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宣布开始研发芯片,王兴想做什么?

美团宣布开始研发芯片,王兴想做什么?,第1张

随着贸易冲突不断加剧,我国许多企业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对于 科技 制造企业而言。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 科技 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许多技术成功地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领先的过程,但同时也有不少技术依然处于落后水平,从而对以老美为首的众多发达国家有着较强的依赖。但在过去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下,这些短板总让我们忽略,但在近年来弊端彻底显露出来。而在这其中, 芯片行业显然是最严重的。 一方面是因为芯片本身作为智能化产品大脑般的存在,对其正常智能化运作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芯片行业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显然落后更多,而芯片本身又有着巨大的难度。

但好在老美的一意孤行也让我们彻底清醒了过来,中国现有半导体企业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集百家之长攻克难题,加快研发进程。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企也纷纷入局,高校也对其更加重视,一切都在加速进行着。其中互联网行业作为我国当下发展最迅猛的行业,自然也开始了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头部互联网企业加入进来。 比如阿里早就成立的达摩院开始攻克芯片项目,腾讯也在今年3月份正式进军半导体领域。 而就在前不久, 被誉为当下第三大互联网企业的美团也正式进入了芯片领域。

在上海智砹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B轮融资中,美团战投、美团旗下的产业基金龙珠以及创始人王兴个人均进行了战略投资,成为了上海智砹芯的大股东之一。 而随着这一战投的完成,也标志着美团也开启了芯片板块,正式入局半导体行业。 智砹芯作为本次美团选择的芯片入局对象,更是在去年12月份顺利实现了首款AI视觉芯片的量产以及新一代视觉芯片的回片工作,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话说回来,美团作为一家服务性大企,为什么要入局与自己主产业似乎毫不相关的芯片领域呢?

一是因为芯片行业当下无疑站在我国的风口,乃至世界的风口。 虽然中国当下半导体行业整体发展较为艰难,但是从中国以及全球对于芯片的需求来看,芯片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风口行业,市场需求极大。随着5G网络布局的日益完善以及下一代网络的加速研发,物联网智慧时代俨然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智能化,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便是芯片。但是凭借当下现有的芯片企业,显然是应付不过来的。

我们要知道的是,在2020年一年,仅中国的芯片进口额就达到了3500亿美元。 可能有人说这其中有企业是为了防止危机而进行的储备,那么2019年中国芯片消费1446亿的市场规模则进行了进一步证明。王兴作为一个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显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更不要说就当下我国的情况而言,大力进军半导体行业不仅能够获得支持,从而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还能赢得不错的名声。

二便是因为美团现在已经彻底发展壮大,它不可能仅仅抱着自己那一块外卖生活领域。 这样固然更加保险,但没有哪个商人,哪个企业不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而实现这个的路径就是扩增产业,虽然很有可能会一时步子迈得太大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但几乎所有的企业还是会选择这么做。

三则是因为两者虽然看起来毫不相关,但其实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倡导智能化、无人化,外卖等生活行业同样如此。做外卖起家的美团作为当下行业的巨头,显然早早地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其在2017年就启动的无人机配送场景 探索 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如今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其他各项条件的日益完善,美团的该策略无疑有了更加实施的必要,3公里、15分钟送达的低空物流网络是美团当下建立的重点所在,甚至已经开始了在最后一段路程由骑手交给无人机进行配送而提高效率的实例。

