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侯为贵,与华为竞争20年,43岁缔造千亿中兴通讯传奇

“中兴”侯为贵,与华为竞争20年,43岁缔造千亿中兴通讯传奇,第1张

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44岁下海创业,为国家打造出千亿市值的公司;他还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受到“航天教父”钱学森的器重,委派他赴美学习。

有人说,他不如任正非有远见才让国家吃了大亏。可公司出事那年,他已经76岁了,是他再次出山为公司争取了一线生机。

他就是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中兴通讯是怎样崛起的,又为何被制裁?侯为贵真的是没有远见的创始人吗?这其中又有哪些不被人们知晓的事情?

1941年,侯为贵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凭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轻松搞定学业,属于实打实的学霸。

后来,他也如愿考上了南昌大学,大学毕业后便回老家西安当老师了。

上世纪60年代,中专老师在当时就是个铁饭碗。侯为贵本来以为会平淡地过完这一辈子。但是,他们学校却被改成航天部下属的691工厂。

就这样,他从一个好好的老师变成了工厂的技术工人。 不过,优秀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不会很差。侯为贵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从技术工人一路升职到技术科科长,还成了国家第一批培养的工程师。

要说侯为贵的人生转折是从哪儿开始的?不是他当上技术科长,而是因为钱学森的一个要求。那时,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钱学森想为国家培养半导体方面的人才,便要求691厂开展研究半导体相关技术的工作。

因此,侯为贵被指派去美国学习,并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去了美国之后,侯为贵被当时美国的高新 科技 深深的震撼住了,内心是五味陈杂。

他也明白了,我们国家必须加紧高 科技 产业的建设,刻不容缓。

1985年,回国后的侯为贵就被派往深圳,与香港的资本合作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中兴半导体,由侯为贵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注意,这个中兴半导体公司并不是现在的中兴通讯,只是中兴的前身。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公司成立第一年,侯为贵带领的中兴只能做一些辛苦廉价的代工订单,一年下来也才赚到35万元。

这对见识过美国先进产业的侯为贵来说,就是耗时的低廉工作。侯为贵明白,有自主研发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于是,他把目标瞄准到国内迅速发展的通讯产业,开始研制小型交换机。

1990年,中兴半导体推出了第一台数据数字交换机ZX500,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

事实也证明,侯为贵的想法是正确的。ZX500交换机作为国产交换机,从农话端市场开局,逐步撕开外企垄断的口子。

1992年,中兴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相较于六年前的35万元年收入,中兴的业绩实现了巨量翻倍。

随着公司利润的逐年增长,合资公司的香港资本方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双方的分歧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侯为贵觉得,公司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而香港的资本方却希望减少研发投入,多分利润好套现。最终,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侯为贵带着自己的研发团队离职,并自筹资金建立了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 随后,侯为贵找来691厂,与深圳广宇工业公司三者共同投资创建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

中兴则正式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这种模式也开创了我国“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的新思路。

其实,从侯为贵分家坚持做自主研发就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只想做代工的思维。在分家之前,中兴的研究院是侯为贵从691厂和陕西省邮电器材一厂抽调几十名技术骨干建立的;

成立新公司后,侯为贵又组建了中兴南京研究所,开始研发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5年,中兴研发的ZXJ10大容量数字局用交换 机 被认定为“目前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这款产品也让中兴的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

与此同时,中兴与华为的竞争也在激烈地开展着。侯为贵选择低成本运营策略,以低价打击竞争对手。

确实,这招非常凑效!早期的华为一直被中兴压制,每次的大型项目招标都竞争不过中兴。但华为还是在竞争中顽强的成长起来了,两家公司都是咬着劲的往前冲。

只是,低价让中兴得到了甜头,也让在另一方面掣肘了中兴的长期发展。之后的几年,华为开始逐渐赶超中兴。

2000年,华为的年销售额已经增至220亿元,而中兴的销售额只有102亿元。

为了加快中兴的发展,侯为贵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转型,这就有了后来的手机业务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2002年左右,斯康达的小灵通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小灵通并不被国内企业看好,而侯为贵却认为这是个进军手机市场的不错机会。

