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美半导体:工业机器视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安森美半导体:工业机器视觉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第1张

众多周知,在 汽车 半导体领域,安森美半导体堪称大牛,你或许不知道的是,在工业细分领域,安森美半导体亦为翘楚。在2020年9月25日举行的安森美半导体智能感知策略及方案在线媒体交流会上,中国工控网获悉,据欧洲第三方调研公司Yole Development数据显示,安森美半导体在工业机器视觉领域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致力于推动高能效电子的创新,安森美半导体提供全面的高能效联接、感知、电源管理、模拟、逻辑、时序、分立及定制器件阵容,使客户能够减少全球的能源使用。安森美半导体市场范围非常广泛,核心市场主要是在 汽车 、工业、通信、消费类和计算。

“我们最大的市场份额集中在 汽车 、工业和通信。”安森美半导体智能感知部全球市场和应用工程副总裁易继辉(Sammy Yi)说,“这些行业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一是对产品性能要求非常高;二是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三是对产品长期供货的持续性要求非常高。而这正是安森美半导体的优势所在。”

安森美半导体主要分为三个产品部门,分别是电源方案部(PSG)、先进方案部(ASG)和智能感知部(ISG)。设立于2014年的智能感知部(ISG)年轻且活跃,是安森美半导体目前成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 汽车 、机器视觉和边缘人工智能是智能感知部主攻的三个市场方向。”易继辉说, 汽车 行业虽属传统行业,但近年来得益于电力化、智能化, 汽车 行业焕发新生。为了打造更加安全、舒适的智能 汽车 ,各类感知产品应用需求激增。“安森美半导体在 汽车 智能感知方面成长速度远比 汽车 行业本身发展速度快得多,就是因为 汽车 采用新技术的速度非常快。”

同样,在工业4.0时代, 历史 悠久的机器视觉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考虑采用机器视觉帮助生产线实现检查、测量和自动识别等功能,以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机器视觉作为新兴技术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自动化行业一个具备光明前景的细分市场。从全球范围看,由于下游消费电子、 汽车 、半导体、医药等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已突破80亿美元,并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亿美元,2025年将超过192亿美元。

相较于前两者,边缘人工智能属于行业“新兵”,但潜力无限。“边缘人工智能主要是由人工智能、5G、IoT等新技术导入后开发出新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经常隔几天、隔几个礼拜,就会有新客户打电话来说他们有新的想法和应用,希望得到帮助。”易继辉举例道。

在上述核心市场,安森美半导体智能感知部都做了长时间的投入和布局,包括图像感知,多光谱、高光谱的感知,激光雷达感知、毫米波雷达感知、传感器融合此类深度感知。这些都在推动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步。

工业人工智能应用,图像传感器是关键

随着智能制造的逐步深入推进,工业机器视觉、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图像传感器是助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工业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给图像传感器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包括推动了后者在全局快门性能、高速拍摄、大分辨率、使用不可见光谱区域和三维体积深度提供的信息进行关键推断,以及神经网络处理的发展。

易继辉举例说,平板检测是整个工业机器视觉行业中,对图像传感器最有挑战性的应用,从1K、2K、4K一直到8K,像素要求逐渐提高。

具体来讲,平板检测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暗检测,上电前主要检测一些指纹、划痕和其他物理上的问题;第二步是上电以后,检测发光源。LED有一个亮板在后面作为发光源,而OLED,特别是AMOLED(Active Matrix OLED)的每个像素都是一个单独发光源,像素和像素之间发光的强度和色彩的均匀度,都要能够很准确地侦测出来,这就对图像传感器的要求非常高。

“过去检测LED面板上的1颗像素,对应需要9颗像素(3 3),OLED则对应需要16颗(4 4),甚至25颗(5 5)像素。平板检测对图像传感器的像素要求越来越高,从4,500万到1.5亿像素,甚至超过2亿像素。”易继辉说。

易继辉以1.3英寸固定尺寸的图像传感器为例,阐述图像传感器技术发展路线图。首先,图像传感器的分辨率在逐年提升,从过去的200万像素、500万像素、800万像素、1200万像素,逐步升级到现在超过2000万像素。其次,噪声导数相当于图像质量,在同样大小的尺寸下的图像传感器逐年随着像素的增大,图像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此外,带宽也是逐年提高。比如,一个29 29mm2标准的工业用摄像头,十年前可能只是200万像素,后来逐渐增加到300万、500万、1200万,今年已经能够用到1600万像素。

“安森美半导体在技术上有非常长时间的积累。”易继辉说,如全局快门,在高速运动下使图像不会有拖影;内校正,像素内的校正,以前都是在系统里通过软件校正,现在直接做到硬件里,像素内部去做图像校正;工艺节点,从110纳米到65纳米,再到45纳米,甚至更小,充分利用了摩尔定律的优势,即成本、尺寸、耗电量都在逐年下降;背照式,在同样尺寸下分辨率越来越高,像素尺寸可能越来越小,感光量、感光度,特别是暗光下,性能可能就会降低,背照式就是用来提高感光能力;堆栈架构,以后就不光是两维空间了,而是三维、堆栈式、两次堆栈、三次堆栈都有可能实现。以后不光把模拟和数字信号放在第二层,甚至于人工智能一些算法放在第三层里,整个图像传感器就是高智能化的图像传感器。

