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半岛为何被称为中东战略的“桥头堡”?

西奈半岛为何被称为中东战略的“桥头堡”?,第1张

西奈是位于亚洲和非洲大陆之间的一个半岛,酷似一枚尖尖的牙齿。在地理上属于亚洲一部分,在政治上,它是埃及的一个省,由苏伊士运河同埃及的非洲部分相连。半岛面积6.1万平方千米,是一片深受切割的石灰岩高原,地形崎岖,荒漠广布。它自古就是连接亚、非两大洲的陆桥,如今又俯视着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等战略要地,加上东面同巴勒斯坦接壤,自1948年起就成为埃及和以色列军事对峙的最前线,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奈半岛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经常断流。在大部分的沙漠地区,只适宜生长灌木和柽柳,沿地中海的阿里什和费兰等地还长枣林树。这里的动物种类也不多,主要有野山羊、小羚羊、沙稚、豹、野猫、黑背豺、野兔等。西奈的居民主要是靠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大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尤其是阿里什附近,以及苏伊士运河东岸地区的山地和沙漠绿洲里,用水主要靠泉水和打井极取地下水。半岛上的交通十分不便,原有的一条通往巴勒斯坦的铁路,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也停止使用了。

如今埃及政府先后开凿几条横越苏伊士运河的隧道,极大地改善了通达西奈半岛的交通条件。还铺设管道将尼罗河水引入西奈,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实际上,将尼罗河水输入西奈半岛的工程采用隧道的形式是最为合适的,这样既可以避免河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又可以穿越苏伊士运河。

此外,通过移民,西奈半岛的人口也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近40万人,西奈人正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安宁。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西奈半岛都是重要战场,还是苏伊士运河的重要屏障。

二战后,以色列曾两次入侵西奈半岛。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法进攻埃及,以色列趁机攻占西奈,由于与美国利益相冲突,很快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迫使其撤军。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闪电战”迅速攻占西奈,在苏伊士运河以东派重兵把守,并修建了一条长达120千米的“巴列夫防线”。

埃及政府从未放弃收复西奈半岛,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派军度过苏伊士运河,成功夺回苏伊士运河以东8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剩余的87.5%领土仍被以色列占领。

为收回西奈主权,埃及政府根据中东形势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经过多次谈判,1978年,双方签订《戴维营协议》、《埃以和约》,规定:西奈半岛除1.2万平方千米的塔巴外,其余部分还给埃及。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退出塔巴,至此,埃及的领土才真正完整。

实际上,当时从以色列方面来看,占领西奈半岛是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只要埃及政府愿意和谈,以色列完全可以完璧归赵。以色列还希望将西奈半岛非军事化,主要是在不影响埃及主权的前提下为自己获得一条战略缓冲带。

从埃及方面来看,埃及政府也一直努力改善这块战略要地的防御措施,从而让埃及获得所希望得到的。因此,埃及收复西奈半岛后,积极经营。这里最大的障碍就是交通与水资源。1980年,“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完工,滋养了西奈半岛1.4万公顷的农田,还加强了与尼罗河三角洲的联系。

不过,埃及还是有得必有失。自1979年埃以签订和平条约后,西奈半岛埃及和以色列交界地区实行非军事化,基本处于安全力量的真空状态。这里的安全主要由埃及警察和多国维和部队负责,因为埃及不得部署军事人员,且须遵守该地区人员与物资的部署有限额度。

从2011年埃及动荡后,面对安全形势极具恶化,驻西奈半岛的多国维和部队和埃及警察常常遭到极端分子袭击,难以继续坚守。

西奈自史前时代起就一直有人居住。最早的文字记载约始於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记录他们来此找寻开采铜矿一事。西奈似乎在更早便已闻名,其名可能源於中东最早的一个宗教(崇拜月神辛〔Sin〕)名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曾经过西奈是无疑的,但路线及时间仍有争议。西奈同样也以摩西接受律法的地点闻名,但那一座山是确实的所在仍然存疑。一条沿著西奈北岸的道路是埃及和巴勒斯坦间许多世纪以来的主要贸易路线,埃及可能曾建筑一连串的要塞来守卫这条路线。埃及帝国没落後,来自佩特拉(Petra)的纳巴泰人(Nabataean)控制了西奈的贸易路线达2个世纪,直到西元106年遭罗马打败,该地区遂成为罗马帝国阿拉比亚行省的一部分。

西元初期,西奈变成许多隐士和苦行者的居地,特别是南部山区。53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西奈山的低坡上兴筑圣凯瑟琳修道院,该院成为该地区散布的各基督教团体的中心,并且一直是中世纪的朝圣地。1517年後,西奈成为鄂图曼帝国的一部分,并由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堡)派来的官员治理。19世纪初埃及脱离土耳其的直接统治而独立後,西奈的情况变糟且商旅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里什地区成为英国与土耳其的战场,战争结束时西奈复归埃及,1967年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侵入西奈半岛前一直受埃及治理。自1949年以来,西奈一直是以埃每次兵戎相见的争夺焦点,半岛东北部的吉迪(Giddi)及米特拉(Mitla)两山口曾经在1956、1967及1973年分别发生过惨烈的战争。

考古学家根据迈加拉山谷发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载,认为西奈至少有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1992年,一支美国考古队在费兰洼地发掘出一具距今3.3万年的人类骨骼化石,说明西奈的文明史还可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在半岛上开采铜矿、绿松石矿。从这里开采的花岗石,供作在尼罗河河谷修建寺院、宏伟宫殿的建筑材料。半岛的东北部地区,在纪元前和1世纪时曾是人烟稠密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修建储水池,灌溉山坡耕地。

西奈半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古战争中的“行军之路”。公元前1479年4月,新王国时期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士兵远征亚洲,曾途经西奈。如今在上埃及的神庙里,还有记载那次在西奈荒漠和石山中艰难行军9天的壁画,其行军路线仍清晰可辨。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率军穿过西奈沙漠,征服巴勒斯坦、黎巴嫩,并在贝鲁特郊外的狗河边,竖起一块铭记其战功的石碑。公元前6至4世纪,古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从这里入侵埃及的。后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和奥斯曼帝国军队,也选择了这条进入埃及的道路。近代名将拿破仑,则将阿里什看成是打开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大门的“一把钥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西奈是主战场之一。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来,“历史之路”又是埃及同西亚国家和海湾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尼罗河文明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文明等的交汇点。另外,西奈也是几种宗教信徒崇敬的地方。

近二十多年来西奈半岛几经战火的洗劫。1956年,以色列第一次占领它,埃及军民在其它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支持下英勇抵抗,以色列被迫撤走。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西奈。1973年,埃及发动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解放了西奈部分土地,从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人普遍认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打开了通往和平之路,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缔结和约,按照条约规定,到1980年1月,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1982年又收复了三分之一的领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082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