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电器是哪一个国家的产品?

菲利浦电器是哪一个国家的产品?,第1张

飞利浦所属国家:荷兰。

于1891年在荷兰成立,主要生产照明、家用电器和医疗系统。飞利浦2007年在全球拥有128,100名员工,在28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在150个国家设有销售办事处,拥有80,000项专利和卓越的实力。

2011年7月11日,飞利浦宣布以约25亿元收购奔腾电气(上海)有限公司。2011年10月17日,飞利浦电子发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当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5.9%时,飞利浦宣布将在全球裁员4500人。截至2013年1月底,飞利浦的消费电子业务已经完全剥离,专注于优质生活、医疗和照明设备行业。

扩展资料

飞利浦在电视机、显示器、无线通信、语音识别、视频压缩、光存储产品等数码技术领域,及支持上述突破性成就的半导体技术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照明、医疗系统和家庭小电器及个人护理产品方面的技术更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从数据来看,飞利浦每年生产24亿只白炽灯,3亿支彩色显象管,世界上每年有约250万利用X光设备进行的心脏程序(包括扫描和干涉程序)运用飞利浦的技术。

世界上每7台电视机中就有一台用飞利浦的彩色显象管,而全球60%的电话都含有飞利浦的产品。世界上有30%的办公室采用飞利浦照明产品,同时,飞利浦还为世界上65%的主要机场、55%的足球场和30%的医院提供照明。

作者 | 海怪

来源 | 脑极体(ID:unity007)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三家半导体企业先后从其母公司独立或重组之后,直到今天,一直是撑起欧洲半导体产业面子的“三巨头”。

之所以被称为“三巨头”,是因为自1987年以来,三家几乎从未跌出全球半导体企业20强,虽然排名有调换,但都没掉队。当然也再没有新兴的欧洲半导体企业进入这个头部榜单。

如今,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这三巨头主要选择了工业和 汽车 等B端芯片市场,而避开了竞争激烈的移动终端及电脑等消费级芯片市场。

这就让芯片产业之外的人很少有机会听到三巨头的名声,也自然很少了解这三巨头在全球芯片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三家当下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

那么,三巨头之间有哪些纠葛和关联?各自有哪些优势?顺着这些问题我们接着讨论下去。

三巨头的并购“排位赛”

由于三巨头将市场都定位在B端芯片市场,三家各自的技术和产品自然有重叠,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激烈的竞争。而在近几年三巨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并购其他半导体企业和技术公司,成为能够快速赶超对手的“常规”手段。

在2018年,曾传出“英飞凌试图收购意法半导体”的消息,最后可能因为法国政府的阻挠而告吹。甚至早在2007年,还有“意法半导体要收购英飞凌”的传闻。可见三巨头相互之间觊觎对方已久。

而三巨头的关系中,英飞凌和恩智浦的竞争最为激烈,双方都在 汽车 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且排名接近。2015年,恩智浦以1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成为当年的天价收购案。完成此次收购后,恩智浦成功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前十的行列,成为全球最大的车用半导体制造商,并且成为车用半导体解决方案与通用微型控制器(MCU)的市场龙头。

经此一战,英飞凌虽然在 汽车 半导体市场略占下风,但也没有停止并购扩张的脚步。为巩固其在功率半导体的领先地位,英飞凌在2015年率先以30亿美元现金并购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又在去年4月,宣布以10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

赛普拉斯半导体的产品,包括微控制器、连接组件、软件系统以及高性能存储器等,与英飞凌当先的功率半导体、 汽车 微控制器、传感器以及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了高度的优势互补,双方将在ADAS/AD、物联网和5G移动基础设施等高增长应用领域,提供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英飞凌的目的仍然是要加强 汽车 半导体产品的实力,试图超越恩智浦的 汽车 半导体业务。此外,英飞凌在MCU、电源管理和传感器芯片方面超过或接近意法半导体。

去年几乎同时,恩智浦又以17.6亿美元收购美国美满电子(Marvell)的无线连接业务,主要产品线是Marvell的Wi-Fi和蓝牙等连接产品。通过这一收购,恩智浦可以更好补强其在工业和 汽车 领域的无线通信实力。