而除了配送外卖以外,机器人、智能 汽车 制造领域美团也早早地进行了布局,而这一切都是需要芯片作为核心的。 因此,美团入局芯片行业,既是为了迎合当下时代发展所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其实芯片并不是美团入局 科技 、入局制造业的开端,也不是其进行宣传的第一个 科技 行业。美团真正开始在 科技 上做文章的时间要追溯到一年前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华为宣布入局 汽车 制造领域的时候。 那时候的美团创始人王兴公开嘲讽华为是和特斯拉一样会吹牛的企业。 对此,不仅没有人买账,反而不少人对王兴进行了嘲讽。但不论怎样, 美团却成功地通过这次事件又一次成为了公众视野中的热点。 而且美团也趁机暴露出了自己之前对于理想 汽车 的投资。也就是说美团打响 科技 的第一q其实是通过嘲讽华为实现的。而就现在来看,两者不仅发生了智能 汽车 制造领域方面的冲突,又在新的半导体领域碰上了,可以说是彼此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但个人认为不论是美团和华为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还是美团单纯地进入芯片等 科技 行业,整体而言都会促进我国 科技 的发展。 科技 制造领域的竞争从本质上与互联网行业、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区别,这里 科技 制造实力占据更多的比例,属于实实在在的创新,而不是通过价格战等进行模式上的创新而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在一个又一个大企进入的情况下,中国芯以及中国整个 科技 行业,未来都将进一步提速发展。

201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3月,随着特朗普政府宣布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实施投资限制,中美贸易战正式拉开帷幕。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中兴事件”。贸易战和“中兴事件”的背后,暴露了国产供应链的脆弱,凸显了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核心技术领域。

自2018年贸易战和“中兴事件”后,国内企业在半导体领域掀起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浪潮。叠加近两年“缺芯”问题持续发酵下,“造芯”阵营进一步扩大,智能手机、 汽车 、互联网、家电、ODM、房地产、分销商等行业厂商纷纷跨界,入局半导体产业。

时至2022年,四年过去了,那些年一起跨界造芯的玩家们现在还好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芯片之于手机厂商,就是核心竞争力。不难发现,能登上塔顶的人,必要的条件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研芯片,比如苹果、华为。入局自研芯片,已经成为了国产厂商想要进一步发展,通过自研打造独家差异化的必选项。

为了打造独家差异化用户体验,小米和vivo根据自身需求先后推出了自研影像ISP芯片澎湃C1以及vivo V1 ,而OPPO则是出手即王牌,直接推出了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 X。相比于ISP,NPU芯片不仅性能更强,还具备深度学习能力。

然而,国产三大巨头OVM目前量产的芯片,还不能和高度集成

的SoC芯片相比,甚至被人嘲笑除了华为,其他国产手机造芯是奢望,是营销噱头,但重要的是手机巨头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搭载国产自研核心技术的产品面世。

受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芯片供应不足的刺激, 汽车 芯片在去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供货不足的现象,甚至导致部分 汽车 厂商出现因芯片短缺 汽车 无法下线。

从2021年年初开始,我国车企开始大规模向芯片行业纵向投资,以布局自己的 汽车 芯片供应链。其中,包括北汽、上汽、东风、吉利在内的国内老牌车企,纷纷积极投资芯片企业,其布局的产品类型覆盖了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自动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等多个领域。

从进程上看,即使比亚迪、零跑 汽车 、五菱 汽车 等车用芯片已经面世,但其工艺上仍然与顶尖厂商有很大的差距。

以零跑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为例,凌芯01采用的是28nm的制造工艺,功耗为4W,算力为8.4TOPS,暂时还不及国内的地平线征程3采用的16nm制程工艺,5Tops算力,2.4W功耗。和国际厂商更是差之甚远。英伟达等国际厂商已经在开发5nm、7nm先进制程工艺车用芯片,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或装车。

在电子化、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整车厂商对芯片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单一链条式合作模式不能满足需求。整车厂商开始试图跨过零部件供应商直接与芯片厂商合作开发产品,网状模式开始兴起。未来在智能化领域, 汽车 厂商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上游供应链的合作模式将成为常态。

可以看出,通过自研AI芯片布局芯片领域,是互联网企业进军芯片市场的主流途径。对于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由于他们所构建的生态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芯片性能需求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定制化的AI芯片或许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出生态的价值。而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市场还没有给予互联网公司足够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自研AI芯片也就成为了一条发展路径。

