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工厂今年做了300万颗芯片,比计划多60万颗,问增加了百分之几?

芯片工厂今年做了300万颗芯片,比计划多60万颗,问增加了百分之几?,第1张

众所周知,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芯片大缺货,给众多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伴随着全球芯片大缺货的,还有全球芯片大涨价,成本的大幅提升。

当然,在这波涨价潮里面,晶圆厂可能是赚得最多的,因为代工费不断上涨,按照媒体的报道,都是按片卖,甚至拍卖,一周涨价两次,只要有产能,就不怕没客户。

比如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今年一季度营收为3624.1亿元新台币(约合8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6.7%;净利润为1397亿元新台币(约合32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4%,相当于台积电在今年一季度日赚超过3.57亿元人民币。

其实不仅仅是台积电一季度业绩亮眼,大陆的两大芯片代工厂,一季度的成绩也是非常亮眼的。

先说大家熟悉的中芯国际,一季度,中芯国际营收为11.04亿美元,环比增长了12.5%,同比增长了22%,而净利润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7.6%。毛利率为22.7%,环比增加4.7个百分点,是不是非常亮眼?

另外从中芯国际工艺营收占比来看,14/28nm营收占比达到了6.9%,较上一季度的5%提升了1.9个百分点,明显先进工艺也受到了青睐了。

再说说国内第二大芯片代工企业华虹半导体,一季度营收为3.0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0.3%,创下了历史新高。而毛利为7215.8万美元,同比提升了68.9%。毛利率达到了23.7%,同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而净利润达到了331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3.1%。

且这两家公司对于2021年全年的业绩,都非常的乐观,毕竟按照说法,全球缺芯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那么整个2021年晶圆产能都是供不应求的。

而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还在不断地扩充产能,有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持续获得更多的增长。

年底在各个半导体圈子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产能紧缺的话题,近来的缺货潮愈演愈烈,已经呈现出不可收拾的势头。

产业界想的是如何尽快解决缺货的问题,而作为投资者,我思考的角度是:

芯片产能缺货,谁才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通常的定义出发, 半导体的产业链分为五个环节,即: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

其中 设计行业 是缺货的受害者,这里略过不提。

那么,缺货主要体现在哪个环节中呢?首要是 制造(代工) ,其次是 封测

封测 其实也是制造的一部分,国内已经涌现出 华天 科技 、通富微电、长电 科技 、晶方 科技 等封测巨头。全球Top10的封测企业中,中国大陆厂商就占了3家,这三家分别是江苏长电、通富微电和天水华天,市场份额合计占全球25.1%。

往年11月中下旬之后,封测市场就进入传统淡季,但今年情况反常,主要是由于原本积压在IC设计厂或IDM厂的晶圆库存,开始大量释出至封测厂进行封装制程生产;车用电子市况第四季明显回升,但芯片库存早已见底,车用芯片急单大举释出;5G智能型手机芯片含量较4G手机增长将近五成,需要更多的封装产能支援,封测行业的景气度目前处于高位,且会持续18个月之久。

但是封测环节本身的技术含量没有代工高,封测行业的产能相对代工制造来说,是比较容易扩充的,且设备不存在被美国限制的可能性,因此我认为 封测产能的紧缺只是暂时的。

随着封测厂不断扩产,以及近些年国内众多新建的封测厂陆续投产,新增产能或将快速“补位”,产能紧缺的情况在得到缓解之后,涨价的“红利”在消化之后,未来的封测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大战。

对于封测行业相应的上市公司来说,我只能说短期受益,但是长期来说看平。

材料 环节涨价明显,但是并没有发生缺货的现象。

拿封测原材料为例,一是银价的涨幅过大,从4月份的3元/克到最高峰涨到了5元多/克,将近翻倍,而银浆是半导体封装必须要用到的一种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纳米银粉。

二是,铜价也基本上涨了百分之二三十了,目前到了今年最高峰,从以前的4万多元/吨涨到了最近的5万多元 /吨。另外包括基本的引线框架、键合丝、载板等,都已呈现一定的涨幅。

至于 设备 领域,目前国产替代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国内的中微、北方华创等只是间接传导受益,影响不大。

很明显,这次缺货潮的核心瓶颈集中在代工制造这一环节。

过去几年,国内投资了海量资金到制造线上,也新扩张了很多12吋工厂,那为什么产能还这么紧张?

