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紧张、供需矛盾

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8英寸晶圆厂产能持续紧张,引发电源管理IC、功率半导体等供不应求而开启涨价潮,随后芯片封测厂、汽车电子企业、芯片设计公司均纷纷做相应提价。

1月6日,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华润微电子(以下简称“华润微”)调价函流出,通知客户新一年将对公司产品价格做相应调整,调整幅度视具体品种不等。外界分析认为,华润微提价可能引发功率半导体产品新一轮涨价行情。

扩展资料

芯片涨价影响

芯片涨价潮有利于芯片企业本身,但对芯片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企业则非利好。去年底,汽车行业首先曝出因芯片紧缺导致车厂停产。

去年12月,大众集团(中国)方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同时,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芯片涨价潮继续:提价公司越来越多,产业链连锁反应加剧 

提起芯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那是因为芯片是电子设备的核心,芯片负责了最主要的信息传输和存储等功能。如果电子设备一旦没有了芯片,那电子设备会无法运行,形同虚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芯片,智能手机,办公电脑,这些可能是你熟知的,那你知道你所驾驶的汽车,还有洗衣服的洗衣机,电冰箱,电空调都有芯片吗?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其实有一系列的因素,就比如在去年的新冠疫情隔离期间,因为大家都居家隔离,学生也不能上学学习,只能在家上网课,很多人也只能居家远程办公,因此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的电脑也有了幅度不小的上涨。现在芯片在全球各地的电子企业都面临着短缺,汽车因为没有芯片从而导致延迟交付,家电因为没有芯片导致供应短缺,智能手机的价格因为没有芯片价格不断攀升。

自2020年下半年以后,8英寸的晶圆厂产能持续变得紧张,从而引发了电源管理,IC功率半导体供不应求,随后便开启了涨价潮。其实新片缺货涨价的原因是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了,产能变得紧张,供需发生了矛盾。

自今日芯片股大涨的行情以来,有很多记者采访了半导体上市公司的高管。芯片的涨价其实是在行业的预期之内,这一次“芯片荒”是一个“照妖镜”也是“试金石”芯片的涨价其实是有利于芯片制造企业本身的,但是对芯片企业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企业,这不是很好,比如去年汽车行业率先曝出,因为芯片紧缺,导致车厂停产。因为希望疫情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影响,影响到了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

在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景气度非常高,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在涨价。是疫情以来各类电子终端需求都在大幅量提升汽车芯片需求,强势反d。加上因为疫情导致的,全球物流不是很通畅,产品的交期一再延长。其实芯片在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公司本身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紧缺,芯片设计公司还要到晶圆厂和封测厂去抢货,就这样芯片从上游到下游不断被加价。

近日台积电英特尔中心国际等大型芯片制造商都在表示会投入重金扩大了生产芯片,预计下半年一些晶圆厂的产能将会释放会缓解当前芯片的产能的紧缺。

在仅仅调整两个交易日后,新能源、半导体再次携手大涨,上演王者归来。

新能源车ETF暴涨近9%,主要成分股中有4只股票涨停,其中比亚迪市值飙升至8800亿,超过了中石油!

半导体同样热的发烫,芯片ETF暴涨近5%,板块内部两只20CM涨停,新股复旦微电更是暴涨近8倍!

因为半导体的强势表现,某网红基金在二季度上涨39%,其经理也来了个大翻身,从菜狗登上“蔡神”宝座。

我们知道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锂电,还是光伏,国内企业都掌握了核心技术,随着新能源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产业的业绩爆发是可以看得见的。

但芯片是尖端技术的集合体,从设备到材料,从研发到工艺,我国存在较大的技术代差。

正因如此,美帝才敢肆意“卡脖子”,遏制我国半导体的发展。

但从二季度表现来看,半导体告别了渣男体质,涨起来势如破竹,成为和新能源一样的高成长赛道,被市场极度追捧。

芯片板块为何如此强势?产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现在还可以上车吗?

01

行业情况,上下游产业链

半导体加上一些被动元件以及模组器件通过集成电路板相连,构成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计算机、 汽车 电子等电子产品中的核心部件,承担信息的载体和传输功能,是当前信息产业的基石。

其中最上游主要以设计端为主,比如像蔡总的诺安第二大重仓股兆易创新和韦尔股份就是IC设计端龙头,前者就是国内存储器及MCU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后者则是同时具备强大半导体设计和IC分销能力的公司。

中端就是代工和封测主,比如这些天大涨的中芯国际。

而最下游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各个领域了,比如及5G、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 汽车 等。

而本轮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根源应该在于5G带来的各终端应用的创新周期,再加上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中国 科技 的封锁等因素使之加剧。

我们短期之内无法缓解这一矛盾,只能在只能在产业链中各上下游公司新增产能陆续达产之后,再动态观察供需关系。

根据目前的券商和部分公募基金经历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一轮半导体芯片的景气度,时间维度很可能超预期。但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可以从供需的角度来看一看。

02

行业逻辑在哪里?

