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21家芯片企业发布涨价通知,为何突然宣布涨价?

超过21家芯片企业发布涨价通知,为何突然宣布涨价?,第1张

近期,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相继发出涨价通知,引发了市场对晶圆产能紧缺的担忧。自2020年11月起,短短两个半月时间,就有包括捷捷微电(300623.SZ)、士兰微(600460.SH)、富满电子(300671.SH)等多家A股上市芯片公司相继发布涨价函。

捷捷微电表示,从2020年11月16日起,该公司的芯片产品售价上涨15~30%,成品器件售价上涨10~20%。士兰微表示,由于MOS圆片及封装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又受产能的影响,从2020年12月9日起,该公司SGT MOS产品价格提涨20%。富满电子表示,从2021年1月1日开始,该公司所有产品含税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统一上调10%,未来将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随行就市持续调整。汇顶科技(603160.SH)则宣布 ,从2021年1月1日起,公司GT9产品的美金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统一上调30%。

芯片涨价潮看似是一场盛宴,但真正受益的还是掌握晶圆产能的公司。对于汇顶科技这类晶圆芯片设计公司,涨价更多只是传导上游的压力,对利润影响有限。

那晶圆产能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半导体产业链?晶圆生产商和芯片公司,到底谁更受伤?

照尺寸分类,目前行业大范围应用的晶圆主要包括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这3种,其中8英寸和12英寸的应用量最大。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真正紧缺的还是8英寸晶圆产能,12英寸晶圆产能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

理论上说,越大的晶圆在切割时浪费越小,有利于提高利润率。所以大多数晶圆代工厂过去多年优先扩张的产能是12英寸的晶圆。根据IC Insights预测,到2021年底全球12英寸产能占比将达到71.2%。

但这并不意味着8英寸晶圆没有价值,相比12英寸晶圆,8英寸晶圆有两大优势。

首先,8英寸晶圆已具备了成熟的特种工艺,特种工艺技术能够使尺寸较小的晶粒包含较多的模拟内容,或支持较高电压。特种工艺技术包括高精度模拟CMOS、射频CMOS、嵌入式存储器CMOS、CIS、高压CMOS、 BiCMOS和BCDMOS。

其次,大部分8英寸晶圆厂设备已折旧完毕,固定成本较低。8英寸晶圆厂的产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提升,大部分晶圆厂现已完全折旧完毕,因此,8英寸晶圆产品在成本上极具竞争力。

目前有以下几类芯片主要由8英寸晶圆产线生产,包括分立功率器件、MEMS传感器、专用存储、显示驱动、微控制器、RF和模拟产品等。

从供给端看,2019年至2022年,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将增加700千片/月,年均增速约为4.5%。此外,6英寸晶圆厂关闭,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等产品部分切换至8英寸晶圆,进一步加重了8英寸产能的负担。

从需求端看,8英寸晶圆产能吃紧动因主要是电源管理、CMOS、指纹识别、射频等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需求旺盛。按终端看,8英寸晶圆需求增加主要来自于消费电子和工业市场,汽车需求自疫情后有所攀升,对应的电源管理芯片、CMOS图像传感芯片、指纹识别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射频芯片以及功率器件市场在未来两年增长需求确定性较高。预计至2025年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约为12.35%,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70%,均表现为较快的增长预期。

总体看,下游需求增速高于供给端增速,这是8英寸晶圆产能紧缺的主要原因。

华虹半导体最受益

目前,A股和H股中,有8英寸晶圆产能的公司主要有华虹半导体(01347.HK)、华润微(688396.SH)、中芯国际(688981.SH)、士兰微等。其中,中芯国际的晶圆产能量以及利用率最高。

目前中芯国际共有3个8寸晶圆厂,分布在上海、天津和深圳,规划产能为385千片/月,产能利用率达到97.8%。华虹半导体有3个8英寸晶圆厂,合计月产能达到178千片/月。8英寸晶圆厂2019Q4、2020Q1、2020Q2、2020Q3 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92.5%、91.9%、100.4%、102%,一厂产品包括功率器件、嵌入式存储、模拟芯片、 射频芯片等,二厂产品全部为功率器件,三厂仍有数千片月产能的扩产空间,产品包括功率器件、嵌入式存储、射频芯片等。

华润微共有2个8英寸晶圆厂,分别在无锡和重庆,产能约 133 千片/月,产能利用率超过 90%以上。无锡8英寸线 90%左右用于外部代工,重庆 8 英寸线基本全部是自有产品。从新增规划产能看,华润微 8 英寸扩容项目预计新增产能1.6万片/月,12英寸项目投产后将继续加大产能规模;从扩产节奏看,华润微8英寸扩容项目有望于 2021年完成。

士兰集昕是士兰微子公司,专门从事 8 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为高压集成电路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与 MEMS 传感器芯片等。士兰集昕 8 英寸生产线于2017年6月正式投产,2020年6月产量超过5万片。2019 年,8 英寸生产线二期项目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增年产43.2万片8英寸芯片的生产能力。

对上市公司影响方面,8英寸晶圆收入占比有所不同,因此此次晶圆体涨价对收入影响也不同。其中,华虹半导体主打特色工艺,8英寸营收占比最高,达到99%;中芯国际和华润微8英寸营收占比均为40%;士兰微8英寸营收占比在20%。8英寸晶圆涨价最为受益的公司无疑是华虹半导体。

在仅仅调整两个交易日后,新能源、半导体再次携手大涨,上演王者归来。

新能源车ETF暴涨近9%,主要成分股中有4只股票涨停,其中比亚迪市值飙升至8800亿,超过了中石油!