据ABI Research调查数据预估,2024年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规模高达100亿美元,而目前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英伟达占据。一方面,是芯片市场的巨大市场规模吸引了互联网大厂的目光,加之当下的“缺芯潮”以及“卡脖子”威胁,互联网大厂不得不造芯。另一方面,芯片产业链发展日益成熟,自己下场造芯成本降低,云计算等业务的深度发展也离不开芯片的加持。

纵观互联网,有名有姓的不是正在“造芯”,就是在“造芯”的路上。

实际上2000年以后,海尔、美的、康佳、TCL、海信、长虹和创维为代表的的家电企业,就响应号召踏上家电芯片研发之路,格力、美的以MCU为主,海信是电视高端画质芯片、SOC和AI芯片,TCL发力显示与触摸芯片、机顶盒智能芯片,长虹的代表芯片是音频处理SoC,海尔是IoT芯片,创维是AI画质芯片,康佳是存储和显示处理芯片,这7个厂商主要都围绕着MCU主控芯片和图像处理芯片展开。

起步这么早,然而20年过去了,对比华为,中国七大家电巨头“造芯”却有点拿不出手。

早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格力董明珠就这样表示,“格力要造芯片,即使未来投资500亿,格力也必须成功开发芯片!” 距离2017年的股东大会已经过去5年,格力公司发布公告显示,其自研的国产芯片—32位MCU微控制单元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当前年产量高达1000万颗。

问题来了,如果格力真的花光了500亿,并用了好几年时间,但是却仅仅只是设计出一个MCU芯片的话,那么却着实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意思。这也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芯的缩影。

由于近年来手机ODM行业的竞争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强者愈强,行业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受手机市场影响也比较大。在此情况之下,即便是像富士康和闻泰 科技 这样的龙头企业也不敢轻易放松,正在积极寻找出路。

2015年,闻泰 科技 借壳中茵股份“曲线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行业上市公司。但手机ODM行业门槛低、毛利率低,成功上市后,闻泰 科技 将目光投向了半导体行业。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后,闻泰 科技 完成了从手机代工厂商到半导体企业的转身,市值更是突破千亿大关,堪称国内企业跨界造芯的经典之作。

以金茂、恒大为代表的房地产商,他们“跨界半导体”无非就是寻找利润增长点的有一次新尝试,打造“生态园区+地产”的模式,可能以经营产业园区为主要目的,在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过程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是真的转做半导体、研发芯片,准确的说,只是借助产业发展地产相关业务

房地产跨界造芯,也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几大领域里边唯一一个至今未能拿出实实在在芯片产品的。随着恒大“暴雷”以及房地产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地产造芯似乎正在变得遥遥无期。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芯片分销领域,通常主要为上游芯片厂商从分销和代理业务,并不会直接自主研发芯片。芯片厂商和分销厂商分工明确,分销商并不会涉及到芯片原厂业务。不过,从分销商进入芯片行业的案例也的确存在,那就是韦尔股份,此前作为分销商,通过收购正式成为原厂,并成为国产CIS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发展,分销商实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分销商开始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触及上游原厂资源,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甚至像韦尔股份,彻彻底底的转型成为芯片原厂,这种趋势将在中美贸易争端和国产替代的背景下继续深入发展。

不难发现,除了房地产商“跨界”进入半导体领域目的不同之外,无论是家电厂商利用技术赋能产品,互联网厂商建立生态或代工厂商谋求转型,基本都是实打实的想在半导体领域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厂商背靠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从事半导体行业、研发芯片充满了无限的机遇与可能,然而企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是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上海海尔集成电路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公司在这一领域创业十多年,亏损期就长达10年。直到2011年,才跨过营收亿元门槛,2012年实现营收1.41亿元。

二是做好人才储备、技术攻坚的准备。人才缺乏已经成为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跨界”做半导体,如何获取人才,依靠人才实现技术突破,企业都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

三是做好长周期、高风险投入的准备。半导体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风险高、涉及面广。以一款芯片而言,从规划、设计到量产,其时间短则三五年,长则十数年,这一点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不同。

