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待遇好为什么一浦口台积电贴吧

台积电待遇好为什么一浦口台积电贴吧,第1张

台积电待遇好因为台积电在造芯片领域也是排行在前的,浦口台积电贴吧是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浦口区注册,至今已成立6年6个月11天了,在法人何丽梅的带领下,公司目前处于存续状态,如您需要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可到南京市浦口经济开发区紫峰路16号来访,欢迎广大客户与公司合作洽谈业务,公司主要产品与服务见企业经营范围。

亚洲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近年,海外许多媒体都在关注新竹。《经济学人》杂志、《纽约时报》以及《亚洲华尔街日报》等都对它进行过报道。1995年的5月,美国《商业周刊》称新竹为亚洲的硅谷。美国一家有影响的杂志还把它选为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园区中的第一名。

新竹工业园区占地580公顷,拥有265家大小高科技公司,其中有103家是海外留学者回来建立的,共创造了68000多个就业机会,年产值高达4000亿台币。新竹科学园区的诞生,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使台湾许多科技产业名列世界前茅(仅次于美国、日本)。园区电子产品,像网络卡、影像扫描器、终端机、桌上电脑等产值,均占全岛50%以上,在世界上也能排名一、二。台湾地区IC产业的制造,包括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等,也由该园区垄断了,由于它的存在,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半导体工业制造者,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韩国。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形成与台湾的产业结构转换有直接的关联。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搞的主要是加工出口工业,当时共有三个主要加工出口区,均以大力引进技术、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赚取外汇为主要目标。每年都要创造出1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值。l971年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之后,台湾的经济便面临转型的问题,而转型的方向只能是发展高科技。经过多年的探索,台湾终于决定建立一个科学工业园区。

在地点的选择上,为了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成了最好的候选地点,因为这里有以产业研发为主要课题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的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因为它靠近被喻为硅谷创新心脏的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样,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科技重镇,创造了高科技产业传奇,也是由于借助了交大、清大和工研院的力量。

交通大学共有学生约8500人,教授约600人。交大不但提供充沛优秀的人力资源,还可在人才培训上支援园区。交大与园区只有一墙之隔,园区创设以来,交大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到园区创业。据统计,在园区的高科技公司中,大约有70%为交大校友。他们有的从事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

交大十分重视工程技术的研究,除了为园区培育出许多创业人才之外,还为园区培养在职的技术人才。交大每年办对外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大多来自园区。因为靠得很近,园区的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到交大校园中同那里的教师和学生交流。

交大还设有毫微米实验室,并在进行中央处理器(CPU)、次微米及深次微米、IC静电保护等技术的开发,这对于提高了园区的国际竞争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园区对交大的回报则是每年提供两千多万元的研究经费。

(台湾)清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共有6个学院,学生人数约6800人,教授约700人。清大着重科学理论的探索,它对园区产业的影响力虽不如交大深远,但在人才的培育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清华的校友们集资成立了一个机构——自强基金会,着重做园区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很多教授担任科学园区的顾问,帮助园区制定研究发展计划。很多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用于园区,毕业后也愿意到园区工作。清大的电镜中心拥有高解析电子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IC面的结构,园区许多厂商都愿把自己的样品拿到那里去检验。清大还为园区的IC产品做了许多具体的把关工作。科学工业园区给清大的回报是,每年为清大提供两千多万新台币的技术研究经费。

工业技术研究院位于园区东面约5公里,有电子、光学、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工业安全卫生、测量等12个研究单位,约6000名工程师,20余年来已开发出许多技术,并在园区创建公司31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园区还拥有多个实验室,分别为高速电脑中心、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及太空计划室。其他研究机构包括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和机械设计制造中心、毫微米元件实验室等。

工业技术研究院以研究应用技术为主体。如果把交大的许多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看作是促成IC产业成长的基因,那么,让这些基因成为产业的就是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交大的毕业学生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的研究人员共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位居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半导体产业。现在台湾地区尽人皆知的联华电子、台湾集成电路等都与该院的电子所不无关联。该院对IC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技术研究院每年都接受4亿元新台币的委托经费,用于研究电子、电脑与通讯、光电、材料等技术,并把它们的研究成果及时移转到厂商那里,促进了资金与技术的有效结合。该院除了转让技术,还协助园区厂商提高职工技术。譬如,他们特地成立了开放实验室,供园区厂商们使用。更值得称道的是,最近两年,他们建立了一个企业扶助中心,以极低的租金把办公室和实验室租给那些成立不久、房屋紧缺的高科技公司使用。

一、园区的政策法规优势

目前,园区共有高科技公司272家,其中台湾公司222家,外国公司50家。产业分集成电路、电脑及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整体营业额4550亿元,增长率13.8%。累计资本额5106亿元,国内资金占90.1%,国外资金占9.9%。

为促进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决策层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20年前,世界上建立科学工业园区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些国家的科学工业园区多是来自民间的自发力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利用多余的资源建立的。就拿美国硅谷来说,就是以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为中心,结合了几个创业投资公司,利用他们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而建立的。台湾的科学工业园区和他们不同,它是由政府主办的,带有较强的计划性。

台湾当局向园区厂商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在土地的使用方面,采取了只租不卖的政策,还在园区预先建筑了许多标准厂房,大大降低了厂商进入园区设厂的成本。当局规定,只要你有创意,即使资金不足,也可进入园区。在进入园区设厂程序方面,当局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局,在园区办公,设立单一窗口,使得进入园区设厂的手续非常简单。