相比之下,过去几年意法半导体在并购市场的动作较少,但也并非没有。2016年8月,意法半导体宣布收购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MS)的NFC和RFID reader的所有资产,获得相关的所有专利、技术、产品以及业务,以强化其在安全微控制器解决方案的实力,在移动设备、穿戴式、金融、身份认证、工业化、自动化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2019年的TOP15半导体市场排名中,来自欧洲的三家企业只能排在12-14位。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的红利已经消失。而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之后,两家营收加起来,会使得英飞凌大幅提升排名进到前十名当中。

从半导体产品形态来看,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恩智浦,都是模拟芯片或模数混合芯片企业。从近几年的产业趋势来看,模拟芯片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而且模拟芯片企业的并购重组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从恩智浦和英飞凌收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模拟和模数混合芯片厂商的并购,而且标的几乎全部来自美国。

一方面说明美国模拟芯片整体的数量和实力都很强,一方面也能看出全球模拟芯片企业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如果想要打破平衡,取得快速发展,并购重组和强强联合就成为一个直接有效的手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直接模拟芯片企业的这种“内部消化”,正在进一步拉大欧美和亚洲之间在模拟芯片产业上的优势差距。

三巨头的守旧与拓新

为什么三巨头想要突破增长瓶颈,就必须依靠巨额收购来实现呢?

这实际上要跟模拟芯片产业的特点有关。与数字芯片要求快速更新迭代(摩尔定律)不同,模拟芯片产品使用周期较长,价格相对较低,其使用时间通常在10年以上,产品价格也较低。寻求高可靠性与低失真低功耗,核心在于电路设计,模拟芯片设计工艺特别依赖人工经验积累、研发周期长。

一旦某家企业在某类模拟芯片上建立其研发优势,那么其他竞争对手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或者超过,同时也因为下游客户对模拟芯片超高稳定性要求,一旦某些厂商建立其产品优势,其他竞争者也难以撼动其供应市场。所以,模拟芯片的产品与行业特点导致模拟芯片厂商存在寡头竞争特点。

德州仪器、亚德诺、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都是长期稳居全球TOP10的模拟芯片巨头,并且近几年,集中度还在进一步上升。近日,亚德诺高价完成美信的收购,甚至于有机会挑战第一名德州仪器的位置,而英飞凌对赛普拉斯的收购,也能让其排名大幅上升。

从产品线来看,三巨头都是老牌的IDM制造商,都拥有非常齐全的产品线,并且更加注重产品线工艺的稳步改进。

当然,恩智浦也想过拓展其他业务。2007年,恩智浦曾收购SiliconLabs蜂窝通信业务,发力移动业务市场,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家庭应用半导体市场,但短暂的出圈尝试不够成功。

因此,2007年起恩智浦很快将无线电话SoC业务、无线业务和家庭业务部门予以出售或剥离,并重新集中到飞利浦时代就确立的优势领域—— 汽车 电子和安全识别业务。2009年,恩智浦开始主要发力HPMS(高性能混合信号)产品,到2019年,包括 汽车 电子、安全识别相关业务的HPMS部门的营收占比超过了95%,产品线大幅度集中。

另外,恩智浦一直在大力推广以UWB、NFC等为代表的射频芯片业务。去年收购Marvell的无线连接业务正是致力于这一方向的表现。

英飞凌更重视其王牌业务板块——功率半导体产品。2016年,英飞凌尝试收购从美国Cree手中收购其Wolfspeed Power &RF部门(不过被美国CFIUS否决),其目的也是为了集中资源,加强其功率半导体业务。英飞凌拥有 汽车 电子、工业功率控制、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智能卡与安全等四大事业部。

(意法半导体2017Q2~2018Q2三大业务线营收及营业利润率)

相对于英飞凌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在传感器业务上更加突出,特别是其MEMS技术,竞争力很强,也正是依托该优势技术,使得该公司在消费类电子、 汽车 ,以及工业传感器应用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意外半导体在 汽车 和分立器件、模拟器件以及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都有相当比例的市场表现。

早在十年以前,欧洲半导体产业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不在移动终端及PC市场寻求突破,而是专注于车用半导体和工业半导体两个细分市场。这一选择既有延续传统优势的考虑,又有对电动 汽车 及物联网这些新兴市场趋势的判断。

欧洲国家本身有良好的 汽车 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而欧洲半导体三巨头又在车用和工业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具备完整的设计、制造和封测的IDM体系,使得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超越,这也是三巨头能够“守旧”的底气。