半导体同样热的发烫,芯片ETF暴涨近5%,板块内部两只20CM涨停,新股复旦微电更是暴涨近8倍!

因为半导体的强势表现,某网红基金在二季度上涨39%,其经理也来了个大翻身,从菜狗登上“蔡神”宝座。

我们知道在新能源领域,无论是锂电,还是光伏,国内企业都掌握了核心技术,随着新能源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产业的业绩爆发是可以看得见的。

但芯片是尖端技术的集合体,从设备到材料,从研发到工艺,我国存在较大的技术代差。

正因如此,美帝才敢肆意“卡脖子”,遏制我国半导体的发展。

但从二季度表现来看,半导体告别了渣男体质,涨起来势如破竹,成为和新能源一样的高成长赛道,被市场极度追捧。

芯片板块为何如此强势?产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现在还可以上车吗?

01

行业情况,上下游产业链

半导体加上一些被动元件以及模组器件通过集成电路板相连,构成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计算机、 汽车 电子等电子产品中的核心部件,承担信息的载体和传输功能,是当前信息产业的基石。

其中最上游主要以设计端为主,比如像蔡总的诺安第二大重仓股兆易创新和韦尔股份就是IC设计端龙头,前者就是国内存储器及MCU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后者则是同时具备强大半导体设计和IC分销能力的公司。

中端就是代工和封测主,比如这些天大涨的中芯国际。

而最下游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各个领域了,比如及5G、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 汽车 等。

而本轮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根源应该在于5G带来的各终端应用的创新周期,再加上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中国 科技 的封锁等因素使之加剧。

我们短期之内无法缓解这一矛盾,只能在只能在产业链中各上下游公司新增产能陆续达产之后,再动态观察供需关系。

根据目前的券商和部分公募基金经历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一轮半导体芯片的景气度,时间维度很可能超预期。但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可以从供需的角度来看一看。

02

行业逻辑在哪里?

1)供给端芯片缺货严重,行业景气度有望贯穿至 2023 年

我们以半导体中的MCU芯片为例,MCU芯片的作用很多,其中价值量最高的就是在 汽车 电子、工业的步进马达和机器手臂的控制上等等。

而从2020 年起全球陷入 MCU 缺货危机,其中在 汽车 电子这里,目前各大厂商均出现交期严重延长的情况,部分甚至达到了 40 周以上,导致了部分车企出现停产的情况。

同时国内外各大半导体公司几乎全数发布涨价公告,普遍涨价 5%-15%,紧缺产品甚至涨价幅度超 50%,部分产品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十倍。产业链公司估计本次缺货潮有望持续至 2023 年。

而下游需求除了 汽车 这个庞大市场之外,手机也是另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我国手机出货量在经历连续 3个月环比下滑后,2021 年 6 月出货量降幅明显缩窄,并取得环比 11.70%的增长,同时每年到三季度都会进入手机厂商新机型发布预热期,解释起来大家常说的换机潮要来了。

而除了像手机快充等消费电子之外,还有两轮电动车、共享电单车、 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等,这些下游领域快速发展也在促使行业整体的需求不断旺盛。

2)供给端

我国高端半导体在供给端一直以国外厂商主导,而中低端产品则是错位竞争,比如像MCU芯片,全球的 MCU 市场是高度集中的,海外七大巨头占据超过 8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虽各家市占率有所变化,但基本均为头部七家厂商之间的竞争。其他诸如IGBT等功率半导体也是类似的竞争格局。

因为一些技术壁垒问题,导致我国的市场也基本被外资厂商所占据,而众所周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占据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所以在供给端这一块,我们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尤其是今年一波三折的疫情对海外的功率厂商产能和物流带来了诸多的限制,这也是一次机会,我们国内疫情率先控制,那么这对国内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厂商来说,供给端竞争格局得到优化,国产替代进程就会加速,最终都会体现在国内厂商的营收端开始环比增长,并且市场占有率开始逐步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半导体不仅仅是缺芯带来的量价齐升,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半导体企业走向高端化的进程在加速。

我们看诺安成长第五大重配股北方华创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根据集微网,2020 年中国大陆本土厂商 12 英寸晶圆产能约 38.8 万片/月,而当前所有已宣布大陆本土厂商 12 英寸晶圆产能合计目标 145.4 万片/月,意味着中国大陆将有大量增量产能即将逐步投建、释放。

