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比任正非晚,56岁时才创立台积电,今公司市值超2万亿

创业比任正非晚,56岁时才创立台积电,今公司市值超2万亿,第1张

众所周知,任正非算是大器晚成,他44岁时才创立华为,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年营收超过7000亿的 科技 巨头。还有一个人也是属于大器晚成,直到56岁他才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这个人被称为台湾半导体之父,他就是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张忠谋出生于浙江宁波,从小他就成绩优异,高中时被哈佛大学录取,他也是众多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后来,他成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才。

张忠谋24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一开始他加入了一家不知名的半导体公司,从那时开始,张忠谋开始进入半导体行业。由于他与公司领导有一点小矛盾,在27岁时,他离开了原来的半导体公司,并加入了德州仪器。当时这家公司的规模并不算大,然而张忠谋的加入使这家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忠谋在德州仪器一直工作了20年,他也成为了公司副总裁,到他41岁的时候,德州仪器已经拥有30,000多名员工。自张忠谋入职以来,德州仪器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然而,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多年的张忠谋并不看好公司的未来。后来,张忠谋回到了台湾,并在56岁时创立了台湾机电电路制造公司,也就是台积电。台积电刚刚成立时,当时手机还没有普及,电子行业相对落后。但是张忠谋及时发现了这个行业的问题,他不单单要发展自己的台积电,还想带动晶圆产业的发展。

除了技术之外,制造芯片还需要大量的资源,于是张忠谋迅速将公司变为代工状态,台积电也获得了大量订单,英伟达、苹果以及高通都变成了台积电的主要客户。在张忠谋的努力下,台积电已经崛起,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代工企业”。目前,华为和台积电的合作非常紧密,为台积电带来了大量的芯片订单。

据报道,2017年台积电已经是台湾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市值超过了1万亿元,净利润为800亿元,台积电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OEM公司。现年89岁的张忠谋正式退休了,现在台积电市值超过2万亿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简介

姓名 :肖克利 Shockley,William Bradford

国家或者地区 :英国-美国

学科 :物理学家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 :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电晶体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公民

HP无疑是矽谷最早的电子公司。这家成立于30年代的著名公司成了矽谷历史的源头。但是真正点燃矽谷之火,使这块土地燃起壮观的电子之光的还要等到五十年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驾到,这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是物理学家肖克利博士非凡的商业眼光,成就了矽谷,也是肖克利博士卓越的企业才能创造了矽谷。他是矽谷的第一公民。

成长历程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3岁随父母举家迁往加州。从事矿业的双亲从小给他灌输科学思想,加上中学教师斯拉特的薰陶,他考入了麻省理工(MIT),获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不久,位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副主任凯利来麻省"挖角",将肖克利挖走了。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新一代的电子管,具体由肖克利负责。1947年圣诞节前两天的一个中午,肖克利的两位同事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Bra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用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制成一个小模型,可以传导、放大和开关电流。他们把这一发明称为"点接电晶体放大器"(Point-Contact Transistor Amplifier)。这就是后来引发一场电子革命的"电晶体"。肖克利和这两位同事荣获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用以代替真空管的电子信号放大元件,是电子专业的强大引擎,被媒体和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也有人说:"没有贝尔实验室,就没有矽谷。"

1948年,肖克利等人申请了发明电晶体的专利。1949年,肖克利提出一种性能更好的结型电晶体的构想,通过控制中间一层很薄的基极上的电流,实现放大作用。1950年,结型电晶体研制成功。1955年,高纯矽的工业提炼技术已成熟,用矽晶片生产的电晶体收音机也问世。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肖克利坐不住了。

肖克利不满足于眼下的发明,他更想将这项发明商品化,推向市场。肖克利讨厌贝尔实验室拿他的发明来赚钱,而且生产的电晶体性能极不稳定,有损发明人的声誉。加上肖克利有着天生的组织能力和咄咄逼人的进取心,又极想成为百万富翁。他便于1955年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矽谷),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电晶体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

"电晶体之父"肖克利的到来,标志著"矽谷"迎来了电子产业的新时代。西海岸的加州,是美国本土最晚迎来太阳的地方,但全新的电脑产业的朝阳又从此升起。 肖克利来到帕洛阿尔托,他很明白,通过他在电子工业界的许多老关系,矽谷将发生什么变化。他从前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化学教授阿诺德·贝克曼,在斯坦福研究区开办了一家制造科学测量设备的公司--贝克曼仪器公司。贝克曼为肖克利创办公司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1956年,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肖克利在矽谷瞭望山建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工业开始对他的举动翘首以待,因为这个家伙天才绝顶,似乎什么事都能干成。他的举措,就像17世纪英国的牛顿爵士宣布要建立一家他自己设计的工场一般轰动。这里有着一流的天时和地利,但肖克利还需要另一项关键的条件:人才。