这一次,侯为贵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国内电信业务分拆之后,小灵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量。那时,几乎每家都有一部小灵通,它便宜又方便携带。

小灵通也成了那段时期中兴的支柱产业。2003年,小灵通的营业收入达到160.36亿元。靠着小灵通业务,侯为贵成功进军手机市场,2004年,中兴通讯在香港上市。

2009年,中兴在海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了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在2018年的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5G测试量排名中,华为和中兴两家占据全球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是,他们的强大却引起了美国的不适。在美国看来,中兴和华为都是他们的威胁。而且,我国已经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大力发展5G通讯,人工智能等高 科技 制造技术。

就是这个计划让美国非常“不爽”。他们甚至公开表示,“中国没有必要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

为了阻挠中国的5G进程,美国开始找各种理由使绊子。他们把目标瞄准了中兴, 为什么偏偏是中兴被制裁?

有人说,是中兴的核心元件严重依赖进口,技术专利没有华为多。所以才成了被制裁的对象。

但是,侯为贵一直都没停止过在研发上的投入,他们的专利数量在我国也是排前几位的。或许事情不是表面看着这么简单。

看看现在的华为,有核心技术专利不是一样被美国制裁的艰难求存着吗?其实,美国就是不想看到中国崛起,它要制裁你,没有理由也会编个理由,想想伊拉克的“洗衣粉事件”。

对于中兴和华为的制裁,无非是一个简单点,一个难一点罢了。

中兴的制裁也给了华为一个警示和两三年的准备时间,可被制裁后的中兴又该如何自救?

2018年,侯为贵76岁高龄再次出山,亲自到美国进行谈判,几经周旋,最终以接受巨额罚款以及接受美国安排的监管人员入驻企业为代价,换来了与美国的和解。

断臂求生的中兴,此后加大科研投入,可如今的市场地位已经不复当年。

待遇好是对比来的,离职的原因因人而异,也许去了待遇更好的公司,比如华为,也许觉得压力太大,转行。具体要看情况。

以下图作为文章框架,结合在中兴公司的经历,分析一下中兴存在现状:

一、说说中兴的人

在企业管理模型中,人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而不是什么流程、技术等等。人与机器的区别之一是人是一种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通过激励、挖掘等手段,管理者可以调动员工的潜能;人与机器的区别之二是人是一种有复杂情感的高级动物,再理性的人也有感性的一面。而感性的一面往往是创造的源泉。我想说,像中兴公司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人本应该是最重要的资源,但现状可能不是这样。

-关于领导。在中兴,领导(四层及以上)往往都是由工号在2万以内的资深员工组成。这些领导的管理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有的是技术专家出身,不擅长管理;有的是擅长忽悠画饼,混世能力比较强的。当然,也有我认为拥有很高专业态度(请参考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真正为组织目标付出的。一个组织最高领导的水平往往就是这个组织的最高水平,这点在中兴表现得很突出。赶上开明的领导,可能那些善于思考,总有新思路的员工会得到赏识和提拔;如果领导本身是保守型的,那这种员工往往不会受领导待见。所以,在中兴,要多摸清领导的思路,并和各级领导搞好关系,则加薪机会、年底奖金、配股方面就有可能得到的更多。

-关于同事。在研发体系,我们身边的同事基本都来自于国内211院校(仅说校招),很多人都是一个实验室的师兄师弟。让大家唏嘘无奈的是,同一个实验室的一群人,毕业时一拨去了中兴,一拨去了华为。三年之内,彼此收入没有差距。但三年之后,和华为同学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我也在中兴结识了很多头发花白的资深技术专家。他们总是很耐心的给我讲一些问题,并且鼓励我的提问与思考。他们对公司有很深的感情,即使公司没有像对待管理干部一样给他们应有的待遇。这些深爱着中兴事业,并为之挥洒热血的老员工才是真正无价的资源,希望公司善待他们,做到若干年前承诺过的技术和管理晋升均衡发展。

