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芯片世界影响力有多大?台湾半导体到底有多复杂?

台湾芯片世界影响力有多大?台湾半导体到底有多复杂?,第1张

台湾的芯片产业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就是因为台积电的存在。在全世界高端半导体中有50%在台湾地区生产,所以可以看出台湾半导体产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台积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发展,其实源于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打击。当时,美国人意识到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有超越美国的趋势,开始找借口攻击东芝等日本公司,同时也协助韩国和台湾的公司进行攻击。在这方面,台湾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在 1990 年代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台湾半导体到底有多复杂?

从台湾政治环境来看,台湾社会认同分化,政治反对广泛,民粹主义猖獗,执政的民进党独裁,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政策目光短浅,加上各种政客名嘴吐槽,使得整个台湾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矛盾的、浮躁的,总是有对抗和升级的可能。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不理想,甚至非常复杂。

台积电是美国人限制大陆发展的棋子。

由于美国执意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并在政治上搞所谓中美对抗,半导体产业作为战略产业自然首当其冲,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在打压发展。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围攻。其中一个环节是赢得和使用台积电。总的来说,基于许多源自美国甚至依赖美国的技术,商业台积电仍然选择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跟美国一些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针对大陆企业,在一定限度上影响大陆发展。

总而言之,台积电这样的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上述台湾政治环境、两岸关系和国际环境。

就算华为搞半导体制造,大概率还是会被美方限制住。

搞半导体制造,跟半导体芯片设计完全就是两个层面的发展路线。就算华为公司在早期发展芯片制造行业,到现在也未必就能打破欧美国家的垄断。

首先来说,华为的麒麟芯片技术含量并不算高。跟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相比,华为的麒麟就有些不够看了。

华为的麒麟芯片就是先购买arm的公版架构以及ip使用权,然后交给海思半导体公司进行自主设计,接着交给台积电等代工厂商进行生产制造,最后就是集成到手机里面面向消费者发售。

从底层架构的开发,到后来的设计优化,再到封装测试。华为公司只能参与到设计上面来,对于架构的开发以及芯片的封装测试,华为并没有相应的技术进行对接。

搞芯片设计,华为都只能参与到设计这一环节上面。如果华为要是在发展芯片制造,那么大概率也是只能参与到某一环节的工作上面。

对于半导体制造来说,必须要满足两个重要点:

1、有一个技术大牛进行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技术发展。

2、跟全球产业链达成合作关系,并且逐步发展自家的国产化产业链。

先给大家说一下第一点,如果了解过半导体制造行业的人,都会知道梁孟松这个人。

梁孟松来自于我国的台湾省,师从半导体晶圆加工技术之父胡正明,毕业之后进入AMD工作。在AMD工作的这几年里,梁孟松开创了大批量的半导体技术专利,不夸张地说,梁孟松在半导体制造行业里面,属于是顶级的科学家。

后来梁孟松在AMD离职,加入了台积电,成为了台积电的首席科学家。梁孟松带领着台积电,一路高歌猛进。在2007年至2008年前后,梁孟松先后研发了45nm以及40nm的制程工艺,直接让台积电领跑世界芯片制造。

后来梁孟松跟台积电的高管产生不愉快,辞去了在台积电的职位。

在梁孟松辞职之后,三星直接派出私人飞机接梁孟松到总部进行合作洽谈。但是当时梁孟松跟台积电还有合约没有解除,暂时不能入职其他公司。所以,梁孟松就通过他妻子的关系,留在韩国大学教书。

明面上是教书,可是背地里,梁孟松的学生都是三星半导体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管。在2011年,台积电的合约到期,梁孟松直接对外宣布加入三星半导体。

三星对于梁孟松这个人非常看重,不但把他的工资调整到当年台积电工资的3倍,甚至还把三星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全部交给他负责。可以这么说,梁孟松在当年三星半导体的地位,仅次于李家负责人。

梁孟松加入三星之后,直接叫停了三星当时准备发展的20nm工艺,直接带着三星发展14nm的制程工艺。经过3年的发展,三星14nm的制程工艺正式进行量产商用,而且良品率极高。当时的台积电,就连16nm的工艺都还没有达到。

三星制造工艺的崛起,直接抢走了苹果仿生芯片以及骁龙芯片的大部分订单,只给台积电留下了20%的订单数量。在当时的国际层面,三星算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厂商。

后来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为借口,把三星半导体跟梁孟松一并告上了国际法庭。最后台积电胜诉,梁孟松被逼出了三星。

在梁孟松离开三星之后,我国的中芯国际对他抛出了橄榄枝。梁孟松再三思索,最终选择加入中芯国际。

在加入中芯国际之后,梁孟松又一次再现了当时三星的发展速度。当时世界主流的制程工艺是10nm,而中芯国际还只是停留在28nm,并且良品率很低。

梁孟松带领着团队,直接发展14nm的工艺节点。经过2年的发展,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进行量产测试,并且良品率达到了95%以上。在28nm等老旧的工艺上面,梁孟松也逐渐开始进行去美化的技术发展。

后来美方限制中芯国际,停止了7nm等先进制程工艺的材料和设备供应,中芯国际也因此暂缓了7nm的技术发展,14nm工艺去美化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时候,就来到了刚才提到的第二点。

在全球产业链的大环境下,没有任何一个厂商可以实现半导体的自研自产。哪怕是三星这种产业链的霸主,在制造设备上面,依然需要跟美方企业进行合作。如果想要脱离欧美国家的技术产品垄断,那么就必须要发展国产化技术设备。

中芯国际本来是最有可能达到这个层面的企业,但是美方的制裁,直接把这个可能性给暂时掐断了。就算华为在早期发展制造领域,材料以及技术设备依然是需要依赖欧美国家。至于梁孟松这种行业大牛,前有台积电、后有三星,华为想要从中把他挖过来,可能性很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50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