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封锁更可怕,美芯片专家多数是华人,国内半导体开始觉醒

比芯片封锁更可怕,美芯片专家多数是华人,国内半导体开始觉醒,第1张

对于中国半导体行业而言, 美国的芯片封锁并不是根本性的困难与阻碍,比芯片封锁更可怕的事实是, 美国半导体行业多数专家都是华人,相关领域的人才流失状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这个有待商榷,但就算不是我国半导体行业落后的原因,也至少是这种落后现状的体现。

而对于如今要在半导体行业发力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予以深刻反思的问题。 中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之前在英特尔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全球芯片领域的专家,甚至很多行业的先驱者、领路人都是华人。

比如说很具有代表性的 杨培东, 出生于1971年,在国内完成小学到本科教育然后出国留美,之后一直在美国工作, 201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拥有极高的权威。

这种例子我们已经屡见不鲜了,在国内接受教育之后留学就一直没回来,尽管很多人会批评他们数祖忘典,但很明显以民族主义对他们道德绑架更是一种无耻的行为, 说难听点当年国内也不是没人想搞半导体,结果呢?

联想殷鉴不远,倪光南院士如今安在,说白了过去国内根本就没有发展半导体的环境, 甚至于一些有志之士想要推动相关领域的国产化还被买办给打压的头都抬不起来。

所以半导体领域我们的人才流失状况,与一些其他领域的状况是有所不同的,不是说国外拥有更好的学术环境和发展条件,而是说国内根本就没有发展的条件,甚至有关方面就从来没有对这种事情予以重视, 以至于这类人才他们即使留在国内也只能被埋没,那么最后到底能做出何种选择? 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最近几年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视程度被提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几乎可以说是将其看做国家最终产业之一, 对这个行业的重视性被提升到了几乎与航空航天、核技术等等重要技术持平的地位,但过去并不见得是这样。

国内的半导体行业过去一直是按照满足不可替代性需求的水平布局的,比如说我们的卫星、航天器,空军的战斗机,坦克的火控计算机上面的芯片, 那个倒是国产的,而且这方面也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

因为真正在非民用领域对于半导体制程的要求其实还没有民用领域那么高, 不仅仅是我们这样,包括在美西方也同样如此。 F-22上面使用的PowerPC-603E是1995年发布的处理器,这款芯片的制程还没达到纳米级别,是微米级别,换算过去的话也就是500纳米级别的制程;

多年以后在航电架构领域按照美军的说法拥有划时代意义的F-35战斗机,其搭载的芯片制程也就是45纳米, 而这种水平的制程其实是完全处于中国半导体行业现有发展水平的能力之内的,说白了就是我们能造。

说实话,一定要按照军用、商用的标准,我国的半导体行业水平其实完全够用根本没必要炒作什么“芯片封锁”,当然到民用领域这又是另外一个情况了,而且芯片产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在于, 高性能的硬件解决方案往往也是脱胎于民营市场的。

毕竟军用的那点需求量也不可能单独研发,但往往军用半导体产品又不需要什么高性能,其实处于一个性能过剩的状态,真要说配套产业链? 中国是有的,不过也就是满足航空航天的需求罢了。

所以如果一定要为现在中国的半导体制造领域的现状找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说白了就是过去我们不重视导致的, 把时间放在20年前,没人会想到今天中国有必要在这个高精尖领域与美国竞争, 而且就算那个时候想到了,其实也不见得一定就拿得出钱来。

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航天给的经费少,但真要说起来,放在2000年初那个时期,航天口的经费不仅不少,而且是铁打的经费。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航天重要啊,航天领域绝大部分技术是可以原封不动地投入到军事领域的,载人航天打上去的火箭用到的技术可以拿来造d道导d, 所以2000年初那会连发展出后来歼-10战斗机的“十号计划”都缺少经费的时候, 航天口的经费不仅不少而且按质按量满足。

至于说半导体?说真的那个时候半导体制造对于中国而言真的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真正地受到了美国的“芯片封锁”,自从美国政府把华为加入实体清单之后,后者的手机业务现在真的可以说是行将就木了,产品越做越好的同时销量却不升反降。

不是因为市场不认可,而是因为真的拿不出货来,华为去年推出的几款旗舰手机,过去了一年时间现在价格反倒在上涨,首发4999的Mate40过去一年了,现在价格来到差不多5999的水平了, 也因为美国的“芯片封锁”,华为的手机业务现在更新换代都变得更慢了。

美国政府的这种封锁行为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了吗?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一定要说的话,美国的芯片封锁当然不能给中国造成直接的安全威胁,说白了华为终究只是一个民企,尽管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民企,比其他所有民企都更加重要的民企,但也只是一个民企。

但往大了说, 这中间体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要如何走向海外?根本走不出去! 我们现在看到了,华为这样一家有技术有实力正当经营的企业,就因为它没在美国上市,不受美西方资本的控制,结果被以几乎是最没有下限的方式打压;说难听点,现在孟晚舟还在加拿大!