对于人才的挑选,肖克利的眼光绝对和他的技术眼光一样敏锐、独到。他回到人气旺盛的美国东岸,发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志之才与他一起打天下。寄到瞭望山的应聘信都是那时美国电子研究领域的精华人物所写。肖克利作为一名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聘用了八位优秀人才。这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天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岁以下,正处于他们才能喷涌的顶峰时期,极具战斗力。琼.赫尔尼,来自加州理工学院,拥有剑桥和日内瓦大学两个博士头衔维克多·格里尼克,是斯坦福研究所的研究员八人中年龄最大、仅29岁的尤金·克莱顿是通用电气的制造工程师戈登·摩尔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套用物理试验室一心要成为最著名科学家的罗伯特·诺伊斯来自菲尔科-福特公司此外还有朱利叶斯、布兰克、杰伊·拉斯特和谢尔顿·罗伯茨,都是不凡之辈。如果没有肖克利,这些人才就不会出现在加州,肖克利一到,矽谷之火一触即发。

正是肖克利,触发了形成矽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这八人中的诺伊斯与摩尔于1957年一起离开肖克利并创办了仙童公司,后两人又合作于1968年创办了英特尔。罗伯茨·克莱顿、拉斯特和赫尔尼于1961年离开仙童,创办了另一家Anelc半导体公司。赫尔尼后来又于1964年离去,创办了联碳电子公司,并于1967年创办了Intersil公司。

天才与废物

肖克利,既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人物之一,也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之一。

大伙都是慕肖克利的大名而来,摩拳擦掌要干一番大事。但他们初到肖克利实验室,无论是谁都大吃一惊:所谓的实验室是光秃秃的白墙、水泥地和 *** 在外的屋椽。更重要的是,肖克利也是一位令人惊奇的人物。这位在研讨会和讲演中令年轻人十分钦佩和仰慕的伟大科学家,却是最不好的老板。1956年1月,肖克利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那天早晨7点钟,他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肖克利将手下的年轻科学家带到该市豪华的"黛娜木屋"餐馆举行早餐会,以示庆祝。大伙异常兴奋,觉得自己多么不同凡响。因为有哪家公司是由诺贝尔奖得主领导的呢?他们觉得自己已到了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候。

可惜这种欢乐是如此地短暂。

这位大人物的市场学问十分零碎,而雄心又太大。对管理技巧一窍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没有,却十分自以为是。一位非常了解肖克利的矽谷经理人员说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废物"。

据戈登·摩尔后来透露,肖克利本来的目标是生产5分钱一只的电晶体。这个价格到1980年还无法达到,更何况是1955年。产品计画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赫尔尼说:"很显然,肖克利希望发明一种具有里程碑式的产品,并将它投入商品化生产中。在这个努力失败后,他仍想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新东西的创造上,而不想再改善电晶体技术"。

这种漫无目标的做法,使肖克利实验室没有产品问世。在其后的两年中,也只推出了一种二极体,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装置,而不是电晶体。

作为经理,肖克利逐渐把自己孤立起来。肖克利跟人说话,总像对待小孩子一样,态度日趋傲慢。因此到了1957年,八人中有七人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肖克利唯我独尊的作风很快受到了报应。他的门徒们提议研究积体电路,用扩散方法将数个矽电晶体的电路放在一个电晶体大小的位置上。但肖克利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从而埋下炸d。

第一弃儿

肖克利并不满足于著名科学家的头衔。他还立志要超过三四十年代伟大的企业科学家,超过像HP的休利特和帕卡德这样的企业贵族。虽然肖克利在智力上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但作为企业家的素质和人品却使他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

他还在野心勃勃地构建企业梦想时,他精心挑选的千里马已在底下密谋策反。"大部分人开始不满足,都在按照自己的构想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我们都决定同时离开"。当时,还没有真正的风险投资业。七位年轻人瞒着肖克利找出路,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七个人决定呆在一块。诺伊斯说:"很显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公司找工作,因为雇佣这么大一班人是个问题,这不太可行"。其中一人给一家名为海登·斯通的投资银行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好,先坚持下去,我们会找到人把你们搞出去的。"

海登·斯通也得找资助。最后第23家公司新泽西的仙童照相器材公司有兴趣。其年轻的总裁约翰·卡特一直想创建一家高科技公司。但卡特在同意投资时还心存疑虑,因为这七人中无一人有管理才能。于是七个人开始用高薪引诱肖克利公司最后一位坚守者罗伯特.诺伊斯。因为他是八个人中唯一看上去有点领导才能的人。这并没费多少功夫,诺伊斯虽受肖克利赏识器重,但对肖克利也已不抱幻想。于是八个人很快向肖克利递上辞职书。肖克利大为震惊,继而大发雷霆,把他们称作叛徒,时称"叛逆八人帮"。

