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株机公司的班子是哪几位

中国中车株机公司的班子是哪几位,第1张

中国中车株机公司领导班子分别为丁荣军、李东林、杨首一、冯江华、曾鸿平、刘志平、杨军、李略、刘可安、彭华文、陈剑、王卫安、申宇翔。

1、丁荣军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所科学家,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1961年11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任本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2、李东林先生,1967年12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先后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分别获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学士学位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3、杨首一先生,1963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牵引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4、冯江华先生,1964年11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5、曾鸿平先生,1964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6、刘志平先生,1964年11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

7、杨军先生,1972年5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党委成员,同时担任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职务。

8、李略先生,1969年1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9、刘可安先生,1971年9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和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同时担任中车时代电气执行董事、总经理。

10、彭华文先生,1976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1、陈剑先生,1972年9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先后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和中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2、王卫安先生,1975年9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3、申宇翔先生,1963年10月出生,中国国籍,高级工程师,华中工学院水电站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华中理工大学发电厂工程研究生毕业。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同时兼任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扩展资料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1、机车电气系统及部件产品

主要提供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及网络控制系统等产品;同时具有提升机车运用技术水平、节能环保的系列技改升级产品,如机车简统化微机柜、逻辑控制单元装置、列车供电装置、机务信息化系统(6A、CMD)、重载无线重联同步 *** 纵控制装置等。

2、动车、客车电气系统及部件产品:

主要提供动车组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及网络控制系统等;同时还研制出了适合于动车组用的换气装置、车地无线通讯装置、轴温监测装置、乘客信息显示器、给水卫生系统、速度传感器、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配电盘和司机 *** 纵台等产品。

3、城市轨道交通电气系统及部件产品

提供成熟、优质的城轨设备,是城轨牵引系统及设备国产化及自主化的先行者与领导者。公司掌握“牵引系统、信号系统、制动系统”三大关键系统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城轨地铁市场产品型谱最完备,研发制造能力最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4、轨道工程机械整车及电气系统产品

公司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提供高效的轨道工程机械整车及测控系统产品。整车产品涵盖重型轨道车系列、接触网作业车系列、起重轨道车系列、大型养路机械系列、检测车系列、城轨地铁车辆系列等20余种车型。

5、通信信号产品

公司主要在轨道交通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领域开展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开发,目前主导的研究方向和主流产品是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城际铁路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有轨电车信号系统列车控制系统车载设备。

参考资料来源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领导团队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

在该大学比较冷门,但也不错。毕竟华科工科不错。核工程与核技术系介绍核工程与核技术系(Department of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NET)历史源自1958年原华中工学院所建的工程物理系。1962 年原工程物理系暂停。1997年核专业方向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复办。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广核集团签订了“订单+联合培养”的人才委托培养协议,依托能源学院开设“广核班”。2010年,在核电发展形势明朗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正式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并被列为华中科技大学高考自主招生专业。同年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也签署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后暂停)。截至2017年初,本专业已毕业本科生70余名,现有在读本科生约80名,研究生10余名。武汉大学中国学科评价中心(rccse.whu.edu.cn)发布的2014-2015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排名中,我校排名第九。近年来陆续我系引进了多位包括国家青年人才在内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较有力的科研与教学队伍。核工程与核技术系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多层次师资10多名,兼职及外聘教授多人。已建设有先进核能系统分析计算中心、热工水力综合实验室、核能-环境-化学交叉学科实验室,核电站运行仿真教学实验室等平台。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科研:反应堆热工水力及安全方向:自然循环条件下临界热流密度(CHF)分析;核电站比例模化试验及程序模拟验证;核安全最佳估算及不确定性分析;核材料热学性能的微纳尺度模拟;核电站安全壳过滤降压系统设计方法;传热流动方向: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电子器件散热技术;能源系统热力学分析、核动力装置与设备换热技术;安全壳泄漏率预测模型及分配律;中子物理与反应堆物理方向:中子物理学及核反应堆物理设计;复杂核反应堆耦合系统模拟;先进高温气冷堆系统分析程序研究;放射性废物处理方向:模拟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吸附法、高级氧化法、水泥固化法;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高级氧化法,Fenton体系,臭氧、电催化;粒子与核材料相互作用方向:核材料在辐射下损伤形成及演变机制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低能离子束诱导半导体材料表面形成自组织微纳米结构;聚变堆第一壁材料辐照性能;基于β辐射伏特效应的核电池的理论研究;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将以全球核能复兴、中国核电快速发展和内陆核电重启为契机,与国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致力培养核科技人才。热忱欢迎海内外核相关专业人才加盟。系主任:杨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保罗-谢尔研究院(Paul Scherrer Institut) 从事研究工作。入选青年人才,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核工程与核技术系主任,先进核能系统分析计算中心主任。兼任国际清洁能源论坛理事、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教育与科普分会理事、教育部高等院校核工程类教指委委员、湖北省核学会理事。担任英文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Nuclear Reactor Design and Technology (JANDT)、Nuclear Science编委及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核能前沿科技青年学术论坛”发起人。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项基金项目及多个国防科研项目。已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图书章节、译著多本。主要研究方向:反应堆热工水力与安全分析,先进核能系统最佳估算与数值模拟,第三代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验证,先进核电分析程序的验证与确认,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设计。

近日在广东,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出台,意在打造“中国硅谷”,使之成为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大引擎。

华为、腾讯、华大基因、广汽、广药……以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等交通要道为依托的轴线区域,已集聚起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人才、资本等诸多创新要素。

统计显示,广州、深圳、东莞三市高新技术企业占珠三角总数的78%。一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显露雏形。

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为走廊建设提速。这条走廊长达180公里,覆盖350公里。包括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在内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加上广州国际生物岛园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东莞中子科学城等在内的37个“站点”,串成一条闪亮的“创新项链”。

“走廊将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说。

走廊建设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主要创新指标达到或超过创新型国家或地区水平;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与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相媲美的全球创新高地;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纵观国际创新发展经验,通过一条或多条高速公路作为重要连接轴建设创新走廊,是多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创新的集聚式发展已成为学界共识,在粤港澳大湾区里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正是把握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的有益实践。”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说。

走廊将对全国创新集聚建设发挥引领作用。长期研究创新创业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表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具有基础产业链完备、市场孵化能力强、创新生态氛围浓厚等特点,以走廊规划建设创新带,将对全国创新集聚建设带来示范作用。

走廊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走廊建设从广州、深圳、东莞三座城市入手,可以让核心更加聚焦,要素更加聚集,机制更加顺畅,为更多城市之间的深度融合积累经验。

对企业而言,走廊意味着更多人才聚集。东莞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凤仪表示:“公司最重要的是人才,借助走廊的东风,希望能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来我们这里工作。”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郭壮狮说,走廊建设刚刚起步,接下来工作重点,是加快构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降低人员出行和物流转运成本,促进三市之间的创新资源流动。

走廊建设的另一个难题在于推动协同创新,突破行政区划的壁垒限制,围绕大的产业价值链形成城市间分工协作格局。“三市之间需要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各自产业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寻求共赢的发展模式。”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詹德村说。

东莞市市长梁维东表示,走廊的建设为东莞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动力,通过加强和广州、深圳的优势互补,有助于进一步把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东莞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38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