任何制造业想要扩产除了土地和技术等要求外,还要有设备,买了设备才能生产制造。

而刻蚀机设备是晶圆设备中占比最高的市场,北方华创就是深耕芯片制造刻蚀领域,并且是国内领先。

北方华创从今年5月份开始一路走强,并且创出 历史 新高,逻辑也正是如此,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国产替代全面突围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趋势。

03

行业当前估值情况

半导体板块自从今年一季度跌下来后,直到5月份才触底反d,目前整体估值情况如果从静态角度来看,已经接近去年年底第一波回调后的位置,整体平均值大概在100倍以上,显然是不低了。

我们都清楚半导体行业的情况,因为我们背靠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各环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从模糊的正确这一角度来看,这个产业的潜力和当前国内 科技 的战略方向以及成长空间还是不错的。

但从静态估值角度观测,现在的半导体估值可以说是非常贵,这是事实。

如果从业绩角度出发,无论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芯片设计公司还是代工厂,成本往往是在前期刚性投入的,体现为大量的设备折旧或高额的研发人员薪酬等,这导致公司的营收增长,但是利润是一塌糊涂。即使下游需求的暴增对于边际成本的影响是很低的。

当然,这也同时意味着业绩的增长往往是非线性的,用过去的盈利能力去判断当前估值是容易造成低估的,但是这种低估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准确知道公司下一个季度的业绩情况,也很难预测半年后一年后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是否按照线性不断成长,有没有黑天鹅等各种因素。

如果我们从市值角度出发, 中国半导体公司超过千亿的数量依然是非常稀少的,而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韩,都有不少千亿乃至万亿级别的半导体企业,那么这么一看,想象空间的确很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前的半导体产业就没有泡沫。事实上,在这一轮的缺芯危机中,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赚短平快的钱,大幅涨价或撕毁过去的合同从中赚取暴利。

但这是赚取一次性的钱,也就是说它未来的业绩是很难持续的,由于短期利润突然暴增,反倒造成当前估值便宜的假象,这样的公司自然是不可取的,我们普通投资者也很难辨别。

04

投资建议

近期的半导体大热让蔡经理又重回大众视线,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去配置半导体这个板块?

近期的政策频出,不禁让人想起经济学家任泽平的话:所谓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去长期对民生和实体经济的挤压和成本,大力发展制造业、硬 科技 、实体经济、新能源、资本市场等。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看清这一大趋势,至关重要。

看着近期教育培训类企业和地产行业的惨状,以及近期二级市场资金大幅流入 科技 的动向,可能有人会说,在基本发展道路上,中国已经抛弃了‘美国道路’,转向了‘德国道路’,即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GDP的进一步增长。

当前半导体极为火爆,从产业驱动来看,也是以缺货涨价为主的逻辑和政策的支持,但一个常识是,股价想要长期上涨,就需要长期的业绩支撑,如果只是靠情绪炒作,行情的持续是不会长久的。

上周末出现了某半导体分析师怒怼行业大拿的情况,这体现出资本市场的浮躁。

当前半导体确实处于国产替代的时代背景之下,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芯片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在技术、工艺上取得突破,等这一波涨价潮过后,业绩能不能持续爆发,还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所以在短期暴涨后,半导体位置和估值双高,已经不适合重仓追涨,但是当前市场情绪极为乐观,也有可能让其继续疯涨。股市中涨多了跌,跌多了涨,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行业喜欢讲故事,但泡沫吹的越大,崩溃的一天也就会越近。

我们做投资,本质上是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因为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 *** 作策略也不同。

如果是较为激进的投资者,且经验丰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紧密跟踪产业的进度、市场的情绪面,以及主力资金的动态,适当参与趋势投资问题不大,如果发觉势头不对,要果断止损,及时抽身而退;

如果是较为均衡的投资者,可以小仓位参与博弈,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产业后期有明确的超预期增长,可以适当加大仓位。但假如短期迎来调整,也不用很慌张,因为本身仓位不大,风险有限,而且还有充足的子d进行加仓 *** 作;

如果是较为保守的投资者,不愿承受太多波动,不妨考虑多等一等,等到估值合理或者便宜的时候布局也不迟,毕竟投资是一场长跑赛,并不急于一时到达终点。

导致芯片缺货涨价潮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紧张、供需矛盾

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8英寸晶圆厂产能持续紧张,引发电源管理IC、功率半导体等供不应求而开启涨价潮,随后芯片封测厂、汽车电子企业、芯片设计公司均纷纷做相应提价。

1月6日,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企业华润微电子(以下简称“华润微”)调价函流出,通知客户新一年将对公司产品价格做相应调整,调整幅度视具体品种不等。外界分析认为,华润微提价可能引发功率半导体产品新一轮涨价行情。

扩展资料

芯片涨价影响

芯片涨价潮有利于芯片企业本身,但对芯片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企业则非利好。去年底,汽车行业首先曝出因芯片紧缺导致车厂停产。

去年12月,大众集团(中国)方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同时,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芯片涨价潮继续:提价公司越来越多,产业链连锁反应加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880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