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第一女高管—桑德伯格:犹太人的智慧与突破

硅谷第一女高管—桑德伯格:犹太人的智慧与突破,第1张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的智慧无处不在。独特的教育观念孕育出源源不绝的人才,并且举世绝伦。“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就是一位犹太人。她既拥有犹太人的智慧,又能打破犹太人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福布斯榜单无人能及的企业女高管,掌控了自己的魅力人生。

读万卷书系列之《做自己的女王:桑德伯格的魅力人生》

1969年8月26日,桑德伯格出生在华盛顿一个普通的家庭之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教师。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就是种族血统跟随母亲。桑德伯格的母亲是犹太人,所以她也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家庭很注重孩子的教育,鼓励孩子读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桑德伯格在这种氛围中,茁壮成长。 1987年,她在一所嘲笑学习型“书呆子”的普通公立中学,以平均分4.646的优异成绩获得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思想源于犹太民族的智慧。

大学时期,桑德伯格遇到了对她影响很大的伯乐和导师劳伦斯·萨默斯。萨默斯同样是一名犹太人,28岁就成为哈佛 历史 上最年轻的教授。在导师的指引下,本就是学霸的她,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获得经济学的优秀毕业生奖,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1年,桑德伯格毕业之际,导师萨默斯前往华盛顿世界银行担任发展经济学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萨默斯看中桑德伯格的能力和才华,选中她担任自己的助手。在导师的助力下,可以说桑德伯格毕业后的起点很高。

就在同一年,桑德伯格没有摆脱犹太人对家庭的观念,在父母的唠叨和影响之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次的婚姻坚持不到一年就以失败告终。桑德伯格摆脱 情感 的困扰,再次走上求学的道路。1992年,桑德伯格在哈佛商学院刚允许女性入学后不久,就加入其中继续深造。

1995年,26岁的桑德伯格获得哈佛商学院MBA学位。期间,她一边在哈佛商学院读书,一边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身份在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顾问。拿到学位之后,桑德伯格正式进入麦肯锡公司。本以为会有更好的发展,但得到的却是冷漠。因为麦肯锡人才济济,且当时职场对女性确实不公平、有偏见。不久后,桑德伯格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研究性的职业,更擅长经营性和决策性的工作。

1996年,她收到了导师萨默斯的再一次邀请。此时的萨默斯已经成为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副部长。师生关系,异性关系,上下级关系。25岁离婚,一路追随导师,成为他首席“幕僚”。一时间,闲言碎语、人身攻击扑面而来,一直伴随克林顿政府的结束。桑德伯格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打击,练就了她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性格。

犹太人受到过民族迫害,所以犹太民族有着低调、隐忍的传统,不想表现得过于聪明。桑德伯格一直受到这种传统的束缚,从不声张自己获得了多少奖学金,拿到了多少荣誉。一方面竭力追求学业、事业的成就,一方面又竭力地隐藏自己的才能。通过几年的工作和磨练后,她知道了要想打破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唯有证明自己的才华。她将打破民族传统烙印的影响,开启耀眼魅力的人生。

赛勒斯说:“职业生涯是方格架,不是竖梯”。桑德伯格非常认同。职业生涯并不是从下到上竖立的 “梯子”,而是无数梯子组成的“方格架”。世界在改变,人类在改变。要想成功就需要跟随改变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拍。不能永远固定在一条路上寻求突破。政府财政部的工作,让她看到了互联网的大趋势,她决定进入硅谷,进入互联网。

这种跨界实属不易。2001年,已花费一年时间,苦苦求职的桑德伯格,终于得到了谷歌的青睐,成为谷歌第一位“业务部总经理”。从接收指令后执行的工作到开创性的工作,从政府古板的工作氛围到互联网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桑德伯格不能再掩饰自己的才能,她需要逐渐转变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

经过7年的打破和历练,桑德伯格成为谷歌的网络销售副总裁。在此期间,她创建了“谷歌女性频道”,为孕妇争取车位。在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成为了为女性权利而呐喊的公众人物。

