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虹半导体科创板上市时间

华虹半导体科创板上市时间,第1张

“华虹半导体于2014年10月15日率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时隔8年后以红筹企业的身份宣布拟科创板IPO。”

华虹半导体主营晶圆代工业务,专注于特色工艺平台的研发和升级,主要提供功率器件、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模拟与电源管理、逻辑与射频、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工艺的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上两周我陆续走访了好些家实体企业,然后又去北京路演交流了一圈,得到一些反馈,汇总如下:

实体企业普遍反映: 缺芯已经成为各家产品放量的最大障碍 。不单是 汽车 、在LED显示屏、背光模组、光伏逆变器、安防监控摄像头甚至PC,都因为缺芯从而影响了其他元器件的出货。

LED显示屏厂商说:现在都开始把小间距做成大间距,就是因为 显示驱动芯片不够用。

背光模组厂商说:苹果和三星MiniLED背光已经每年几百万台的放量,TCL更是预期三年MiniLED渗透率60%,最紧缺的材料就是背光驱动芯片和PCB板。

光伏逆变器厂商说:现在 最大的制约瓶颈就是IGBT等功率半导体严重缺货。

安防镜片厂商说:7、8月销售额环比提升,但是量提升不多,主要就是 摄像头厂商把有限的芯片都出给高端产品 ,从而影响了低端镜片的出货量。

线路板厂商说:电脑现在因为音频CODEC芯片不够,本来PC主板销售收入会更好。

被动元器件厂商说:因为 缺芯 ,导致被动元器件的销售也收到制约。

缺芯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产出的最大瓶颈

制约还会持续至2023年,道理很简单, 全球未来两年新增供给合计仅11% 。根据WSTS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出货量折合8寸2300万片/月,未来两年新增出来的产能合计也就是260万片/月(全部折合成8寸片)。

然而, 资本市场却不买账,上周更受减持因素影响,半导体板块调整幅度较大

市场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

在和众多机构投资者交流完之后,我发现主要分歧点主要就一点: 半导体属性是成长属性多些,还是周期属性多些?

认为周期属性多些的市场人士的判断依 据是:全球半导体过去周期性比较明显,一般4-5年一个周期,过去就是这样。 实际情况呢? 区分全球和中国,差异很明显:

回顾过去,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01)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魏少军报告指出:十五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长近14倍,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2%,远高于全球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换言之, 历史 数据告诉我们:即使有周期性, 全球半导体也是周期成长的 中国半导体则是实实在在的成长行业啊! 过去15年复合增速20%的行业还算不上成长么?

过去十年,电子行业主要机会点在消费电子,而研究消费电子公司的业绩预测则主要是按照具体客户的量价方式拆分。这个方法论针对半导体行业却带来了两个障碍:

1)研究手段;

2)研究视野。

绝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客户集中度都很低,试图按照每个客户来拆分肯定是不现实的。研究消费电子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及相关配套领域,而这次 半导体景气这么高 ,很重要的 推动力就是智能新能源 汽车 为代表的各种AIOT

AIOT万物互联,智能硬件门类百花齐放,而智能手机仅此一品类同时品牌集中,所以用 消费电子的方法来研究半导体下游必然会产生较大偏差

很多市场人士一直怀疑半导体需求不是真实需求,他们辩驳道为什么需求增速加快是这几年而不是过去?

我的理解是事物的发展是 量变引起质变 ,并不是连续缓慢变化,而是积累到一个阶段开始发生质变。比如新一代标准协议的释出就是质变的产物。

为什么半导体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4G网络最早大规模投入建设始于2010年,在中国大陆,4G网络的建设则是始于2012年。5G网络中国大陆走在全球前列,于2019年起大规模建设。

计算机体系架构中最重要的一个协议:总线标准PCI-E标准也是如此,3.0协议发布是2010年发布,4.0协议是2017年完成,大规模商用一般滞后协议2-3年。数据存储协议DDR4.0 是在2011年出的标准, DDR 5.0规范是2018年定稿。最重要的网络标准、总线标准、存储标准是如此,其他的接口标准自然跟随。

华为被美国打压,并不代表技术的更新换代而停止,事实上美国就是为了自己能继续快跑至前列而打压华为的。基站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一旦建立,再配合总线与存储标准更新后数据中心等建设,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的产生与爆发就具备了基础。 很多市场人士 还老是觉得手机市场就是半导体的大部分,这其实是不对的。 就像年初的时候,我去拜访一家国内PCB第一梯队厂商,公司总经理跟我说,其实智能手机对全球PCB行业拉动并不大,电动 汽车 才是PCB大福星,毕竟 一部智能电动 汽车 PCB价值量是一部智能手机的100倍以上

