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为科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说出他的主要成就?

哪些为科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说出他的主要成就?,第1张

哪些为科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说出他的主要成就?

1.哥白尼:天文学,日心说

2.伽俐略:物理学,自由落体

3.开普勒:天文学,开普勒定律

4.牛顿: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创立者,有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微积分

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5.法拉弟:物理学,电磁感应

6.门捷列夫:化学,化学元素周期表

7.道尔顿:物理学,量子论

8.爱因斯坦:物理学,狭隘相对论和广益相对论

9.居里夫妇:化学,镭的发现

10.莱布尼茨:数学,微积分

11.迪卡尔:数学,平面直角座标系

12.黎曼:数学,黎曼几何\

13.佛莱明:化学,青霉素的发明.(抗生素的起源)

14.孟德尔:生物学,孟德尔系数

15.达尔文:生物学,生物进化论,著有《物种起源》

16.哈维:医学,血液回圈理论的创始人

17.格里高:历法,格里高历(现行公历)的创始人

18.德布罗意:物理学,波粒二象性

19.魏格纳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

20.伦琴:物理学,伦琴射线(X射线)

对军事航空事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宋文骢 歼10的总设计师

杨伟 歼-20的总设计师

陈一坚 飞豹的总设计师

罗阳,歼-15的总设计师

孙聪,歼-31的总设计师

对法国启蒙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C.伏尔泰和卢梭

为电磁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他们的国籍、生卒年份、为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等)

(库仑 法国)

伏打(AlessandroVlota 1745~1827年)

义大利物理学家。巴黎科学院国外院士。1745年2月18日生于科摩,1827年3月5日卒于同地。成年后出于好奇,才去研究自然现象。1774年伏打担任科摩大学预科物理教授。同年发明了起电盘,这是靠静电感应原理提供电的装置。伏打还研究了化学,进行各种气体的爆作试验。1774~1779年任科莫大学预科物理学教授,1779年他担任巴佛大学物理教授。1779~1815年任帕维亚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1815年任帕多瓦大学哲学系主任。1782年他成为法国科学学会的成员。1791年英国皇家学会聘请他为国外会员,3年后又因创立伽伐尼电的接触学说被授予科普利奖章。1801年拿破仑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电堆实验并授予他金质奖章和伯爵称号。

伏打发明电堆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他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一直在巴佛大学任教。1819年伏打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打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伏打电堆。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36年6月14 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早年就读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离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法皇执政统治期间,回到巴黎成为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他还根据丝线或金属细丝扭转时扭力和指标转过的角度成正比,因而确立了d性扭转定律。他根据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于1881年发现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表述出摩擦定律、滚动定律和滑动定律。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汇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丹麦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1801~1803年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络。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络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建立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奥斯特早在读大学时就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各种自然力都来自同一根源,可以相互转化。富兰克林发现的莱顿瓶放电使钢针磁化的现象,对奥斯特启发很大,他认识到电向磁的转化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找出转化的具体条件。他在1812年出版的《关于化学力和电力的统一性的研究》中,根据电流流经直径较小的导线会发热,推测如果通电导线的直径进一步缩小,那么导线就会发光;使通电导线的直径变得更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流就会产生磁效应。他指出:“我们应该检验电是否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对磁体有所影响。”寻找这两大自然力之间联络的思想,经常盘绕在他的头脑中。?

1819年冬,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设了一个讲座,讲授电磁学方面的课题。在备课中,奥斯特分析了前人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磁效应都未成功的事实,想到磁效应可能像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热和光那样是向四周散射的,即是一种横向力,而不是纵向的。1820年春,奥斯特安排了一个这方面的实验,他采用讲演时常用的电池槽,让电流通过一根很细的铂丝,把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放在铂丝下面,实验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讲课快结束时,他说:让我把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当他接通电源时,他发现小磁针微微动了一下。这一现象使奥斯特又惊又喜,他紧紧抓住这一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仅用了4页纸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等等。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是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它立即引起了那些懂得它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们的注意。在这一重大发现之后,一系列的新发现接连出现。两个月后安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阿拉果制成了第一个电磁铁,施魏格发明电流计等。安培曾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络在一起了。”奥斯特的发现揭开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奥斯特不只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讲课有表演,有分析。他非常重视实验,他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1775 年1月20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1836 年6月10日卒于马赛。1802 年他在布林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 ;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 ;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 ;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电流从分子的一端流出,通过分子周围空间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电流呈均匀对称分布,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受外界磁体或电流影响时,对称性受到破坏,显示出巨集观磁性,这时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1]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汇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 ,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对以后电磁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他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分方程,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奇特的才能。他还做过化学研究,几乎与H.戴维同时认识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罗晚3年汇出阿伏伽德罗定律。

