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基金有哪些排名前十

半导体基金有哪些排名前十,第1张

收益前十名的有金信稳健策略灵活配置混合、长城久嘉创新成长混合A、金信深圳成长混合发起式、金信行业优选混合发起式、招商移动互联网产业股票基金

银河创新成长混合A、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联接A、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联接C、国泰CES半导体芯片行业ETF联接A、国泰CES半导体芯片行业ETF联接C。

拓展资料:

回顾整个2021年,半导体板块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回调之后,便在各种“缺货涨价”声中开启了一轮猛烈的上涨。

尤其是部分公司在一季报和半年报中兑现了业绩,这更加成为了板块进一步上涨的导火索。

展望2022年,半导体下游终端需求旺盛的格局不改,全球晶圆厂加大力度扩建,但产能完全释放仍需时日,供需紧平衡依然维持;

另一方面,半导体材料本土化进程加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有效。招商证券认为,明年半导体材料有望迎来热潮,业绩高增可期,长期机会大于风险。

所以半导体行业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相关基金的表现,最后提醒投资者: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基金,英文是fund,广义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

从会计角度透析,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我们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证券投资基金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可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这要看情况),通过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申购和赎回,基金规模不固定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续期,一般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基金单位。

2、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资基金公司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基金契约设立,通常称为契约型基金。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为契约型基金。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可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

4、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等。

原标题:2019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市场+产业链优势加速国产化进程

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缺芯少屏”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软肋,去年发生的中兴事件直接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半导体行业知识普及课。

芯片属于半导体行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通讯到计算机,生活应用广泛。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半导体制造却由于高门槛而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即使如制造业大国的我国,每年也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且金额不断增长。

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主要由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领导。由于是后进国家,我国每年在半导体行业投下大量资金,而且经费不断上升,但依旧扮演着新进追赶者的角色,与国际领先技术依然存在代差。

虽然道阻且长,但产业升级,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半导体行业是必须跨过的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在芯片设计、封测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我国将持续投入,在国家大基金的护航下,国内半导体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

预测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嵌入到从汽车等各类产品中,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半导体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566亿元,同比增长7.5%。到了2016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6860亿元,同比增长11.4%。伴随着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等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持续增长,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接近1.9万亿元左右。预测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达到了21225亿元,同比增长12.1%。

2014-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对于国外领先的技术,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相对优势有哪些?未来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所突破?

@李泽铭-Alan(红蚁资本基金经理,拥有近10年专业投资经验,擅长在恶劣投资环境有效管理风险并逆市突围):

半导体行业大致可分为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加工、中游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以及下游各种消费产品。其中的芯片制造是核心的环节,前端的芯片设计和后端的封装测试,中国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水平,华为和长电科技分别为该两个领域的代表企业。

中国凭借早期的人口红利,包揽了世界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代工。封装测试的技术门槛并不特别高,所拼的是成本,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累积深厚,也具有规模效应,临近下游(各电子消费品的生产都集中在中国),众多优势在将来也难以被其他区域所超越。

唯独晶圆制造是中国较为逊色一项,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虽已堪称国内第一,但普遍认为与龙头台积电的技术差距10年以上。晶圆制造在众多环节里所要求的技术门槛最高,需长时期的人才和资金投入,难以短期内一蹴而就。台积电为保持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100亿美元。因此,晶圆制造是无止境的追赶战,但中国企业不能缺席,唯有以战养战,集中资源(合并优质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更多收入,支撑长期的研发投放。

@张峻恺博士(通讯博士):

半导体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半导体周期”,每当“半导体周期”进入企业扩大生产导致价格猛跌,行业亏损的时候,新的应用需求又会爆炸性地增长导致下一个周期高峰会远远的超过上一个。企业必须先承受周期中的亏损,在亏损中不仅不能减少投资,还要增加投资兴建新一代的生产线,然后才能迎来下一轮更大的产量和利润。

中国的国家体制正好能满足半导体行业逆周期投资的趋势,能持续地以国家资本作为强力后盾,企业为主体,不断地持续投入资本、人才、技术。中国已经成功地在通信、液晶屏等半导体领域实现后来居上。麦肯锡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物联网用户数将达到20亿左右,相比于8亿个人用户增加了3倍的芯片使用量,而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前国家要求芯片国产化要达到40%,目前国产化的基点是7%,还有33%的国产化增涨红利空间。

@走在桥水的猫(中科院医学博士后,对各行业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力和实战经验。旗下团队中有不少从事券商、公私募的研究员,以及在一线产业核心成员):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受下游终端应用领域的拉动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我国半导体在高端芯片部分对外依存度很高,在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与国外差距也较大,需要正视这种差距,以自己的优势为突破口。

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具体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具备了靠近客户、靠近终端应用的优势。而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经过近几年内生及外延式发展,趋向完整和成熟,为国产替代奠定了基础。中国每年2000亿以上的芯片进口,再加上贸易摩擦事件促使国内终端厂商对国产IC的替代需求迫切,会加速国产化的进程。

可以从几个方面看突破:

1、突破零自制:如存储芯片、高端功率器件。

2、产业链中较薄弱的环节:如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

3、中低端芯片的加速国产替代:如模拟芯片。

4、新兴热点应用中有机会赶超的领域:如AI芯片、物联网相关芯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0051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