随着PC市场和移动终端市场红利期的结束,紧随5G网络普及而来的正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智能电动 汽车 、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全新红利市场的到来,让欧洲半导体产业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这是三巨头能够“拓新”的机遇。

从“守旧”中“拓新”,正是欧洲半导体产业能够继续赢得未来市场的不二法门。

三巨头的“中国红利”

由于欧洲半导体产业一直以来,无论是排名还是营收,其相对于美国和亚洲厂商来说,波动都非常小,但是未来又有一个稳定的增长预期。因此即便是三巨头如此大的体量,也成为美国半导体巨头试图并购的目标。

(虚线为2016年高通收购恩智浦流产后去除的390亿美元)

2016年,美国高通尝试以38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成为当年金额最高的收购计划。当时恩智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大幅提高了报价至440亿美元。高通同意了这一价格,并且收购案先后获得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全球八个主要监管部门同意。但在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核期内,高通在其收购期内宣布放弃这些收购计划,并为此向恩智浦支付了20亿美元的“分手费”。

高通大力收购恩智浦的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在5G发展可能受阻的情况下,获得恩智浦在 汽车 、物联网、网络融合、安全系统等领域的半导体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业务的互补和企业规模的飞跃。

不过,这场收购案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中国的反垄断审查。而事实上,无论恩智浦还是高通,中国都是最大的销售市场。假如两家强行完成并购,在未来仍有可能面临着我国的反垄断调查、限制甚至是处罚。

同样,对于恩智浦、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来说,中国既是三家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三巨头耕耘多年的新红利市场。

比如,恩智浦的众多业务早已在中国扎根。2019年汇顶 科技 以1.65亿美元收购NXP的音频应用解决方案业务(VAS),VAS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IoT等领域。更早之前的2015年,建广资产与恩智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瑞能半导体,随后建广资产又以18亿美元巨资收购恩智浦的RF Power部门,成为中国资本首次对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国际资产、团队、技术专利和研发能力进行的并购。

2017年,由中资收购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而组建的安世半导体,已经在半导体细分市场上,取得二极管和晶体管排名第一, ESD保护器件排名第二,小信号MOSFET排名第二,逻辑器件仅次于德州仪器, 汽车 功率MOSFET仅次于英飞凌的名次。

意法半导体也早已在中国耕耘多年,特别是其STM32系列MCU,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而英飞凌在与1998年已入华的赛普拉斯的整合之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国市场,并且英飞凌本身的功率器件在中国的销售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当下华为遭受美国在半导体方面的阻击之时,华为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们完整地回顾完欧洲半导体产业的前世今生之后,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稳”。

从欧洲半导体产业初兴之时,在各国政府主导下,几乎所有半导体产业都聚集在各国原本的工业巨头之下,享受产业政策的呵护。即使在世纪之交,半导体产业从体量臃肿的母公司独立出来,也仍然只诞生出三家身世优渥的半导体巨头。

而三巨头在发展过程中,其实又一次经历了从臃肿到精简,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过程。而此后的并购也主要集中在三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或者优势互补的产业方向上面。

这一切既源于欧洲大陆的传统工业基础优势的延续,又源于欧美亚洲在半导体产业格局上面的复杂博弈。欧洲半导体产业在利用自身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其实限制了突破传统桎梏的机会。不会像日韩、台湾地区和中国这样,利用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最早从零开始,建立其各自的半导体特色优势。