2007年,在生育了第二个孩子后的桑德伯格,准备寻找一个新的职位。就在这时,同是犹太人的扎克伯格,正在寻找一位首席运营官,解决Facebook的运营难题。两人一见如故,通过长达一个半月的“晚餐面试”,最终两人达成共识。

2008年3月至今,桑德伯格成为了扎克伯格背后的女人,为Facebook找到了运营的方向,撑起了Facebook的半边天。定制化的广告业务AdWords、AdSense等,帮助Facebook从只出不进的初创公司,短时间内就盈利数亿元。

发展至今年,Facebook年收入已高达700多亿美元。用户从初创时期的7000人,到如今的30多亿,桑德伯格可谓功不可没。 桑德伯格终于打破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战胜了职场对于女性的歧视,成为自信而坚强的女人。

桑德伯格的母亲,由于家庭的需要,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职照顾家庭,养育三个子女。桑德伯在职场上同样经历过质疑、歧视和侮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思想意识的改变,女权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桑德伯格第二次婚姻非常美满,得到了老公的支持和理解。她打破了女性需要无条件服从家庭的束缚,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不比男性差。她曾说过“如果女性不工作,GDP会下滑”。她鼓励全世界的女性要自信,要敢于追求,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011年8月,福布斯最具影响力女性排行榜,桑德伯格名列第5。2015年,她来到中国北京,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演讲,沟通交流“向前一步”的理念。她用中国的俗语表达了女性的 社会 地位——“妇女能顶半边天”

其实,无论是远古时期的母系 社会 ,还是如今的 社会 形态,男性女性都是不可缺少的。所谓的男权与女权只是意识形态的变化。有调研表明,男性与女性的上进心和意志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反比。女性由于 社会 意识形态的影响,职场上进心和意志力会越来越弱。而男性,则会越来越强。

如果更多的女性能够摆脱这种意识形态和不公平待遇、规则的影响,就可以改变女性的地位。所以,桑德伯格呼吁女性“向前一步”,勇敢地追求自己,练就强大的内心,做自己的女王。

有人说,她是幸运的。当她要读MBA时,哈佛商学院刚开放女性入学;当她需要工作时,导师直接给了她众人企及的岗位。当她需要照顾家庭时,遇到了爱她理解她的戴夫。

表面上如此,但“幸运”需要努力去争取。桑德伯格有女性感性的一面,也有男性理性的一面。她没有超高的技术,也没有超越常人的天赋,靠着不懈的努力和“向前一步”的信念,得到了人生导师的重用,得到了爱,得到企业高管的职务,得到老板、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她用信念和热 情感 染着周围的人,用沟通技巧、谈判能力、管理技能协调公司的运营。这些才是她幸运的基础。“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可她却用实力证明自己”。这就是她掌控自己魅力人生的秘诀。

#干货分享读书会##女性职场#

随着职业女性们的不断努力,如今的 科技 行业并不只是男性主宰的领域,女性同样顶起了半边天。在全球 科技 行业的中心美国,也有诸多打破玻璃天花板、成功登上职业巅峰的成功女性。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Facebook CO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48岁,2008年由扎克伯格亲自邀请,从谷歌加入Facebook,目前担任Facebook COO及董事。过去十年,桑德伯格一直辅助年轻稚嫩的扎克伯格逐渐在商界成熟,甚至拒绝了Uber CEO的邀请,其在Facebook实际地位相当于“影子CEO”。目前个人财富16亿美元。

2、IBM 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

60岁,百年老店IBM 历史 上首位女CEO。1981年加入IBM,2012年起出任IBM董事长、总裁兼CEO三大职位。2017年年薪超过3000万美元,罗睿兰正统领着这家美国 科技 界的活化石公司经历着又一次艰难的转型,计划将蓝色巨人带向未来的云和感知计算领域。

3、甲骨文联席CEO萨弗拉·卡茨( Safra Catz

56岁,以色列移民,1999年加入甲骨文,2014年与马克·赫德(Mark Hud)共同担任甲骨文联席CEO。卡茨是甲骨文一系列疯狂收购战的主要功臣,主导了对仁科(ReopleSoft)高达1030亿美元的恶意收购。她也是美国薪酬最高的女高管之一,2014年薪酬总额5320万美元,2017年薪酬4090万美元。卡茨有望出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新任国家安全顾问。

