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历史

收音机历史,第1张

一、收音机的发展史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 德国科学家赫兹 (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

1895年 苏联物理学家波帕夫 (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义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 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 波帕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 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 (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到现在 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其实,关於收音机的发明者是有所争论的;有人说是波帕夫,有人说是马可尼。波帕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 : 1859 1906)苏俄的物理学家,1859年出生於苏俄,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从1885年开始投入心力,踏随着前人马克斯威尔及赫尔兹的脚步,研究无线电通讯。并在1895年5月7日的一场演讲中,公开他改良洛治(Lodge)的接收器后成功发射及接收了无线电讯号的研究结果。1901年起,担任圣彼德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发明收音机的人,但是或许因为他是一位学者,太过专心於学术的研究,并没有让收音机的发明广为世人所知;也或许是因为波帕夫的发明被苏联海军认为是军事上的一大利器而列入机密,不对外公布。相反地,马可尼却非常地有商业头脑,据说,他成立世上第一所收音机工厂并获得专利权,但是有人批评他制造的收音机,只是结合了其他人的发明——赫尔兹(Hertz)的线圈天线、洛治(Lodge)的调谐器及接收器、尼哥拉.特尔沙(Nikola Telsa)的火花器。但是,他在无线电设备的实际应用方面,却很有贡献!

二、收音机的发明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关于收音机的发明者是有所争论的。

有人说是波帕夫,有人说是马可尼。波帕夫,俄罗斯物理学家,1859年出生于俄罗斯,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从1885年开始投入心力,跟随着前人马克斯威尔及赫尔兹的脚步,研究无线电通讯,并在1895年5月7日的一场演讲中,公开他改良洛 治的接收器后成功发射及接收了无线电讯号的研究结果。

1901年起,担任圣彼得堡大学的物 理学教授;有人认为他才是真正发明收音机的人,但是或许因为他是一位学者,太过专心于学术 的研究,并没有让收音机的发明广为世人所知;也或许是因为波帕夫的发明被俄罗斯海军认为 是军事上的一大利器而列入机密,不对外公布。 相反地,马可尼却非常有商业头脑,据说,他成立世界上第一所收音机工厂并获得专利权,但是有人批评他制造的收音机,只是结合了其他人 的发明——赫尔兹的线圈天线、洛治的调谐器及接收器、尼古拉•特斯拉的火花器。

不可否认, 他在无线电设备的实际应用方面贡献突出。 今天,我们习惯把那些不使用电源,电路里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统称为“矿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是指用天线、地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 的无源收音机,他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主要用于中波公众无线电广播的接收。1910 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用矿石做检波器,故由此而得名。

由于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至今仍有不少爱好者喜欢自己DIY和研究。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当然客观上也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 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

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人了电子时代。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

电子管是电子时代的鼻祖,电子管发明以 后,使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完善。 193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是采用两组直流电源供电,一组作灯丝电源,一组作阳极电源,而且耗电较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换电池,因此收音机的使用成本较高。

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才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 但是由于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 源的缺点,现在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固体器件晶体管所取代。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从此,集成电路逐渐取代了晶体 管,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可能,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也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电子技术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切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晶片上,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包括连 接线做在一起,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电路功能的器件来使用的电子元件,叫作“集成电路”。集成 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 于大规模生产。

本质上,集成电路是最先进的晶体管,集成电路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 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

三、收音机的发展历史

矿石收音机今天,我们习惯把那些不使用电源,电路里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统称为“矿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是指用天线、地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他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主要用于中波公众无线电广播的接收。1910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用矿石来做检波器,故由此而得名。

由于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至今仍有不少爱好者喜欢自己DIY和研究。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当时客观上也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管收音机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电子管是电子时代的鼻祖,电子管发明以后,使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和完善。

193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收音机都是采用两组直流电源供电,一组作灯丝电源,一组作阳极电源,而且耗电较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需要更换电池,因此收音机的使用成本较高。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才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

但是由于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的缺点,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固体器件晶体管所取代。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金银铜铁等金属,它们导电性能好,叫做导体。

木材、玻璃、陶瓷、云母等不易导电,叫做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就叫半导体。

晶体管就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这类材料最常见的便是锗和硅两种)。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晶体管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这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从此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

晶体管收音是一种小型的基于晶体管的无线电接收机。1954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投入市场,仅包含4只锗晶体管。

在晶体管出现以后,收音机才开始真正普及。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也开始研制晶体管收音机,并在70年代形成生产 *** 。

德国根德,日本索尼,荷兰菲利普以及国产的红灯、牡丹、熊猫等著名品牌的老收音机,就是这段历史的佐证。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晶体管收音机以其耗电少,不需交流电源,小巧玲珑,使用方便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并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最普及和廉价的电子产品。晶体管是现代历史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晶体管发明以后,电子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尤其是PN结型晶体管的出现,开辟了电子器件的新纪元,引起了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集成电路收音机1958年9月12日,美国人杰克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