当局向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厂商提供的优惠条件还有如下几条:

税收优惠:新设的科学工业项目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从它的产业开始销售或劳务开始提供之日起两年内,厂商自己选定4年内的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

投资人权益保障:外国投资人享有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优惠条件及权利,外国人或海外华侨投资的盈余,资本项目可申请汇出。

政府参与投资:投资人可申请非民间机构参与投资,出资额可高达总资本额的49%。

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投资人可以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最高可达总投资的25%,但二者合计不得超过资本额的25%。

低息贷款:科学工业可向交通银行以低于一般银行放款2%的利率申请贷款,支付购置机器设备的价款及兴建厂房设施。

奖励办法:管理局提供创新技术研究资助金,每个获得核准的计划,最高可获得新台币500万元的资助金。

二、园区的企业文化优势

确立新的经营观念,排除家庭色彩,鼓励员工股是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在以往的企业中,往往家庭色彩很浓厚,老子任董事长,其他的职务不是由其子女担当,就是由其亲戚、朋友包揽,员工即使才华出众也只有出力干大活的份儿,能够被提拔重用的是凤毛磷角。在这样的企业中,业主和员工的关系,是单纯的雇佣、被雇佣的关系。这样,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这样的公司,是很难兴旺发达的。

Acer企业集团的总裁施振荣初进园区设厂时,搞的就是这种具有家庭色彩的企业,凡事都是自己说了算,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出现不少失误,不久就把厂子搞垮了。由此他领悟到,要使企业成功,不一定凡事都由自己做主,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多种才干的领导班子,发挥众人之长,协助自己工作。对领导班子的选拔,只能是唯才是法,而绝不能是任人唯亲。还要激励员工入股,利润与大家分享。后来,他按照这种想法东山再起,创办了Acer电脑企业集团,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电脑制造商。

如今的园区,许多公司刚刚建立,职员就可以入股。等到公司开张,股票上市,股价上涨时,公司将它高价出卖,公司的利润跟员工分享。这样,从眼前看是降低了投资人的收入,但在公司的广大员工中形成了一种与公司共命运的心态,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了职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现在,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土地上,依次座落着遐迩闻名的台湾集成电路、联华电子、Acer电脑、友讯科技、东讯公司、华邦电子等264家大小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彼此合纵连横,在资金、人才、技术上互相支援、交流,形成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评点:

一个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不但可带动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还大大提高该国的国际影响,如美国的硅谷。我国在苏州和北京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北京的中关村,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在建设科技工业园区时,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许多成功之处可以借鉴:

1、在工业园区地址的选择上,一定要靠近科研力量较强的机构,这样可直接利用其丰富的科技资源。

2、政府扶持和优惠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一般科技工业园的建设,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的扶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投资。

3、既独特又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力发展园区的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建设也不可忽视。

台湾经济与科技

一、经济概况

1949年以来,

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3O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二)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 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三)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19.7%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6.7%。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期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至2002年,台当局总负债已接近4兆新台币,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超过30%。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科技概况

台湾科技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战后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奠基期(l959-1968年)。50年代,台湾当局以稳定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无力顾及科技的发展。直到1959年,台湾当局才颁布“长期发展科技计划纲领”,主要目标在于充实科技发展的基础。同年,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简称“长科会”),负责规划和推动长期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科技研究发展方向以基础科学为主,同时通过各种补助措施,培养研究人才。

第二阶段是初步发展期(1969-1980年)。60年代末到 70年代,台湾工业的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高了对产业技术的要求。为此,1968年台湾当局颁布“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在扩大研究基础、改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并注重促进企业投资科技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动科技发展期(1980年至今)。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科技水平较低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台湾当局开始加大科技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制订一系列相应计划和发展政略,以实现将台湾建成“科技岛”的长期目标。 1978年,台湾当局首次召开由产、官、学界参加的科学技术会议,次年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作为现阶段科技发展的最高指导方针。此后,科技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制定出新的发展政策与计划。

80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较快。从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看,从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4.8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14%提高到1.85%研究人员数增长了2倍,每万人口拥有的研究人员数由14.3人提到33.4人。从科技研究发展成果看,本地专利项目1996年达到19410项,是1986年的3.3倍;台湾SCI论文发表篇数的国际排名,由1989年的第28位提高到1994年的第20位。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1980年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推动了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1997年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39.7%,较1986年提高了一倍多。目前,台湾信息产业和半导体产业产值已分别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科技的发展特点看,由于台湾经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民间科技研究发展先天不足,因此台湾科技行政部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科技经费的总投入中,80年代官方投入占60%以上,民间占不到4O%;9O年代民间投入相对增加,官方与民间仍各占一半左右。目前,科技研究体系主要由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公营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专门的财团法人研究矾构、各大学及民间企业所属的研究机构组成。

从科技研究的分工看,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及各高等院校承担,应用科技研究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各科技行政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承担,军事科技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则由企业承担。

尽管8O年代以来台湾科技发展取得较快进步,但受限于经济规模、企业结构及人才等因素,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甚至也落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韩国。如台湾科技经费总投入仅为韩国的一半。总体研究发展水平的落后,使目前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都严重依赖日本和美国;多半台湾厂商的生产技术仍然依靠引进。信息、半导体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大多只能采取受委托加工制造方式,利润大多由掌握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外国厂商抽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088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