4、谷歌CFO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

60岁,2015年加入谷歌,目前出任谷歌及母公司Alphabet的CFO。波拉特此前曾是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的CFO兼执行副总裁,曾获誉“美国最佳金融机构CFO”。为了从摩根士丹利请来波拉特,谷歌开出了7000万美元的天价薪酬(包括签字费和股票等)。她是美国薪酬最高的CFO之一。

5、微软CFO艾米·胡德(Amy Hood)

42岁,2002年加入微软,2013年出任微软CFO职位,帮助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带领微软成功实现转型,打理着这家年营收850亿美元 科技 巨头的财务和收购事宜,推进了260亿美元收购Linkedin的交易。胡德2016年薪超过1000万美元。

6、YouTube CEO苏珊·沃茨基(Susan Wojcicki)

49岁,1998年她把自家车库租给了两个斯坦福学生创业。几个月后她决定离开英特尔,成为谷歌的第18名员工。沃茨基先后负责谷歌的营销、广告、销售、产品等一系列核心部门,2006年主导谷歌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目前担任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 的CEO职位。沃茨基个人财富超过了4亿美元。她的妹妹曾经是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的前妻。

7、“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

59岁,全球互联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师和投资家,曾经担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米克尔作为大摩分析师亲身见证和积极推动了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也被誉为“互联网女王”。她每年发布的《互联网年度报告》是行业最受瞩目的分析报告。2010年,米克尔出任硅谷老牌风投KPCB董事合伙人。

8、Recode主编卡拉·施威什(Kara Swisher)

9、苹果高级副总裁安杰拉·阿伦茨(Angela Ahrendts)

57岁,2014年加入苹果,出任苹果负责零售与线上店、战略、地产开发的高级副总裁。加入苹果之前,阿伦茨曾在英国奢侈品Burberry出任八年CEO职位,是英国最为成功的商界女性。2014年,阿伦茨在苹果拿到了超过7000万美元的薪酬,甚至远超苹果CEO库克,可见苹果对她寄予的厚望。

10、AMD总裁兼CEO苏姿丰(Lisa Su)

48岁,中国台湾移民,榜单中唯一的华裔女性。2014年出任AMD总裁兼CEO职位,成为半导体行业首位女CEO。作为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苏姿丰是以技术专家的身份立足于男性占据主导的半导体。她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亦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成员,担任过飞思卡尔半导体的CTO和IBM半导体研发中心主管。苏姿丰在AMD业绩和股价低潮时期接手这家老牌半导体公司,通过一系列产品多元化举措,成功在 游戏 主机和嵌入式设备领域开拓营收,带领AMD走过了最低谷。

在女性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独立的现代 社会 中,女性逐渐扮演了更多更重要的角色,也为男人的世界称起了半边天,希望咱们中国的女性,也能不断充实自己,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这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早年满怀敬意,对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评价。

八个天才的叛逆

“叛逆!你们这群叛逆!”

1957年的一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姆.肖克利在接到包括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等八位年轻学者的辞职信时,勃然大怒,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年轻人们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曾经的“伯乐”,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肖克利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怒气稍平,口气改了一下,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对包括诺依斯、摩尔在内的这八位年轻学者有知遇之恩。诺依斯曾回忆接到肖克利的邀请电话时说:“那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找你的电话,肖克利是半导体电子业界最重要的人物,能帮他工作就像是能加入职业棒球大联盟一样,表示你的能力受到肯定。”

当然这些年轻学者本身也个个才华横溢,他们一起的努力成就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辉煌。肖克利曾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级生产线”。

也许正所谓“同患难易,共富贵难。”1956年12月,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局面发生了变化。肖克利曾说他接受诺贝尔奖时感觉自己是丘吉尔,实验室里的年轻学者以为这是肖克利的玩笑话,但实际上这是肖克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专利署名上,肖克利曾说专利只能署一位发明者的名字,“灯泡只能顶在一个人的头上。”但是,在下属进行重大专利申报时,肖克利总将自己列为共同发明人。

肖克利的态度有时让人无法承受,譬如他有一次责问一个年轻学者:“你在哪所学校读书?你确定自己真的上过学吗?这么简单的东西你竟然不懂?!”