某著名芯片咨询机构给出的解释是: 虚假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

仅仅统计PR文章,政府宣发的投资、开工、扩产可支撑的产能是天文数字,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政府资金投下去,都落在建设的前期,很多如武汉弘芯一般不了了之,最终地方的付出真正转化为有效产能的不多。

成熟规模量产厂的产能,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依然是中流砥柱,作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的中坚力量,二者分别贡献了超过34%、18%的已有产能。

那么如果对比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哪家公司更为受益呢?

具体深入看产能的形势,我们会发现, 一方面成熟工艺供应严重不足 ,8吋产线全部都面临紧张局面,尤其是55nm和180nm工艺非常吃紧。 而另一方面,中芯国际的14nm和28nm先进工艺,因为华为无法下单而空置 ,至今无法获得国内设计公司有效下单的补充。

我想这也正是梁孟松被迫下台、中芯国际放弃激进工艺路线的商业原因。

答案很明显,华虹半导体受益更明显。 在我国半导体新增产能统计来看,华虹贡献了35%的新增产能,无锡12吋7厂将会贡献主要的力量。

华虹半导体为国内领先的晶圆代工厂,营收规模境内仅次于中芯国际。公司于2005年成立,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Trendforce公布的2020Q3行业营收排名中,华虹半导体位列全球第九、中国大陆第二。公司三座8英寸晶圆厂的产能将持续满载(总产能17.8万片/月),无锡12英寸晶圆厂目前已经有包括9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逻辑与射频工艺平台、分立器件三个平台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在2020年底月产量有望达到2万片。

除一期项目以外,华虹12英寸厂还规划了二期、三期项目,远期总计投资100亿美元,远期目标将达到约20万片/月12英寸产能,中信证券预计,这相当于再造2.5个华虹。

华虹半导体由于工艺没有超过28nm,因此不会受到美国的制裁,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华虹8英寸晶圆厂产能利用率自2020Q3达到102%,12英寸晶圆厂处于产能爬坡中,后续产能扩张进度有望超预期,应该说处于 历史 上最好的时期。

在芯片设计及晶圆代工向本土转移的大趋势下,华虹半导体虽然体量不如中芯国际,但是中芯国际正面临技术方向调整和美国制裁的问题,华虹成熟工艺布局合理,反而盈利状况更好。从华虹半导体最近两个月的股价表现来看,明显是机构在用脚投票。

还有一个因素, 华虹半导体明年有回到科创板的可能 ,参考中芯国际去年二次IPO的套利模式,似乎有比较确定的盈利机会。

首先是因为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的封锁。一方面减少了芯片对中国的出货量,而且价格极高,另一方面禁止ASML自由出货光刻机,尤其是10nm以下光刻机的出口对中国企业。机器。这种芯片方案被称为美国制造业复苏的起源。事实上,这个芯片法案的目的是禁止获得补贴的公司向中国提供核心技术,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光刻机,限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流入中国,希望限制中国高-技术技术开发。

其次是由于制造业客户需求放缓,以及部分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库存增加。整个半导体行业将出现低迷,因此投资者开始抛售半导体巨头、台积电等半导体芯片的股份巨头跌超20%,进入技术熊市。来自各个渠道的消息也反映,很多芯片的供应改变了之前的短缺局面,基本可以随时出货。多家芯片制造商和大型制造企业的客户均证实,目前的芯片短缺问题已得到明显缓解。

再者是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将持续,华虹半导体也预计全球半导体和芯片供需失衡将持续,尤其是在汽车电子领域。芯片市场的特点一方面是价格雪崩和需求疲软,另一方面是价格高企和持续短缺。长期以来,在芯片市场供需不匹配导致结构失衡的情况下,MCU的紧缺问题尤为严重。价格下跌主要是PC、智能手机等消费类芯片。

要知道虽然芯片紧缺问题较去年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芯片供应依然紧张。为应对芯片市场的新变化,有的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有的企业转型新赛道。从驱动芯片、模拟芯片,到消费级MCU、内存芯片、GPU,再怎么“一筹难求”,现在看来都逃不过降价的命运。发光芯片的价格同比下降了20%-30%,驱动芯片的价格跌幅可能更大,在40%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076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