按照英飞凌的统计数据(全球第一大车企半导体公司的数据比外部预测机构靠谱),当前全球一辆普通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价值量约为1000美元(不含智能驾驶),约合人民币6000多元。而一部手机芯片平均价值量约合500元(存储占了很大一部分),再考虑其他各种电子产品的存在。以 手机的销量来描绘半导体的整体景气度一定会失真较大

市场还有很多人士说PC需求不行,但事实上 PC在2021上半年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取得15%以上增长 ,而且结构上明显商务型和 游戏 型占比大幅提升。以电路机构来看,上网笔记本主板6层板、商务笔记本主板10层板、 游戏 笔记本主板12层板,电路层数增多的原因就是因为芯片用量变多以及单个芯片输入输出变多导致的,这些都是占用更多的芯片制造产能的。

实际做过芯片的人,特别能理解这种需求的增量。 标准协议每更新一版,数据率等指标基本都是指数级提升 ,但是芯片的处理速率受制于硅材料是存在物理极限的,处理速率不可能指数级增长,最后的办法就是晶体管数量变多,芯片层数变多(和电路层数一样芯片内部也是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

接下来,再讲讲产业生态。

过去十多年,晶圆制造环节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模式,我比喻晶圆代工厂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一个高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高人才组织壁垒的行业,这种投资回报率是不合理的。

最近因为供不应求晶圆代工费开始上涨,很多市场人士把他理解为周期,觉得代工费涨上去很快又会掉下来回到过去。然而,我认为这个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这是价值的合理回归! 再想回到过去那么低廉,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尤其是短期内回去,更是天方夜谭!

晶圆厂扩产周期摆在那里,至少3年! 无论是配套基础设施(电、水、气、消防、厂房)还是设备。半导体设备很多核心零部件,因为要求特殊,全球可能仅此一家,还是躲在日本或者德国的一个小企业。

新建晶圆厂的最大难度还不是资金,而是人才!一个成建制的有经验的工程师队伍才是最大的瓶颈,对于这一点,您要是有机会可以读一读电子工业部前部长、华虹集团前董事长胡启立的一本书《芯路历程-909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纪实》。 20多年过去了,这个难度只有增加,没有缩小!

所以我不断地说: 晶圆制造能力才是半导体的核心资产! 有很多市场人士还在说晶圆厂重资产折旧压力大,这是过去的不合理现象,投资是投未来,尤其要注重产业趋势的重要转折变化。

落实到投资标的

近期有没有产能增量是选择投资标的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Q3、Q4等短期,更是未来2-3年后的长期。 有产能增量说明 :产业界已经为您优选出了未来有前景的企业。产业界资源这么紧缺的背景下,肯定是有未来前景的公司,产业界才愿意给予更多资源予以支持。

这两三年,不仅仅是紧缺的两三年 ,更是重要是战略机遇窗口期 。被产业优选出来幸运儿不单这三年快速壮大,更具备了三年后虹吸其他资源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人才资源,整合产业链资源的能力,整合竞争对手的能力。这两三年是竞争格局初步塑造的两三年。毫无以为,这些 被产业优选出来的幸运儿应该给予更高的估值 。那些错过的厂商也许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不断地强调:要买入 $士兰微(SH600460)$ 、 $上海贝岭(SH600171)$ 、 晶丰明源 、和新洁能等。

士兰微:最紧缺的功率半导体IDM龙头厂商 ,IDM拥有最高行业壁垒的商业模式,细分赛道行业需求最为紧俏最为确定、最有新增产能,最有自主核心技术、估值最便宜(30多万片的IDM,居然比月产2万不到的芯片设计公司市值还低)。

上海贝岭:虚拟IDM公司 (华大半导体,国内唯一涵盖设计(贝岭)、制造(积塔)、封装测试(确安)、EDA(华大九天)完整产业链企业)的核心成员单位,有产线资源支持产品线全面的公司的爆发力最强,公司管理改善,估值便宜(仅为可比公司估值的1/3)

晶丰明源 :拥有敏锐市场能力和全面公司治理能力的设计公司,产品结构不断高端化,产业界重点支持下锁定了未来两年产能,对应今年估值也仅25倍。 新洁能:产品结构持续高端化,产业链从仅设计环节延伸至模块封装环节,华虹半导体扩产最大受益者。

正如胡启立部长所言, 半导体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唯一核心技术 ,不掌握只能沦落为全球产业蛋糕残羹冷炙的乞食者,一旦掌握了不单能享受了数以万亿计的市场,更拥有了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话语权,享受超额利润率。