从此,集成电路逐渐取代了晶体管,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也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电子技术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习以为常一切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晶片上,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包括连接线做在一起,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电路功能的器件来使用的电子元件,叫做“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本质上,集成电路是最先进的晶体管,集成电路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我国在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

DSP收音机DSP技术收音机就是无线电模拟信号由天线感应接收后,在同一块芯片里放大,然后转化为数字信号,再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然后还原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的新型收音机。DSP技术的本质是用“软件无线电”代替“硬件无线电”,它大大降低了收音机制造业的门槛。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

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

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

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

四、介绍一下收音机的历史

无线电波是什么?它是怎样传输的? 和交流电发明其早期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样,无线电在一百多年前被发现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曾一度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一九○一年缘于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划时代的实验为止。

为了这个实验,他在“讯号山”(Signal Hill---位于加拿大东南角)扎营守候,最后终于接收到了从英格兰发出的跨过大西洋的无线电讯号。这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了无线电再也不是仅限于实验室的新奇东西,而是一种实用的通讯媒介。

直放式和超外差收音机单元电路介绍---天线及输入回路 公众广播自问世以来,各国贯彻的是发射端大功率高投入接收端低成本的思想,收音机电路被简化之又简化,由于使用环境和对象不同,其指标参数与专用的通信设备无可比性,但它仍是一台完整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究其工作原理和方式二者也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后者抗干扰能力有专门要求、灵敏度高点等而已。我们在这介绍的是收音机的一些独立单元电路,包括输入电路、检波电路、温度补偿及二次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频率微调电路及收音机问世初期为节省半导体使用数量而专门设计的来复式电路、滑动甲类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等,这些电路也是任何一个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

几种再生及来复式单元电路分析比较 二极管收音机的灵敏度很低、只能收到附近强力电台的播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就是在检波器之前加入高频放大级,将天线收到的微弱信号首先进行放大。

这类半导体收音机适于大、中城市及离电台较近的农村使用。若在离电台较远的地区使用时,还常加接室外天线,才能获得较满意的收听效果。

超外差式收音机工作原理 超外差式收音机和简易型收音机相比,虽然线路比较复杂,晶体管和元件用的较多,因而成本较贵,但无论在灵敏度、选择性、音量和音质等方面,都远优于简易型收音机。它与简易型收音机不同的地方是增加了两个部分:变频级和中频放大级。

直放式和超外差收音机单元电路介绍---其它单元电路 这里主要介绍变频级、中频放大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温度补偿电路及晶体管昂贵时期一个较具代表性的后级音频放大设计电路---滑动甲类功率放大器其工作原理及具体电路分析。 磁性天线的绕制方法及收音机常用元器件 如果你打算深入了解和亲自动手自制晶体管收音机,对其中常用到的元器件能有个粗略的了解是必要的。

除了阻容元件、晶体管外,一般说来,常用到的元器件是指:磁棒天线、中频变压器及振荡线圈、喇叭和耳机。 分立元件超外差式收音机组装统调方法 收音机易作,但要作好作得指标出众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超外差收音机有一整套经过理论和实践验证确实可行的调试方法,这个方法你同样可以将它延伸到其它类似的无线电设备其设计组装调试工作中去。 本世纪初,人们在发明了传送电码信息的无线电报之后,又发明了传送话音的无线电话。

继而人们想到:无线电既然能够传送话音,那么它也就能够传送音乐;而且无线电信号是可以被多人同时接收的,那么作无线电台向公众进行广播也是可能的。 1906年,美国的费森登教授在一次无线电通信实验时,在世界上首次用调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讲话,附近的许多无线电通信电台接收到了费森登教授的信号。

但是,普通公众是不可能都拥有无线电。要真正实现无线电广播,就要有一种普通公众都能拥有的、专门用于收听声音信号的无线电接收机,即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是在无线电广播事业初期出现的一种简单接收机,它是由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发明的。1910年,随着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兴起,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开始研究无线电接收机,他们利用某些矿石晶体进行试验,发现方铅矿石具有检波作用,如果将其与几种简单的元件相连接,就可以以接收到无线电台放送的广播节目。

矿石收音机靠天线接收电波,机内装有简单的调谐电路,可将接收到的电波按所需的波长选择出来输送给矿石检波器从电波中分检出记载音频信号的电流,然后通过耳机将电流转换成声音。矿石收音机无需电池,结构简单,几乎所有的无线电爱好者可自己装配制做。

但它只能供一人收听,而且接收性能也比较差。 本世纪初,无线电传播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种无线电元件,如具有检波作用的二极管和具有放大稳压作用的三极管等相继发明,使无线电远距离发射、接收方面存在的一些难题一一获得了解决,这就为家用收音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1912年,费森登在改进原有接收机的研究中发明了外差式电路,这种电路是依靠接收的信号和在接收点产生的本机振荡的联合作用进行工作的,这两个变流信号的组合形成了音频的拍音,即两个波的差频。它的发明,为以后出现的超外差和边带接收法奠定了基础。