然后华为自身也在美国的制裁下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作为5G领域的先驱之一,华为的新手机竟然是4G的,这还怎么出海啊? 这就指向了一个说法,很多人认为中国如果有很多个华为,就不怕美国的制裁;

这种逻辑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觉得我们自己什么都能造得出来的时候就不怕美国人的禁运封锁了;但话又说回来,美国的手段,就真的只是现在台面上对付华为用的这些手段吗?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他们还能做什么?他们能做比现在疯狂的多的事情!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当时美国宣称中国的“银河”号货船载有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违禁品,在公海上将其逼停然后上船搜查; 这件事情过去也快三十年了,但又有谁能保证,这种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如果说中国真的有很多个华为,那就糟透了,因为他们还有很多手段没有用,尽管这些手段很无耻很下流,甚至动用这种手段本身也是对美国国家形象的损害,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损害, 但到底要不要动用这种手段,终究只是一个利弊的问题。

到了有必要的时候就可以动用,如果说我们现在能制造自己的5nm乃至于3nm制程的芯片,我相信,美国海军一定会在公海上尝试逼停中国货船的。特别是半导体领域如今本身也已经成为了美国对中国拥有技术优势的最主要的一个领域, 失去这种优势的时候对应失去的安全感,他们到底能否接受?

当然这个就扯得很远,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军力对比之上的,但具体到产业发展、民营经济这些领域,我们应当注意到, “芯片封锁不足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个结论他是在一个短期、边界明显清晰的前提之下得出的。

长远地看, 以华为、“芯片封锁”为代表的美西方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制裁、限制, 这本身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那么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那么现在展望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传统上讲,中国在一个行业要有重大发展, 最主要的是需要国企下场,因为中国的民企无论是组织还是发展水平本身还是比较落后的。

但国企是否能够胜任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需求,现在来看只能说是未来可期,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领域, 国企可能不是很好适应,而至于说寄希望于民企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 只能说是可以期待一下。

毕竟过去我们也见识过了不少关于芯片的骗局,往前说有“上海汉芯”,往后说有“武汉弘芯”,这些事情都证明了一点,就是目前中国的 社会 环境, 其实很难说可以孕育出真正能在某个高精尖领域精耕细作的企业。

说白了资本本身是逐利的,与其说叫他们去长线投资未来与国外高度成熟发达的同行竞争, 说实话他们更愿意在国内和菜贩子抢饭吃,那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

说白了,中国毕竟是一个 社会 主义国家,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很多领域高度资本化、市场化,但 社会 主义的底色仍然存在,资本、金融集团完全没有僭越国家主权的趋势,所以他们本身也不可能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考虑一些问题, 现在他们更宁愿在大政府的羽翼之下搞“垄断”,而不是说在某个方面长线投资。

而且就 社会 氛围来说,过去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许多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终究掩盖不了一点,就是这样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实是完全改变了中国的 社会 氛围, 那种投机倒把一夜暴富的故事几乎成为了另一个版本的“美国梦”;

一切向钱看其实一定要说的话,也不见得有什么问题,毕竟美国就是那样,但问题就出在中国毕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权利被严格的限制了,这种背景下, 一切向钱看的思潮本身就成为了最大的腐败,成为了国家发展最大的阻力。

以至于根植于现在中国整个 社会 ,在这种背景下有耐心脚踏实地好好干事的人,到底有多少是个问题,能否留在国内而不是跑去美国也是一个问题; 毕竟现在某飞硕士试用期不也就6000一个月吗,这还谈什么留住人才呢?

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环境,才让华为这样一个有实力有技术有财力的大型民企显得尤为珍贵, 因为放眼整个中国我真的找不出第二个像华为一样优秀的企业;这既是对华为的褒奖,也是对中国经济现状的一种讽刺。

作为改开的重要既得利益者的许多所谓的互联网企业, 他们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垄断、与菜贩子抢饭吃上面,甚至还沾沾自喜地将这种低劣的行为称为“眼光”,而他们的这种口吻在前几年甚至都鲜见批评的声音,也就是最近两年经济发展放缓左翼思潮崛起人们才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说, 中国半导体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各种国内的芯片骗局都说明了这一点, 不是说政府扶持就一定能搞起来的!

