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半导体物理刘恩科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四版的课后答案

求半导体物理刘恩科电子工业出版社第四版的课后答案,第1张

http://zhidao.baidu.com/q?kw=&sc=zhidao&cl=&tn=ikaslist&ct=17&pn=0&rn=10&lm=&ie=&rs2=&myselectvalue=&f=&pv=&z=&from=&word=%B0%EB%B5%BC%CC%E5%CE%EF%C0%ED%C1%F5%B6%F7%BF%C6%B5%E7%D7%D3%B9%A4%D2%B5%B3%F6%B0%E6%C9%E7%B5%DA%CB%C4%B0%E6%B5%C4%BF%CE%BA%F3%B4%F0%B0%B8

霍尔效应

研究不尽的霍尔效应

美国物理学家霍尔(Hall,Edwin Herbert,1855-1938)于1879年在实验中发现,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通过导体时,在导体的垂直于磁场和电流方向的两个端面之间会出现电势差,这一现象便是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也被叫做霍尔电势差。

霍尔效应此后在测量、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测量磁场的高斯计。

在霍尔效应发现约100年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 1943-)等在研究极低温度和强磁场中的半导体时发现了量子霍耳效应,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令人惊异的进展之一,克利青为此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崔琦(Daniel Chee Tsui,1939- )和美国物理学家劳克林(Robert B.Laughlin,1950-)、施特默(Horst L.St rmer,1949-)在更强磁场下研究量子霍尔效应时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个发现使人们对量子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他们为此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近,复旦校友、斯坦福教授张首晟与母校合作开展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研究。“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最先由张首晟教授预言,之后被实验证实。这一成果是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如果这一效应在室温下工作,它可能导致新的低功率的“自旋电子学”计算设备的产生。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高精度的电压和电流型传感器有很多就是根据霍尔效应制成的,误差精度能达到0.1%以下

我懂得只有这么多,那是高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78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