这么好的行业景气度, 这么好的产业集群环境、这么好的进口替代刚需,面对着这么多这么好,那么多优质潜力股正如16岁的花季少女 。唯一还需要的就是发现潜力发现美的眼光。

当然 时代也一定也会重奖那些睿智的眼光

在中国大陆芯片代工制造领域,如果将中芯国际称为行业第一,那么华虹半导体可以排名第二。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这两家芯片代工厂商,应该说是“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双巨头”。只不过,与颇受外人注目的中芯国际比较起来,华虹半导体的“存在感”确实要低一些。 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特色工艺制程芯片代工厂,也是最大的功率器件代工厂,华虹半导体同样被业界视为一家具市场风向标的厂商。

华虹半导体是由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在2011年合并而来。华虹NEC成立于1997年,曾经主要是为NEC(日本电气)开发、制造及销售DRAM晶圆。2003年,华虹集团从NEC收回华虹NEC合资厂经营管理权,逐步停止 DRAM生产,并开始从事芯片代工制造业务。而上海宏力半导体于2000年底成立,主要从事计算机芯片、独立NOR闪存、eFlash、 汽车 发动机控制器等产品制造。2011年12月,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合并,2013年10月,集团完成重组,构成了如今的华虹半导体。

简单来说,华虹半导体聚焦于半导体特色工艺制程,主要工艺技术包括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逻辑及射频、分立器件、模拟及电源管理、独立非易失性存储器,广泛应用于电子消费品、通讯、计算机、工业及 汽车 市场。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器芯片和存储芯片遵循摩尔定律,需要用到先进制程工艺,但是射频、功率、传感器、模拟等器件则通过特色工艺制程进行生产。与先进逻辑制程工艺相比,特色工艺制程具备非尺寸依赖,工艺相对成熟,所需资本支出低,产品研发投入低等特点,同时产品生命周期也更长,种类更多。

1,华虹半导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业绩,无锡厂表现出色

当前,全球芯片缺货涨价不断发酵,多家半导体大厂相继发布“创新高”的财务业绩。继中芯国际之后,华虹半导体也于8月12日交出了2021年上半年业绩。据公司发布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华虹半导体的营收达6.51亿美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52.0%;净利润7714万美元,较2020年上半年增长102.3%。其中,在2021年第一、第二季度,华虹的收入分别为3.05亿美元、3.46亿美元。同时,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指引,预计收入约4.10亿美元左右,有望再次创造单个季度收入新高。营收和净利润双双高增长,华虹可谓是迎来了半导体行业的“高光时刻”。

目前,在上海金桥和张江,华虹半导体建有三座8英寸晶圆代工厂(上海一厂、二厂和三厂),总产能已达到18万片/月。其中,一厂和二厂的产能分别为6.5万片/月和6万片/月;三厂的产能为5.3万片/月,估计后续还能增加1~2万片/月的产能。值得补充的是,位于上海的一厂、二厂和三厂,由华虹半导体全资控股。一厂和二厂的工艺节点为1μm -95nm,主产智能卡、模拟器件、电源管理、功率器件和传感器等;三厂的工艺节点为0.25μm~90nm,主要产品包括微控制器、智能卡、消费电子产品和传感器等。至2021年第二季度,华虹半导体上海一厂、二厂和三厂的营收创出 历史 新高,为2.62亿美元,占该季度营收的75.7%。

华虹总裁兼执行董事唐均君表示:"对于三条8英寸生产线来说,本季度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季度。8英寸平台营业收入创下2.62亿美元的 历史 最高。得益于平均销售价格的提高和生产线效能提升,8英寸毛利率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27.3%提高到31.6%。贡献净利润513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19.6%。我们将把握机遇,继续做优8英寸生产线的工艺平台,8英寸生产线效益前景仍然看好。"

此外,华虹半导体还在无锡设有一座12英寸晶圆代工厂,工艺节点90nm及以下,当前主要产品为闪存、功率器件和CIS图像传感器等。公开信息显示,无锡厂由华虹半导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无锡地方政府设立的投资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建设,华虹半导体目前合计持股51%。而华虹无锡基地总投资达100亿美元,占地约700亩。

截至2021年5月时,华虹无锡12英寸厂的产能已达4.8万片/月,预计2021年底可望扩充至6.5万片/月。 东方证券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认为,无锡厂在2022年中有望扩产至8万片/月左右,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领先的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生产线。东方证券称,如果按照12英寸片平均销售价格(ASP)1000~1200美元计算,那么当华虹无锡的产能达8万片/月后,可贡献9.6~11.5亿美元收入。从业务体量上而言,相当于再造一个华虹。报告还提到,在未来,当无锡基地项目完全建成后,华虹在无锡可望拥有三条12英寸生产线,总产能可能高达20万片/月。 而华虹无锡厂的产能迅速爬升,同样显见于公司此次发布的财报。2021年第二季度,华虹无锡七厂在营收中贡献占比24.3%。而2020年第二季度,该数字仅为4.2%。