因为半导体行业具有的特殊性,我们需要一个效率远高于以往各类国企、民企的组织,而将涉及到我们现有的 社会 状态能否支撑起一种新型的 社会 关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一定程度上讲关乎2020年代中国 社会 的新发展。

最终我们在这一领域能否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将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十年的种种机遇的认识与把握。

人类最有价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正所谓科教兴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尤其在科技方面,进步非常明显,很多研究几乎已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因为有些科技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是有一些关键技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主研发,依然需要依靠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被卡脖子是常有的事。看到祖国这个情况,一位老科学家挺身而出,带领自己的团队回到了中国,为中国冲破技术垄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尹志尧,正因为他当时义无反顾之举,中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

优秀的家庭造就优秀的他

1944年,尹志尧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祖父那一代开始,家族一直都很兴旺,受到国家的重视。祖父曾是一名公费留学生,眼界、格局都非常高。而他的父亲,也在祖父的培养下曾去国外留学,毕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到中国成了一名教授,为祖国效力。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父亲回国也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解,但浓浓的爱国情 *** 使他毅然毫不犹豫做出了这个选择。尹志尧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祖国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尹志尧也非同一般,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兴趣爱好也很多,尤其喜爱下棋,据他所说,这个爱好,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空暇时间,他经常和祖父来上那么几盘,一玩就是一整天。

1956年,尹志平考入北京第四中学,和同龄人比起来,尹志平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老大哥,见识颇广,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在校期间,他还一直在共青团少先队里任大队长,能力十分出众。

1962年,尹志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超级活络的思维,在这一专业中非常吃香。在所有人看来,化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然而尹志平却如鱼得水,学得风生水起。

他尤其喜欢做科研和实验,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下午,为了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巩固,他经常泡图书馆,不懂就问老师。尹志尧的努力上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很多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都喜欢带着他一起,像工作伙伴一样和他一起探究。

为学技术而出国

1968年,毕业后的尹志尧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所成了一名研究员,他在这岗位上一呆就是10年,然而到了后期,随着研究深入,他发现自己知识储备量支撑不起研究的进度,他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

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之后,他暂时放下工作,只身前往北大攻读了2年。在这2年中,尹志尧取得了很多优异的研究成果,他写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很多专业报刊上,这些论文中深度的见解和剖析,被加利福尼亚大学看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向世界看齐,权衡之下,尹志尧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向导师和同学吸收知识,很快几乎整个学校都认识了这位来自东方的朋友。

而他也成功获得了物理化学的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的尹志尧很快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美国硅谷英特尔公司邀请他到美国总部担任工程师兼研究员。可以说,英特尔在当时是世界上研发计算机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而尹志尧在北大读硕的时候有幸见过一次这体积庞大的计算机,那个神奇的机器在尹志尧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研发这个机器的团队。几乎是不假思索,尹志尧立即答应了这个邀请。

1984年,他来到硅谷,在英特尔公司呆了几年,掌握了技术之后,又跳到LAM研究所和应用材料公司等任职。在这16年的职业生涯里,尹志尧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所在的团队,仅用了9年时间,就让应用材料占领了40%的市场份额,还有多项专利,成绩斐然的他,也被尊称为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念念不忘中国,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回归

自从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几乎是日新月异,科技类企业层出不穷,各项研究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慢慢踏上了国际轨道!这时候的中国,正急需有知识有才学有能力的人回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年前,尹志尧已经60岁了,这个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名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的归国,他不仅带回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术,更是带回了自己在国外的一整个团队,足足有15人!

但因为美国对知识产权特别的监管十分严格,尹志尧及其团队只能两手空空地回来,将所有的书面材料都留在了美国。回国后,尹志尧马不停蹄地在上海注册了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并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

创业初期,尹志尧及其团队遇到了很多难题,几乎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只能依靠自己脑子里这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从零开始。当时,西方国家拥有半导体的垄断权,中国所有核心技术都是依靠西方国家进口,为了能让祖国摆脱这种情况,尹志尧和团队开始了技术研发。

经过多年的试验,在尹志尧的带领下,这些专家们还真的生产出了只属于中国专利的半导体专利,尤其是在刻蚀机这一块,中微半导体研发的刻蚀机,竟实现了在米粒上刻1亿个字到十亿个字的突破,完完全全突破了国外刻蚀机的技术垄断。

这个技术也为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为祖国的核心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尹志尧并不止步于此,为了能让祖国更上一个台阶,他的团队还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如今,尹志尧老先生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使命,他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91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