在诺依斯眼里,肖克利开始变得自大和行为古怪。当时诺依斯也已成名,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而肖克利却对他的工作产生了猜疑,请求贝尔实验室重新检测他所做的实验数据,这让诺依斯无地自容。诺依斯说:“这里真的需要我吗?如果他可以让贝尔实验室解决我目前所要解答的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是否无足轻重呢?”

实验室气氛异常压抑,知情人后来回忆说,肖克利获奖后的数月内,实验室像一个“精神病院。”戈登.摩尔曾说:“当实验室里出现一件小事故后,肖克利会要求我们用测谎仪来测试谁说了谎,谁又是无辜的。”作家大卫.卡普伦曾评价肖克利是“物理天才,但却是个管理白痴。”

不满在酝酿,一些人暗地里串联,准备出走,自行创业,后来成为这个“叛逆”小组领头羊的诺依斯却是最后一个加入的,这埋下了下一场“叛逆”的伏笔。

这个小组向一家投资公司发去一封信,称:“我们这个团队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精通物理学、电子学、工程学、冶金学和化学领域。”并表示他们会在半导体领域开展业务。这封信辗转到了仙童照相和仪器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IBM当时最大股东的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手中,他慧眼识珠,决定投资。

1957年9月19日,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

冷战背景下的仙童快车

1958年1月,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建造B-70轰炸机,这种飞机当时被称作“有人驾驶导d”,IBM负责为飞机生产导航计算机,但IBM缺少用于计算机制造的硅晶片。仙童半导体公司获悉这个消息后,让费尔柴尔德说服IBM给他们一个机会。

IBM的工程师们起初对仙童公司有疑虑,但是他们被告知:“你们最大的股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投资了100多万美元,所以应该信任他们。”不久,仙童公司得到了IBM的金额为1.5万美元的第一份合同。

合同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来自蓝色巨人的啊!仙童公司一炮打响,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喜欢搞科研的诺依斯,起初婉拒了担任公司领导之职,但母公司也没有安排其他人来领导,诺依斯也就成为事实上的负责人。在他的运筹下,公司业务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其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

当时,仙童公司里的科学家赫尔尼已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并形成制造晶体管的独特的平面处理技术,这让硅晶体管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年1月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兴奋地记录了这一切。随后,仙童公司的半导体流水线很快成型。

一切都有条不紊,但随后发生了一件让诺依斯恼怒的事。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准备申请集成电路发明专利。消息传来,自认为在集成电路发明上领先的诺依斯十分震惊,他认为基尔比的方法看起来是像用蛮力,把一块半导体做成某种形状,使之产生一些电阻区域,再用导线将这些区域连接,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才能实现,很笨拙。而诺伊斯评价自己的技术是在“懒汉式思维”的指导下, 摒弃了用导线联接电子零件的费事模式,一切从简,因此便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

仙童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法院最后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做法,判决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则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原先占地一百七十多平方米的庞大计算机,可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一块微处理器所代替。集成电路诞生初期,价格高昂贵,1961年春天时,一块集成电路市面价格高达120美元,这让普通的用户望而却步。但当时,美苏两国正展开太空间角逐,肯尼迪总统要求宇航局要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承载宇航员的阿波罗飞船上的计算机上采用了仙童公司上百万块集成电路,这给这家公司带去了滚滚财源。随后,军用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1964年,集成电路有了第一次民间应用:Zenith公司将它用到了助听器上。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的同时,八人小组在技术研发上继续保持着实验室般的严谨,学术造诣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1965年的一天,摩尔从硅晶体车间归来,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取过一把尺子,用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张草图,并以此为核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刊在《电子》杂志上的文章后来被归纳为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将翻两倍以上。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擎旗。”到了1967年,仙童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来说是成绩辉煌。仙童在业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据那一年进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后来曾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滋生的不满导致决裂