可以预见,图像传感器的开发正在从仅提供RGB和二维坐标信息转移到新的更丰富的形式。图像传感器可提供更多类型的数据,无论是深度数据,还是增加的光谱信息,以及人工智能合并这些数据集并实现高级决策,从而使系统能够通过新的测量和决策机会提供更快、更准确的结果。作为工业机器视觉的领导厂商,安森美半导体会以全方位的智能感知产品阵容和领先的技术,应对工业人工智能应用挑战并推进智能制造的创新。(文/gongkong张丽莹)

安森美半导体还是很好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安森美半导体是应用于高能效电子产品的首要高性能硅方案供应商。公司的产品系列包括电源和信号管理、逻辑、分立及定制器件,帮助客户解决他们在汽车、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工业、LED照明、医疗、军事。

芯片短缺于2020年底从 汽车 行业开始蔓延到涉及半导体的各个领域,而今,一年多过去之后, 汽车 行业的芯片短缺仍然处于深水区。最近,据财联社报道,安森美深圳工厂内部人士称“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订单已满且不再接单,但不排除订单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超额下单(overbooking)”,再次引发 汽车 业界特别是IGBT需求端的“芯片慌”。

车规级IGBT在新能源电动 汽车 的电动化发展下,需求不断增长。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持续之下,其供应显得更加紧迫。2022年业界传出IGBT或将成为新能源 汽车 生产瓶颈所在,其影响可能将超过MCU。 供应链方面有消息指:安森美、英飞凌等产品交货周期达到30~50期,个别产品周期甚至更长。

安森美

安森美半导体是世界最大模拟 IC、逻辑 IC 和分立半导体元件供应商之一。其拥有12家晶圆制造厂和9家封测工厂,产品自产率达到70%。其中,安森美半导体在中国乐山、苏州、深圳各有一家封测工厂。

作为 汽车 行业前十大半导体供应商之一,安森美的产品应用在 汽车 中的多个领域,包括车载充电器、高压负载电池管理、DC-DC、高压动力总成、主驱逆变、48V皮带传动起动机-发电机(BSG)、ADAS、信息 娱乐 、车门、座椅控制等。

公开信息显示,安森美半导体2019全年收入的近1/3来自 汽车 市场,约1/4来自工业市场,约1/5来自通信市场;按照地区分类,全年收入有约65%来自亚洲市场。

在此次“安森美暂不接单”事件中,安森美深圳公司的G先生表示,“我们对大客户都是采取直供模式,且2年一签,我们现在的产能刚好能满足已签订单的需求。目前我们今年、明年的订单都已经全部订出去了,我们现在已经不接单了。没有足够的产能,接单也无法交付,还要面临违约的风险。不仅是我们,其他主要供应商也面临这样的情况。

其实,车规级IGBT的市场缺货情况或许很严峻。供应链方面的人士认为,目前IGBT缺货已高达50周以上,供需缺口已经拉长到50%以上;目前,IGBT订单与交货能力比最大已拉至2:1。

IGBT国际市场情况

IGBT 市场长期被英飞凌、富士电机、三菱电机等海外公司垄断。但近两年,由于国外供应链也无法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本土供应商机遇显现。

由于英飞凌IGBT供货周期过长,2021年国内部分造车新势力开始转向本土供应商,比亚迪在去年年底与士兰微、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华润微签订 IGBT 供货订单,理想 汽车 新增时代电气为主要供应商,东风公司与中国中车联手设立的智新半导体,快速扩产IGBT。而斯达半导则依托汇川技术和英威腾等本土工控企业,将产品导入中低端新能源车型,并逐渐向中高端渗透。

国际方面,业界消息显示,英飞凌的12英寸晶圆厂2021年9月已投产,前期产能2-3万片/月,2023年满产8-10万片/月,满足不了新能源 汽车 和光伏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而安森美和ST方面,据业界人士透露,两家公司目前没看到明显扩产。

国内IGBT市场情况

从目前国内外IGBT供应商扩产成效上看,今年下半年IGBT产能或仍无法满足需求。

国内供应商中,比亚迪半导体IGBT产能至2021年6月已接近满产,其与时代电气的新增晶圆产线均处于早期建设阶段,没有额外产能释放;

时代电气今年4月末该公司表示,IGBT芯片、传感器芯片供应链压力很大,目前新能源车IGBT订单饱满,公司基于截至业绩会时的在手订单评估,2022年落实的车规IGBT交付水平有望超过70万台;

斯达半导则显示光伏领域在手订单是现有产能的数倍之多;

士兰微表示,公司持续推进12英寸车规&特殊工艺建设。

分销商情况

除了安森美外,还有多家功率半导体厂商也陷入了IGBT订单交货紧张的情况。

据媒体报道,富昌电子等分销商官网显示,至4月底,IGBT相关产品信息共有2192条,但有库存的仅121条,其中有42条物料货期在45周及以上,部分分销商的部分料号货期甚至拉长到了60周。

部分车企也因为英飞凌产能紧张于2021年开始寻求本土供应商供货。比亚迪也在去年底与士兰微签订IGBT供货订单,业内人士表示,比亚迪通过自产自销以及外购,今年基本不会存在IGBT供应不足的情况;但其他新能源 汽车 车企则面临较大压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55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