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唐均君称:"华虹无锡12英寸生产线第二季度营收达到8400万美元,同比增长786.8%,环比增加54.0%,息税折摊前利润2990万美元,较上季度增长208.3%。截至今年5月份,12英寸生产线月产能已达到4.8万片,产能利用满载。我们将稳步实现于今年年底达到6.5万片的月生产能力。公司还将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产能,不断优化工艺布局,与产业链一起发展壮大。"

“无锡厂爬产非常快,大部分增长都是来自无锡。”唐均君表示,华虹无锡12英寸晶圆厂和上海三家8英寸晶圆厂的ASP均有所提升,并且预计ASP将继续提升。“每个季度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的ASP都会有3~5%的提升,有望每年带来超10%的ASP增长,且还会持续增加。”也正因此,华虹表示持续看好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预估收入可达4.10亿美元左右,毛利率将介于25~27%。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也表示,因产能扩建以及交货速度慢,供不应求的状况至少将持续到年底或者2022年上半年,并预告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价格仍可能继续往上走。华虹此次在业绩说明会上,唐均君同样表示,2021年下半年单价每季预计将增长3~5%,8英寸和12英寸单价情况保持乐观。在此之前,包括三星电子、联电在内的芯片代工厂商也已预告2021年下半年涨价的动作,业界预期接下来的第三季度晶圆代工价格有望进一步提升。

2,产能扩产加速,设备更需先行,华虹称愿意支持并导入国产半导体设备

芯片厂代工的价格季季涨,是因为整个半导体市场供需失衡不断发酵。据市场分析机构海纳国际集团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7月芯片交货期较前一个月增加了8天以上,达到20.2周,是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最长的等待时间。 若以此来看,全球芯片短缺问题正在持续恶化。

因而,各家晶圆代工厂纷纷下场抛出产能扩充计划。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已经宣布,公司未来三年投入1000亿美元,今年资本开支提升至300亿美元;联电公布35.8亿美元投资案,扩充南科12英寸厂;三星将在2030年前增加对System LSI和Foundry业务领域的投资,投资总额扩大至约1516亿美元;英特尔宣布多项扩产项目,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约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中芯国际计划,今年12英寸产线的月产能扩产1万片,8英寸产线的月产能扩产不少于4.5万片;安世半导体称未来12~15个月内投资7亿美元,扩大欧洲和亚洲产能;格芯宣布在新加坡园区建设新晶圆厂,扩大全球制造规模。

而华虹也于本次业绩说明会上也已透露,无锡12英寸晶圆厂在今年底达成6.5万片的月产能目标后,下一步的规划是将整个一期的清洁室填满,月产能达到9~9.5万片,预计在明年年底进行设备导入。 “这部分产能一旦形成,产能利用率将很快填满。” 唐均君还称,华虹在无锡有一大块土地,可能会在无锡建造三家类似的晶圆厂,如果需求持续会继续扩建厂房。唐均君表示,无锡12英寸厂在2022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产能将比今年有两位数增长,不过扩产进程还要受到半导体设备影响,“目前市场上扩产项目很多,设备交期较长,扩产进度主要是设备交期问题,如果设备交期短一点,扩产进度会更快一些。”

事实上,在各大晶圆厂来势汹汹的扩产动作下,作为扩产计划中最大一笔支出,半导体设备俨然成为了“香饽饽”,众厂追抢,但跟随整个产业链缺货脚步,上游设备厂商同样陷入缺料困境。 举例来说,全球芯片检测设备龙头爱德万(Advantest)测试设备所需的芯片采购愈发困难,平常设备交期为3~4个月,现在已延长至约6个月时间。此前国内半导体设备商芯源微也公告,公司“高端晶圆处理设备研发中心项目”所需的部分进口设备和材料无法正常、及时供应,该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安装调试工作有所延缓,研发项目开展情况不及预期,公司拟将该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调整至2022年3月31日。 再则,上游材料也同样告急。 例如,此前市场消息称,由于KrF光刻胶产能受限以及全球晶圆厂积极扩产等,占据全球光刻胶市场份额超两成的日本供应商信越化学已经向国内多家一线晶圆厂限制供货KrF光刻胶,且已通知更小规模晶圆厂停止供货KrF光刻胶。

(我为 科技 狂整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87518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