1913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电路能有效地防止两个频率相近信号在接收机中的互相干扰,能够保证把不同频率的信号区别开来,使接收机能分别接收各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同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并申请了专利,从而结束了以往收音机必须安装许多旋钮,调。

不是。在1946年底,世界上一项新的发明诞生了:这就是晶体管。从一开始人们就意识到这个小小的精灵会永远地改变收音机。这确实发生了,但并不是在一夜之间。第一个商品化的收音机于1954年面市 ( Regency TR1, 现被收藏者严重破坏)。 菲力普在采用新技术时总是慢半拍,事实上,菲力普对开发老产品做的不错。但是在1957年,他们终于等不住了,推出了第一个便携式收音机,这就是L3X71T。

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就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财产。许多中学生、大学生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收音机,只能自己组装。他们就像今天的学生们组装电脑一样,买回一堆二级管、三极管、电容、电阻一类的东西,然后对着电路图装配。就连收音机的外壳也是用三合板自己做成的。

电子工业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党和国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陆续建立了一批生产电子产品的骨干工厂和科学研究单位。 1958年,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天和电化厂等9个工厂及上海无线电子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无线电工厂先后生产出“春蕾”、“飞乐”、“红灯”等半导体收音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相“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

半导体收音机是谁发明的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 德国科学家赫兹 (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

1895年 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 (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 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 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 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 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 (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之后到现在 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为什么叫半导体收音机

因为半导体晶体管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就是半导体收音机。

收音机在刚出现的时候是用的真空管,后来半导体晶体管出现了,而半导体所制作的第一个商品就是收音机,所以半导体也就成了半导体收音机的代称了。

同时也是为了区分真空管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

半导体收音机的原理

收音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人类自从发现能利用电波传递信息以来,就不断研究出不同的方法来增加通信的可靠性、通信的距离、设备的微形化、省电化、轻巧化等。接收信息所用的接收机,俗称为收音机。目前的无线电接收机不单只能收音,且还有可以接收影像的电视机、数字信息的电报机等。 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收音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自1920年开发了无线电广播的半个多世纪中,收音机经历了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的三代变化,功能日趋增多,质量日益提 高。20世纪80年代始,收音机又朝着电路集成化、显示数字化、声音立体化、功能电脑化、结构小型化等方向发展。

广播电台播出节目是首先把声音通过话筒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经放大后被高频信号(载波)调制,这时高频载波信号的某一参量随着音频信号作相应的变化,使我们要传送的音频信号包含在高频载波信号之内,高频信号再经放大,然后高频电流流过天线时,形成无线电波向外发射,无线电波传播速度为3×108m/s,这种无线电波被收音机天线接收,然后经过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送入喇叭音圈中,引起纸盆相应的振动,就可以还原声音,即是声电转换传送——电声转换的过程。

半导体收音机发展大事件盘点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编辑本段]收音机历史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通过自建的无线电台首次在上海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全市有500多台收音机接收该电台广播节目,这是上海地区出现的最早一批收音机。之后,随着广播电台不断的建立,收音机在上海地区逐渐兴起,均为舶来品,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市民多喜用矿石收音机。

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定,允许市民装用收音机。市民中装置收音机者渐起,其方法以再生式线路联接为多。同年8月,上海俭德储蓄会颜景焴采用超外差式线路联接法装置收音机成功。翌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松江图书馆内,试验组装的矿石收音机与电子管收音机获得成功,不仅收到上海电台的无线电电波,同时也收到日本电台所播的音乐节目。

1933年10月,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1935年10月,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该机除电子管和碳质电阻外,所用的高周与中周变压器及电源变压器和线圈均自行设计制造。此后,一批无线电制造厂相继生产收音机。其中以中雍无线电机厂规模较大,仅次于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生产出标准三回路一灯收音机与直流三灯收音机等产品。此外,尚有华昌无线电机厂、亚尔电工社等,都先后生产过一灯到五灯收音机。虽然生产手段较落后,产品数量不多,但这些产品在国内无线电制造业中占有一定地位。

1936年,随着广播电台事业的发展,收音机在全市逐步普及,总数约在10万台以上,但几乎都是国外制品,使得国内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发展缓慢。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无线电制造业进一步受到打击。1942年,侵沪日军禁止市民使用七灯以上的收音机,并强迫市民拆除收音机的短波线圈,各无线电制造厂在日伪统治下,生产陷于停滞状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民族无线电制造业重新得到恢复,同时又发展了一批新的无线电厂商。1947年年底,上海电器工商业共有590家,其中无线电工商业为235家。同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建立研究所,制成资源牌台式和落地式八灯高档收音机。但由于官僚资本企业从国外进口大批成套无线电零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给民族无线电制造业带来新的打击。至上海解放前夕,上海电讯工业约有30%以上工厂处于停工与半停工状态,从事收音机及其零件制造的仅剩7家工厂和工场,从业人员共113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694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