“如果诺伊斯爬到船上,他一定会成为船长。”

创业八人组的一位成员曾这样不无嫉妒地评价作为公司管理者的诺依斯,一位成员在打印公司员工名单时,将另外七名创始人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唯独诺依斯例外,把他放在最后面,暗示诺伊斯是最后一位加入他们“叛逆”团队的。

这种心结自公司成立时就出现了,不过,初期暂无大碍,因为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经营业绩暂时掩盖了这一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诺伊斯崇尚简单和效率,对另外七名创始人的管理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办法。而且诺伊斯本人比较低调,他没有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没有司机,没有专门的停车位。

作家史蒂芬.科维说过:“获得道德威信的唯一办法,就是展现你的品质与贡献,以值得人们信赖和信任的方式生活。”

对创业小组的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管理毫无章法,在诺伊斯的指导下,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流水线管理制度。在流水线上, 穿着统一的绿色尼龙服装的女工,除了两次短暂的休息和午餐时间外,中间不允许站起来,要去洗手间,也必须获得批准。有的女孩子为了中间能休息一下,只好谎称头疼。不过,这些女工认为在薪酬和福利非常优厚的仙童工作很体面。

半导体制造业不仅需要工程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流水线上工人的熟练 *** 作。诺依斯认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比精密的设备更重要,所以他力图在公司打破有形的等级差别,他让管理层和员工共用一个无差别的食堂。他还在周末举办经理与员工同时参与的咖啡座谈会,努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诺依斯的这些举措在当时的美国企业中也是比较超前的。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到了60年代中期,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面临危机。首先是半导体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仙童的创始八人组成员和核心骨干面临着一个选择:即做一个普通员工还是创办自己的公司,许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称前者“乏味”,后者充满着“鲜血的味道”。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曾提到:“人们选择是否参加某一特定的协作关系时,以下列两点作为依据:(1)当时的目标、愿望和推动力;(2)个人认识到的在他之外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机会。个人受到以上两点的影响和支配而修正自己的行动,组织则由修正后的个人行为而产生。”

其次是仙童母公司开始更多地插手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经营,把他们的利润大量抽走,而诺依斯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电子半导体领域,双方矛盾开始出现。

最后是母公司对他们的某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所带来的隔阂。一次,诺依斯坐飞机到母公司参加一场会议,当时下大雪,住在旅馆的他找不到车,只好徒步顶风冒雪去赴会。当他精疲力竭地赶到会场,却发现会议室内空无一人。诺依斯多年以后对此事耿耿于怀,称他千里迢迢冒雪而去,而母公司的高管们却畏缩在温暖的家里不肯迈出家门。

1968年8月,诺伊斯与摩尔、格鲁夫一起辞职,离开仙童。

他们三人首先去拜访风险投资家阿瑟.罗克,只带着几页简陋的业务计划书。罗克没有细看那份计划书,他认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几个字就是“鲍勃.诺伊斯”,于是很快就答应为他们投资250万美元。

后来,罗克回忆他可没有为天使投资人准备繁文絮节的项目建议书,他认为只凭诺伊斯的声誉就已经足够了,于是只发出一份内容只有一页半的简单通知,甚至许多人在看到它之前,就踊跃地把钱投了过来。

诺伊斯、摩尔、格鲁夫这次创办的就是英特尔公司。公司起初计划取名为摩尔-诺伊斯(Moore Noyce)电子公司,但在英文里,Moore Noyce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more noise”(更多的噪音), 因此他们从Intelligence(智慧)中取材,其名为Intel。也有种说法,称Intel 是“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cetronics)的缩写。

散落种子后的蒲公英风华不再

“AMD是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70年代初,在创始人杰瑞.桑德斯的授意下,AMD公司推出了这样一个满含争议的动画片广告。对于仙童公司,桑德斯也一直怀恨在心。

年轻的桑德斯的梦想曾是成为一位电影明星,挣很多的钱,有漂亮女人相伴,但早年打架留下的歪鼻子使这个梦想成为泡影。他转而做推销员,在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时脱颖而出,被业界认为是一等一的推销高手,于是很快被挖进了仙童公司。