这也是《圣经》里说的“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的现实意义吧。下一篇,我们继续欧洲半导体的回顾,探寻从荷兰飞利浦诞生的一个制造业的奇迹——荷兰光刻机公司ASML。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Euronext: PHIA, NYSE:PHG,荷兰语: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英语:Royal Dutch Philips Electronics Ltd.),简称飞利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1891 年, Anton 和 Gerard Philips 在荷兰的埃因霍温创建了飞利浦公司。当时,公司以生产碳丝灯泡为主,并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 到 1910 年,飞利浦公司已拥有 2000 名员工,成为荷兰最大的单一雇主。埃因霍温(Eindhoven),是一个位于荷兰南部北布拉邦省的自治市,是荷兰的第五大城市。埃因霍温是欧洲领先的科技中心之一,地处西欧悠久科技中心的战略位置,在科技领域排名第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飞利浦电子研究和发展设施的基地。周边城市和重镇包括 Son en Breugel、Nuenen、Geldrop-Mierlo、Waalre、Veldhoven、奥斯楚特(Oirschot)和贝斯特(Best)。包括海尔蒙德在内的埃因霍温都会区拥有超过70万名居民。 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14 年,飞利浦公司成立了第一个研究实验室,并在 X 射线和收音机技术方面首次实现了创新。 多年来,我们的一系列发明中包含了很多技术突破,不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891 – 1915 从照明革命到产品创新 飞利浦成立之初以生产碳丝灯泡为主,并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 新照明技术的发展为飞利浦的稳步扩展提供了推动力。1914 年,公司建立了研究实验室以研究物理化学现象,并促进产品创新。 1915 – 1925 创新和多样化:X 射线和收音机接收领域1918 年,飞利浦公司推出了医学 X 射线管,标志着飞利浦产品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开始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其在X 射线和收音机接收领域的创新成果。 1925 – 1940 第一台电视机和电动剃须刀1925 年,飞利浦公司开始试验电视机,并于 1927 年开始生产收音机。 1932 年,飞利浦公司的收音机销售量达到了 100 万台,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收音机生产商。 一年后,飞利浦生产了第 一 亿支收音机电子管,并开始在美国生产医学 X 射线设备。 1939 年,飞利浦的第一个电动剃须刀诞生。那时,公司已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 45,000 名。1940 – 1970 技术突破:卡式录音机诞生20 世纪 40 和 50 年代,科学技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飞利浦发明了旋转刀头,继而发展成为Philishave 电动剃须刀,并为之后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上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飞利浦还为电视图像的记录、传播和复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 年,飞利浦推出了卡式录音机。 1965 年,生产了第一个集成电路。 1970 – 1980 影像、声音及数据方面继续进行产品创新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飞利浦精彩的新产品和新概念不断涌现。 照明领域的研究为新PL 和 SL 节能灯的推出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飞利浦研究实验室在影像、声音及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传输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而发明了镭射影碟,激光唱盘和光学电讯系统。 1972 年,公司创建了 PolyGram(宝丽金)公司,在音乐录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4 年和 1975 年,宝丽金在美国分别收购了 Magnavox 公司和 Signetics 公司。1980 – 1990 技术里程碑: 压缩光盘1983 年,飞利浦迎来了新的技术里程碑:推出压缩光盘。1984 年,飞利浦生产了第 一亿台电视机。 80 年代收购的 GTE Sylvania 电视业务和 Westinghouse 照明业务帮助公司实现了进一步的业务扩张。1990 – 2000 变革与成功:DVD问世20 世纪 90 年代是飞利浦经历重大变革的 10 年。 为了公司的健康运作,飞利浦实施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以简化公司架构,精简业务领域。 飞利浦的部分业务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到 1995 年,飞利浦已经销售了 3 亿台 Philishave 电动剃须刀。 基于压缩唱片方面的成功技术,1997 年,飞利浦与索尼公司合作,推出了另一项创新产品DVD,该产品成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家电产品。21 世纪:今天的飞利浦跨入 21 世纪,飞利浦变革与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息。长久以来飞利浦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如今,公司开始规划新的蓝图,显示出了医疗保健、优质生活、照明领域的技术实力。2004 年,飞利浦发布了新的品牌承诺“精于心�6�1简于形”,并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攻势,承诺为消费者提供“为您设计、轻松体验、创新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2006 年 9 月,飞利浦将其半导体业务部门 80.1% 的股份出售给一家由私人股份制财团,为创立全新的独立运营的NXP半导体公司打下了基础。NXP继承了飞利浦50年的创新传统。此次出售标志着公司转型的又一个里程碑,即从具有周期性波动的业务转向应用型,紧紧围绕创新和“精于心�6�1 简于形”的品牌承诺。2007 年 9 月,飞利浦发布了“愿景 2010”策略,进一步将飞利浦打造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公司。作为“愿景 2010”的一部分,从 2008 年 1 月 1 日起,公司精简了组织架构,成立了三大事业部:医疗保健、照明和优质生活。 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将飞利浦定位为一家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公司,其业务结构和发展策略充分反映客户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业务组合,飞利浦正在积极打造“健康舒适、优质生活”领域的领导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57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