1)供给端芯片缺货严重,行业景气度有望贯穿至 2023 年

我们以半导体中的MCU芯片为例,MCU芯片的作用很多,其中价值量最高的就是在 汽车 电子、工业的步进马达和机器手臂的控制上等等。

而从2020 年起全球陷入 MCU 缺货危机,其中在 汽车 电子这里,目前各大厂商均出现交期严重延长的情况,部分甚至达到了 40 周以上,导致了部分车企出现停产的情况。

同时国内外各大半导体公司几乎全数发布涨价公告,普遍涨价 5%-15%,紧缺产品甚至涨价幅度超 50%,部分产品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十倍。产业链公司估计本次缺货潮有望持续至 2023 年。

而下游需求除了 汽车 这个庞大市场之外,手机也是另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手机出货量在经历连续 3个月环比下滑后,2021 年 6 月出货量降幅明显缩窄,并取得环比 11.70%的增长,同时每年到三季度都会进入手机厂商新机型发布预热期,解释起来大家常说的换机潮要来了。

而除了像手机快充等消费电子之外,还有两轮电动车、共享电单车、 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等,这些下游领域快速发展也在促使行业整体的需求不断旺盛。

2)供给端

我国高端半导体在供给端一直以国外厂商主导,而中低端产品则是错位竞争,比如像MCU芯片,全球的 MCU 市场是高度集中的,海外七大巨头占据超过 8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虽各家市占率有所变化,但基本均为头部七家厂商之间的竞争。其他诸如IGBT等功率半导体也是类似的竞争格局。

因为一些技术壁垒问题,导致我国的市场也基本被外资厂商所占据,而众所周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占据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所以在供给端这一块,我们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尤其是今年一波三折的疫情对海外的功率厂商产能和物流带来了诸多的限制,这也是一次机会,我们国内疫情率先控制,那么这对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来说,供给端竞争格局得到优化,国产替代进程就会加速,最终都会体现在国内厂商的营收端开始环比增长,并且市场占有率开始逐步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半导体不仅仅是缺芯带来的量价齐升,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高端化的进程在加速。

我们看诺安成长第五大重配股北方华创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根据集微网,2020 年中国大陆本土厂商 12 英寸晶圆产能约 38.8 万片/月,而当前所有已宣布大陆本土厂商 12 英寸晶圆产能合计目标 145.4 万片/月,意味着中国大陆将有大量增量产能即将逐步投建、释放。

任何制造业想要扩产除了土地和技术等要求外,还要有设备,买了设备才能生产制造。

而刻蚀机设备是晶圆设备中占比最高的市场,北方华创就是深耕芯片制造刻蚀领域,并且是国内领先。

北方华创从今年5月份开始一路走强,并且创出 历史 新高,逻辑也正是如此,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国产替代全面突围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趋势。

03

行业当前估值情况

半导体板块自从今年一季度跌下来后,直到5月份才触底反d,目前整体估值情况如果从静态角度来看,已经接近去年年底第一波回调后的位置,整体平均值大概在100倍以上,显然是不低了。

我们都清楚半导体行业的情况,因为我们背靠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各环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从模糊的正确这一角度来看,这个产业的潜力和当前国内 科技 的战略方向以及成长空间还是不错的。

但从静态估值角度观测,现在的半导体估值可以说是非常贵,这是事实。

如果从业绩角度出发,无论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芯片设计公司还是代工厂,成本往往是在前期刚性投入的,体现为大量的设备折旧或高额的研发人员薪酬等,这导致公司的营收增长,但是利润是一塌糊涂。即使下游需求的暴增对于边际成本的影响是很低的。

当然,这也同时意味着业绩的增长往往是非线性的,用过去的盈利能力去判断当前估值是容易造成低估的,但是这种低估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准确知道公司下一个季度的业绩情况,也很难预测半年后一年后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是否按照线性不断成长,有没有黑天鹅等各种因素。

如果我们从市值角度出发, 中国半导体公司超过千亿的数量依然是非常稀少的,而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韩,都有不少千亿乃至万亿级别的半导体企业,那么这么一看,想象空间的确很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前的半导体产业就没有泡沫。事实上,在这一轮的缺芯危机中,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赚短平快的钱,大幅涨价或撕毁过去的合同从中赚取暴利。

但这是赚取一次性的钱,也就是说它未来的业绩是很难持续的,由于短期利润突然暴增,反倒造成当前估值便宜的假象,这样的公司自然是不可取的,我们普通投资者也很难辨别。

04

投资建议

近期的半导体大热让蔡经理又重回大众视线,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去配置半导体这个板块?

近期的政策频出,不禁让人想起经济学家任泽平的话:所谓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 科技 、实体经济、新能源、资本市场等。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

看着近期教育培训类企业和地产行业的惨状,以及近期二级市场资金大幅流入 科技 的动向,可能有人会说,在基本发展道路上,中国已经抛弃了‘美国道路’,转向了‘德国道路’,即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GDP的进一步增长。

当前半导体极为火爆,从产业驱动来看,也是以缺货涨价为主的逻辑和政策的支持,但一个常识是,股价想要长期上涨,就需要长期的业绩支撑,如果只是靠情绪炒作,行情的持续是不会长久的。

上周末出现了某半导体分析师怒怼行业大拿的情况,这体现出资本市场的浮躁。

当前半导体确实处于国产替代的时代背景之下,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芯片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在技术、工艺上取得突破,等这一波涨价潮过后,业绩能不能持续爆发,还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所以在短期暴涨后,半导体位置和估值双高,已经不适合重仓追涨,但是当前市场情绪极为乐观,也有可能让其继续疯涨。股市中涨多了跌,跌多了涨,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行业喜欢讲故事,但泡沫吹的越大,崩溃的一天也就会越近。

我们做投资,本质上是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因为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 *** 作策略也不同。

如果是较为激进的投资者,且经验丰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紧密跟踪产业的进度、市场的情绪面,以及主力资金的动态,适当参与趋势投资问题不大,如果发觉势头不对,要果断止损,及时抽身而退;

如果是较为均衡的投资者,可以小仓位参与博弈,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产业后期有明确的超预期增长,可以适当加大仓位。但假如短期迎来调整,也不用很慌张,因为本身仓位不大,风险有限,而且还有充足的子d进行加仓 *** 作;

如果是较为保守的投资者,不愿承受太多波动,不妨考虑多等一等,等到估值合理或者便宜的时候布局也不迟,毕竟投资是一场长跑赛,并不急于一时到达终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826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