仙童公司是桑德斯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升迁很快,薪酬丰厚,但是生活仍入不敷出,因为他花钱似流水。他说金钱是人一辈子的纪录。

在诺伊斯、摩尔、格鲁夫一批骨干离开仙童去创办英特尔时,作为仙童销售高管的他仍不想走,其分管的销售团队也很稳定。可是不久莱斯特.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公司,桑德斯作为异已分子被清洗。桑德斯分析:“说到莱斯特.霍根对我所怀有的成见,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是一个力主打破陈规陋习的人,这也就是说,如果国王当真没穿衣服的话,我肯定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捅破事实真相的人。”

突如其来的解聘,让桑德斯措手不及,由于平时的大手大脚,他没有什么积蓄,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妻子泪眼汪汪,痛苦像突然降临的冷雾笼罩在他的头顶。他回忆说,老朋友们也似乎突然不认识他了。他的自尊心遭人践踏了,曾考虑过自杀。

但桑德斯最后振作了起来,准备筹措资金成立一家新公司,但他的声望、运气没有诺伊斯那样好。他说诺伊斯总炫耀创办英特尔时只用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他在创建AMD公司时花了500万分钟只弄到5万美元,命运对他似乎很残忍,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美国演说家丹尼斯.威特利说过“赢者的优势不在于天生禀赋、高智商或天才。赢者的优势全在态度,而不在才智。态度是成功的标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69年6月20日,AMD公司成立。

正所谓“惟有感恩并积恨,万年千载不生尘。”桑德斯怀着对仙童的敌意,雇佣了许多在仙童工作过的人,包括被仙童解雇的人。他说不会去考量他们的忠诚,主要想让他们别害怕,因为他自己品味过恐惧的滋味。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仙童基因的公司纷纷成立,除了有诺伊斯这样主动离开仙童创业的,还有桑德斯这样因遭解聘而被动创业的。仙童则每况愈下,虽然不像桑德斯形容的那样像“枯枝”。大家都清晰地意识到,仙童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莱斯特.霍根博士接替了诺依斯的工作,为了显示仙童公司的求贤若渴,他被给予硅谷 历史 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他在仙童执政了 6年,竭尽全力,让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两倍。但是,仙童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开,在他们成立的新公司的挤压下,仙童的崩溃已在所难免。

1974年,精疲力竭的霍根,把大权让给了36岁的科里根,后者带仙童度过了一段蹉跎时光。70年代末,科里根认为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最后一家经营石油服务业的法国施拉姆伯格公司,以3亿5千万美元收购了它。虽然仙童在诺伊斯离开后已淡出公众视线近10年,但硅谷人获悉它被法资企业收购时,还是唏嘘不已。

施拉姆伯格公司入主后,仙童曾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他们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却因各种原因错失机遇。在连续亏损后,仙童又以原价的三分之一被转卖给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公司。在这里,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

硅谷热源

“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这是作家埃弗雷特.M.罗杰斯在《硅谷热》中对仙童的描写。

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对硅谷的贡献最大,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他成名后,对硅谷的一些后起之秀非常提携,譬如曾热心指导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诺伊斯妻子安.鲍尔斯曾说丈夫对待乔布斯就像是“对待一个孩子,但并非一种施舍的方式。他可以让乔布斯进进出出,或者躲藏在角落里。”70年代末,乔布斯会定期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前往诺伊斯家中,与他一起在地下室中畅谈电脑的未来之路。

随后,苹果热浪喷薄而出。

本文参考文献:

《硅谷热》 作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斯·K·拉森,译者:范国鹰、刘西汉、崔工、陈晓玲、黄方毅、张彤、高铁生,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

《The Man Behind the Microchip》 作者:Leslie Berlin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特种经理人的培训手册》 作者:安迪·格鲁夫,译者:安然 、张万伟 ,中信出版社,2010年

《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 作者:姜洪军,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文作者姜洪军,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对话新锐CEO》等图书,开有线下讲座《创新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698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