#芯片# #半导体# #国产替代# #vivo芯片研发中心成立,年薪百万招芯片专家#

半导体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能够说是牵动着全球的“经济走向”,但是在半导体产业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制造芯片的工艺本就非常艰难,要做到量产更是难上加难,因而我国芯片制造由于起步晚,往常仍旧略逊于其他国度。

但是,在芯片制造的道路上,我国却不断在探究。华为旗下投资工资入股北京科益虹源公司,开端投资光刻机范畴,这就意味着,在芯片研发范畴,华为再次发力。

实践上,在中国企业中,也有半导体产业的“佼佼者”,那就是台积电。就在2021年5月的论坛会上,台积电总裁表示,台积电估计在2022年下半年停止3纳米制程量产,这正代表着台积电技术上的打破,难怪可以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抢先企业。

而台积电的胜利,和其开创人张忠谋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说起张忠谋,能够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企业家,比起40岁兴办联想的柳传志、44岁兴办娃哈哈的宗庆后,张忠谋还要更晚一些,年过半百,才正式兴办了台积电。

张忠谋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浙江,正是战乱的年代,但即使如此,张忠谋仍旧是个读书用功的孩子,并以优良的成果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后又取得了麻省理工的机械系硕士学位。

毕业后,张忠谋便进入了半导体行业,那时,英特尔开创人戈登摩尔也才刚刚踏入半导体行业,而与张忠谋共同入职德州仪器公司的,还有集成电路创造人杰克基尔,能够说张忠谋是半导体行业的第一批入局人。

经过20多年的打拼,张忠谋能够说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升职、加薪,一举成为公司副总裁,成为了整个公司的“三把手”,而德州仪器也成为了当时业界的第一,这样的人生轨迹能够说是近乎完美,但张忠谋似乎并不“满足”。

1987年,张忠谋56岁,在这个行将退休的年龄,张忠谋决然选择了辞职,回到了国内,在台湾兴办了台积电,而这个举措,正是促使张忠谋成为“半导体教父”的一个开端。

那时,张忠谋初创台积电,可是看好他的人并不多,不只仅是由于56岁的“高龄”,更是由于当时全球半导体行业中,优秀且成熟的企业曾经十分多了,没人置信张忠谋能够在半导体行业中做的绘声绘色。

不过,张忠谋有本人的想法,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全球半导体行业中,各企业都是本人设计、消费,而张忠谋则走向“代工”道路,开启了晶圆代工形式,这一举措能够说是非常“大胆”。

毕竟在当时,全球以至没有一家独立半导体设计公司,而台积电就选择为半导体设计公司“代工”,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一条“绝路”,但事实证明,张忠谋是有远见的,由于台积电接下来的开展越来越好。

之后,台积电不只上市,还拿下了苹果、高通等国际大企业的订单,到2017年时,台积电的市值以至一度超越当时的“行业大佬”英特尔,一举成为了半导体行业内的全球第一,更成为了我国台湾地域最赚钱的企业之一。

能够说,台积电有如此的成果,是张忠谋一手发明的,而台积电的胜利,也让张忠谋的职业生活更上一层楼,本以为年过半百做到副总裁曾经是人生巅峰,可张忠谋用事实证明其“宝刀未老”。

2020年4月,张忠谋以12亿美圆的财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1730位,而其自己更被称之为台湾“半导体教父”,在CNN的评价中,张忠谋这个人,就是台湾地域经济崛起的“意味”。

固然如此,但看张忠谋的人生轨迹,其行事作风也惹起了不少的“争议”,除了开启代工形式,还有其70岁时迎娶小13岁秘书的事迹,往常也被许多人拿来讨论,但是不可承认的是,张忠谋的终身,非常胜利。

截至2021年6月4日,台积电的市值曾经到达了6197.88亿美圆,折合钱约为4万亿,这个成果非常“优良”,能在年过半百后再将一个企业做到近4万亿的市值,真的是十分人所能及。

固然往常89岁的张忠谋曾经“功成身退”,但是台积电的传奇仍旧在继续,将来,台积电或许还将“再创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59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