二、说说工作环境

-关于工作环境。一个通信设备商的研发人员,无论从外形、神态举止,均符合“屌丝”的称谓——不是符合,简直是量身订造(没有贬低的意思哈,仅说感触)。这点尤其在我到了新的互联网公司后,体会颇深。相比于中兴IT屌丝,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则具备某些小资气息,穿衣谈吐都要装一装(其实骨子里也是屌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其实看看工作环境就知道了。比如,在中兴某个研发中心做开发或测试,每天面对各种高温电路板、仪器仪表、光纤路由,不但要当码农,还要调试设备、搭建运行环境,那绝对是体力活,可真不是坐在高档写字楼里写代码的互联网小资范儿能比的。相比于新兴的互联网行业,通信行业的人则要踏实很多。我也呼吁一下,公司能为底层研发人员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不要让大家身体损耗得太厉害。

-关于工作氛围。什么是工作氛围?我的通俗体会就是在这个工作环境中的愉悦程度。坦白的讲,从2010年到2013年,我体会到的工作氛围是有变化的,如下图:

在我2010年入职到2012年上半年这段时间,我在中兴感觉很舒心。平时和大家一起静下来做了很多事情,也为组织输出了很多想法与总结。直到2012年下半年,中兴公司突然发布了年报,对外通报了巨亏消息,所有人一片哗然。所有人切身体会到了一种工作氛围的变化。空气变得紧张而压抑,员工都在担心被“优化”(人力成本减少的一种手段),大家无法安心做事,都在忙着与领导搞好关系。不但全年加薪普调没有了,年终奖也打了折扣。设备各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大家到处赶场救火。中高层加大了质量问题问责力度,我们真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坐在工位上,感觉空气都是压抑的。同时,身边选择离开中兴的同事也渐渐多了起来。

三、谈谈个人的发展

在这部分,我把待遇和福利也归了进来,它们也是员工在企业个人发展的一部分体现。

-关于福利待遇,华为和中兴员工几年后的收入差别是会拉大的。我同龄的大部分华为同学都配了华为公司的虚拟股票,平均在几万股。从华为公司的发展来看,这是一种有着稳定高收益的投资理财方式。公司让你投资,给你分红,而你只需踏实在这工作,像狼一样的奋斗即可(当然,华为公司的年终奖金也是比较高的)。相比来说,中兴公司的普通员工则没有机会参与配股,而年终奖金则视不同的体系、产品线、与领导的远近、个人绩效等而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从行业角度来讲,通信设备行业本身是一个竞争过度激烈的行业,公司研发成本巨大,原材料成本巨大,利润很薄。用巴菲特的话讲,IT行业是他不会考虑投资的行业。在这个大的行业背景下,如果想在其他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话,必须要聚焦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提高执行力。华为公司很好的做到了,并且占去了这个行业大部分的利润。那么,中兴公司的处境就比较难受与煎熬,总是在较低的利润率边缘徘徊。母公司没有利润,那么员工待遇自然不会好。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差距越来越大。

-关于工作收获。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包括:该职位在公司、产品链中的地位;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该行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等。比如,在中兴公司,通常来说,如果你从事手机系统需求开发工作,那肯定要比从事手机生产支持发展要好。因为手机终端产品是中兴公司的战略化产品,而且需求开发也处于产品价值链的前端,是产品高增值的环节。通常来讲,越接近业务链的核心,你的岗位价值越大,发展也会越好。在忙碌之余,要多思考你的存在到底能对公司价值贡献多少,并不断努力接近核心价值链。另一方面,也有人说,中兴是个大学校,为其他公司培养了无数优秀毕业生。公司里面低调的牛人很多,要多虚心向他们请教,做一个有心人。当然,无论处于什么工作岗位,都需要自己的努力、积累,保持平常心。