于是,"叛逆八人帮"成了矽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1960年,肖克利实验室卖给了克莱维特实验室,1965年又转卖给了AT&T。1968年,它永远地关闭了。如今原先的大楼成了立体音响用品商店。

肖克利发明了电晶体,却没能创造出电晶体,肖克利想成为矽谷的主宰,却只能成为匆匆过客,成为矽谷第一弃儿。在历史上,只留下仓促的一笔。

肖克利的家长制作风,使这位老科学家在后辈面前丢尽了脸,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灭,被迫弃工就教。1958年,肖克利应特曼之邀,开始在史丹福大学兼课。1963年,正式离开自己创办的半导体公司,到史丹福大学做了一位名就、功不成的教授。

功与过

有人说,肖克利对矽谷来说是一种报应。因为在肖克利之后,原先由HP创立的标准,一个衡量高科技公司品质、处世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从此走向消亡,人们都想按照HP的模式建造自己的公司,但矽谷的悲剧在于这些尝试都不同程度地失败了。而肖克利留下的东西弥漫在矽谷上空,无所不在。从此是肖克利,而不是休利特或帕卡德成为矽谷的典型经理人员是肖克利把公司变成了纯粹赚钱的机器是肖克利在干旱的狭谷底部建立了公司,而不是在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绿色的山丘中是肖克利经营的公司,开始全然不顾雇员的需要。有人将肖克利实验室的特征归结为:贪婪、天才、忠诚瓦解、雄心、悲剧和突然的毁灭,正是这些构成了未来矽谷周期性的特征。

70年代,这位大教授忽然对人种学和优生学大感兴趣,公开发表他的信念: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遗传上都处于同等水平,他们也不是在同等的基础上进化的。他承认自己为所谓的"诺贝尔 *** 库"(即在加州埃斯康迪多建的一个胚种选择储存所)作了贡献。更惊人的是他发表论文,宣称黑人的智商要比白种人低20%。这下可闹翻了天,愤怒的黑人学生在校园里烧了肖克利的模拟像。还没有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有过此番遭遇。

这些极具争议的活动,经过宣传媒体的广泛报导,非常不幸地掩去了肖克利的科学成就和他对矽谷创业浪潮所做的贡献。本来,与弗雷德里克·特曼一样,肖克利也应该被视为是矽谷的共同奠基人。

1989年,肖克利去世。科学家的一代英名就这样被改写。

近两年,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和美国等 科技 巨头相比较,技术仍是落后别人,但是国内产生所自研的技术、设备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蚀刻机设备,国内芯片企业所自研的蚀刻机已打破海外的技术垄断。

很多人都不清楚,蚀刻机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光刻机,两者皆是生产高端芯片的重点设备。

但是,我国的光刻机设备一直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很难让国内半导体厂商生产出高端芯片工艺。而蚀刻机在我国却是特别先进,用于下一代新高端工艺芯片生产,也是绰绰有余。

据了解,中微半导体的所自研的高精度蚀刻机已达到5nm,是国内半导体高端设备的顶尖存在,更是国际半导体行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球半导体设备企业满意度调查中,中微半导体公司排进世界第三,这也说明很多客户对于中微半导体产品是非常认可的。

要知道,中微半导体之所可以取得今日的巨大成就,完全离不开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尹志尧拥有200多项各国专利和86项美国专利,而在美国硅谷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之一。60岁时的尹志尧身披荣誉,决定携带团队回国创业。

尹志尧携团队回国,创办了中微半导体公司,并且展开对蚀刻机设备的研发,仅仅几年时间,中微半导体企业便自研出第一代介质刻蚀机,该蚀刻机采用单独 *** 作双反台,该设备相比其它蚀刻机效率提升了30%,中微半导体也在市场上获得了好名声。

随着中微半导体的创新技术不断产出,在一段时间当中,中微半导体毅然遭到了美国技术的封锁,直到2015年期间,美国才放弃对中微半导体公司的技术封锁。

中微半导体成立的第11年,中微半导体再次自研出首台最先进的5nm刻蚀机,自此,中国的5nm蚀刻机在全球确立了5nm刻蚀机技术的地位领先。

现如今的中微半导体5nm蚀刻机设备已和台积电等芯片代工企业采购,目前,对于国内的芯片产业链来看,中微半导体已经可以长久的供应技术维持。

对于中微半导体公司的未来发展你怎么认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198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