B股上市,2001年1月,又增发A股,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A、B股上市的企业。从濒临倒闭到涅槃重生,仅用了5年时间。

海外并购

1998年至2002年,在中国彩色显像管行业尚在如火如荼之际,王东升预见到液晶显示技术(TFT-LCD)必然取代显像管技术(CRT),明确做出“进军液晶显示领域”战略抉择。2003年,京东方以3.8亿美元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获得了其全套知识产权和完整的研发团队,迅速切入TFT产业链核心环节。

王东升称,“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一般有三种方式:自主研发,合资合营,或者收购进入。用自主研发方式在中国发展TFT-LCD不太现实,因为TFT-LCD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的门槛行业,我国企业欠缺在此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经验。而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投资风险却在中国企业自己身上。”权衡利弊,王东升决定“收购进入”,通过国际收购进入液晶面板产业。并购完成后,京东方一举成为世界排名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厂商。

成长煎熬

液晶面板产业的进入者无一能逃避被誉为“魔鬼曲线”的产业规律。2005年至2006年,在产业下行周期,京东方连续亏损。王东升也一度深受质疑,压力倍增。但王东升凭借“产业强国”的信念和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迎难而上,化市场低谷为企业成长机会。王东升回忆那段日子:“京东方闯入了当今世界的高精尖产业,成为追赶者,如果没有信念和毅力,我们不会成为闯入者,没有必要自讨苦吃。既然闯入了只有向前走,因为没有退路。我们面对的是万仭峭壁,每一步都是新高度,一失足则粉身碎骨。”

在行业低谷期,王东升带领京东方坚持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了在国内TFT-LCD行业的领先地位。2006年,京东方在总投资上升约7.3%的情况下,实现产能扩张30%以上。2007年二季度,行业回暖,蓄势待发的京东方抓住机遇,每月赢利达1个亿以上。

超越梦想

2008年6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液晶面板行业再次进入低谷期,京东方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与产业衰退的双重挑战。经历了上一轮行业低谷,王东升深知,在液晶显示产业,只有把规模做大,才能真正成为领导者,这是液晶显示产业的游戏规则和生存定律。王东升此时以“冰局破冰,变局求变”的战略思维,采取“反周期投资”的进取性策略,继续进行规模扩张。

在王东升的带领下,京东方现已拥有北京第5代和第8.5代TFT-LCD生产线、成都第4.5代TFT-LCD生产线、合肥第6代TFT-LCD生产线和第8.5代TFT-LCD生产线、鄂尔多斯第5.5代AMOLOED生产线以及重庆第8.5代TFT-LCD生产线等7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还有一条建设中的成都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成为中国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和制造全系列半导体显示产品的企业,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已与国际产业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产业强国

近年来,王东升带领京东方通过不断的技术与产线升级一次次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奠定新的阶梯:2005年,京东方自主建设的北京5代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自主液晶屏时代”;2010年,京东方合肥6代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液晶电视屏时代”,扭转了中国液晶电视屏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2011年,京东方北京8.5代线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大尺寸液晶电视屏时代”。

在成绩面前,王东升心存危机意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美好机遇和残酷挑战的未来。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只有坚持永不言败、永不言累、永不言难,永不满足的追求,才能成就伟大的企业。”

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王东升和京东方人始终怀有“产业强国,企业报国”的远大理想,王东升指出:京东方的使命就是要率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壁垒,通过迅速产业化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的“缺屏之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477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