-关于个人发展空间。中兴公司是一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全球化大公司,公司体系建设、产品开发流程也都成比较成熟。如果说中兴公司是处于企业发展中年期的话,那么互联网公司则更像一个蓬勃生长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朝气,有干劲,但做事流程还不成体系,流程中还有很多空白,适合有创新精神的人去开拓。从这个维度来讲,中兴公司的员工更像是“螺丝钉”,按照岗位说明书干活就是了。

四、论论组织的管理

管理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从最底层员工到CEO都能讲出自己的体会来。

“管理者”与“领导”的区别好比CEO和老板的区别:老板负责指路,而CEO负责按照战略方向带着队伍前进。因此,你会发现有的领导喜欢管控做事的步骤,有的领导喜欢给团队指方向、树愿景,而具体怎么实现他不太过问。在中兴公司我所接触的大小领导中,喜欢管控过程的相对较多,而树愿景的相对较少。过多的、不强调方向的管控实际上是对团队凝聚力极大的破坏,员工像无头苍蝇一样,但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消耗士气。在互联网公司,领导多以方向性的指导为主,具体如何实现让员工自己去尽情发挥,并鼓励高效的实现方法。

记得我在中兴的时候,每个月领导都要求大家填一个事无巨细的工作计划反馈表,甚至表格本身都成为了工作考核项,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从精益的角度讲,重量的监控都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是团队没找准自身价值的体现。而在互联网公司,过程轻量级,团队面对面沟通多,类似的浪费则少了很多。

-关于企业文化。业界广为流传“华为是狼性文化,中兴是温和的牛文化;华为适合奋斗,中兴适合养老……”此类段子。中兴的企业文化是温和的,缺乏华为那种“力度”,因为侯老板就是一个印象中相对温和的人,而任老板则是一个危机意识非常强,非常有执行力的人。有人说,中兴的企业文化就是官僚文化、领导文化、“总”文化。这种说法我觉得毫不夸张。在我们的内网新闻、邮件通告中往往都是“领导下基层”这类的新闻,文章的风格神似新闻联播,而且传递的新闻往往都是报喜不报忧,粉饰现状而不是正视问题,一度让员工心里十分失望与抱怨。面对2012年下半年的巨亏,我印象里没有听到一个高层领导清晰诚恳的对原因进行剖析,没有听到一次高层壮士割腕似的痛下决心,也同样没有看到高层有人站出来为经营巨亏负责;有的只是几条对亏损的客观原因解释,有的只是高层走过场似的下来安抚群众,以及随之而来面向整个公司的“结构调整、人员优化”等等。

一个企业及企业领袖在危机存亡时刻体现出来的,一定是它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很不幸的是,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我没有感受到一个希望在2015年成为全球卓越公司应有的超越自我的态度和勇于承担的责任心,而更多的体会到在高层心目中,除了中兴事业,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都说患难见真情,那么危机也可见本质。一个公司企业文化决定了它适不适合在这个过度竞争的行业中存活下来。不断的反省、创新、聚焦是IT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是IT企业发展必备的文化基因。但目前,显然中兴公司的反省还不够深刻,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转型也不很顺畅。至于是否聚焦中兴事业,我开篇已说不乱谈。不过,希望我的下篇年报分析文章可以做一下不同角度的解读。

2013年1月,华为公司在总部召开了“董事会自律宣言宣誓”大会,几百名中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廉洁宣誓。我们也看过任正非写的《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等文章。以上这些,让我们相信华为公司成为业界龙头是有理由的,是让人信服的。而中兴公司要成为全球卓越企业,结合以上存在现状分析,从我一个员工的角度来看应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之,不管怎样,中兴公司是个大课堂,这个课堂带给你眼界以及阅历。但是中兴这家公司,相比于华为,它更适合养老,因为它缺少狼性。这是企业文化差异造成的,不是随便就能更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dianzi/9208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