赫兹 (1857 02.22 - 1894 01.01)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叠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义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列举在应用化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外著名科学家

中国:

徐光宪:研究稀土分离

徐光宪::研究插层组装和产品工程

吴越 :研究催化剂

外国: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研究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哈伯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波施 德国人,贝吉乌斯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伊智根岸,铃木彰研究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

伍德沃德 美国人,研究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纳塔 义大利人,齐格勒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P.J.弗洛里 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

佩德森 美国人,莱思 法国人,克拉姆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效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体、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镭射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体、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镭射等等。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列举两位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说出他们解答了哪些世界奥秘。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

达尔文:进化论

1991年10.16日哪位科学家被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钱学森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 作

多得很,比如牛顿、祖冲之、爱因斯坦、哥白尼、伽利略、张衡、蔡伦、阿基米德、欧几里德……

中国有哪些科学家在化学上做出杰出贡献

唐敖:著名化学家、;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建立人及主要代表者

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以来与江元生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经过10多年努力,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量子化学形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1987年,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分子轨道图式理论(中、英文版)》、《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化学》、《约化密度矩阵引论》、《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中、英文版)》、《微观反应动态学》等8部学术专著。

中国的化学家太少了啦

外国的多些

科学家谁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杰出贡献

伽利略 奥斯特 安培 法拉第 爱因斯坦 牛顿 罗福斯 汤姆生 居里夫人 赫兹 薛定谔.

词的发展经历有哪四个阶段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开启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余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

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1.蜜月期:

此时正是标准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在这个阶段就像蒙住眼睛谈恋爱,充满幻想兴奋与期待,一股神秘又迷人的力量把有情人紧紧牵系在一起。

2.困惑期:

就像那首“梦醒时分”,从蜜月期的激*情中清醒,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伴侣的失望,以及对彼此关系的失落。

“他(她)怎么和原来我认识的人不一样?”或是“天哪!我怎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诸多疑问涌上心头。浪漫逐渐褪色,对方的缺点一一浮现,于是很多人就展开“改造伴侣”这一项困难重重,并且常是徒劳无功的“浩大工程”。

3.权力斗争期: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都是为你好,所以要听我的!”,“凭什么要我改变,应该是你自己改变才对啊!”。在这段时期双方都处于情绪不稳定的阶段,“干脆分手算了”这个念头开始出现,关系里充满争执与对立。于是,有些伴侣从此变得冷漠疏离有些动不动就吵架有些往外发展另结新欢有些则干脆分道扬镳。

4.承诺与接纳:

在我咨询案例里,最感动的不是那些一帆风顺始终太平无事的伴侣(坦白说这种幸运的伴侣也几乎微乎其微),就如同古诗所云“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尽管身经困难,但当我们愿意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耐心,开始调整并且接纳对方和自己的差异,那么所得到的这一份爱的礼物确实能够让人享用一生,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

武术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民族传统专案。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 *** 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专案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q,临阵作战时,常单q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q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q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q”,元吉执q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抢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美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q、舞剑以及打d、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q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著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 *** 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面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起先是很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专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后来,在50年代末开始,武术一度进入套路化、表演化阶段,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巨大的阻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散打运动也得到了新的复兴,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中华武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早就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载,明代拳师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泰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哪四个阶段?研究内容有哪些?

目前对于生态学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从国外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与环境中回圈的思想,这可以看作土地生态学的开端。2,以土地型别研究型别为标志的早期生态学,到20世纪八十年代把景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的型别有深刻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促进了对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研究。3,以土地生态评定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阶段,分别包括60-70年代的土地自然潜力评价时期,70-8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期,90年代的土地生态评价全面发展时期。研究内容有8类分别是土地系统结构与变化,生态功能与过程,生态分类与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管护,生态经济。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小说有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是文言短篇小说。

宋代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说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程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机器

汇编

高阶

结构化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四个方面)

1——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2——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3——民国教育

民国早期(约1918年)的中学生文选.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 *** 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 *** 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

【地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电晶体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取代了电晶体。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积体电路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1946--1958年左右。这代计算机因采用电子管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低,储存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电晶体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效能提高了数10倍,软体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阶程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装置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积体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积体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晶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作业系统,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积体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晶片上可以整合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06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